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羊城”溯源③:白佬?地佬?黑佬?详解广府先民古粤人五大部落

那么,为什么“五羊”独选“五”这个数量词呢?

这有一些说法,供大家参考。

“五羊”和五色古粤人

前面,笔者提及徐松石的考证,他认为五只羊对应五位“仙人”。

五羊和远处的木棉树相映成趣

五仙人其实是五寨人,分别是穿着白衣裳、黄衣裳、黑衣裳、红衣裳和花衣裳的五个岭南古老部落的代表。

有意思的是,古粤人按衣着颜色也分五色:白、黄、黑、红、花(紫)。

下面将详解这五色古粤人。

白色族:又称白佬、勾漏族、地佬

穿白衣服的白色族是古岭南最大的部落。远古称五岭以南为“南交”,“交”字读音与“高”字相近,“交州”指穿白衣服的人鼎盛之地。白字古粤音读“kao”,有时读“勾”。从广西北流县的勾漏山到越南的勾漏山等地,都是古代白衣族人的居住地。后来,部分白衣族向西南转移,以越南北部为最大中心。

白衣族又称白佬、勾漏族、地佬,和今傣族、泰人关系密切,应出同一源流。白衣族是地佬的前身之一。

穿白衣的傣族男孩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称谓。他们的祖先是散布在岭南旧梧、浔、钦、廉等州府的乌浒人,亦称为乌浒蛮、乌浦蛮、乌武蛮,融入了仓吾族。

乌浒之名,始见于汉杨孚《异物志》:“乌浒,南蛮之别名”,为汉魏时期岭南骆越人之别称。在周朝至北宋的漫长岁月里,他们分批从中国岭南迁徙过去,形成掸族、小泰人。

古代乌浒人有两大特点,一是用鼻子饮水,二是杀长子吃肉。后分化出黑壮。

泰语呼“白”为“勾”“交”,“漏”等于“佬”,“勾漏”即“白佬”之意。

清初壮族男女

地佬、地黎,乃指地人或当地的土人。

壮语大字表示地,大和地两字广州话过去曾同音,后来读音才分开。岭南有许多以大字为起首地名,为数一千以上,几遍及两广各地。

白佬古有伯虑国。《海内南经》说伯虑国“在郁水南”,郁水今仍名郁江。《水经·温水》:“温水出牂牁夜郎县,又东至郁林广郁县为郁水。”今天仍如此。应劭亦曰:“郁水出广信,东入海”。

曾昭漩、曾宪珊《“番禺”“番禺城”古地名考证》一文认为,这片山地是俚人分布地区,自汉至隋,未曾瓦解。汉建高凉县于此,而实为俚僚中之一支,即“白僚”族分布地区。李贤有注曰:“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人。”吴万震《南州异物志》亦说:“广州南有贼曰俚,此贼在广州之南,苍梧、郁林、合浦、宁浦、高凉五郡中央,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长帅,无君主,恃在山险,不用王,自古及今,弥历年纪。”可见俚人即里人,为南越土著民族一种。珠江三角洲基本上是俚人分布区。

按“白僚”与“北虑”音近,地理位置又相同,应为同样之意。因此,笔者以为,起源于古广信一带的所谓粤语即伯虑(白僚)之语言,简称“白话”。

白衣壮

白衣壮颜色为白色棉布质地、无领、对襟、长袖,只在胸部钉两个长撑布钮扣。内着圆领坎肩,下着黑色长裤或长裙,膝盖部以下有绣花边饰。

黄衣族:广州古为黄衣族之黄州地

黄衣族就是笔者以前说过很多次的黄壮人、大良族。他们的势力后来很大。据考证,自广西平南县至珠江出口,都是黄衣族的势力范围。

广州古为黄衣族之黄州地。当地土音读“黄”为“广”,故名“广州”。良或俍字为壮语黄色意思,顺德大良则黄族居地之意。明朝南海人邙露《赤雅》指出:“大良与注同类”,但后来“多为壮人占杀,散处城廓,为人灌园”。

大良族所到之处,留下不少良字地名。广东各方言区都有此类地名分布,可见其古代之活跃。

属粤方言区的清远有良峒、良湾,顺德有良村、良教,南海有良村、良保、良登,东莞 有良边,新会有良溪、良都,高明有良村、云良,开平有良边、良洞,阳江有良村、麻良,高要有良村,怀集有良村,德庆有高良、良村,新兴有良洞、良田,茂名有那良,信宜有良田、良细、良位,高州有良村、良洞、良坑,湛江有良村,廉江有良洞、良岸、良村,等等。

有人认为,南越国的丞相吕嘉就是黄衣族之首领。

后来,广西左右江一带,也是黄衣族的势力范围。

佤氏夫人左手抱禾穗,右手执剑

明代,广西壮族女英雄佤氏夫人(类似冼夫人的女性狠角色,也写作瓦氏夫人,本姓岑,名花,小名氏瓦,其夫岑猛,袭父职为田州土知府。岑花被岑猛纳为妾,为避开夫姓而改姓“瓦”,改称“瓦氏”),带俍兵去东南沿海帮助剿平倭寇。

这些俍兵,也是黄衣族的壮民。之所以叫俍兵,实是因壮族旧称“俍人”而得名。俍兵本是土司的武装,平时务农,战时为兵,后被演绎为狼兵。这个留到有空再详解了。

黑衣族:汉化地佬前身之一

黑衣族古称乌浒人,住广西合浦郡、玉林郡和桂林郡,白衣族亦有融入其间。今壮族一支就有以黑衣为美的黑衣壮。

乌浒之名与壮语关系密切,它可能是由瓯骆的音转。故“瓯”又可视为“乌浒”的同音异写。据此,可以认为“乌浒”是从瓯骆蜕化而来的。

黑衣壮族妇女

根据《南州异物志》等书的记载,到汉晋时期,生活在岭南的乌浒人还有猎头食人之习。《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七钦州风俗条也说:“僚子专欲吃人,得一人头,即得多妇。”乌浒和僚都是百越后裔,这种习俗是一脉相承的。“'越人俗信鬼’,对死者进行祭祀要用猎获的人头。而用人头祭祀的永久化,就是用铜铸成祭祀人首插在棺架的立柱上。”

古代文献上,乌浒被称为岛蛮或乌浒蛮,亦称良壮(这说明黄衣族亦有融入),水陆两居,后被分化。

黑衣族在地理上留下最深遗迹就是乌字和黑字地名。但分布比较分散,现在广州有乌石、乌土、乌龙岗,番禺有乌涌圩,顺德有乌洲,中山有乌石、乌沙、乌珠山,广宁有乌山、大乌水,新兴有乌围,阳春有那乌水,阳江有乌石,吴川有乌泥,遂溪有乌塘、乌蛇岭,海康有乌黎、乌石,信宜有乌村,等等。

从汉至唐的历史典籍里出现的俚人、僚人,到宋时改称獞人、撞丁,明清两代又有狼人、土人等不同称呼,都与先秦时的瓯骆越人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

光绪《贵县志》载:“北山上盘武宣,下连浔郡,错综百余峰,延袤数百里。唐贵州牧尝教植茶树于此,土人赖之,俗呼其地为龙山。”旧志所言“土人”,隋唐时期称僚人,为今之壮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民族,和汉化地佬前身。

另外,据《广东地名的历史地理研究》一文介绍,岭南乌姓的人也不少,还有诸如侬、鸡、花、磨、陀、盘、青等奇特土著姓氏,直到民国初年,佛山还有鸡、田、布、老土著四姓。

黑衣壮

现在的黑衣壮妇女们仍然喜欢自家纺织土布,土法印染,保持本民族的衣饰特色。那自家纺织的土布用蓝靛浸染成黑色之后,再用薯良(山里的一种植物块茎)、猪血、牛胶共同煮染。又用米浆浆布。经过这一系列工艺处理后的土布,黑里透红有亮色。

黑衣壮妇女

黑衣壮老妇人

黑衣壮男女

居住在那坡等地的壮族人自称为“敏”,亦称“布壮”,崇尚黑色。黑衣壮的女装有:上衣,大襟衣,大长筒裤,黑色的百褶裙子,头上佩戴黑色头巾,就好像是一个黑蝴蝶。黑衣壮妇女佩戴的银项圈,两边都制成鱼形状,有如双鱼对吻。双鱼对吻银项圈是壮族妇女婚嫁时的必备之物。黑衣壮人有鱼图腾崇拜的信仰。

黑衣壮干栏式民居

黑衣壮的生活形态在壮族个支系中保留得最古朴最传统,人类学专家称之为壮族的“活化石”。黑衣壮的房屋为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实行“二次葬”;新娘在婚后不落夫家返回娘家,开始走婚生涯,要找各种借口才能相聚,直到怀孕生子,才到夫家定居。

也有人说,其实称为“黑衣壮”并不严谨。如果从服饰的色调上看,80%以上的壮族都可以称为“黑衣僮”。

红衣族:曾遍布岭南

红衣族古代曾遍布岭南。后来移民入泰国的,以白衣族、红衣族和黄衣族最多。

现在,泰国的传统服饰中还有“红衣族”与“白衣族”这两种服饰。红衣族的服饰通常以红色为主色调,为一种类似于袍子的上衣以及一条长裤;而白衣族则通常是一种类似于长袍的服饰,通常是白色的。

穿红衣的壮族人

广西凌云县壮族妇女就喜欢穿红衣。红布右衽无领大襟衣,在领口、襟边、衣袖处,镶黑布条,是“红衣壮”特有服饰。

专家说,“宁”“零”“灵”“铭”“正”“凌”,都是古粤语“红色”的意思。今天,广东、广西有宁、零、灵、凌等地名的地方,都是古代红衣族的居住地,如广东番禺有大灵山、中山有大宁山、顺德有都宁、高明有凌云山;广西贵县有零村、武鸣有卢零山、龙胜县有二地灵村、贺州有凌云岭、容县有灵山,等等。

花衣族:后裔在滇东

花衣族也称紫衣族,其后裔如今在云南省东部。目前在云南属于百越族系的,有如今壮侗语族的仡佬族、布依族、傣族、壮族等。

据《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壮人花衣短裙,男子着短衫,名曰黎桶,腰前后两幅掩不及膝,妇女也着黎桶,下围花幔。”

文山壮族老照片可见其传统民居

其中,云南文山壮族主要分为侬、土、沙三大支系,此外还有布秧、布敏、拉基等支系。其中侬支系自称布侬,他称侬人,内部有道侬、仰侬、锦侬、督侬、厅侬等分支。土支系自称布岱或者布傣,他称土僚,内部分搭头土僚、平头土僚、尖头土僚、花土僚、红土僚、白土僚等分支。沙支系有布越、布依、布瑞、布俚、布雄等自称,他称沙人,内部有黑沙(丘北县)、白沙(广南、富宁县)等分支。

百越杂处,相互融合

其实,百越杂处,相互影响,五个部落也是不断融合分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直至近代才作为少数民族或汉族而基本上稳定下来。

另外,我们也不能完全靠衣着颜色来判定五色粤人。因为,历史比较复杂,比如,明清时期,土司就规定凡土民只准穿黑、蓝两色。

历史上,这岭南五个部落又相互融合,并汇入仓吾人、罗人、汉人等,形成三大土著势力,由东到西分别是南越、西瓯和骆越。另外,粤东也杂有闽越,粤西西瓯和骆越又有一部分合为瓯骆。

徐松石还认为,这五个部落其实是到广州进贡粮食等的。所以,“五羊”才含有禾穗。广州亦被简称为“穗”。

这时间节点应是楚灭越的时期。当时“亡国奴”的日子并不好过。但现在来说,这属于民族融合历史的一部分。

那么,广州等地,尤其是珠三角的所谓土著,和这些古粤人有没有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

不管是史料记载,还是分子人类学都证明,讲粤语、讲壮侗黎等语言的大多都是古粤人后裔,或是在历史上被彻底越化的曾经的汉人,否则就对不起“土著”的标签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广西百色06
神秘的黑衣壮
漸行漸遠之壯族服飾文化。
土部·乌古瓦
广西百色:探秘以黑为美的黑衣壮
以黑为美的黑衣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