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街串乡说曲阜之七:绕着尼山水库转了一圈
userphoto

2023.09.21 山东

关注

走街串乡说曲阜之七:绕着尼山水库转了一圈

梅庆吉

曲阜市尼山镇鲁源村,是孔子三岁之前生活过的地方,2012 年我第一次走孔子路,就曾到过这个地方。但那次纯属蜻蜓点水,没有深入进去,所以我一直想有机会再去,做深度游。1215日,学校停电,无事可做,决定再去鲁源村。我找孔振强开车,又请上市文物局项春生主任,一同前往。项主任对曲阜市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全面细致的调查,是曲阜市历史活地图。自从孔祥林先生向我提到项主任之后,我就牢牢地记住了他,今天是我们第一次见面。路上攀谈起来得知,我俩有着许多相同的经历,他也曾走过孔子路,我到过的一些地方,他也都到过。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许多共同的话题。巧的是他不但对曲阜市区内的历史文化很熟,他还曾在鲁源村包过村,对该村不是一般的熟,这又增加了我们此行的便利。

我们这次出行,主要是鲁源村,此外还顺道去了长座村、颜母庄、宋家山头村、红草坡、文德林等地方,之后又转回鲁源村,正好绕着尼山水库转了一圈。

尼山水库,又称孔子湖,圣水湖,距曲阜城区25公里,北依孔子诞生地尼山,南邻如熟睡中的孔子昌平山,东傍以孔子的母亲命名的颜母山。水库195811月动工,19609月建成。控制流域面积264.1平方千米,总库容1.13亿立方米 ,兴利库容6102万立方米。尼山水库,像一颗明珠,镶嵌在尼山、昌平山、颜母山之间,新建成的72米高的孔子像,正面朝水库,形成了一山(尼山)、一水(尼山水库)、一圣人(孔子)的独特景观。

  鲁源村

10:00左右,我们到达位于尼山水库西北的鲁源村。关于鲁源村,民国《邹县新志》录有马星翼的文章《鲁昌平乡碑》,文中有云:“村名鲁原(源),莫知伊始。自元延佑时,廉使杨奂《东游记》:'谒阙里,次日东南行,由白村历西鲁原,达东鲁原。又东约六里许,达尼山。’ 即有此村名旧矣。鲁原村旧有三:其东南二鲁原,近圮于沂水,屋宇仅有存者。惟西鲁原殷阜如故,居民刘姓聚族于此,二百余年矣。”现在的鲁源村,分东鲁源和西鲁源,称鲁源东村和鲁源西村,当地人称东鲁和西鲁。我们在鲁源东村村委会,见到了村支书张西恩和主任张奉军。项春生、张西恩和张奉军三人分别在我们的留言薄上留了言,还在我们的旗上签了字,然后由张西恩和张奉军带队,在村里参观了几个地方。

 

 站在村委会向南望去,就是那座闻名遐迩的昌平山。特别像一个人仰卧在那里,有人说像孔子,有人说像佛祖,有人说像毛泽东,还有人说像美女,莫衷一是。我跟鲁源村的朋友说,以后对外宣传就说是孔子。张奉军说:“也对,反正是人头像,说孔圣人更有喻义。”早在东汉灵帝建宁二年(169),有人为纪念孔子,曾在山上建昌平亭,又在昌平山下立会市。此事最早见于《史晨碑》:“史君念孔渎颜母井去市辽远,百姓酤买,不能得香酒美肉,于昌平亭下立会市,因彼左右,咸所愿乐”《阙里志》卷十一亦载:“亭名昌平,是以昌平山得名也。故址在昌平山下,今废。”那么,昌平山、昌平乡、昌平亭、昌平市、鲁源村是什么关系呢?马星翼在《鲁昌平乡碑》一文中又说:“今自邹治东北行五十里,至鲁原村,其南山九峰相属,俨若列屏,即《邹志》所云昌平山者。在古或以乡名其山,在今即以山名其乡,固可信也。春秋时昌平乡,东汉时昌平亭,要即今昌平山下村矣。”这段话,梳理了这几个名称之间的关系,可供参考。

昌平山

现在村里,还保留着两栋晚清时期的老宅子,已经破烂不堪,房盖已经脱落,残砖碎瓦散落一地,院子里堆着些柴草。但建筑的精美程度还能看得出来,有些砖雕还十分完整。张奉军跟我们说,上边确定了谁使用谁保护的原则,但到现在,也没有人投资,就这么放着。下一步怎么做还没有思路。

现在村里有条大道,是去尼山的必经之路,是后开的。在这条路的南边还有一条小路,那是条古道,现在被称为鲁源老街,以前去尼山,走的都是这条道。项主任跟我说,当年康有为去尼山,就是从这条路走的。提到康有为,我想起了他写的那通“古昌平乡”碑,跟项主任说,我2012年第一次走孔子路,在尼山孔庙里看到了原碑,在鲁源村看到了复制的碑,立在东鲁源和西鲁源两个村的中间。项主任说,原来立碑的位置不在那,我告诉你在哪。他领着我们来到老街,向西走不远的北边,看到一栋老宅子,已经没有了房顶。项主任说,这就是刘家祠堂,已经弃置不用。那通碑就立在祠堂外的路边。关于此碑,我在民国《邹县新志》中查到了记载:“鲁源村中之碑:鲁源村街北,刘氏家祠墙间一碑,碑中心书'古昌平乡’四大字,碑左边书'孔子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十一字,碑右边书'甲子九月康有为敬题’。”我和项主任、张书记在立碑的那个地方照了张像,以做证明。1982年,市文物局为保护此碑,将其移入尼山孔庙,又复制了一通新碑立在村里。

鲁源老街

刘氏祠堂 

 立康有为“古昌平乡”碑处 

这时他们提议去看叔梁纥旧宅,这让我着实兴奋,因为以前只知道孔子三岁之前生活在这里,没想到还能确定他们家住的具体地点。说着话,我们来到村子的南边,那里有个大坑,周遭长着一些树,坑的北边有一些用来沉淀地瓜淀粉的水泥槽子,现在已经弃置不用。张奉军说,在鲁源村的东西两边各有一个大坑,人们叫它龙眼。我们眼前的这个大坑原来很大,一直到村的边上,叔梁纥的家大约就在坑的北面。在这附近还有口水井,张主任说,这口井很古老,很可能是叔梁纥一家饮用的水井。此事若能确定的话,那么这个地方就是孔子三岁以前真正生活过的地方。

这个地方,曾经是叔染纥家旧宅

这里有口水井,怀疑是叔梁纥家用的

村里不但有叔梁纥生活过的旧址,而且还有座叔梁纥庙。我刚听到叔梁纥庙时,还以为指的是尼山上的那座启圣王殿呢。他们说,该庙就在村里,是他们的家庙。我们离开叔梁纥旧宅,又看了眼西边的那个大坑,坑里还有些水。又去看了看复制的那通康有为写的“古昌平乡”碑,然后来到村北的山根下,看到一溜很长的围墙。张主任指着围墙的一处地方说,叔梁纥庙就在这个位置,应该是里一半外一半。但关于此庙的始建时间、规模、格局、毁于何时,等等,则一概说不清楚。张主任指着不远处的几株柏树说,这几棵树跟叔梁纥庙有关,咱们到那照张像吧。

 一看时间已经到了中午,张主任领我们到一家饭店吃饭。吃饭期间,我跟项主任谈起了颜母带着三岁的孔子前往曲阜的事。他说,他们肯定是徒步走的,应该走了好几天。我又问张主任,能缕出颜母从鲁源村出发到曲阜的路线吗?他毫不犹豫地在我的本子上画了起来,不一会儿就画完了。他画的路线是:鲁源—东白西白—东余西余—南辛—(过一座桥)—北元疃—夏宋—息陬—店子—一张—二张—三张—四张—(又过一座桥)—南泉—阙里。在他设计的路线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坚强的母亲,带着一个刚刚三岁的孩子,艰难地行走在尘土飞扬的古老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叔梁纥任职的陬邑在什么地方?有研究认为在长莝。民国张丕矩著《邹县地理志》载:“陬邑:在城东北五十里之长坐村,相传为叔梁纥为陬邑大夫处。”长坐,即长莝,今写作长座,为尼山镇的一个村,在尼山水库之南,鲁源村的东南。

长莝,又名莝城。《春秋左传正义》卷三十一载“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见门开,故攻之。县(悬)门发,陬人纥抉之,以出门者。门者,诸侯之士在门内者也。杜预注:“纥,陬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纥也。陬邑,鲁县东南莝城是也。”这是历史上第一次指出陬邑即莝城。北宋调露子撰《角力记》、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清江永《乡党图考》、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书均有载。读史方舆纪要》谓《太平寰宇记》之古邾城莝城《续山东考古录》谓邾娄合读即邹莝。长莝,又名长莎。清光绪《邹县续志》载曰:“莝城,今莫知所在,或曰今昌平山南有村名长莎。莎、莝,音之转也。”

午饭后,张主任领我们来到长座村,村委会是一座二层小楼,门两侧各挂着一块牌子,一边写着“中国共产党尼山镇长座村支部委员会”,一边写着“尼山镇长座村村民委员会”。村委会没有人,我们问了一些村民,没有人知道此村与陬邑的关系,更没有人知道“座”原来写为“莝”。

 如果以上说法能够得到确认的话,那么这里应该是当时陬邑政府机关所在地,也是叔梁纥工作的地方。这就是说,叔梁纥的家在昌平乡,即今鲁源村,他每天要通勤到长莝这里来上班。

我在查长座的相关资料时,得知长莝曾一度是邹县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并立有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中有长莝突围样。我们向村民打听纪念碑的位置,他们说在村东。我们开车来到村东,在村民指引下,找到了农田里的一座烈士墓,老百姓叫它“八路坟”。墓前立着一通石碑,上面写着“革命烈士李昭河之墓”,碑阴是有关他的事迹:“李昭河同志是曲阜市尼山镇长座村人,19403月参加革命,1941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2月,鲁南军分区决定由邹县县大队组建成尼山支队,李昭河任三连一排排长。他带领一排战士出生入死,英勇善战,相继参加了鲁源战斗、孙徐毛沃战斗、邹东刘家庄之战、大侓伏击战、东西御甲追歼战、十八盘山保卫战、赵家村歼灭战等著名战斗。为配合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作战取得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19431218日,三连接上级命令,攻打田黄区侓家庄东南山上的日军碉堡,李昭河带领全排战士,在寒冬腊月的夜晚,摸到了敌人碉堡附近,被敌人发现,发生了交火。这时,李昭河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人冲到了碉堡的底下,从射击口抓住敌人的枪管向外夺枪,敌人从碉堡顶上用枪打中他的腰部,他倒在地上。这时候全排人拼命还击,把李昭河从碉堡底下抢了出来,他的战友孙士昌背着他走了没多远,增援的日军也追来了,李昭河感觉到自己不行了,于是为了减少撤退的负担,他以命令的口气让战士把他放下,战友们不得不含泪将这位身经百战的战斗英雄放下。由于身负重伤,流血过多,加之天寒地冻,李昭河同志壮烈牺牲,年仅31岁。就在这座山上呼出了最后一口气。第二天,由长座村郑宝成、张继德、刘同义、李庆臣、孙昭河五位村民,在寒冷的冬天,光着背将这位身经百战的八路军烈士从山上抬下来……”读着先烈感人的事迹,我的心里在默祷:安息吧,人民不会忘记你!

我回来一查,这不是我在网上查到的那座纪念碑,那座碑立于1943年,眼前这通碑是曲阜市人民政府于今年44日立的。

长座原来属邹城,196810月才划归给了曲阜。

 颜母庄

我们离开长座村,绕到尼山水库东边,北行不远,见到了一座大桥,桥头有块巨石,上书“颜母大桥”4字,这4个字告诉我们,我们已经来到了颜母童年生活过的地方,心里不由一阵激动。我们下了车,站在大桥上,跟颜母大桥合影。桥下就是颜母河,向西流进尼山水库,有人在河边钓鱼。

 颜母河 

 过了大桥,看到一条横在路上的标语,上书“圣地尼山颜母庄”。过了这条标语,就进入了整洁安静的颜母庄。颜母庄背靠着的,就是颜母山。关于颜母山,《阙里志》卷十一有载:“颜母山:在尼山东三里,两山相对,中隔沂水,上有颜母井及祠堂遗址。”路边有个广场,称“孝贤广场”,广场的正南是一个舞台,舞台正对着的是颜母庄村委会。村委会门前的那条街叫“颜母大街”。在广场的西侧有一尊雕像,一位妇女领着个孩子,那就是颜母和孔子。这尊雕像,又让我想到了颜母带着三岁的孔子,从鲁源村前往曲阜的情景。

 

颜母庄原来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在颜母山的北边,因1958年修尼山水库,该庄在库区范围之内,所以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原来庄里有一通康有为书写的“颜母故里”碑,因村庄搬迁,碑也不知下落。

在颜母庄村委会的房顶上,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尼山镇母庄社区……”等字,我问张奉军,是不是脱落了一个“颜”字。他说,当地人平时说话,往往会省略“颜”字,直称“母庄”。正如“宫家楼村都称宫楼,刘家楼称刘楼,苏家村称苏村,东官庄称东官,西官庄称西官一样”。他接着又说:“严格说来,牌匾这个'颜’少写是不严谨的。”

 在孝贤广场路的东侧,还立着一座纪念碑,我走过去一看,上面写着“中共尼山地委旧址”等字样。经了解得知,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的1941年至1946年,这里曾经是中共尼山地委、尼山行政公署、尼山军分区所在地,这些机构在此地领导鲁南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取得了胜利。颜母庄于1938年正式建立中共党支部

            颜母祠和扳倒井

从颜母庄往北不远有个宋家山头村,村里有为纪念颜母而建的颜母祠和扳倒井。宋家山头村,今属邹城市田黄镇。2012年我第一次走孔子路,就曾到过这个村子,来看这两处文化遗存,今天又来,发现与我上次来有了一些变化。

那次我来,路边立着块“颜母祠”文物保护碑,是邹城市人民政府立的,现在也有一方碑,但已换成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来祠在树丛中,门前有很多树,现在,祠前变成了一个广场,树没有了,可直接看到鲜红的祠门。当时的祠门虚掩着,推门进去,遍地都是残砖碎瓦,墙的东侧还有一个洞。那通“有周孔夫子外祖颜府君祠”碑躺在上,祠内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原来有位看祠老人,老人去世后就没人管了。项主任告诉我,那位看祠老人叫孔德勤。现在的颜母祠已被维修一新,围墙的洞已经堵上,破损的砖已被换掉,门窗粉刷一新,檐下是鲜艳的彩绘。门的上方,悬挂着“颜母祠”匾额,祠内安放有“启圣王夫人之神位”木主,孔子外公的那通碑被立在祠内的东侧。

 扳倒井也与我们上次来有了一点变化。原来只有一口井,井边立着“扳倒井”的石碑。当时就有村民跟我们说,原来的扳倒井不在那,而是靠南面一点。现在在原来的位置,又将原来那口井挖了出来,变成了两口。原来的井是斜着的,有水流出,现在则变成了直井。

 相传颜母生下孔子的第二年,抱着孩子回娘家,走到村外口渴难耐,看到一口水井,可井水很深,根本够不着。颜母顺口说了句“井要是倒过来就好了”。话音刚落,井就倾斜过来,一股清泉从井里流出,母子二人喝到了甘甜的井水。从此井就再没有立起来,水就这样源源不断地流着。此事便传扬开来,人们名此井为扳倒井,孔子后代将此井命为圣井。《阙里志》卷十一有记载:“颜母井:在颜母山中,遗址犹存。春秋致祭尼山之日,遣族人祭其井云。”“文革”期间,造反派用炸药将井炸毁,就再也没有水流出来了。

原来在坡下边还有出水口,上次来没有注意。出水口的地方立着一通石碑,近前一看,上面写着《重修三圣堂碑记》,立于民国十三年(1924),碑文已经很难辨认。碑的中间掏了个圆洞,那就是出水口。上部则都是“文革”时期留下的内容。

上部中间刻着一段毛主席语录,写的是:毛主席说:人民为着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学来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从自然里得到自由。”两边竖着写着两条标语,右边的是“自力更生”,左边的是“改造自然”,下边横着写着刻石时间:“一九六七年五月一号造。”再往外两侧,分别写着“毛主席万岁”和“共产党万岁”。出水口的上方还有一块刻石,中间是个大五星,两侧各两个小五星,再往外竖着写的是毛主席的两句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这些“文革”遗迹,至今保存完好。

 

 

 红草坡·文德林

 2012年那次走孔子路,我就曾在尼山一带寻找过红草坡,结果没有找到。据记载,叔梁纥夫妇尼山致祷时,颜母感到阵阵腹痛,急忙下山,把孔子生在下面的山洞里。按此说,颜母流血染红的红草坡,就应该在夫子洞的上方。其实不是,而是在尼山对面的颜母山上。这是关于孔子出生的又一个传说。当时颜母有孕在身,回娘家小住。一天她感到胎动,知要临产,按当时的习俗,女儿是不能把孩子生在娘家的,所以他们急忙往回赶。可当他们走到这面山坡时,已经不能再走了,就在这里生下了孔子。颜母流的血染红了这面山坡,此后山坡上的草一到秋天就变红,直到今天还是那样。后人为纪念此事,遂将这面山坡起名为红草坡,山上的那片柏树林,就被称为文德林了。据说为防止酸枣刺扎了孩子,这附近酸枣树上的刺,就自动地弯向了里面。这个传说在曲阜有很高的知名度,我们食堂的工作人员,还曾向我讲起这件事。今天早晨我给项春生主任打电话,说要去看红草坡,他说这个问题今天就能解决。

我们离开宋家山头村,转到颜母山的背面,也就是尼山的对面,项主任指着一面山坡说,这就是红草坡。我们把车停在山下,开始徒步上山。我们一边走,项主任一边走一边说,一定能给找到往里弯的酸枣树。我们把注意力都用在酸枣枝上,确实发现了有往里弯的酸枣刺,但也有直着长的,没有见到全向里弯的。这时项主任已经走到了上面,喊我们去看看他发现的一枝酸枣刺。我们上去一看,果然都是向里弯的。我正端起相机准备拍照时,张奉军发现了问题,原来直长着的刺都被掰掉了,显然是项主任做了手脚。

 

 

颜母染红的就是这种草 

坡上有人圈出了两片坟地,项主任指着坟地说,红草坡就在这一带,环境被破坏了,红草坡不会再有了。话语中充满了伤感。我们绕过坟地,在山坡上信步走着。这时项主任拔了一把草跟我说,这就是颜母染红的草,这种草一到秋天就特别的红,现在有点过劲了。我们坐在草地上,跟这种特殊的草合了张影,还带回了一把做纪念。项主任又指着山上那片柏树林说,那就是文德林,即人们说数不清的24棵柏树。我后来打电话问项主任,他说原来山上有24棵柏树,怎么也数不清,一人抱一棵,还是数不清。但那24棵柏树一棵也没有了,在“文革”被人砍了,现在的树都是后长的。关于文德林,《阙里志》卷十一载曰:“过溪而东,有文德林。”

我们离开红草坡,开车过夫子洞大桥,从尼山前走过,向鲁源村开去。在鲁源村的村东,有个“孔圣旅游饭店”,我让小孔停车,下车照了张像,因为2012年那次走孔子路,就是在这家饭店吃的午饭。

我们把张奉军送回鲁源村,回曲阜把项主任送回家,我和小孔才回到学校,时间已经下午是4点多了。

 2016年12月22日第一稿

 2016年12月28日第二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孔子诞生里籍在邹城
山东孔子故里文化馆
陬邑zōu yì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 春秋时期鲁国
颜真卿楷书《宋搨颜鲁公元次山碑》米仲诏藏本
颜真卿墓
颜母故里话颜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