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之谦花了半个月才完成,你不想看看吗?


晚清的赵之谦真的可谓艺术全才,在书法、绘画、篆刻诸多方面都有着极高的成就,是近代艺术史上最杰出的大师之一。赵氏书作,多会给人一种温文尔雅,雄浑洒脱的感觉。用笔不浊不滞,结体跌宕有致,浑厚质朴中能见飘逸之姿。(前一篇推文已介绍过赵之谦,此处不再重复了。)


以一般的创作速度来说,赵之谦写一件五言对联,可能十分钟就够了;刻一方四字印章,一个小时应该差不多能完成;画一张花卉,也最多半日功夫。而今天要说的这件作品,却花了他半个月的时间!半个月是什么概念?他若是用来写字画画刻印,都能办一个展了。那究竟是什么作品这么费时间呢?原来是他为最好的朋友沈均初考释并双钩了《刘熊碑》。而且,迄今为止,尚未见赵氏对一件碑帖有如此的不遗余力。


 《刘熊碑》三册的封面。  均为费念慈题签。



《刘熊碑》全称《汉酸枣令刘熊碑》,又称《刘孟阳碑》。原碑二十三行,行三十三字。刘熊,字孟阳,广陵(今江苏扬州)海西人,东汉光武帝刘秀玄孙。此碑虽立碑年月不明,但为东汉刻碑无疑。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酸枣城(故城在今河南延津县北十五里)有县令《刘孟阳碑》”,此应为《刘熊碑》最早记载。此后北宋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皆有著录,南宋洪适《隶释》详记碑文(已有缺字),可见此时碑应未断。后碑石断裂,存上下两块。传云二残石于明代嘉靖年间尚存世,后佚失。1915年,金石学家顾燮光在延津访得《刘熊碑》碑阴残石一块,存字八行,碑侧有宋人题记。此残石现存延津县博物馆。《刘熊碑》书法古逸遒劲,惜字迹漫漶。为传世著名汉碑之一。清翁方纲谓:“是碑隶法实在《华山碑》之上。”杨守敬则称其:“古而逸,秀而劲,疏密相间,奇正相生,神明变化,拟于古文。”


唐代诗人王建曾有《题酸枣令刘熊碑》诗一首,曰:“苍苔埋字土埋龟,风雨消磨绝妙词。不向图经中旧见,无人识是蔡邕碑。”认为此碑是蔡邕所书,遂使此碑名声大噪。时至今日,此碑名声虽大,然存世拓本却极尠。传世最善本应为刘铁云旧藏整纸本,今藏国家博物馆。次为天一阁所藏本,由剪裱复原整纸,今存故宫博物院。再次之便是沈均初旧藏本了。


 《刘熊碑》三册的内签。  均为赵之谦所题。

此三签原应在册外面板上,估计后来有磨损,才移至册内。



沈均初是清代后期最著名的碑帖收藏家之一,所藏皆善本,其眼界之高,藏本之善,于清代后期罕有匹敌者。沈氏所藏拓本多有赵之谦题记,沈氏用印亦多出赵氏之手。同治二年十二月,沈均初购得这本《刘熊碑》后,赵之谦特意为他刻了一方印——“均初藏宝”。边款中说道:“旧藏宋砚一,后刻印,文曰:仲臣藏宝。盖到(倒)语也。均初得元拓《刘熊碑》,至宝也,因为摹此,用正意矣。”沈氏亦不负赵氏美意,将此印钤于拓本之中。


 《刘熊碑》拓本册中所钤“均初藏宝”朱文印。

“沈氏金石”一印亦赵之谦所刻。

三册中还有数方沈氏用印亦为赵氏所刻。

赵之谦一生所刻印章共四百余方,为沈均初刻的印就有四十余件,差不多是他一生所刻印章的十分之一!可见其交情之深。



 “均初藏宝”原石。(今藏浙江桐乡君匋艺术院)



 “均初藏宝”印蜕及边款。



沈树镛(1832—1873)

字均初,一字韵初,号郑斋。斋号有汉石经室、宝董室、灵寿华馆等。川沙城厢(今上海浦东新区川沙镇)人。

咸丰九年(1859)中举,官至内阁中书。其博学多才,长于考订碑版文字,嗜金石书画,精鉴别,收藏甚富,所藏秘籍珍本极丰,尤富于书画金石碑帖。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金石书画鉴赏家、收藏家。俞樾曾称:“沈家收藏金石之富,甲于江南”。

著有《汉石经室丛刻目录》、《汉石经室金石跋尾》、《书画心赏日录》,与赵之谦合编《续寰宇访碑记》等。

其外孙乃近代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吴湖帆。吴氏生母沈静研,幼承庭训,琴棋书画皆通,对吴湖帆影响甚大。



沈均初所藏《刘熊碑》共三册,一册为拓本;一册为赵之谦双钩本;一册为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本。


一、拓本册。

册外有费念慈题签。内页有赵之谦题签,谓沈均初同治二年十二月所得,并装池成。扉页为赵之谦隶书题名。拓本中赵之谦据宋代洪适《隶释》全文、天一阁藏宋拓本,复校翁方纲摹刻本,江秋史、巴慰祖双钩本书于拓本每行之下。册后另有两页长跋,考释此本与他本之异同,并记沈均初得此拓于都下,“旧系剪贴,行字零乱,空纸上存陈氏竹田一印,售者言原本题跋已割去,惟记前人得时有两本,补合为一,今此本重一行六字”。册后有杨守敬、李瑞清、吴昌硕、钱葆青、沈曾桐、沈邦宪跋,另有李葆恂、徐世昌、铁良、王瓘、汤寿潜、叶德辉观款。册尾补入民国时发现的《刘熊碑阴》残石拓本一帧,并有此残石发现者顾燮光题记。


 《刘熊碑》拓本册中,赵之谦题签。

记录了沈均初所得拓本的时间、地点。



● 赵之谦题扉页。(注意,这可是宋代藏经纸

此为册中题字之最大者,单页题字的宽度为18cm,题字的大小写小对联都可以了。



 《刘熊碑》拓本第一开,赵之谦录释文并有题记。

大字为拓本中存字,小字为补录缺字,损泐后未知之字以□表示。



 《刘熊碑》拓本最后一开。

赵氏标记了拓本中每一行所在原碑的位置,每页皆如此。

拓本部分共十一开(22页)。



 《刘熊碑》拓本册后,赵之谦跋。

另有王孝禹观款及题记。



 赵之谦跋。另有汤寿潜观款。



 杨守敬跋。



 李瑞清、吴昌硕、钱葆青跋。



 沈曾桐、沈邦宪跋。另有叶德辉观款。



 《刘熊碑阴》残石拓本。



 《刘熊碑侧》残石拓本。



 顾燮光跋。

《刘熊碑阴》残石即为顾燮光发现。



二、赵之谦双钩册。

册外有费念慈题签。内页有赵氏题签,篆书题扉页。赵氏据天一阁藏宋拓本双钩,钩毕,复据翁方刚刻本补钩二十九字。册后以极小之字作碑图一纸,并跋两页考诸本异同。自谓“为均初尽七日功校正谬误,并取墨本追摹体势,双钩一本附残拓后。考次文字,别为碑图。”复记“双钩古刻非能任意为之,一碑有一碑面目,宜先求形似,然后神骨,与临池大异。”并讥钱泳钩本“信笔曲折,忽绝忽续,杂行及草,几不可辨。”之后吴昌硕评曰:“此本《刘熊》为赵㧑叔双钩,无一字不合。㧑叔书画往往粗枝大叶,而金石之字考究极精,名不在巴君(慰祖)下。”后有沈邦宪、张祖翼、杨守敬诸家跋,跋中各有对赵氏双钩本之品评。双钩古刻,看似容易,其实需双钩者对于书法有着极高的认识,才能理解线条起收转折处的精细变化,以及文字之神采。而赵之谦双钩的《刘熊碑》,亦可视为赵氏对于《刘熊碑》的理解及认识。


 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册中,赵之谦题签。



 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赵之谦篆书题扉页。

人日为正月初七。



 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第一页。

钤“会稽赵氏双钩本印记”,此印乃赵氏特意为双钩是册所刻。



 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第二页。

“灵寿花馆读碑记”乃沈均初用印,赵之谦所刻。



 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第二十三页。

天一阁所藏《刘熊碑》拓本,至此处止,赵氏全部钩录。



 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补字第一页。

赵氏据翁方纲双钩本补入。此页亦钤“会稽赵氏双钩本印记”。



 赵之谦双钩本《刘熊碑》补字第二页。

末行“王”字,赵之谦所见唯沈均初藏本有此字,补钩于最末。



 赵之谦作《刘熊碑》碑图。  三册中,赵氏最小的字。

碑图   相关阅读(可点击下面标题)

赵之谦最小的字,小到让你震撼!



 赵之谦跋。



 赵之谦跋。



 赵之谦跋。

此跋中记录了赵氏为沈均初尽七日功校正谬误并双钩一本。



 吴昌硕跋。对赵之谦评价极高。



 沈邦宪、张祖翼跋。



 杨守敬跋。



三、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本册。

册外有费念慈题签。内页有赵之谦题签、钱泳题记。沈均初题记中谓:“右题语齐梅麓太守手迹也。齐氏钩本亦藏予家,癸亥冬杪既见石刻真本,知此本(指翁本)钩摹之善,而齐本多自运处,仅存形模,不足据矣。”至五年后,沈氏才发现“齐梅麓”应为“钱梅溪(钱泳)”。相必“齐”、“钱”二字于沪语中发音相近所致,而使赵之谦笔下皆误“钱”为“齐”。册後赵之谦则谓翁方纲“双钩本不可信”,遂详述翁氏钩本与其所见拓本间之异同。并说“翁氏误承钩本而不知古韵,随笔录入。”又说:“翁氏之学肤浅,令人易知故得推崇如此,然其搜罗访求则不为无功。……非好訾议前人,亦不得已也。”之后有杨守敬、张祖翼跋。另有吴昌硕、沈邦宪、李葆恂、徐世昌、铁良观款。


 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刘熊碑》册中,赵之谦题签。



 钱泳题字。(无钱泳名款)



 沈均初题记。

三册中唯一一处沈氏题记。

沈氏五年后才发现自己的错误,误“钱氏”为“齐氏”,导致赵之谦全部写成了“齐氏”。



 平安馆刻翁方纲双钩《刘熊碑》第一开。



 赵之谦跋。颇多评翁方纲处。



 杨守敬跋。另有吴昌硕、沈邦宪观款。

吴昌硕小字篆书观款极少见,精妙绝伦。



 张祖翼跋。另有李葆恂、徐世昌、铁良观款。



三册之中,赵之谦考释、题跋甚夥。赵之谦在三册中的题跋,于书体而言,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各体皆备,大字小字一应俱全,且皆为赵氏书法中之精品,令人叹为观止。吴昌硕亦叹“㧑叔题跋绝精”,真稀世珍品。


 右为翁方纲双钩刻本,左为赵之谦双钩本。

二人所钩的底本不同,所以字形亦有出入。

翁钩本,线条平实流畅,转折处多圆润处理,神韵稍逊。

赵钩本,线条断续有致,字形更近汉碑笔意,具金石气。



 右为翁方纲双钩,左为赵之谦双钩。

可见由于二人对于汉碑的理解不同,所致部分笔画的处理不同。



 右为翁方纲双钩,左为赵之谦摹翁方纲双钩本。

赵之谦虽是照着翁方纲的双钩本再双钩,也有着不同的处理。

翁氏所钩石花,赵氏略掉,且赵氏线条依旧同双钩拓本部分。



光绪十四年(1888)五月,吴大澂借到川沙沈树镛宋拓《刘熊碑》,以赵㧑叔双钩本加以校定,曾请牧甫用端石重为摹勒(见《吴愙斋先生年谱》)。在给陆心源的信中也曾提到(《潜园友朋书问》第三册中影印)。近见吴大澂致轶侪(沈能虎)书札,记有甚详:“弟去夏在粤时曾借川沙沈氏旧藏宋拓《刘熊碑》,后有赵㧑叔双钩本,精妙绝伦,因属歙人黄君穆甫(名士陵),即依㧑叔钩本勒之端石,今已刻竣,远胜翁覃溪、阮文达摹刻汉碑。後有㧑叔缩本全碑图,亦并橅刻于后,共石二十九方(碑文廿五方,图跋四方),尚在粤省,拟恳转属粤垣商局委员代为搬运至沪暂存尊处。如阁下欲顾工精拓(以淡墨薄纸为宜),尽可多拓几份。”可见吴大澂对赵之谦双钩本评价之高,并命黄士陵摹刻的《刘熊碑》,即是以赵氏双钩本为依据,并摹刻了赵之谦的碑式图及跋文。


 吴大澂致轶侪书札。



《刘熊碑》三册在沈均初歿后为端方所得,民国时归陈淮生,上海中华书局曾珂罗版影印出版。约上世纪三十年代归王伯群藏弆。2016年1月曾展于“金石齐寿——金石家书画铭刻特展”(展出地在上海龙美术馆),并著录于《金石齐寿》一书之中,此书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汉酸枣令刘熊碑》,1921年4月出版,中华书局。

《天一阁宋拓刘熊碑双钩本(会稽赵㧑叔摹)》,1921年4月发行,中华书局。  

《原石拓刘熊碑》,1929年5月出版,中华书局。



 2016年1月,《刘熊碑》三册展于“金石齐寿展”(于上海龙美术馆)



 《刘熊碑》三册收录于《金石齐寿》一书,上海三联书店2016年1月出版,第210—213页。



碑帖的收藏,绝大多数藏家都知道其稀缺性的重要,是本则可以作为非常好的诠释。除了稀缺性外,少有人会关注其一件作品所占用的创作者的时间。赵之谦考释这件《刘熊碑》,同治三年正月初七跋双钩册时已尽七日之功,初八跋翁氏钩本后,初九、初十跋拓本册后。这十天时间估计只是双钩及题跋的时间,其中对比、校勘、考证的时间应该还没计算在内。前日笔者翻阅《二金蝶堂尺牍》,赵之谦至魏稼孙一札中这样说的:“《刘熊碑》世间无拓本,仅天一阁本(此最古,多上列十五行,齐梅麓双钩一纸为均初得。)汪容甫先生藏本、巴俊堂本皆无可问者。均初忽买到一本,真奇宝也。(明人剪褾本,价尚不昂,卅金。)因为重钩天一阁多字本,别存一册,尽半月功考证讹阙,雪中手木强不知冷,近已装池成。”自赵氏口中得知沈均初买这件花了多少费用,还有他花了多长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估计沈均初收到这件《刘熊碑》,应该是感动不已、赞叹有加的,若是知道赵之谦“雪中手木”,还在为他考释题跋,不知会不会热泪盈眶啊……


 赵之谦至魏稼孙书札,见《二金蝶堂尺牍》。

除记录了用时半月外,还记录了沈均初购得拓本的价格。






这件《刘熊碑》为  华艺国际拍卖公司  2018年春季拍卖的拍品。

2018年5月14日—16日预展于北京华侨大厦(嘉德中心对面),有兴趣的朋友可至现场一观,真稀世善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之谦最小的字,小到让你震撼!
汉代《郭林宗碑》元拓本(附双钩)
赵之谦--临《刘熊碑》
(清)赵之谦 临《刘熊碑》
清代 赵之谦《临汉酸枣令刘熊碑》
芸帙经眼录之合肥沈用熙《沈石坪刘壮肃公祠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