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跟着孔子去旅行之173:绍兴印山越国王陵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这是第二次尊孔之旅的第六篇。         

       绍兴印山越国王陵 

                                                      梅庆吉

2014930日,淅淅沥沥的小雨在不停地下着,雨中游兰亭,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我们离开兰亭的时候,已经到了中午。我们走到308省道上,看到路边有个指示牌,上面写着“印山越国王陵”,说是距离一公里。这里没有去印山的车,看距离又不远,决定走着去。路两边是成片的茶田,在小雨的滋润下,显得十分青翠。按理,一公里远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走到,可我们却走了好长时间,估计路程不少于三公里。路边没有人家,没地方去吃饭,就掏出带着的面包,一边走一边吃。

印山,从高空往下看呈方形,东西与南北的宽度各约300米,特别像古代的官印,因而有了“印山”的名称。小山不高,海拔大约41.7米,相对高度为20米。因在山上发现了越国王陵,而使它名扬遐迩。早些时候,经过文物部门的多方调查,确定这是一座古墓,并于1995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知道是这个文物保护单位引来了盗墓贼,还是早已被盗墓贼盯上,转过一年的1996年,文物工作者再来这里调查时,竟然发现了一个很大的盗洞,周边还散落着炭灰、白膏泥,以及一些棺木的碎片。他们立马意识到,古墓被盗了,若不进行抢救性挖掘,后果不堪设想。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一场轰轰烈烈的考古挖掘工作开展起来。经过17个月的紧张工作,一座沉睡了2500多年的古墓葬,呈现在了人们面前。为对古墓葬进行有效保护,就地建起了博物馆,供人们参观和研究。

印山鸟瞰图

在登上小山之前,看到路边立着块牌子,上面写着“隍壕”两字,简单说就是水沟。在茶田里,会隐隐约约看到一条壕沟,那就是隍壕,相当于护城河,保护着陵墓。这条隍壕绕印山一周,在四个角处拐成直角形,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中间,均留出40-50米宽的通道,相当于城门。城壕总长888米,宽16.29米,深2.1-2.7米。给陵墓修护城河,这在国内尚属首例。

隍壕

越国王陵在印山顶上,位置稍有些靠南,有台阶通向山顶。台阶两侧,有越国国君和大臣的画像,由于管理不善,已经破烂不堪。走上山顶,就会看到一座用石头垒砌起来的城堡一样的建筑,那就是越王陵博物馆。入口向南,在建筑物的中间。入口的两边有个图案,没看懂是什么意思,后来一查才知道,那是这座古墓里出土的玉器。中间还有个跪着的武士,不知是什么寓意。

咱也曾走南闯北,进过不少古墓,但像这样建制的古墓,还是第一次见到。那么这座墓的独特之处在什么地方呢?听我慢慢道来。墓的周边有参观通道,人们可以绕墓一周,从各个角度来观察墓葬的形式。还可以直接下到墓室,近距离观看。对这难得一见的奇观,我端着相机不停地拍照。突然发现照片十分模糊,根本就看不清。仔细上一看,原来是机体里进去了雨水,镜头上一层水雾,只有等里边的水份干了之后才能使用。这可咋办?我们从墓室里走出来,看到旁边有个小屋,好像是个小卖部,便走了过去。里边有两位女士,生着炉子,在做糯米藕。跟她们打过招呼,便端着相机在火上烤相机。不一会儿她们的糯米藕做好了,还给了我们两块。这真是雪中送炭,我们正好饿了,道过谢之后,就吃了起来,好甜好香。烤了一会儿,镜头里的雾气渐渐散去,我们又回到墓室进行拍照。

从参观通道往下看,是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大约有20多米,墓室在很深的下面。能清楚地看到墓道呈东西走向,像个“甲”字。首先对我们的视觉构成冲击的,是那一根根巨大的木头,两两相交,两面是斜坡,呈人字形,横断面看是三角形,覆盖在墓道之上,保护着墓室,棺材就放在这巨木的下边。墓道里有灯,发出藍莹莹的光,看上去有点恐怖。

参观通道的设计十分合理,边上是保留的文物标本,以及文字介绍,会让你清楚地看到整座墓室的建筑结构。墓葬结构的最上层是封土层,参观通道旁边的土墙,就是封土。封土是墓葬的最后程序,里面的墓室布置完之后,最后用土掩埋。这座墓葬的封土,用五花土夯筑而成,分下封土、上封土和墓道封土三部分。下封土是覆盖墓坑的部分,紧紧扣住坑口,逐层夯实,分布均匀,每层约7-9厘米。坑口填平后,再向四周扩展和向上增高,这就是上封土。在考古挖掘之前,整座墓冢保存完好,从外观看呈东西走向,东西长约72米,南北宽约36米,高约10米。我们走的这条参观通道,应该在上封土和下封土之间。另一部分封土在墓道。墓道是墓冢施工的通道,等墓室建完后,再用土石将其封死。有关部门做过统计,这座墓葬的整个封土量,高达一万多立方米,可见工程多么浩大。

在上面观看一圈之后,还可以下到坑底,近距离观察墓室。从上面看那些斜撑木并不是很大,等到跟前才发现,这些木头不是一般的高大,每根看上去足有10米多高,直径也在一米左右,有人估算过,每根重量在1000斤上下。这么重的树木,在当时的条件是怎么运输的呢?这你不用担心,聪明的古人是有办法的。你看每根木头上都有两个孔,里面是相通的,当地人叫“牛鼻孔”,从里面穿上绳子,拖拉起来就方便多了。整个墓室的上方,都是用这种人字形的枋木覆盖,对墓室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除上面有这种斜撑木,墓室底下也铺着木头,相当于实木地板。这种巨大的圆木大约有上百根,木材总量超过500立方米。从墓室口看进去,里边黑洞洞的,入口处锁着,不让进,但周围有参观通道,可以绕墓室一周。

从墓室入口处往西是墓坑46米,墓室就在这个范围内,有30多米长,底宽5米多,高度在4米左右,分前、中、后三室,中室要比东、西两室高出20公分,每室之间有门槛相隔。东、西两室没有什么东西,关键是中室,中间放着一段圆木,其实那就是棺材,十分的独特。这是一整段树身,从中间破开,像独木舟一样把中间凿空,把尸骨放进去之后,再合在一起,两头堵上,就形成了棺材。其长度为6.1米,宽度为1.1米,内高0.4米。棺材下面还有一层编织物,相当于席子。奇怪的里面没有尸骨,哪里去了呢?说法不一。有人说与盗墓贼有关。这座古墓被盗墓贼盯上,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考古工作者在墓冢上发现了三个现代盜洞,在墓室内发现了七个古代盗洞,呈一字排列。其中最大的6号盗洞,直径达8米。其实盗墓贼关心的是财宝,对尸骨不感兴趣,应该与他们无关。还有一种说法,勾践迁都琅琊时,把尸骨带走了。《水经注·浙江水注》对此有说法:“勾践都琅邪,欲移允常冢,冢中生风,飞沙射人,人不得近。勾践谓不欲,遂止。”按此说,勾践应该没有把尸骨带走。还有人说被省里文物部门保护起来了。后一说要是成立,那应该很容易就能查到。

棺材

墓主人允常

从墓室入口处往东是墓道54米,宽6.8米,当时建墓时进出的通道。墓建好后,再用土石将墓道封死。墓道和墓坑加起来,共有一百多米长。

尽管这座古墓被盗过多次,遭到严重洗劫,但经过考古人员的认真搜索,仍出土了4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有两件龙形玉钩,应该是插在木板上挂东西用的。还有一把断成五段的玉剑,还有玉簇、玉茅等。其中最多的是玉镇,一共18个,圆圆的,上面有花纹,是用来压席子的。还有一些青铜工具和木质工具,可能是施工时用的,用完之后就扔在了这里。还出土了玉管珠、长方形玉饰、漆木杖、青铜器等器物。若不是被盗,这座墓葬说不定有多么的富丽堂皇。

墓里出土的文物

修墓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防潮,尤其是在多雨的南方,防潮更至关重要。这座大墓至今保存完好,在防潮问题上肯定是采取了一些切实可靠的办法。梳理一下这座大墓的防潮技术,真的叫人叹为观止。前面说过,墓室外面有一道斜撑着的木头呈人字形搭在上面,用以保护墓室。大家知道,木头很容易腐烂,为防止腐烂,当时的工匠们采用了先进的(xiū)工艺。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把漆涂在器物上,一是为了美观,二是为了防潮防腐。墓室里的那些木头,都曾涂过漆,一般采取三面髹漆,而独木棺则通体髹漆,至今还光亮如新。这是他们采取的第一道防护措施。他们把枋木支起来之后,又在外面加了一层很厚的树皮,数了一下足有140层,经两千多年的挤压,现在的厚度还有20厘米。树皮相当于枋木外面的防护罩,把所有缝隙全部封死,让水无法渗透到墓室里面去。这是他们采取的第二道防护措施。树皮外层是厚厚的木炭。木炭有很强的吸水功能,这座大墓使用的木炭十分惊人。他们先是在底部铺上厚达1.65米的木炭,然后在墓室的两侧和顶部,再铺上一米多厚的木炭。这就是说,整个墓室是被木炭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的,这道木炭层至关重要,起到了很好的防水作用。据测量,大墓里填充的木炭,高达1400立方米。这是他们采取的第三道防护措施。最后一道防护措施是青膏泥。这种泥土质地细腻,粘性很大,渗水性小。因其潮湿时呈青灰色,所以称青膏泥。晒干后呈白色或青白色,故又称白膏泥,古代常用来封墓。这座墓葬在木炭基础上,用的就青膏泥来填充,从下面的墓室一直到坑口,全都是青膏泥。并且中心部位还高出一米多,边缘部位紧紧扣住坑口。经测算,使用的青膏泥高达5700立方米。这部分内容,就是前面说的下封土。最后再用黄土覆盖,形成墓冢。正是因为有了这层层防护,使得这座古墓2500多年来一直保存完好。若不是因为盗墓而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再过几千年也不会有问题。

看到了这样高规格的墓葬,其主人肯定不是普通人,那么他是谁呢?其实在上山的时候,我就发现山坡上有用植物栽出来的四个大字“木客大冢”,在博物馆的墙上,也写着这四个大字。正是这四个字,暴露了墓主人的身份。这四个字,出自东汉末年成书的《赵绝书》中。我在该书第八卷《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中,查到了这样一段话:“木客大冢者,勾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瑯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五十里。一曰勾践伐善木,文刻献于吴,故曰木客。”

木客大冢

印山上的“木客大冢”四字,就是从这里来的,由此得知,这座墓的主人就勾践的父亲允常(一作元常)。这段文字还对“木客”做了解释,存有两说:一说是勾践灭吴之后,将都城迁徙北方的瑯琊,派2800人进山伐木造船,所以便把他们叫作“木客”。另一说是勾践得知吴王夫差喜欢建造宫室,便派人进山砍伐上好的木头献给夫差,所以也把他们叫做“木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伐木工人。关于后一种说法,《吴越春秋》里也有记载。夫差放勾践归国后,文种向勾践献灭吴九策,其第五策为:“遗之巧工良材,使之起宫室以尽其财。”他们根据吴王“好起宫室,用工不辍”的爱好,派三千人入山一年,砍伐了大量上等木材,运到吴国,是想用这种办法消耗吴国的国力。由于他们运去的木材太多,以至于把河道都给堵塞了,“木塞于渎”,苏州“木渎”一名便由此而来。吴王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说,接受了木材,“遂受而起姑苏之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见二百里”。

张宗祥在《越绝书校注》里,对“木客”一词也作了解释:“《吴越春秋》云:'吴王好起宫室,用工不辍。王选名山神材奉而献之,越王乃使木工三千余人,入山伐木,一年师无所幸,作士思归,皆有怨望之心,而歌木客之吟。’宗祥按:此书以叙伐木作桴为主,而献木于吴次之。与《吴越春秋》略有不同。《山阴县志》:'木客山,去县西南二十七里。’”从大墓里那些巨大的木材看,他们应该是就地取材,不会舍近求远。另外,勾践给吴国献善木,迁都瑯琊造船,那些木材也都应该取自这里。所以,印山又名“木客山”。清人徐承烈撰《越中杂识》卷下则直接说:“越王允常墓,在府城西南二十七里木客山。”山下的那个村子,就叫木客村。《水经注·浙江水注》载:“浙江又迳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彥云:勾践使工人伐荣楯,欲以献吴,久不得归,工人忧思,作《木客吟》。后人因以名地。”木客村,今名里木栅,木栅与木客,当地的发音相近,木栅是木客的音转。由此可以证明,这一带在当时一定是森林成片,古木参天,是越国砍伐木材最集中的地方。

提到越国,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勾践,其实越国从无余封国开始,经过一千多年后,到勾践的父亲允常,才开始兴盛起来。

越国是大禹的后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土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十余世,至于允常,与吴王阖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是为越王。”文中说的“夏后帝少康之庶子”,指的就是无余(馀)。因为大禹葬于会稽山,需要有人负责祭祀,所以,少康便封他的庶子无余于越,让他来负责这项工作,无余为越国有君之始。《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载:“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绝祀,乃封其庶子于越,号曰无余。余始受封,人民山居,虽有鸟田之利,租贡才给宗庙祭祀之费。乃复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无余质朴,不设宫室之饰,从民所居,春秋祠禹墓于会稽。”可见当时还处于很原始的状态。之后过了十余世,“末君微劣,不能自立,转从众庶为编户之民,禹祀断绝。”接着又过了十几年,有个人生下来就能说话,指着天对着禹墓说:“我是无余君之苗末。我方修前君祭祀,复我禹墓之祀,为民请福于天,以通鬼神之道。”人们听了他的话后,都十分高兴,“皆助奉禹祭,四时致贡,因共封立以承越君之后”。对禹的祭祀到这才又重新开始。从这之后,“稍有君臣之义,号曰无壬”。就是说,到了无壬,才开始有了君臣之义,即有了社会的雏形。允常是无余之后的37代国君,无壬是他的曾祖父,祖父名无瞫,父亲夫谭,勾践是他的儿子。《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载:“夫谭生元常。常立,当吴王寿梦、诸樊、阖闾之时,越之兴霸自元常矣。”《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引《舆地志》曰:“越侯传国三十余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春秋贬为子,号为於越。”由此可见,允常在越国的发展史上,举足轻重,不可小觑。

跟允常同志合个影

最初的越国土地面积,也就是围绕在会稽山周围,十分狭小。到了允常时期,农业、造船业、纺织业、铸造业都有了长足发展,国土面积得到了空前的扩张,“拓土始大”:南至句无(今诸暨一带),北至御儿(今嘉兴一带),东至鄞(今宁波一带),西至姑蔑(今龙游一带),还有江西东北部一带,都是越国的地盘。国防力量也得到了空前加强,开始与吴国有了军事摩擦。

印山在绍兴的位置

周敬王十年(前510),吴王阖闾因为越国没有跟着他出兵伐楚,十分生气,开始“南伐越”。面对强大的吴国,允常没有屈服,而是直接说“不”,他说:“吴不信前日之盟,弃贡赐之国而灭其交亲。”指责吴王说,是你们吴国没有遵守以前制订的盟约,讨伐向你进贡方物的臣服之国,从而破坏了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可是“阖闾不然其言,遂伐,破槜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阖闾对允常的话根本不予理睬,直接出兵,攻占了槜李。槜李在太湖的南边,今属嘉兴。这个地方是越国的北方门户,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被吴占领后,允常一直耿耿于怀。五年之后的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允常趁吴王出兵伐楚之际,偷偷出兵,夺回了槜李。《吴越春秋·阖闾内传第四》载:“越王元常恨阖闾破之槜李,兴兵伐吴。吴在楚,越盗掩袭之。”阖闾得知这一消息,火冒三丈,一个小小的越国竟敢如此嚣张,岂能容他,发誓报仇!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允常去世。阖闾借此机会,再次出兵,在槜李布开阵势。勾践身服重孝,带兵迎战。勾践早有准备,在阵前把罪犯排成三列,刀架在脖子上,纷纷刎颈而死。吴兵哪里见过这样的阵仗,都看傻了眼。越兵借机掩杀过去,吴兵大败,吴王还伤了一指,不久死去。《左传·定公十四年》载:“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阖庐伤将指,取其一屦。还卒于陉,去槜李七里。”这充分说明,越国已经不是当年的小跟班了。后来勾践之所以能够称霸,都是允常打下的坚实基础。

越国是大禹的后代。大禹以民为本,根治洪水,三过家门不入,划分九州,以德治天下,这与儒家文化理念完全吻合,因此,唐代韩愈在梳理儒家文化道统时,将大禹列为其中的重要环节。孔子、孟子都对大禹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东汉末年成书的《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有记载说,勾践迁都琅琊,孔子曾带弟子去见他。另孔子的大弟子子贡,还亲临越国都城会稽(今绍兴),向勾践面授机宜,为勾践设计了一条清晰的称霸路线。这些都说明,越国与儒家文化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2022328日第一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苏州浒墅关真山大墓
话说阳山之五——宝山古墓葬的是吴王夫差吗?
宿迁市三庄汉墓出土的玉器
试论乞扶令和夫人郁久闾募满葬具丨卢亚辉
湖北省博物馆 楚文化展
【陵墓】晋敦煌阴太守墓(甘肃敦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