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第六座世界美食之都,有潮味!
userphoto

2023.11.16 广东

关注

今年,潮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后,这是继四川成都、广东顺德、澳门、江苏扬州和淮安之后,全国第六个、广东第二个获得“世界美食之都”称号的城市。

有着广东“东大门”之称的潮州,位于广东省最东部,东邻福建,西连揭阳,南接汕头,北通梅州,濒临南海,与汕头、揭阳、汕尾并称潮汕地区。

《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曾说,“没有去过潮汕的人不可自称美食家,因为从鱼生到肥酒,那里遗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这大概为中国美食这么多,凭什么是它们? (分别点击绿色短句,查看往期两篇“世界美食之都”推送)找到了一个答案。

潮州人的饮食,就如同潮州的文化缩影,蕴含着潮州从生发、兴起、发展至今的历史文化。

先有潮州,再有潮汕

“潮州”比“潮汕”先出现了一千多年,直到近代,以揭阳、潮州、汕头、汕尾组成的独特文化区域才以“潮汕”一名才被广泛使用。

很多老一辈潮汕人对“潮州”二字有着执念;哪怕在海外,也是先识“潮州”,后识“潮汕”。

潮州广济门城楼。

潮汕与潮州的历史渊源,要从秦朝开始说起。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今天的广东省东部设立揭阳戌,隶属海南郡,这是潮汕地区最早有正式行政建制的记录。

此后,随着王朝更替,行政区随之有着几次变迁。隋朝时期,在原义安郡地域置潮州,州治驻海阳县(今潮州市),这是“潮州”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此后,潮州作为这一地区的名号一直沿用了1300多年。

潮州,“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从“潮州”一名在隋朝时期第一次出现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潮州的命运确如潮水一般,潮起潮落。

潮州,由何而来

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和南洋文化在在粤东南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里,碰撞、交流、融合,塑造出了今天的潮州。

潮汕土著先民是与海洋打交道的好手。

从距今8000年前的象山古人靠海吃海开始,潮州土著人过着在海上捕捞采集鱼虾贝类的生活;与海洋长期相处的过程中,他们深谙海洋脾性,传承航海技术、出海讨生活,发展着海上交通和贸易。

潮州人也没有浪费始于先秦的古汉语。

现在使用的潮汕话,以前称作“潮州话”,是中国最古老的官方语言之一,被称作“古汉语的活化石”。潮州人把8个音节的潮州话(现在称作“潮汕话”,简称“潮语”)发展成潮剧、潮乐,形成潮州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演绎着潮州人的生活。

秦汉以后,中原文化的流入,潮州逐渐汉化。

中唐以前,潮州人烟稀少、环境恶劣,山地、丘陵占了65.2%,可用耕地少;群峰起伏、河流丛生导致恶瘴丛生,是官员被贬的目的地之一。

潮州凤凰山

潮州人是幸运的,他们遇到了被贬去潮州的韩愈。

韩愈在潮州虽然只呆了短暂的八个月,他的到来改变了潮州这座城市的气质,“赢得江山皆姓韩”。他把中原文化带到岭南,将潮州从“蛮夷之地”逐步迈向“岭海名邦”,为当地驱赶鳄鱼、释放奴婢、兴修水利、兴学育才。

为了纪念他,潮州城中很多的地方以他的名字命名,笔架山改为“韩山”,依山建设“韩文公祠”、祭鳄的恶溪改名“韩江”。

韩江之上,横跨东西两岸的广济桥,从宋朝始建、明朝定型,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可开可合,开启时可通航可泄洪。

直到今天,潮州仍保留有韩山师范学院(韩山书院)、韩文公祠、景韩亭、祭鳄台、“昌黎旧治”坊、“太山北斗”坊等众多与韩愈有关的文物古迹,对“韩祠橡木”的特殊情节也一直从未间断。

从韩愈在潮八月奠定潮州的儒学底色开始,潮州掀起土著文化“汉化”之风。宋代理学兴起之时,福建仕官在潮州兴办儒学、推动教育发展、促成 “海滨邹鲁”的美誉;明代王阳明心学广泛传播,带来“知行合一”的理念;今天太平路上矗立的一座座牌坊,见证着曾经“光耀门楣”的人。

潮州人靠着敢于冒险的勇气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迁移海外,传入南洋文化,赋予了潮州异域的特色。

明朝以来,潮州人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移民,近代西方文化经过南洋传入潮州,出现了“海内一个潮州,海外一个潮州”。从明朝潮州海寇出走东南亚、清乾隆第一次移民浪潮、到1860年汕头开埠后的大规模移民,海外形成潮人社会、潮州本土形成侨乡文化。

潮州商人和晋商、徽商在历史上并称我国古代三大商帮,他们把蔗糖、陶瓷、潮绣远销南洋,将潮州这座“山瘴之城”变成“海丝重镇”。

潮州的庵埠港、拓林港在明清时兴盛一时,“暹罗、日本及海寇皆泊巨舟于此”,南北往来的货物、人声鼎沸的航道,将潮州推到粤东商贸中心韩江流域经济中心的地位,潮州话一度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等东南国家通行。

海外经商风生水起,潮州本土手工业、工商业蓬勃发展。

单是潮盐的官方盐场在宋朝时期便已占到广东的半数以上,个体盐户更是不计其数;唐宋和明清年间,笔架山上99个窑厂,视作“海丝之路地理坐标”,满足百姓日常所需之外,远销东南亚、中东等地,直到今天,陶瓷业依旧是潮州的支柱产业之一,被称为“中国瓷都”。

潮州嵌瓷

潮州人把生意做到世界各地,也将基督教、建筑形式、语言等近代西方文化传入潮州,至今在潮州城内的牌坊街两侧还保留有南洋风格的骑楼建筑,与城内分布在“猷、灶、义、兴、甲”街巷上的明清旧居互为映衬,形成中西合璧的侨乡风貌。

潮州饮食:平平无奇的潮州技能

土著文化、中原文化、南洋文化在潮州碰撞、融合下,带来了多元的潮州味,恰如陈晓卿所说:“从鱼生到肥酒,那里遗留了秦朝至宋朝的美食文化。”

中原与百越的杂食,被潮汕人很好地保留下来。如生腌蟹,至少可以追溯至宋,宋朝祝穆在《事文类聚·介虫·蟹》里就记载过一道“洗手蟹”的做法,跟今天的“生腌蟹”有着类似的做法。

潮汕人对海鲜的追求,也体现在鱼生上。

“夜半听见卖鱼生,想吃鱼头熬番葛”,鱼生又称鱼脍,在古代中国是相当常见的美食,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便是指此。

早期依海而生的潮州人,为了锁住鱼的鲜味,把不剖膛的海鱼用淡盐水腌起,然后放入浓盐水煮熟,晾凉做成鱼饭,鱼饭可以冷吃,可以热吃,也可以油煎着吃,潮州人最喜欢的是作为杂咸(所谓杂咸,即是指配粥的小菜,潮州咋咸多达上百种),搭配一碗白粥。

而比喝粥习惯还要更久远的,还有潮菜里头的卤水。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古老卤法,在潮菜中被完整保留了下来,逢年过节,拜神祭祖,潮州人餐桌上的卤水是少不了的。

在潮州,粿是绕不开的一个美食品类。从酬谢神明、祭拜先祖、婚丧嫁娶,到摊点小店,潮州的粿品种不下百种,历史悠久又常见的当属鼠曲粿和红桃粿。

作为牛肉火锅的天花板,牛肉从宰杀到餐桌,不超过6小时,一锅清汤,一碟沙茶酱,就涮出了牛肉的极致鲜甜;严格细分的牛肉部位,则是潮汕人对风味的极致追求。

牛肉火锅的最佳搭档——沙茶,原是来自印尼传统酱料沙爹(Sate),传入潮州经改良后成为潮州人的日常味道,广泛用到食物调味中,做出沙茶面、沙茶粿、沙茶饺。

潮州人离不开沙茶酱,也离不开工夫茶

潮州的饮茶风俗最早可追溯到宋朝。当时潮州八贤之一的张夔有诗云:“燕阑欢伯呼酪奴,鸾旌凤吹光寒儒。”其中“酪奴”就是指茶。到了清代中期,整个潮汕地区喝茶已经蔚然成风。所以,潮汕人一天三顿离不开茶,开车、出远门、野餐,都得随身带着茶具。

在本地方言中,工夫茶中的“工”读gāng,用来描述时间,“工夫”二字说的就是做事考究、细致用心,潮汕人的走心绝不停留在字面上,潮汕工夫茶作为唯一一项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的泡茶技艺,是中国茶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

潮州人将精细钻研用到技艺中,导致嵌瓷、金漆木雕、刺绣、抽纱、大吴泥塑、花灯剪纸等技艺异常发达,这些技艺既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潮州因此被誉为“中原古典文化的橱窗”。

如此多的技艺傍身之下,美食似乎成了潮州众多特点中平平无奇的一个。

参考资料:

地道风物:中国第六个“世界美食之都”,凭什么是潮州?

地道风物:广东潮州,为什么还有“福建”味儿?

地球知识局:潮汕为什么要变来变去?| 地球知识局

九行:又一世界美食之都,潮汕人说来晚了

南方日报:潮州文化从何而来,走向何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食之都——潮州
潮菜的前世今生(精华版)
我们在广东3城暴走96小时,总结了一条最“生猛”路线
两万字长文,让你重新了解潮州菜!
潮汕人喜欢吃的潮菜,外地人却吓得不敢吃。你们敢吃吗?
一道鱼生,让舌尖与盛唐文化来了场穿越千年的亲密接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