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登稿何以如登天


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词、歌赋以及剧本杂谈等,一旦被刊登在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上,通常被称之为“登上了大雅之堂”。本人自青年时代开始,怀抱读写之志,伴随艰难困苦,孜孜以求于云蓝笔墨,至今积五十余载矣。虽然有的文章也曾经“瞎猫碰上了死耗子”,登过几回省级和国家级报刊,但是,总体来说,觉得“登稿”之难,不亚于“登天”(这里指的是优质稿、上乘稿和具有特色的稀有稿。文理不通、肤浅苍白,离题万里,不在其列)。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那多人苦心孤诣、乐此不疲呢?有的甚至倾心痴迷到几近潦倒,仍然锲而不舍,格子爬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还紧紧地握住笔杆子不放。笔者才疏学浅,一时还说不清楚。古人有一句话,可能就说明了这个问题,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为了“琢磨好这块玉”,人们便在白纸上表现起自己的“独立人格与价值”来。于是,操起笔墨,潜心于日下灯前,“前赴后继”地挤在这座“独木桥上”,仿佛对岸就是“世外桃源”“人间天堂”。经历过个中苦楚以后,方才恍然大悟,要想养家糊口度时日,真的不如承包几垧地,或者背包赶集摆小摊。

为啥说“登稿如登天”呢?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年,笔者匍匐在大小文坛边缘,亲历过许多作品切磋研讨,长了一点小见识,经过一番仔细观察之后,略微归拢一下,大致不外乎以下几层缘故:

一是业内垄断,互相交换。主编变换笔名,连篇累牍地刊登剪辑感悟,审稿联想,组稿体会,偶然感叹,东挪西凑,截长续短,面孔呆滞,百登不厌。大报余废,转给晚报;小报堆积,批给副刊。退休老记者,发挥余热;回家老同行,重返前线。大块文章占半版,名人记述过千言。明星谈戏文,唠唠叨叨;新秀话梨园,没完没了。签约作家撰写续笔,合同写手再续新篇。

二是学阀即兴之作,文霸信手拈来。盛名之下,发售积攒;推出过时,破烂换钱。翻箱倒柜,晾晒故纸堆;拿出老旧,充当醒世言。老作家专栏连载,老专家盘踞专线。域外掠影,羁旅萍踪;他乡见闻,海外观瞻。高文雄笔,时而光临;书边走笔,灯下漫谈。

三是私怨封锁,偏见阻拦。宁可沃土荒芜,拒绝村老耕田。“万花筒”变成了灵芝圃,“芳草地”变成了华林苑。独树一帜,难以一举;稀有特色,不能如愿。“可读性”连载,“趣味性”续篇。圈子内蜂拥,圈子外封门。一家之言,充斥公共讲座;几多老朽,挥舞秃笔圈点。

四是特权方便亲友,版面留给故旧。其中不乏以版面交人、拉关系、送人情和交友资本、润身来源,以及大款的署名文章,老板的代笔之作。

举凡“有偿新闻”“有偿展示”以及花钱买名,出钱买版,相比之下,囊中羞涩的舞文弄墨者和明天油盐酱醋没有着落的读书人,几人能办到(其实,十个文人,九个吝啬)?有以上这些人在有限的版面上纵横驰骋、日夜不休,若我等名不见经传的村夫野老,偶然在报纸上登了一篇文章,岂不是“大天白日走了鸿运”、“祖坟顶上冒了青烟”?

其实,如果你有时间把他们发表在报刊的文章拿过来仔细看看,也不一定就好在哪里,有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无病呻吟者有之,味同嚼蜡者亦有之,只不过“近水楼台先得月”,“阳坡之木早逢春”而已。你想啊,“剧院”是人家修建的,“舞台”是人家搭建的,“演员”人家有的是,“节目”得先可自己的“演员”来表演。外人“演技”再好不用你,又能咋样?这气你还生不得,好像现在许多报刊都在继续这样作,其中,有的不但慢慢地削弱了自己的影响力,而且读者也越来越少了。如此,发行量可想而知。即便是政府买单,成捆的报刊落地后,直到当废纸卖了也没打开,对于编辑出版界,也不是什么光彩事。

好在有了各种新时代的新媒体,诸如互联网上的微博、微信、贴吧、博客、QQ空间以及网上图书室等待,无论文字写的咋样,语句通顺与否、结构是否合理(不合时宜者除外),哪怕是“姥爷不稀罕舅舅不爱”,均可随心所欲,“一点即发”,成为显示屏上的一行行“铅字”。若有幸被省级国家级报刊编辑“慧眼识珠”发现了,照样得到发表。《金融博览》乃是国家级期刊,我在上面发的文稿,全都是一位编辑在我博客上看见了,相中了以后下载发表的,而且稿酬不菲。后来那位编辑在网上告诉我,今后采用我的稿件,不再另行通知,采用后,随即付给稿酬。去年九月我在法学群里认识一位法学界报刊主编,给他发了几篇文稿以后,十月份开始发稿到现在,已经刊发十多篇,可以说“穷汉得了狗头金”。时至今日,叫我乐不可支(认稿不认人的编辑,才是真正公正公平的、令人永远尊敬)。

于是我拿定了一个主意,无论多大的门头,给你投了几篇诗文以后“泥牛入海”无消息,便永世不再给他写稿,除非他拿着香肠、拎着酒瓶子“找上门来”。坚信“酒好不怕巷子深”,“活好”早晚有人用。心田无边,可以随便耕种,只要下足了功夫,付出了辛苦,早晚会有累累硕果丰收时。

    最后还得说句实在话,要想提高上稿率,还得真的在选题布局、遣词造句和字斟句酌上下点苦功夫,不能把“没拉瓤的当香瓜”、“刚圆个的当甜果”、“包脚布子当手帕”。“萝卜再快”,也要洗净泥,半生不熟、漏洞百出的稿子,绝不能拿出去给人看;“半成品”充好货,不但对人不尊敬,也是在埋汰自己。要想在笔耕之中体现出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得始终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永远坚持住自己的独立文学格、坚持住自己的文学批判精神、保持住自己的文学良知和天理良心、坚持住自己的独立追求和正义向往,无论境遇如何,无怨无悔,继续奋进在高尚高雅的文学道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编辑部里那些您不知道的事儿……
缘定360个图  作者宋宾武
书人书语:《名作欣赏》引领我走上文学欣赏写作之路(徐景洲)
再谈写稿与投稿
哲夫·杂文‖从《投稿的事》想开去
投稿的技术细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