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于长江的“枯水题刻”:朝天门灵石
userphoto

2022.09.21 广东

关注

来源: 原创稿

长江重庆段水域中,隐藏着多处神秘的“川江枯水题刻”,如江津莲花石、巴南迎春石、江北耗儿石、朝天门灵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等,它们有的十余年、甚至几十年才出水一次。

其中,最为神秘的当属朝天门灵石。史料显示,灵石上有自汉、晋以来题刻十余段左右,并被广泛记录于各类文献中。但自唐代开始,这块神秘的题刻仅有短短十余次出水记录,颇为罕见。

日前,重庆市渝中区文管所组织工作人员携带工具及相关材料,趁长江低水位期前往朝天门沙嘴寻找灵石,探寻灵石背后的秘密。

灵石在哪里?

“朝天门灵石又名丰年碑、雍熙碑、义熙碑,是朝天门两江交汇处沙嘴下嘉陵江口的一片磐石,碑形天成,江水极枯时才得一见。”提及灵石的历史背景,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如数家珍。

灵石之名的来历,是因石上有晋义熙三年(公元407年)题刻《灵石社日记》,故被后世称为灵石。

“每逢灵石出水的时候,重庆城里前来观看的人极多。”徐晓渝介绍,史料记载中,巴县诗人龙为霖有“传闻雀跃走儿童”的说法,周开封也有“市人如堵求辨识”“倾城争赴童与翁”的诗句,都描述了人们当时争相观看灵石的盛况。

朝天门两江交汇处。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灵石有什么价值?

灵石上有什么?徐晓渝介绍,从目前的史籍记载看,灵石上有题刻内容共十多段,记录了从东汉建武年至清乾隆十九年间19个年份的枯水位。

“从我们掌握的材料上看,朝天门灵石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民俗价值。”徐晓渝介绍,灵石上首先记载了较长时间跨度的枯水年份题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川江水文变化情况。

同时,除了水文资料,灵石上还记载了古代战争,如唐建中四年李希烈叛乱,时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叔明率兵由朝天门而下出蜀,远赴中原讨伐。

古人为什么刻灵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副主任刘兴亮专注枯水石刻研究多年,在他看来,这些题刻承载了上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所谓枯水石刻,往往要十余年、甚至几十年一出,古人的记录为现代人留下了珍贵的水文资料。”

刘兴亮举例说:“如涪陵白鹤梁,就是发现长江枯水石刻时间跨度最大的一处题刻群。人也多,题名人多达594人。通过上面的题刻就可推断整个唐宋以来70多个枯水年份的水文情况,其最大的研究价值也正在于此。”

2003年寻找灵石的发掘现场。渝中区文管所供图

灵石什么时候出过水?

渝中区文管所资料显示,有关灵石题刻的文献多见于《诸道石刻录》《复斋碑录》《宝刻丛编》、清乾隆《巴县志》、清嘉庆修订的《全唐文》、民国《巴县志》等古籍文献。

同时,根据这些史籍,也可以看到灵石的出水记录,即在唐代出水13次,宋代1次,明代1次,清代4次,最后一次有记录的出水,则是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

古代并无关于灵石出水水位线的记载,只记载了灵石出水年份。灵石到底要在水位到哪个位置时才能露面?这些仍然是谜团。

寻找灵石,他们从未停下脚步

寻找灵石,重庆的考古队员们从未停下脚步。资料显示,2003年3月28日,朝天门的水位较低,重庆文博考古工作者前后两次在沙嘴寻找“灵石”,通过钻探等方式“挖沙三尺”,并用趸船上的水枪强力冲洗河沙,但仍未见任何有文字的石头;2007年,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文博考古工作者胡昌健亦前往朝天门寻找灵石,依然无果。

“非常遗憾,文管所人员在江边实地寻找,比对历史照片记录位置和询问趸船上工作人员,最终也未能找到露出水面的'长且阔’的条石,我们仍然无缘见到它。”渝中区文管所副所长唐嵩介绍。

见到灵石,也是刘兴亮最大的心愿之一。刘兴亮介绍,在更早的1972年,当时的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重庆博物馆也联合做过水文考古调查,发现朝天门附近有长约200米石梁延伸至江心,分隔两江之水,但遗憾的是当年水位仍然不低,无法获得进一步信息。

“曾有一位老船工讲,上世纪初期一次极枯水位时,灵石曾露出江面,水下隐隐有字迹。”刘兴亮翻开典籍,讲述了自己的研究判断:“不过,这些都没有确切的时间和位置记载,只能是道听途说。1972年的调查,看到的石梁也有可能与灵石有关,但是水位太高未见真容,也不能完全断定。”

保护题刻,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关于三峡的枯水题刻,重庆的文保工作人员做了许多保护工作,包括对一些题刻拍了照片,做了拓片,进行了基本的测量,白鹤梁、龙脊石等题刻群经过了科学的保护后,已成为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江津莲花石自2007年后再次出水,两天时间里,刘兴亮带领研究团队抢在江水上涨前首次系统完整地对莲花石进行了考古调查,并成功抢拓出10张题刻拓片。“这样全面的拓片,目前在全国只此一家。”刘兴亮如是说。

关于灵石的现状,有文博专家认为朝天门数百年来繁荣的航道,极有可能对灵石题刻造成破坏。“这样的推断,不是没有道理。”刘兴亮介绍,由于江水冲刷、长久侵蚀,枯水题刻随着时间的流逝,势必逐渐消亡,如涪陵白鹤梁上的唐代石鱼,早在清代前期就很模糊了,江津莲花石上的宋代文字也已经模糊不清。

“灵石上的题刻应该是重庆所有枯水题刻中时间最早的,汉代、两晋的文字都有。”提及灵石,刘兴亮语气中透着遗憾:“为什么我们就是找不到它呢?有人等了一辈子都没机会见到它一次,希望能有机会探寻到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莲花石出水!宋朝至今只发生了二十次
山与城丨重庆的江岸,是爱情!是家谱!是守护!
从水则碑谈古代水文测量
重庆涪陵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欢迎远方宾客
白鹤梁:古代中国的千年水文站、当今世界的唯一一座水下博物馆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