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皮讲诊断之发烧



今晚的主题是要和你们讲讲孩子发热了以后,你们要知道孩子为什么发烧,治疗是医生的事,你们要做的就是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不要随便给孩子吃药,吃东西,帮倒忙。


辩天地之气,自然之化,气血之盛衰等等,这是医生的事,你们要把握好孩子的发热到底是内伤还是外感还是内外伤都有。


今晚我就借花献佛,从我背过的经典里选经典中的经典用通俗的语言和你们讲讲,怎么辨别这是外感还是内伤。不但孩子的发热如此,但凡百病,皆可以此辨内外伤。


我看病用药走的是大开大合的路子,能治好病就成,但内心还是比较倾向于脾胃学派。所以当年苦下功夫背诵李东垣先生的脾胃论,今晚就和你们讲讲脾胃派的开山祖师李东垣先生的辨内外伤的经验。

    李先生从十二个方面来辨内外伤


|NO.1|  辨脉


当然,这里不是要你们学把脉,这里的辨脉很简单,辨的是人迎脉和寸口脉,也就是比较颈动脉和桡动脉跳动的力度。


凡是颈动脉搏动的力度大于桡动脉的,这就是外感,反之则是内伤。


为什么要首分内外伤,这个太重要了,决定着邪正的比例,以及祛邪的方向,及用药的深浅,所以一定要先能对内外伤有一个把握才行。


如果是一个内伤的发热,你还在自做主张地给孩子吃什么感冒胶囊,感冒颗粒那就误事大了。如果是外感发热,你却说是孩子有食积,随便给孩子吃保和丸,那也误事大了。或者明明夏天普通的外感,你却在给孩子吃内外伤皆有的藿香正气水,也误事。所以,首先分别内外伤,很重要。


辨脉,颈动脉大于桡动脉的,那就是外感有余之邪侵袭肌表,而桡动脉大于颈动脉的就是内伤不足之证损害肠胃。当然,大家只要做到这一步就成了,但做为医生,就还得做到从人迎脉的紧,缓,数来区分寒,风,热。紧则为寒,缓则为风,数则为热。在气口脉就要区分虚实,实则为饮食伤,虚则为劳倦伤。


| NO.2 |   寒热


因为外感和内伤都会出现寒热症状,外感寒邪,发热恶寒,寒热并作,热在皮肤之上,这是由于寒邪侵袭,郁遏卫外之阳,阳气不伸,所以恶寒发热在于肌表。当发热时,必然有面红,鼻塞不通,稍露皮肤又觉得寒冷。在恶寒时,虽加衣添被而不减,必等到寒邪完全入里化热了,变成阳明证了,才不会再怕冷,而是怕热,这是外感恶寒发热的特点。


而内伤不足发热之证,营卫虚而失调,肌表无阳,不能胜任风寒,所以,恶风寒是肌表失去卫外的能力,由于肌表虚弱,但见风见寒便觉得冷,但这种冷,加衣添被能缓解,这和外感的怕冷是完全不一样的。


外感的多半恶寒,内伤的多半畏寒。



 | NO.3 |   要辨内伤饮食劳倦不足之证


恶风自汗,稍就温暖便不觉寒,这是内伤的特点,而外感则发热,头痛,恶风,自汗等症也有,但二者看着相似但实有很大的区别。


外感初起,语声重浊,高厉有力,鼻息壅塞不通,或流鼻涕,或咳嗽胸痛,或身子痛,但是多半能吃东西,口中不会很没味口。而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也有恶风自汗的现象,但对门窗这些缝里进来的风很怕,而大风倒不觉得冷,也有流鼻涕但多半流清涕,而且也有头痛自汗这样的症状出现,但同时伴有少气不足以息,也就是容易感觉到气跟不上来,语声是低微的,与外感语声高亢不同。


而且往往吃不下东西,与外感能吃东西不同,容易腹痛,往往不觉得口渴,小便比较多,这是第三个。


| NO.4 |    辨手心和手背热


手心比手背热的多半是内伤,而外感多半手背比手心热,内经里讲的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这里讲的高热,就是外感高热,才可以发汗,如果是内伤发热,就绝对不能发汗,发汗有亡阴阳的危险,所以不是所有的发热都要发汗治疗的,不要再以为孩子发烧了就可以给他喝热水,盖多点被子让他出汗,这只适用于外感寒邪初起,如果入里化热,或者是内伤发热,就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法。




| NO.5 |    辨口鼻


内伤饮食从口而入,伤的是口,是消化系统,内伤不足,必口不知味,腹中不和而痛,少气懒言,语声低弱,口多唾沫等等。而外伤有余,多半从鼻而入,伤的多半是呼吸系统,容易出现呼吸不畅,鼻塞声重。


| NO.6 |     辨气少气盛


外感风寒,气息壅盛有余,发热先轻后重,声高壮厉大力,伤风多有声哑。李先生那个时候还没有温病学派,所以他讲的外感,只是讲外感风邪和寒邪,我以后可以继续往这里面加湿邪,燥邪,热邪,火邪等等。



| NO.7 |    辨别内伤和外伤头痛


外感,痛在颈后至头顶的,就是邪中太阳经,叫太阳头痛;


痛在两侧太阳穴外及耳上,邪中少阳经,叫少阳头痛;


内伤头痛,时有发作,时作时止,没有什么规律,而外感头痛,一直痛,这外邪没有去它就会一直痛,先生讲就四个字,叫痛而不休。


痛在额前连眉棱骨,那就是邪中阳明经,叫阳明头痛;


痛在两侧太阳穴外及耳上,邪中少阳经,叫少阳头痛;


而觉得就是头痛,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觉得满头痛,痛的位置特别深,又觉得里面痛得难受,又觉得痛得空空的,不知道里面哪里痛,这就是少阴头痛。


曹操的头痛就属于少阴被风邪直中而痛,当然,也有医家说他的是厥阴头痛,这已无从考证,我也不想做深究,没有太多意思,只是我觉得他表现出来的症状更符合少阴头痛。


| NO.8 |   辨四肢筋骨疼痛


内伤诸证,多因脾失健运,精气不能输散,容易四肢沉困而少气无力,这是伤到了正气的表现。

而外感风寒,容易脸面筋挛骨痛。


| NO.9|    辨外伤不恶食


内伤恶食有三种情况,一种因为饮食失节,一种寒湿不适,一种劳倦过度,都容易出现厌恶食物,但饮食伤胃多半属有食之证,是个实证,而劳倦伤脾则是不足之证,是个虚证,在一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外感一般不恶食。


伤寒论里讲中风能食,伤寒不能食,但二者都不恶食而口中和,这是同内伤绝对不同的地方,但病久了也就不一定口中和了。




| NO.10 |    辨口渴与口不渴


外感风寒之邪在表,是不口渴的。病邪化热传里后,才会表现口渴内伤饮食劳倦,不一定都口渴,因为病气在血脉中。


但是饮食劳倦所伤有轻重的不同,口渴的程度也会不同,多半因为阴火上炎,干心灼肺而出现口渴,或者郁热伤阴伤津而口渴李老先生还提到了一种特别的口渴,那就叫血渴,这是一个内伤病,脱血阴虚而发生口渴,这种渴与一般的阴虚喜冷饮不同,病人喜欢热饮,与一般阴虚的色红不同,病人会面色白,这就是血渴证。


李老先生用千古有名的当归补血汤治疗,就是黄芪当归两味药,芪归比五比一,后世包括现在很多人都在用这个方,但我敢说在用这个方的百分之九十五的人不知道这个方是这么来的,不知道这个方本来是用来治血渴证的,甚至很多医生都没听说过血渴这么回事。


| NO.11 |    辨表虚表实


内伤劳倦过度,下焦阴火上凌,气促身热,面如火烧,这种热,过得一下,阴火下降,皮肤腠理空虚,卫阳不固,表虚不能胜任风寒而生寒热,也就是恶寒发热,这个时候这种恶寒发热是绝对不能用汗法来治疗的,只能甘温除大热,用补中益气汤等方来治疗,如果是外感,那就是联系之前讲过的东西来辨别了,外伤风寒有余之证,语声前轻后重,高厉有力,而内伤饮食劳倦多半是不足之证,少气懒言,语声低微。


| NO.12 |    辨劳倦与中热


这里的热讲的是暑热,凡天气暑热特甚,人劳累过度,体质虚弱,食品少,容易发生暴病,这个时候容易肌肤壮热如燔,烦燥,恶热而大渴,一身觉得疼痛,这是脾胃内伤在先,中暑热于后,是个虚证,断然不能像现在这样,把藿香正气水当作防暑,治中暑的圣药,如果是这种人喝下去了,那病情立马就会加重,这种虚人中暑发热,到了下午阳明经气盛的时候,病情自己就缓解了 ,与外感风寒,直中阳明,出现的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或者痞满燥实完全不是一回事。


这就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才能分别出来了,同样会出现脉洪大,但内虚而中暑的脉洪大而缓,而伤寒阳明经证的脉洪大是洪大而数的,其实刚刚讲的血渴证也有可能出现脉洪大,但它这个脉洪大一定是洪大而芤的,就像按着葱管一样,按着觉得大,但稍用力,里面空得很。



大家在家里一定要能根据孩子的表现能分出是内伤还是外感,完全相同的两个病,也是要不同的处理的,但更多的时候是内伤外感同时存在的 。比如,孩子暴饮暴食后,伤到脾胃了,如果感寒热之邪,出现高热,这个时候就是外感内伤都有。


东垣先生只讲了辨外感内伤,三皮就要讲讲内伤外感同时有的情况了,东垣先生只讲了辨外感内伤,三皮就要讲讲内伤外感同时有的情况了,因为现在的孩子,特别是春夏秋三个季节,外感内伤同时存在的多得很,这外感内伤都有的情况很是复杂,我就先稍稍一讲,因为外感内伤同时存在,就要分清先有外感还是先有内伤,是内伤重还是外感重,还是内伤外感并重。


这外感有风寒暑湿燥火,相对简单,但内伤就很复杂了,内伤有表热,有里热,有阴虚发热,有阳虚发热,有肝火上亢而热,有阴盛格阳而热,有元气不足而阴火上冲而发热,有因为痰,血,食,湿,气,等等郁而发热,很是复杂,你们先好好把握今晚讲的十二点 。


我就有必要讲讲两个方,一个是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一个是孟英的清暑益气汤。同样是治疗暑湿发热,同样是叫清暑益气汤,但东垣用的药是黄芪,苍术,升麻,人参,神曲,陈皮,白术,麦冬,当归,青皮,黄柏,炙甘草,而孟英用的是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淡竹叶,知母,荷梗,粳米,西瓜翠衣,甘草,都有清暑益气的功效,但东垣清暑益气汤治的是先有脾胃内伤,后感暑湿之邪,再复伤脾胃之气阴,东垣的脾胃内伤多半是元气不足,而孟英的清暑益气汤证,是胃阴不足之体,暑热之邪外来侵袭,复伤肺胃之气。所以,同是清暑益气,同时脾胃内伤和外感暑热同见,但东垣的清暑益气汤适应的应该是有四肢困倦,身热烦渴,喘促少气,自汗恶风,脉是洪大而缓的,而孟英清暑益气汤证应该症见肌肤灼热,舌绛咽干,汗出烦渴,食纳不佳,大便燥结,脉象是弦细而数的,也就是说暑湿偏得,脾元亏乏的,就得用东垣的清暑益气汤,而如果是暑热偏重的,胃津不足的,就得用孟英的清暑益气汤。


中医难而不难,不难而难,所以,中医古书有此事难知,也有医学实在易,个中滋味,非反复才锤炼千百遍者,说不出来的!

   

三皮

2015年5月8日


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氏医通》劳倦
每日一药——藿香
【图说千方百剂】祛湿剂之藿香正气散
国医大师用老年保健“三药”验案之补中益气...
焦树德方剂心得十讲——补中益气汤
补肺脾治发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