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各地中国人:说老北京话的五常人 - 蔷薇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走近各地中国人:说老北京话的五常人
收藏 2011-02-16 22:02:05 阅读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走近各地中国人:说老北京话的五常人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责任编辑: 老北
图为何家珍藏的《龙江送别图》复制品,真迹已被故宫博物院收藏。本报记者 王大波摄
“清晨扫完自家院儿,就到街上遛弯儿。白天没事儿时,到处瞧瞧西洋景儿。”这位一口京腔的老人叫何文学,是土生土长的五常人。记者在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采访,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正宗的老北京话
五常市营城子满族乡是五常市满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乡镇之一,满族人口占该乡总人口的62.5%。想了解老北京话的历史,当然要找当地最大的何姓满族人。
今年56岁的何永一,是何家的六世长辈。辈份高但却对老北京话没太大权威,所以他又找来大他26岁的侄子何文学。何文学见到何永一深施一礼:“叔儿,在这儿,老家儿挺好的?”
82岁的何文学身体硬朗,思维清晰。他说,标准的老北京话里儿话音多,最常用的是“咱”字。老人说,比如咱东北把擦桌子的布叫抹布,而老北京话里就叫搌布。现在我们家也仍然叫搌布。还有东北人把出去叫散步或溜达,北京人叫遛弯儿。东北人把棚子叫下屋,老北京话叫厢房。东北人把吃盘叫小盘,老北京话叫小碟儿。老北京话叫不碍事儿,东北人叫“不方便”。老北京话叫不开面,东北人叫不留情面。还有老北京话管衣服或打扮叫行头,新衣服叫换叶子等等。老人说他年轻时曾出差到北京,觉得现在的北京话罗嗦,还有些听不清。而老北京话说起来干脆利索,何文学说,现在营城子的满族人后代都不说老北京话了,说的都是很标准的普通话,很少听到东北话里的土话。
记者了解到,五常营城子一带“老北京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42年,即清乾隆七年。那时,清朝政府为巩固边疆地区,移拨在京旗人到拉林一带屯垦。先后在今营城子、古榆树建立镶白旗二屯和三屯,在靠河寨、南土城子和红旗村建立正蓝旗头屯、二屯和镶红旗三屯,共5个旗屯。
记者在何永一的侄子何广东家看到的《龙江送别图》,从另一个角度也佐证了老北京话的“源头说”。据何广东介绍,《龙江送别图》是何家的传家宝。
《龙江送别图》长两米多、宽一米二。“送别图”类似今天的纪念照,描绘的是清朝一位高官在离开巡视地准备上船返京时,众地方官员跪拜和拱手告别的情景。
图中高官就是何永一的少祖太爷宝武,人称宝公。宝公姓赫舍里氏,满洲镶白旗人。顺治初年为户部郎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作为户部钦差到黑龙江巡视。临返京时,其弟郑开极为他撰写了《龙江送别图序》,序中详记龙江风貌、疆域、物产等事。除了宝公送别图外,还有宝武和他父亲萨哈廉(杭州佐领)的画像以及萨哈廉夫人的画像以示留念。
何广东说,文革期间他家怕红卫兵抄家,把《龙江送别图》等物品藏到了天棚上才得以保全。上世纪80年中期,省民族博物馆专家鉴定《龙江送别图》是难得的国家文物,该图据称已上交给故宫博物院。考虑到何家每年年三十儿要祭拜祖宗的习俗,故将《龙江送别图》及其画像按原图比例,复制后交还给何家。
现在何家的《龙江送别图》尽管是复制品,但每年年三十儿,何家最重要的事仍是把老祖宗的画像和龙江送别图挂到正墙上,供上水果、点心等祭品,然后由何氏族人进行祭拜。(王大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产——五常大米
中国的一座因大米而闻名的城市
哈尔滨、五常市
关于对五常市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地区的京旗文化
【金秋走龙江】五常农机合作社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