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上)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上)

梅庆吉

提起延续了800年的大周王朝,人们自然会想起周文王和周武王,是周文王凭借着仁德凝聚了人气,周武王靠着实力推翻了殷商王朝,从而使大周王朝横空出世。其实对于大周王朝的建立与巩固,有一个人功不可没,那就是周公。是周公靠着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巩固了新生的大周政权;靠着他敏锐的政治嗅觉,敬德保民,赢得了人心;靠着他卓越的思想洞察力,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社会行为的典章制度;靠着他勤政、忠诚、坦荡的人格,得到了人们的敬仰。是周公,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基础。

佐武王伐纣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4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封于周(今陕西宝鸡岐山北),因而称周公。周公小的时候,在文王诸子中,就显得出类拔萃,“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所以得到了武王的倚重,“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史记·鲁周公世家》)

在武王伐纣期间,周公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宣传。武王大军来到距离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70里的牧野,举行誓师大会,武王历数纣王“惟妇言是用”,不祭祀祖先天地之神,连自己同祖兄弟都不进用,反而重用四方逃亡的罪人,“暴虐于百姓”,因而导致天怒人怨,所以武王要“恭行天之罚”,来讨伐暴君。然后宣布作战纪律,鼓励战士勇猛杀敌。这些内容载于《尚书》中的《牧誓》。这篇战前动员令,就出自周公之手。在《尚书》中,还有《泰誓》上、中、下三篇,三篇文告发表的时间不同,但内容一脉相承,也相当于伐纣的动员令。上篇为武王会诸侯于孟津而发表的誓词,中篇为渡过孟津到达黄河北岸时的誓词,下篇是即将与敌决战时的誓词。史籍中虽未说明这三篇文章的作者,但从《牧誓》角度看,也应出自周公之手。

大会孟津图

斗志旺盛的周军,经过几次战前动员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攻克了商都朝歌,纣王自焚而死,伐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史记·鲁周公世家》载:“破殷,入商宫,已杀纣,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从周公手持大钺夹辅周公的位置来看,俨然成了仅次于武王的二号人物。

武王伐纣虽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但新生的周王朝面临的问题还很多,正百废待兴。可正在这时,他却撒手而去。武王死前,把周公叫到跟前,向他托以重任,请他帮助年幼的儿子姬诵(即周成王)管理大周江山。当时的周公把年仅12岁的姬诵抱在大腿上,继承王位,周公则“摄行政以当国”。

三项重大的治国举措

为巩固新生的大周政权,周公在摄政期间,主要做了以下三件大事。

周公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平定“三监之乱”。武王伐纣之后,将原来商王朝直接统治的地区朝歌分成邶、卫、鄘三部分,邶由纣王之子武庚禄父掌管,卫由蔡叔度掌管,鄘由管叔鲜掌管,史称“三监”。(也有人将管叔、蔡叔、霍叔称为“三监”,这三人均为周公的兄弟)。周公当国之后,“管叔及其群弟”不服,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他们不但散布流言,而且还采取行动,管叔、蔡叔鼓动武庚禄父一起叛周,起而响应的有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原来同殷商关系密切的大小方国,他们以清君侧为名,企图夺取政权。这对刚刚建立只有三年多的周王朝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如果叛乱得不到平定,本来就很不巩固的周王朝就有可能毁于一旦。

周公在国难当头之际,顶着压力,毅然决然地担负起了维护国家的重任。为平定叛乱,他先在内部统一思想。他把太公望、召公奭请来,向他们说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话: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大业,我才这样做”(《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早)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郭邻囚蔡图

随后周公旦奉成王之命,率师东征。经3年的艰苦作战,终于讨平了叛乱,征服了东方诸国,收降了大批商朝贵族,同时斩杀了管叔、武庚,放逐了蔡叔。周公又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等五十多个国家,把周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之滨。

虽然周公东征取得了重大胜利,但要想有效管控这片辽阔的疆域,对于偏于西方镐京(今陕西西安西)的周王朝来说,仍然显得有些鞭长莫及。所以周公东征之后,便立即着手兴建洛邑。这是周公摄政期间的第二项重大举措。

其实营建洛邑,早在武王时期就有这个打算。武王伐纣后西返的时候,路过洛这个地方,就曾萌生在此建都的想法,他对周公说:我要确保周朝的国运永远不变,要靠近天帝居住的地方……从洛水湾直到伊水湾,地势平坦没有险阻,是从前夏朝定居的地方。我南望三涂,北望岳北,观察黄河,仔细察看了洛水、伊水地区,这里离天帝的居室不远,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对洛邑进行了测量规划,然后离去。(《史记·周本纪》:“王曰:'定天保,依天室……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营周居于洛邑而后去。”)当时武王就看到了周都镐京过于偏远,无法对刚到手的殷商大片领土进行有效的统治,便计划在洛这个地方建个新都。可第二年武王就去世了,此事便被搁置下来。

三监的叛乱,使周公看到了加强对东方统治的迫切性,所以东征之后,便立即着手洛邑的营建工作。周成王五年(前1020),即周公摄政的第五年,召公先来到洛邑进行勘查,经占卜,把城址确定在涧水和洛水的交汇处,并进而规划了城廓、宗庙、朝、市的具体位置。随后周公来到洛邑,又全面视察了新邑规划,重新占卜。对此《尚书·洛诰》中有具体记载:“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周公先占卜距朝歌不远的黎水,后又占卜涧水以东至瀍水东、西两岸近于洛水的地方,才得到了吉兆。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一座新的都城建成。《通鉴地理通释·历代都邑考》有载:“周公相成王,以丰镐偏处西方,乃使召公卜居洛水之阳以即土中,遂筑新邑,营定九鼎,以为王之东都洛邑。”指出了营建新都的必要性。《逸周书·作洛解》记载了新城的规模:“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以为天下之大凑(大都会)。”又说:“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日月星辰先王皆与食。……乃位五宫、大庙、宗宫、考宫、路寝、明堂。”此外周公还在湹水以东营建了另一座城——成周,以置“殷顽民”。

周公营洛像

自从洛邑建成之后,成王在宗周镐京,周公则在新都处理政务,东西两京遥相呼应,对进一步管理新生的大周王朝,直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周公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又营建新都洛邑,迁“殷顽民”于成周,尽管这些举措都十分重要,不过现在虽然有许多地域已入周的版图,但仍缺乏有效的管理,一旦时机成熟,就有可能重演“三监之乱”的悲剧。怎么办?只有一个办法,派自己人去。所以,周公实施了第三项重大举措——分封诸侯,以屏王室。

武王伐纣之后,就已经开始了分封的工作,但由于没过多久他就去世了,所以分封得很不彻底,所以周公又进行了再次分封。这次的分封范围很大,只要是周王朝势力所能达到的地方,都有周天子的代理人,对于重点地区则分封给重量级的人物。比如卫,周公分给了他的小弟康叔。因他所封之地,是殷商王朝的腹心地区,又发生过“三监叛乱”,所以周公十分谨慎,连续写了《康诰》《酒诰》《梓材》等三个文件给他,对如何管理好那片复杂的地方,进行了详细的指导。对于曾参与“三监之乱”奄国,成王则分给了周公,就是后来的鲁国。可因周公要辅佐成王,无法脱身,便让他的儿子伯禽就封。薄姑也是参与“三监之乱”的小国,周公把那片土地分封给了太公望。周公把燕分封给了召公,使那里成为周王朝的东北屏障。因微子没有参与“三监之乱”,所以将宋(今河南商丘)分给了他。此外,他还分封了许多同姓国和异姓国。据《荀子·儒效》载,周公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据《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这些分封到全国各地区去的诸侯控制着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掌握着军队,共同捍卫着周王室。

周公分封诸侯

  武王克商只是打击了商王朝的核心部分,直到周公东征才扫清了它的外围势力。三年的东征灭国尽管有五十多个,而占领地的巩固和扩大还是在分封同姓之后。东征以后,周人再也不是西方的“小邦周”,而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了。

周公扩大分封制,是一种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

敬德保民的人本思想

周公摄政期间,实行了三大重要举措:东征、营洛、封建,有力地巩固了新生的大周政权。但这都是硬件,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还需要有与之配套的软件,那就是治国理念。

是武王、周公等亲手把强大的殷商王朝送上了断头台,对于新生的大周王朝来说,是真正的“殷监不远”,所以,他们必须吸取殷朝灭亡的教训:“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尚书·召诰》)在周公颁布的许多文告中,多次提到殷朝末代国君纣王的无道。其中他在《尚书·酒诰》中这样写道:“在今后嗣王酣身,厥命罔显于民,祇保越怨不易。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音,伤心)伤心。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弗惟德馨香,祀登闻于天,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罔爱于殷,惟逸。天非虐,惟民自速辜。”(译文:殷朝最后的商纣王,以饮酒为乐,他的治国政策不是为了有利于民众,民众怨声载道也不肯改悔。他放纵淫乐,不遵守法度,因过分饮宴而丧失了国君的尊严,臣民没有不悲痛伤心的。商纣王只想放纵于酒,不想自行停止淫乐。他的心地狠恶,他从不怕用死来威胁。他在商都作恶多端,对于殷国的灭亡,他没有忧虑过。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升闻于上天,只有百姓的怨气、群臣私自饮酒的腥气升闻于上。所以,上帝对殷邦降下了灾祸,不喜欢殷国,就是因为淫乐的缘故。上帝并不暴虐,是殷民自己招来了罪罚。”)

德将无醉图

商朝亡于纣王之手,那么在纣王身上缺少的是什么东西呢?周公认为就是一个字——德。关于殷朝的灭亡,周公十分婉转而又十分谨慎地说:“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历年,我不敢知曰其不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尚书·召诰》)(译文:“我不敢知道殷朝接受天命该有多少年,我也不敢知道它的国运为什么不长久。我只知道是因为不提升自己的德行,才早早地把国家葬送。”)因为“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尚书·多士》) 。(译文:“上天不会将国家的命运交给不努力实行德政的人。”)

反之,周之所以能够获得天下,就是因为先王“勤用明德”(《尚书·梓材》),“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尚书·康诰》),才凝聚了人心,拥有了天下。所以周公强调,作为一个统治者,“不可不敬德”(《尚书·召诰》)。殷朝的灭亡,让周公看到了“君权神授”的说法不可靠,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也就说是天下为有德者居之,如果统治者无德,上天就会把它的佑护转移。

那么怎样才能检验出一个当政是否有德呢?那就是看他对待人民的态度。周公在《酒诰》中说:“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译文:“我听古人说过这样的话:'不要用水来当镜子,而是要以人民当镜子。’现在殷朝已经灭亡,我们怎么可以不对此事进行深刻反思呢?”)周公认为,考察一个政权的好坏,核心问题就是民心的向背,殷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暴虐于百姓”,民怨沸腾。而周朝要想坐稳江山,就必须关心人民的疾苦,倾听人民的呼声。这是考察执政者是否有德的唯一标准,同时也体现出周王朝以史为监的忧患意识和人本思想。

周公在归政成王时,给成王提出了一番忠告,篇名叫《无逸》,收在《尚书》中。文章说:嗚呼!君子所其逸!先知稼穡之艰难,乃逸,則知小人之依。”(译文:“啊!君子居其位,千万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辛,然后再娱乐,这才会知道庶民的苦衷。”)接下来提到殷中宗和殷高宗,说他们在位期间“不敢荒宁”,所以国泰民安。而神甲“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译文:“神甲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可是后来继承殷朝王位的人,只知道安逸享乐,只知道贪图享乐,不懂得耕种收获的艰难,不知道普通百姓的辛劳,只一味的纵情享乐。从这以后,那些继立的殷王没有能长寿的。(原文:“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

稼穑艰难图

接着周公又谈到了周朝先王太王和王季:“他们都能谦让屈己,敬畏上天。我们的文王能安于低贱的工作,他从事过开通道路和耕种的劳动。他善良、仁慈、谦恭,他关怀和保护普通老百姓,他爱护和亲善孤苦无依的人。从早晨到中午,直到太阳西斜,他都忙得没有工夫吃饭,目的是为了让百姓都生活得幸福。文王不敢耽乐于游戏和田猎,他不敢让众诸侯国只进献赋税供他一人享乐。”(原文:“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这才奠定了周天下的基础。

最后周公指出,今后继承王位的人千万注意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的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原文: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

周公不断告诫统治者,保护自己的臣民,要像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让他们健康安宁。·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要想让自己的江山“至于万年就必须子子孙孙永保民”。(《尚书·梓材》)周公这种民本思想,为巩固新生的大周政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周公除了强调“明德”之外,还主张“慎罚”,这是他民本思想中的又一重要内容。周公在吸取殷商“暴政”亡国教训的基础上,极力主张实行仁政。武王伐纣之后,如何处理殷遗民和上层贵族,武王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向太公望、召公奭和周公旦征求意见。他们三人的意见分歧很大,太公主张将殷遗民统统杀掉,召公则认为应该杀有罪而敕无罪。周公则主张:让他们居住在原来的地方,耕种原来的土地,争取殷人中有影响有仁德的人。他的这一意见被武王采纳,释放箕子,重修比干墓,开仓赈济灾民。周公平定“三监之乱”之后,将“殷顽民”迁于成周,对他们恩威并施,说:“你们还可以保有你们的土地,你们还会安宁下来。只要你们恭敬谨慎,上天将会对你们赐给怜爱;假如你们不能恭敬谨慎,不但不能保有你们的土地,我也将会把老天的惩罚加到你们身上。”(《尚书·多士》:“尔乃尚有尔土,尔乃尚宁干止。尔克敬,天惟畀矜尔;尔不克敬,尔不啻不有尔土,予亦致天之罚于尔躬!”)正是因为周公实行了这种宽大的政策,才使殷遗民的情绪稳定下来,甘心接受周的统治。

在刑罚问题上,周公更看重教育作用,他主张:勿庸杀之姑惟教之(《尚书·酒诰》)周公看到,殷商从汤到帝乙的统治之所以能够稳定,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明德慎罚”。他们无论监禁、杀死重大罪犯,还是释放无罪的人,目的都是为了劝勉人行善。《尚书·多方》载:“(汤)慎厥丽,乃劝;厥民刑,用劝;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亦克用劝;要囚殄戮多罪,亦克用劝;开释无辜,亦克用劝。”而周文王之所以能够赢得天下,也是因为“明德慎罚”。

周公反复强调运用刑罚要慎重,他对当政者说: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无逸》)(译文:“胡乱惩罚无罪的人,任意杀害没有犯罪的人产生的怨恨是一样的,那种怨恨就会集中到你的身上”)怎样才能做到“慎罚”呢?他主张对犯罪行为要具体分析,严格区分故意犯罪(非眚)、过失犯罪(眚)惯犯(惟终)和偶犯(非终),量刑适度,使受罚者心服口服。他还反对株连,主张谁犯罪谁担责,“父子兄弟,罪不相及” (《左传·昭公二十年》)

周公的慎罚思想,在我国的法制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周成王姬诵(姬发之子,西周第二位君主,在位21年)
文史知识 | ​傅道彬:周公恐惧流言后
周公即位之谜:周公明明篡位,为何还被后世大为赞扬?
这些“真相”不存在 之 周公不光会解梦
周公: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奠基人
中国古代-周朝历史事件 ( 约公元前1046~249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