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殡仪馆和墓园不能完全替代传统丧礼

 不久前,多家媒体竞相报道的某东南沿海村庄“花上百万队伍长2公里”的土豪葬礼曾引起网友们的广泛热议,不少网友反馈除了豪华外,传统丧礼中的一些旧式活动与仪式更是生生不息。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传统的丧葬形式为什么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它和现代殡仪馆与墓园制度相比有哪些合理性?关注丧葬问题的意义又是什么?为此,光明网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以下是文字实录。

 

  完全否定传统丧礼有失偏颇,令行禁止只会适得其反

 

  现在各地传统的丧葬仪式与活动很普遍,其中也掺杂一些让人觉得很不合适的现象,比如说铺张浪费、格调低俗的表演等,这些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面对这些问题,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怎么解决,而是该如何理解这些现象,需要搞清楚为什么大众会如此热衷于传统的丧葬活动,为什么国家几经改革,传统的丧葬活动与仪式依然顽强存在?然后才能审慎地解决其中不合适的现象,而不是粗暴地一刀切!比如去年10月份前后,针对丧礼上的铺张浪费大操大办,甚至一些官员借机敛财的现象,中央曾发布过一个文件,严厉禁止政府官员办丧礼,哪怕其父母过世也不许办。我认为这种措施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完全没有理解丧礼背后的文化与伦理原因,所以这样的政策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往往还会适得其反。

  国家之所以要积极改革传统丧礼,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把它当作封建迷信,这种说法广为流传且被很多人认同,但借封建迷信之名强行阻止人家举办传统仪式,这在现实中是根本做不到的。第二是出于环保的目的,为了节省土地。第三是为了节俭。这后两个原因都是好的,有很大的正当性。但在没有理解问题本质的前提下完全否定传统丧礼,简化甚至取消所有仪式,只会侵害到更本质的东西。比如说“厚养薄葬”之说,实际上真正厚养的人他是不可能薄葬的,而以薄葬为目的却不能引导人们厚养!养与葬是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不能通过人为的社会政策给强行分开的。强制的措施只会对社会文化,家庭伦理造成极大危害。

 

  现代丧礼中的追悼会模式忽视人民的文化情感

 

  丧葬改革是国家现代化征程中的一部分,现代化的目的是提升人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实现人民更美好的生活,但现在丧葬改革的一些措施不仅与此目的南辕北辙,同时还强烈刺痛了人民的文化情感。

  与农村、甚至一些中小城市的传统丧葬模式不同,像北京这种象征先进文明的大城市目前不断提倡追悼会的丧葬模式。然而这两种模式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这种断裂在文化和社会结构上都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

  在传统丧礼模式中,亲人去世之后会首先在家里设立一个灵堂接受亲友的吊唁,家中主持仪式者,都是亲友或单位中德高望重、知书达礼的前辈。孝子还会为故人守灵,亲人们以各种形式表达着对亡人的哀思,然后是出殡与下葬。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人要慢慢从失去亲人的情绪里走出来,重新组织这个家庭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而在追悼会模式中,亲人去世之后只能在殡仪馆中简单的走个过场之后就马上火葬。不能停灵更不能守灵!殡仪馆这个空间对于人们来说只是“火葬场”,是处理尸体的垃圾站。殡仪馆与公墓里主持追悼会、火化和下葬者,则被当作处理死人的陌生工人,虽然不得不向他们交钱,但人们不会尊重他们,不愿意把他们当作礼俗专家,更不愿意和他们有进一步的交往。人们无法在殡仪馆和墓园中感到温暖和尊重,不能通过他们的工作使死者安息、生者释怀。人们看到的只是残忍、冷漠和恐怖,这样就导致了整个行业的恶性循环。

  目前有一些地方,比如说重庆和贵阳,那里的国家殡仪馆已经改变了北京那种单一的追悼会模式。除了追悼厅,还增设了灵堂来方便大众的需求。我觉得这样是很好的。人们愿意用灵堂守灵就守灵,愿意用告别厅开追悼会就开追悼会。结果是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灵堂守灵。告别厅一般会是在守灵结束之后,如果有领导致辞,会在告别厅办一个追悼仪式,一般不会单独选择追悼厅。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这样可以给人们一个空间来完成比较完整的传统丧葬的仪式。但是像北京这样的地方观念上还是非常顽固与僵化的,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

 

  现代葬礼中的墓园模式并不比土葬模式更环保

 

  在原来的土坟制度中,中国人讲究五服,五服之内添坟和祭拜都很频繁;出了五服之后,渐渐疏远与减淡都是人之常情。而土坟会风化,慢慢变小直至平掉,它不需要你人为去平掉。即使不平,也不会有环境的问题,他上面照样可以长草长树。而现在的墓园模式都是大理石墓,虽然它很小,大部分只有一两平方米。但是它质地坚硬,千百年不易腐坏。所以它必然会给人们带来伦理困境的。因为再小肯定会有满的时候,像北京上千万的人口,若干年后都要埋到墓地里去,就需要几千万平方的地方,这肯定是受不了的,从环保方面来讲,是很严重的一个问题。而这却是现在的墓园制度才会带来的问题。如果为了环保又变成草坪葬或者树葬,其实从环保意义上树葬和土葬是一样的,都是土的,只不过没有坟头而已。反而没有了文化意义,连标志都没有。其实等于说转了一圈又回到了从前类似于土坟的模式。

  从文化上,我觉得重庆贵阳那种可供选择的灵活的丧礼模式要比北京要好一些。但它还涉及不到环保方面,环保问题主要集中在葬礼的坟墓方面。环保与节省土地是丧葬改革很重要的面向,火葬的目的是为了节省土地。而实际的农村中的情况却是在火葬之后依然放在一个大的棺材里面,起一个坟头。这样火葬的意义没有体现,没有起到节省土地的作用。反而各地因为强行推行火葬引发了很多矛盾。

 

  要理解和尊重传统丧葬习俗,不能走极端扼杀合理需求

 

  传统的丧葬模式之所以能够顽强的存在,说明人们有这样的需求,它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许烺光在《祖荫下》曾经分析道,人们把自己摆在祖先与子孙的链条上,以延续祖荫作为自己人生意义最主要的目标,以是否达到这个目标来判定自己的人生是否有意义。丧礼里面寄予着慎终追远这样的观念,人们通过这样的仪式来哀悼亲与纪念亲人,这是对孝敬之情很重要的一种表达方式。当然这种表达方式不应该过于奢侈,按照文化上的观念,应该是表达哀戚与哀痛之情的,而不应该通过诸如脱衣舞之类不雅的方式。但不能因为有这些现象的存在而完全扼杀人们这种合理的需求,而应该以一个比较健康的方式来满足它的需求而又不至于走到另一种极端。

  有些人认为农村的传统的就是糟粕,就是封建迷信。但是在文化多元化与宽容、平等的宗教环境下,你不能认为请和尚道士做法式是封建迷信,请牧师做葬礼就没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中,只要有条件,人们还是会在家中设灵堂,完成装殓、守灵、吊唁、发引等仪节,最后时刻再到火葬场去处理尸体。

  现代的传统丧礼上最为人诟病的一种现象就是诸如跳脱衣舞这样低俗的表演。但是人们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这种在哀痛的场合上演诸如唱戏等只有喜庆时候才出现的节目在明清时候就有了,那时候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娱尸”。明清之际的儒家士大夫都曾经对娱尸现象给予过猛烈的抨击。当时倒不至于出现跳脱衣舞这种现象,但这是“娱尸”在当代社会的另外一种模式与版本,这种情况是一直都存在的。此外,中国人习惯把年纪很大的老人(比如八九十岁)去世的情况成为喜丧,一般都会有一些喜庆的活动,把丧事当作白喜事来看待。比如老北京,前来吊唁的客人是要说“恭喜”的。

  所以处理丧葬问题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尊重人们的文化心理与习俗,在这个基础上尽可能去除一些比较过分与不雅的现象,但是不能以取消传统丧葬仪式、甚至平坟为代价,这肯定是不会取得什么效果的。

 

  丧葬制度的现代转型要同情和理解传统文化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今天,学者们在各个领域里透过社会现象的“变”与“不变”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其他学者一样,我觉得当代社会的很多问题是因为缺乏一套真正能安顿人心的现代政治与文化体系。而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要建立这样一套健康与完善的体系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在此之上,整个社会的现代性机制才能良好地运转起来。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对于传统文化过于不尊重,在完全没有理解它的意义的前提下粗暴的抛弃和否定,但它却在民间有非常深厚的根基,结果就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觉得要从更加同情的理解传统文化的角度来实现中国的现代转型。

  但究竟要怎样把传统文化安置在现代社会中,怎样实现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可能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一个过程才会想清楚,并且中间也可能走弯路。因为究竟要恢复哪些,摒弃哪些很难形成统一的认识,目前的情况就是处于一个失措的过程中。我对建国以来的丧葬政策持总体的批判态度,但好在近些年也有一些改变,比如清明节成为法定假日这一举措。如果没有这个假日,人们可能没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当专门为清明节开设假日,不管国家媒体舆论的倡导也好,家里老人的教育还是身边他人的示范也罢,人们可能就会慢慢理解这个节日及其背后一系列复杂的象征意义。当类似的举措更多出现并发挥作用,就有可能出现更好的局面。

  我还想呼吁的是能够有一个丧假,其实很多地方是有的,只是没有很好的执行。生孩子有产假,大家都可以理解;而至亲的去世应该有丧假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符合人情的。但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目前还没有一个相应的规定。很多单位里面父母去世了,你还得加班,这都是非常不近人情的。长此以往,人们会习以为常,这样对人心和伦理道德都是非常有害的。古代社会有丁忧的规定,就是出于这个方面的考虑。虽然我们现在不一定要求这么长时间的丁忧,但是几天的丧假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们中国是一个“差序格局”的关系形态,每个人都生活在由亲及疏的关系圈中。家庭与我们的关系最紧密,而现代伦理问题得不到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无法安顿家庭中的问题与矛盾。所以解决办法还是要从根本上更认真的看待家庭中的爱和敬,在中国的社会与文化结构中,只有这两方面得到比较健康的恢复与提升,后续问题才会理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赌王”何鸿燊将于7月10日出殡 长眠家族“风水宝地”
丧礼中会有摔盆的习俗,如果没有儿子,谁来摔盆?这里边很有讲究
丧葬文化古籍《丧礼或问》方苞 著(望溪讲授)康熙五十五年
北大教授:提议恢复土葬,现在的殡葬制度是把过世的人当垃圾处理
现代丧葬仪式流程 七大步骤缺一不可
从丧葬仪式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丧葬制度规范化的重要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