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居延:考古近百年,出土文物入列20世纪中国档案界“四大发现”!
userphoto

2023.02.19 广东

关注

今天继续介绍中国典籍博物馆的新年大展——《20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这四大古文献分别是: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

这个展览体量很大,典籍博物馆除了一楼的基本陈列,二楼、三楼、四楼全部是这个展览,一个主题一个展厅,说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的展览都完全没问题,等于一次看四个展览。鉴于这个的展览的体量,所以这次也不一篇文一个展览了,我们通过2~3篇来看这个展览,这样能多给大家上图(照片太大,一篇上传太多图片在排版的时候各种网页无响应),也介绍的详细一些~喜欢的点关注,陆续给大家上好看好玩的内容,往期也非常精彩~

上一篇带大家看了第一个单元:殷墟甲骨。

这篇带大家感受居延汉简。

何处是居延?

王维《出塞》:“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居延是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核心位置差不多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处。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额济纳旗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西边,南边挨着甘肃省酒泉市。

夏商周时期这里是乌孙的领地,之后大月氏在此生活,西汉初年,大月氏被匈奴赶跑后,匈奴人长期在此盘踞,时不时南下对汉王朝造成极大困扰。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收复河西,在此设居延都尉、隶属河西四郡之一的张掖郡,这是“居延”二字首次出现在史籍中。

“居延”一词是匈奴语,《水经注》把其解释为“弱水流沙”。古代这里有一个游移湖,记载当时可以直接坐船从张掖抵达居延。居延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中转地。经典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都过居延。居延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交往、对峙之处,有交流的痕迹、也有军事防御设施。

所以说居延汉简就是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的居延地区和甘肃省嘉峪关以东的金塔县肩水金关发现的汉代简牍。

出土简牍的位置

什么是简牍?

纸张发明以前,古人有的写在竹子上,有的写在木头上,还有的写在布帛上。一般来说,写在竹板上的称为“简”,写在木板上的称为“牍”,简和牍合称为“简牍”。南方比较盛产竹子,那里出土的简牍多为竹质,而西北地区比较干旱,不适合竹子生长,这里的人们一般用胡杨、红柳等树木做成简牍。

我们中文中有一个成语叫做“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简单说就是一个人看的书可以装满五大车。当时的车,要把五车装满的话,差不多是5000公斤,可以说是非常重。其实这个成语产生的时候,还没有纸,这五大车书都是简牍。

居延汉简如何被发现?

居延汉简有三次重要发现。

第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一些学者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共同组织了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们在内蒙古额济纳旗黑城汉代烽燧遗址考察的时候,发掘出了一万多枚汉代简牍。这次发现的简牍大多是汉朝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区内的屯戍文书。这次的发现简牍引起了国际考古界的轰动。这第一批发现的简牍因为抗日战争的爆发,多次辗转,现在很多都在中国台湾。

第二次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1972年开始,甘肃考古研究所在居延及周边地区进行了为期4年的集中考察,这次发掘汉简2万多枚。比较难得的是这次发现了比较完整的簿册70多个。为了方便区分,人们通常习惯于将20世纪30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称为旧简,70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称为新简。

第三次集中在1999年、2000年、2002年,主要是由内蒙古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获得简牍500多枚,其中以王莽时期的册书最为重要。

特别巧的是我读研期间的老师就是居延汉简第三次发掘的负责人,那一阵他去做讲座,对方基本都会让他分享居延汉简的主题,一听又要跟老师外出去讲座,我们几个学生私下就纷纷躲,觉得不想再听一遍了。但过了这些年,再看这些东西就只是觉得亲切。

居延汉简写了什么?

很多人可能听过里耶秦简、睡虎地秦简,但对于居延汉简却比较陌生。简牍作为纸张普及前的书写载体,它的内容和当地的社会生活有很大关系。居延作为交流、边塞、军事重镇,居延汉简的时间跨度约280年,内容涉及汉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宗教、民族等多个方面。居延汉简不仅记载了很多地方的生活,还保留了不少西汉中期到东汉初年的官方文书,是研究汉朝西北地区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比如说这件如《塞上烽火品约》,一共17枚。这个册子记载的是居延都尉辖下的甲渠、卅井、殄北三塞临敌报警、烽火、进守呼应、请求驰援的联防条例。条例明确规定在边塞的不同位置、敌人人数、时间、意图、动向以及天气变化异常等各种情况下,各塞燧燔举烽火的类别、数量、方式、如何传递应和,发生失误又如何纠正等。

《甲渠侯君书》

比如这件《甲渠侯君书》,从甲渠侯兵吏的视角记载了一次匈奴人进犯、士兵们准备、出兵的详细情况,有助于研究汉代的军备和边防戍守情况。

这件《书功将名籍》是记载将士才能和功劳情况的。

这几枚《秋射简》是记载一次与匈奴作战时箭矢等的损失情况的。

这件《斥免简》是记录对《塞上烽火品约》学习情况的简牍,学的不好的就要受罚。

还有一些简牍是关于衣服、食物的储备及运输情况的。

这类简牍对研究汉代的烽燧制度以及边塞防御系统,是十分重要的资料。

这件简牍叫做《生病简》,记载了一个士兵的生病过程。先是腹泻、后又转成伤寒,病情加重。

《生病简》

既然有记录士兵生病情况的,那自然就有关于药物和治病的记录。这件《药物简》是记载边关药品储备情况的。

《药物简》

这件《药方简》是治疗箭矢留下的创伤所开的药方。

《药方简》

这件《置医简》说的是边防军医的配置情况。

《置医简》

除此之外,这里还有一些科技类的简牍,比如说《算术简》《历法简》;以及地理类的《里程简》;医学类的《急就篇》。

在这里戍守的士兵也要学习写字、记录,因此出土的简牍中有不少是他们的练字的草稿。

除了汉字的简牍,居延还有很多少数部族文字的简牍。比如说佉卢文的这件就和在新疆尼雅发现的佉卢文简牍形制相似。

这件于阗文的记载了高僧购买佛寺的情况,再次证明于阗佛教文化的兴盛。

居延汉简有哪些类型?

在展厅中可以看到各个形状的简牍,它们有什么区别?形状是不是制作者随意做的?居延汉简按照形状可以分为椠、牍、牒、检、檄、册、觚、符、削衣等。不同外形用途也不一样。

椠(qiàn)

这个可以理解为简牍的最小单位,就是一个薄片,可以记录一两句话。

觚(gū)

制作一个完全薄木片挺花时间的,如果需要比较大的版面又不太在意形制,那就可以使用有棱角的这种木头块,这种叫做觚。

楬(jié)

用来做标记的小木桩,类似于现在的卷宗标签或者小卡片。

又称封检,覆盖在简牍之上起到信封的作用。封检与内容对好后用绳捆好,有时候还要加上封泥。

檄是把一整个树枝两边削平书写而成。

这个形状对应的是这个大家伙,这是我见过最大的简牍。檄是中国古代官府往来文书中下行文书(从上到下的文书)的名称之一。根据记载这种文书长二尺(对标汉代的话是46厘米),用于征召、晓谕或声讨。

这件缴正反面都有很多字,主要是说候史广德玩忽职守,使得烽燧的很多装备达不到标准,因此要打五十大板这件事情。

这个比较好理解,就是把很多叙述一个主题的木简穿缀在一起。现在我们也说一册书、两册书,这个字就是从简牍这里来的。

削衣

写错了需要替换,这种削下来、废弃的木片就叫做削衣。

居延汉简使用什么字体

东汉王充 《 论衡 · 程材篇 》 :“ 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

简牍就是写在木片上的文字。居延汉简除了少数的少数部族文字,基本都是汉字,体现了汉王朝收复河西后,对这里经年累月的文化影响。居延汉简的字体以隶书、章草为主,掺杂少量的汉篆和装饰书体。

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开始到现在演化从未中断,几年前的时间产生了很多的字体,衍生出了书法这种艺术形式。现在打开word,默认的字体是宋体,政府文件、出版书籍的首选字体也是宋体。但我最喜欢字体却是隶书,尤其是汉代隶书。

汉隶书由秦小篆发展而来,是汉代官方文书的规定字体。隶书整体字体在方正的基础上,棱角比较圆润,尤其是撇、捺这些地方有时候会刻意拉长一点点,如果用字比人,汉隶书就是个性格洒脱的君子,在道德规矩的基础上,很有自己的想法!

居延汉简的发掘和研究已经将近100年,出土最早的简牍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最晚的是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跨越约280年。居延汉简内容之丰富,说是汉朝西北边疆军政生活的百科全书也不为过。凭着极高的价值,居延汉简被评为20世纪中国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古籍守护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代边塞“主书”之吏与书体的演变——以敦煌、居延汉简为例
东汉 隶书《延居汉简》
汉代居延边塞生活漫谈(下)
居延汉简整理添新作
「溯源甘肃」从甘肃简牍看秦汉时期的行政管理
见证历史的居延汉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