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根蒜的大名叫薤白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小根蒜的大名叫薤白

                       梅庆吉

我对小根蒜有太多的记忆。记得小时候,一到冬天,我们东北每家每户都在挖窖储存蔬菜,主要是白菜、萝卜、土豆什么的。也吃不了多长时间,一到春天,就没菜吃了,那叫青黄不接。那时候我们的一个主要工作就是挖野菜。冰雪消融,大地回春,最先从地里拱出的野菜就是小根蒜,然后是苣荬菜、婆婆丁,然后就是山上的野菜,也跟着陆续长了出来,比如蕨菜、明叶菜、枪头菜、野鸡膀子,等等。我之所以认识那么多野菜,都是那时候储存下来的记忆。

春服既成,约上几个小伙伴,扛上铁锹,挎个小筐,就去挖小根蒜。因经常挖,慢慢就有了经验。去年种过蔬菜的地里长的最好,个头大,白净,水灵,好吃。大田里的一般不咋好,一般个头小,还经常带一层薄薄的黑色的膜,摘起来很费劲。我们一边挖,还一边吟颂着不知谁创作的儿歌:“小根蒜,大脑瓜。爷爷吃,孙子挖。”有时候挖多了,还到城里去卖。一筐也卖不了几毛钱。后来进城工作了,没有机会去挖了,有时也会到市场买上一把,拿回来醮酱吃,为的是保留一点儿时的记忆。

来到曲阜后才发现,这边的小根蒜多的不得了,成片成片的,就像绿油油的野草。想起在王庄孔子文化学院的时候,我们曾开了一块地,种些菜什么的。有时到野地里,看到有些小根蒜已经结了籽,就采了一些,撒在我们开的小园里,发现没有长出来。可到了第二年春天,却呼呼地长了出来好多,粗壮而油绿。可到了六七月份,叶子就开始干枯。这时我才明白,这种东西只是上半年生长,到下半年就休息了。翻地的时候,总会翻出白白胖胖的蒜头,竟然有了一大堆,估算一下,跟有好几斤。洗干净后用盐腌上,再放些辣椒,好吃极了。前些天我在明故城西南角的一片树林里,又发现了大片的小根蒜,便带把小铲子,挖回来一大堆。我爱人洗干净后,连叶子一块腌上了,足足有一大瓶子,够吃一阵子了。

美不胜收的拌小根蒜

我一直在查它的大名,查了好长时间,终于查到了,名字叫薤xiè白。后来又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我们古人早就注意到它了。《礼记·内则》就提到了它:“脂用葱,膏用薤。”说的是薤白可以做调料用。罗愿《尔雅翼》说:“脂,羊牛糜鹿之属;膏,犬豕之属。”是说做羊牛鹿时,用葱做调料;做狗、猪肉时,用薤白做调料。《山海经》不止提到一次,《北山经》载:“丹熏之山,其草多韭薤。”又《中山经》:“崃山其草,多薤韭。”《本草纲目》说薤:“叶类葱而根如蒜。”又说:“辛、苦、滑、无毒。”可以放心食用。不但可食,而且还有药用价值。《本草纲目》说:“薤味辛,气温。诸家言其温补,而苏颂《图经》独谓其冷补。按:杜甫《薤》诗云:'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筯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与经文相合。则冷补说,盖不然也,”文中引杜甫诗的诗题为:《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不知道历史上的哪位高人,发现薤白的叶子很窄,落在上面的露水很快就干了,由此引发了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创作了《薤露》的挽歌,成为送葬时的哀乐。据说,这支挽歌最初游行于齐国,到了战国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宋玉的《对楚王问》中,就曾提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说明战国时期,这支歌曲已经流传到了南方的楚国。

宋玉像

秦朝末年,诸侯蜂起,纷纷自立。山东有田氏三兄弟,即田横、田儋、田荣,据齐地称王。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率500门客逃到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带了两客前往洛阳。当走到离洛阳还有30里时,田横对门客说,本来我与刘邦同时称王,现在却要向他北面称臣,这是自取其辱,便拔刀自刎。门客将田横的头带到洛阳,献给刘邦。刘邦为他的义举所感动,流下了眼泪,并决定按侯的身份安葬田横。两位门客安葬完田横之后,也都自杀在了他的墓前。海岛上的500壮士得知田横已死,也都纷纷自杀。后人为纪念他们的义举,将他们所居之海岛取名为田横岛,岛上有500义士冢。

田横岛

田横死后,他的门客们创作了《薤露》这首挽歌,来为他送行。这首歌的歌词,收录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相和歌词》中。歌词共两章:

第一章

薤上露,

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

人死一去何时归?

第二章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

鬼伯一何相催促,

今乃不得少踟蹰。

田横像

歌词的第一章,以薤叶上的露珠为喻,引出下文。歌词一开头,直接点出了“薤上露”,,薤叶本来就是窄窄的一条,肯定承受不了很多的露水。紧承上文,直接发出感慨“何易晞”,落在上面的那一点点露水,是多么的容易被蒸发掉啊!由这深深的感叹,引出下文“露晞明朝更复落”,虽然今天薤叶上的露水干了,可到了明天,又会有露水落在上面。作者由“薤上露”联想到了人生,如果人一旦死去,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呢?虽然是个问句,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有了答案。“何时归”三字,像一记重拳,狠狠地击在每个人的心灵上。

五百壮士墓

再来看第二章。横空就是一个问句“蒿里谁家地”,这一问让人的精神为之一震,问这干啥?第二句便直接回答了这一问:“聚敛魂魄无贤愚。”原来那是人死后魂魄归云的地方。凡是到这个地方来的“魂魄”,不管是天王老子,还是平头百姓,大家都一样,无分“贤愚”。今泰安城内有蒿里山,相传就是歌词开头所问“谁家地”的地方,也是人的魂灵归去的地方。一旦收摄人灵魂的“鬼伯”来“催促”你了,就容不得你有稍事停留。第三句中的“一何”,表现出“鬼伯”的“催促”不是一般的急迫,而第四句的“不得”,说明不会给你留下一丁点时间,营造了一种十分紧张的气氛。用以说明,死是人无法抗据的自然规律。这首诗,表现了古人对生死问题的思索。

泰安蒿里山

以上两章本为一首,到汉武帝时的乐师李延年,将这首歌词一分为二,分别冠以《薤露》《蒿里》两个题。晋崔豹《古今注》卷中讲过这件事:“《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上之露,易晞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柩者歌之,世呼为挽歌。”经李延年改造之后,《薤露》《蒿里》两歌被纳入乐府,属于“新声变曲”,人们可以用这两个题目进行拟作,这叫旧瓶装新酒。最先采用这种方式来写诗的,是曹操开的先河。他曾用《薤露行》和《蒿里行》的标题写了两首诗,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清代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清方东树认为,这两首诗是有关联的,应视为姊妹篇。他说:此用乐府题,叙汉末时事。所以然者,以所咏丧亡之哀,足当哀歌也。《薤露》哀君,《蒿里》哀臣,亦有次第。(《昭昧詹言》)

曹操像

一棵不起眼的小根蒜,竟然引出了这样一篇文字来。看来自然界中存在的万事万物,都不可小觑,都是有文化的。

2022年4月2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士为知己者死 ?
薤露
冷卫国 董方伯︱汉乐府《薤露》本事及演变考论
字物图志 | 薤,挽歌中的野蒜
古代葬礼文化:挽歌
《乐府诗集》卷二十七(带部分注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