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莫言: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讲真话是作家宝贵的素质

#莫言#

刚才校长阁下也说,我是一个敢于讲实话的作家,这一点我确实是同意的。如果因为我说实话,授予我荣誉博士的话,我倒认为当之无愧。

——莫言演讲节选

说起莫言,你可能会想到中国的落后与贫穷。可以说没有几个作家,能把中国底层人民的贫穷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

在莫言的笔下,各种怪诞的事情层出不穷,比如全班学生吃煤,大人们无动于衷;比如人们为了“偷食物”,用针管吸取鸡蛋液;比如妇女为了抚养孩子,生吞豆子,再回家催吐出来给孩子吃。

当然,这都还算是可以理解的,还有更荒诞离奇,颠覆常规的,出于尺度等问题,读书君就不一一罗列。总言之,让人难以想象。

也正是如此,莫言曾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尤其是2012年,莫言成为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虽然收获了无数的鲜花和掌声,但是同时也遭到了大批人的质疑。

即便时至今日,仍有不少人批判他是为了迎合西方而写作,将中国描述得极为黑暗和落后;又或是批判他写的东西过于现实,过于放大社会底层的丑陋;甚至痛批其文学创作应该是使创作繁荣和发展,而不是将人往死里整,往绝路上逼……

如今,莫言虽然已经是世界文坛上的著名作家,但是这些年来,却没能成为时代的风向榜偶像,而是一直备受非议。

01 争议之风

莫言的创作起步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等作品的发表,让他锋芒初展。之后,极具代表性的作品《丰乳肥臀》的发表,更是让他声名鹊起,且拿下了10万块钱的奖金,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年轻时的莫言

然而,也正是这部作品,招来了诸多的举报和批判,很多人批判该书内容不健康,告状信甚至送到了部队的保卫部门。对此,莫言还曾评论到:“下手特狠,用心极毒。”

也正因为如此,莫言不得不做检查,为了不连累关怀他的人,最后还被迫离开了部队。之后,2003年,也曾因为修订扩充插图出版等问题,而遭到举报,引来了不小的麻烦。

莫言的写作,叙事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魔化与现实是他写作的一大鲜明特色。客观上说,莫言的确是一个批判性的作家,比如在《红高粱》中:

一队队暗红色的人在高粱地里穿梭拉网,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杀人越货,精忠报国,他们演出过一幕幕英勇悲壮的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地感到种的退化。”

电影《红高粱》剧照

类似于这样的叙述描写在他的作品中还有很多,可以看出,批判色彩极为浓厚。

他的这种批判主义思想,其实在他早年生活中就已经形成。

莫言没读过什么书,当年当兵入伍时,因为文化低,没少“吃亏”。不过,莫言上进且努力,入伍时经常向人请教问题,进入部队没多久就当上了文化教员。为此,当时视察工作的政委,还对眼前一亮的莫言问道“你从哪个大学毕业的?”

莫言憨憨一笑:“我哪里上过什么大学,从农村来的。”

那时,莫言已经发表了几篇小说,在数学、政治、语文等方面都能说会道,为此还受到了政委的“提拔”。

之后,莫言参加了军艺考试,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上了军艺文学系。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莫言班里的光是获得过全国大奖的作家就有多个,很多人并不知道莫言。

当时,系里的信很多,同学看到信,总会知会一声,一次看到了莫言的信,随口问道:“管谟业是谁呀?”当时莫言的信其实并不多。

这一问让莫言很是不爽,心里暗想,“我都来这快一年了,还不知道我是谁?”

于是,莫言在一篇叫《天马行空》的文中,发泄了自己对众多同学不将他放在眼里的不满。从中可以看出,莫言“真性情”的性格。

据说,莫言写《红高粱》也是被逼出来的,当时要写军事题材的小说作品,不少作家担忧着,自己年纪大的写不动,年轻的作家又没有经历过战争,写不了。

莫言接过话说:“没有打过鬼子,但是在家不还杀过猪,宰过鸡,咋就写不出来呢?放心,我们不是吃白饭的。”当场把老人给怼了回去。其中一位有名的老作家看了挺生气,斥责道:“年轻人啊,别太狂妄!”

就这样,最后莫言带着“一股气”,写下了《红高粱》等一系列的小说。

02 直面批判

尽管批判声音从未停止过,莫言却表现得异常坚定和“无所畏惧”:

“哪怕只剩下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

愿意看就看,不愿意看就不看。

写什么?写现实。

莫言说:“数十年来,我一直坚持直面现实、直面人生,但作家不是政治家,小说不是批判文章……”

在他长达50多万字的《丰乳肥臀》的小说作品里,直面控诉的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残害。书中的上官鲁氏长得标致,更拥有着一双封建社会男人、女人们引以为傲的标准小脚。但她却又是一个被无数男人们凌辱,被恶毒婆婆虐待,被欺压,毫无话语权的女人形象。

在他《生死疲劳》《檀香刑》《蛙》等作品中,作者直面书写中国人的贫穷、落后,生老病死。而在这当中,“饥饿”不得不提。

莫言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物质贫穷的年代,为此,饥饿成为了他一生中难以磨灭的童年记忆。那时,因为饥荒,百姓根本没有可充饥的粮食,不得不啃树根,挖野菜,吃地皮。目之所及,饿殍遍野,并非夸张。

年幼时的莫言,经常被母亲带着四处寻找食物,这样的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成名的演讲中再次回忆这段刻苦铭心的往事时,仍不禁感到难过:

一次,莫言跟着母亲去集体田地里捡麦穗,被守麦田的人发现,由于母亲是小脚,跑不快,最后被抓并被狠狠地扇了一耳光。

莫言的母亲摇摇晃晃的身体跌倒在地里,嘴角流血,看守人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并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多年后,当他和母亲在集市上遇到那个早已经是白发苍苍的看守麦田的人时,莫言仍记忆犹新,想冲上去将人打一顿。

关于莫言这段残酷的现实故事回忆,如今还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议。

无疑,莫言想要控诉的东西很多,小说成了他一个宣泄的渠道,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残酷的现实描写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尽管很多人看完了感到不适。

03 现实写作

长期以来,尽管大众对莫言及其作品的评价,毁誉参半,褒贬不一;尽管很多人批判他不该将现实写得如此不堪入目。但是,莫言却一如既往坚守自己的创作原则。

他说:讲真话毫无疑问是一个作家宝贵的素质。

2005年,莫言在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授予会上做演讲时,义正词严地表示,自己是说真话的作者,并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写作态度:

“我有一种偏见,我认为文学作品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文学艺术就是应该暴露黑暗,揭示社会的不公正,也包括揭示人类心灵深处的阴暗面,揭示恶的成分。”

的确,莫言写了大半生的小说,其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无不在书写现实。对他而言,写作就是应该站在人的视角去创作,去写人,去剖析人性,人的灵魂,人的忏悔,人的自我救赎。

为此,他一次又一次地将现实的丑与恶,完全地展露在读者面前。

说起来,关于莫言批判现实的写作风格的形成,还是十分具有戏剧性的。

莫言原名管谟业,而给自己取“莫言”这个笔名,最初的用意是警示自己少张嘴说话,以免言多必失。因为莫言小时候就是一个嘴碎的人,顽皮捣蛋,经常和小孩打架,打不过别人,他就给编顺口溜骂人。

在学校也经常胡闹,还因此而受过警告处分。虽然,之后因为努力而被撤销了处分,但是莫言在参军后,每次填表时看到“受过何种处分”一栏,内心总起疙瘩。

谁曾想到,本来是给自己取名为“莫言”、“莫言”,不要说太多,结果偏偏成了一个什么都说,什么都写的小说作家。或许,这就是“天性如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莫言什么都写,用他自己的话说:“写小说时,我是贼胆包天,色胆包天,狗胆包天。”

比如在他的长篇小说《酒国》中,给人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或许就是:

“在混乱和腐败的年代里,弟兄们,不要审判自己的亲兄弟”。

小说中,莫言用了荒诞的笔触去刻画在一个混乱和腐败的年代里,在酒、色欲望下的人性真实。小说中,像吃小孩这样的事情,看似荒诞离奇,它是否在现实中真实发生过姑且不说,但不可否认,它在很大程度上揭露了现实中的人性黑暗。

04 写到最后

有人说莫言为了博取西方的认可,不惜扭曲和丑化了中国。

也有人说莫言是现代版的鲁迅,勇于揭露现实。

对于莫言以及其作品,不管你是否认同,都不可置疑,他就是一个真实的人,真实的作家。曾经,在谈到客串电视编剧时,他曾直言不讳地说过那么一句话:

“每写一部电视剧,人格上就好像受到极大的侮辱,每次你都会被低劣的电视剧导演横挑鼻子竖挑眼。”

听起来像是在骂人,但是你又不可否认,现实中不少电视剧就是如此的现状。

以至于让我们不禁要思考,什么样的文艺创作才是真正被需要的?

是背离现实,迎合市场需求?还是即便站在风口,也要像一个勇士一样,将现实撕裂,将真实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资料:《他们的光》

对此,你又是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一起分享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莫言的几个误区,我的话不重要,但大家可以看看
莫言的悲悯情怀,是一种比金子更可贵的品质
算到莫言头上了
金侬杂文——忽然想到一二三(关于讲真话)
探索中外传统文化对莫言创作的影响
中文文学的胜利——写在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