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食材文化:古人说的鲨鱼与今人说的鲨鱼是两码事,这里讲出实情
userphoto

2023.11.24 广东

关注

本文系《粤厨宝典》丛书作者潘英俊先生原创作品,旨在饮食文化及烹饪技术研究

正文:

文章标题愿为《吹沙鲨鱼》

正如在《海泥鳅》所给予的理由一样,我们的祖先认识海洋咸水生物是随着造船技术的提高而加深,造船技术愈成熟, 对海洋咸水生物愈丰富。

这不,随着宋代时期能够远赴重洋的造船技术愈加成熟,宋代时期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海洋咸水生物的认识更颠覆了古人既有的认知。

例如,北宋太常博士张师正的文言轶事小说《倦游杂录·沙鱼》有“岭南海鱼之异, 沙鱼之斑者化为鹿”的记载便引起海洋咸水生物与陆地淡水生物认知上的大辩论, 以及名称乾坤大转移。

中国古籍书上的《鲛鱼图》

什么是“沙鱼”呢?

在古籍当中只有“鯋鱼”“鲨鱼”而无“沙鱼”之说,适逢宋代时的训诂书籍《埤雅》《尔雅翼》就已与时俱进对“鲨鱼” 作出详细解释。

陆佃《埤雅·鯋(鲨)》曰:

鯋(鲨) 性善沈。大如指狭,圆而长。有黑点文。尝沙中行,亦于沙中乳子。

故张衡云:县渊沈之鯋(鲨),鰡也。字指云鰡,鯋(鲨)属。

诗曰:鱼丽于罶,鲿、鯋(鲨)、鲂、鳢、鰋、鲤。盖鲿也,鲂也, 鲤也,其性浮。鲨也,鳢也,鰋也,其性沉。而罶则婺妇之笱, 其用功寡。又以待鱼之自至今,鱼丽于罶,鲿、鯋(鲨)鲂、鳢、鰋、鲤沉浮小大美恶与其形色之异俱有,则馀(余) 物盛多可知也。俗云:鯋(鲨)性沙抱。

《异物志》云: 吹沙长三寸许,背上有刺,螫人。《海物异名记》曰:鯋(鲨) 似鲫而狭小。

罗願《尔雅翼·鲨》云:

鲨鱼狭而小,其味甚美。大者不过二斤,然不若小者之佳。

毛氏解:鱼丽于罶鲿鲨之义曰太平,然后微物众多,则鲨是物之微者。

孔氏《正义》乃曰:此寡妇笱而得鲿、鲨之大鱼,是众多也。盖鲨虽小, 鱼在笱中为大耳。今人呼为重唇,厚特甚,有若灶黾,故以为名。

今江南小溪中,每春鲨至甚多, 土人珍之。夏则随水下,自是以后时亦有之,然亦罕矣。春来复来,大抵正月辄至。鱼之最先至者,次则鲤,至次则鳜。至桃花水至而鳜肥,则三月矣。此鱼生流水之中,非畜于人。又其至而多以明万物自然, 繁育亦其先至,故鲿、鲨、鲂、鳢、鰋、鲤, 或其序尔。

中国古籍书上的《鲨鱼图》

从中可见,宋代以往所说的“鲨鱼” 是指一种体型较小的鱼,更不可能在有斑的情况下化为鹿的鱼类。

实际上,“鲨”这个名称是出自《诗经·小雅·鱼丽》上的“鱼丽于罶,鲿鲨” 一句。

除了《埤雅》《尔雅翼》对“鲨” 作解释之外,历代训诂学家也作出解释, 其中《传》有“鲨,鮀也”、《尔雅》有“鲨,鮀。今吹沙小鱼,体圆而有点文”。

由此证实,古人所说的“鲨”,实为“鮀”, 俗称“吹沙鱼”。

关于“鮀”字,古还有“”“”“”“䰿” 的写法。

《齐民要术·羹臛法》还有其烹调方法, 云:

(鮀)臛:汤燖,去腹中,洗净,中解,五寸断之, 煮沸,令变色。出,方寸分准,熬之。与豉清、研汁,煮令极熟。葱、姜、橘皮、胡芹、小蒜,并细切锻与之。下盐、醋。半奠。

《毛诗·陆疏广要·鱼丽于罶鲿鲨》云:

鲨,吹沙也。似鲫鱼狭而小,体圆而有黑点。一名重唇籥。鲨常张口吹沙。

鲨,

陆德明(唐代训诂学家)云:鲨音沙,亦作鯋。

舍人曰:鲨,石鮀也。又杜父鱼。色黑斑如吹沙而短。

濮氏曰:鲨鱼多种,极大者皮如沙,可为刀剑鞘。吹沙,小鱼耳。

《诗》缉孔氏以鲿、鲨皆为大鱼。陆玑以鲿为大鱼,鲨为小鱼。山阴陆氏以鲿、鲨皆为小鱼,鲿鱼、黄鲂鱼、青鳢鱼、元鰋鱼、白鲤鱼赤。

又云:鲿鲨小鱼,鲂鳢中鱼,鰋鲤大鱼。

又云:鲿、鲨长鱼,鲂、鳢之鱼则一方一圆,鰋、鲤之鱼则一俯一仰。

又鲿、鲨、鲂,其性浮。鳢、鰋、鲤,其性沉。意谓五色之备,而小、大、长、短、浮、沉之不同也。

《宁波府志》云:皮上有沙,故名。其类甚多。

《鸟兽考》(即明代慎懋官撰写的《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笔者注)云: 鲨有二种。鱼丽之鲨,盖闽广江汉之常产。海鲨、虎头鲨, 体黑文鳖足巨者,馀(余)二百斤,常以春晦陟于海山之麓。旬日化为虎,唯四足难化,经月乃成矣。

大体在元代时分,“鲨鱼”与“沙鱼”开始混为一谈, 最初的时候,“鲨鱼”是指陆地淡水生物,“沙鱼”是指海洋咸水生物,再后来便演变为“鲨鱼”是海洋咸水生物, “沙鱼”是陆地淡水生物。

身形硕大的鲸鲨

明代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鲨鱼》云:

鲨鱼释名鮀鱼,沙沟鱼、沙鳁。

时珍曰:此非海中沙鱼, 乃南方溪涧中小鱼也。居沙沟中,吹沙而游,咂沙而食。鮀者,肉多形圆,陀陀然也。

时珍曰:鲨鱼,大者长四五寸,其头尾一般大。头状似鳟鳢,圆似鱓(鳝)。厚肉重唇,细鳞, 黄白色有黑斑点文,背有鬐,刺甚硬。其尾不岐。小时即有子,味颇美,俗呼为阿浪鱼。(鱼肉)气味甘平,无毒。暖中益气。

那么,后来乾坤大转移代表海洋咸水生物的“鲨鱼” 是不是在北宋时期因能够远赴重洋的造船技术成熟了之后才被世人认识的呢?

答案是否定的。

代表海洋咸水生物的“鲨鱼”,早在西周时期已被人认识,有学者认为《诗经·小雅·采薇》诗句“象弭鱼服” 的“鱼服”描述的正是代表海洋咸水生物的“鲨鱼”的皮。

《毛诗·陆疏广要·象弭鱼服》云:

鱼服,鱼兽之皮也。鱼兽似猪,东海有之一名鱼狸,其皮背上斑文,腹下纯青。今以为弓鞬步叉者也,其皮虽乾(干)燥,以为弓鞬矢服经年,海水将潮,及天将雨,其毛皆起水潮。还及天晴,其毛复如故。虽在数千里外可以知海水之潮气,自相感也。”

后人又对这段话注解说:

毛传鱼服,鱼皮也。

《左传》云: 归夫人鱼轩。

《服虔》云:鱼,兽名。则鱼皮又可以饰车也。夏官司弓人职曰:仲冬献矢。

服注云:服盛矢笼也。以兽皮为之,是矢器为之服也。

《尔雅翼》云:鲛出南海,状如鳖而无足。按:沙鱼皮有甲珠,文可以饰物。古今皆然。但云似鳖无足,似与陆疏似猪者不同。

而明确的名称则见于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山经》, 书中有“荆山,漳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睢,其中多鲛鱼” 的记载。

换言之,代表海洋咸水生物的“鲨鱼”,原本并不称“沙鱼”, 而是叫“鲛鱼”。

虽则如此,古人总弄不明白“鲛鱼”是如何而来,穿凿附会的描述几乎成为正论,

《博物志·鲛䱜鱼》有“东海鲛䱜鱼生子,子惊, 还入母腹,寻复出。

《述异记·虎鱼为鲛》有“虎鱼老则为鲛。

《酉阳杂俎·河伯健儿》有“䱜鱼,章安县出子,朝出索食, 暮入母腹。腹中容四子。颊赤如金,甚健,网不能制。俗呼为河伯健儿。

对于“鲛”,《埤雅》《尔雅翼》都有解释。

《埤雅》云:

鲛,海鱼也。背文粗错,皮间有珠, 可以饰刀。其子惊则入母腹中。盖龙珠在额,鲛珠在皮, 蛇珠在口,鳖珠在足,鱼珠在眼,蚌珠在腹也。

按《天元主物簿》叙,鱼珠曰鱼之怀珠,至五十年则无。复鼓鳃, 脑上有汗,其鬐鳞口眼皆异,鬐当紫色,眼当红色,口当赤色。又曰怀珠之蛇多喜投暗,见人,张口向人吐气如烬, 是则蛇珠。暨鱼亦有怀者。

《述异记》曰:南海有鲛人之室, 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尔雅翼》云:

鲛出南海,状如鳖而无足。圆广尺馀(余),尾长尺许,皮有珠文而坚劲可以饰物。

今总谓之沙鱼。

大而长喙如锯者名胡沙。

性良而肉美,小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强而小,有毒,南人皆盐为脯,刮皮去其沙, 煎以为鲙,可寄千里食,味之珍者。

至用为器物之饰,则从古以然。

伊尹请令正东苻娄仇州之属,以鱼鞞鲛瞂利剑为献。鞞,刀鞘也。瞂,盾也。

《荀子》曰:寝兕持虎鲛韅弥龙所以养威。

又诗:象弭鱼服。卫夫人乘鱼轩。楚人鲛革犀兕以为甲,韐如金石,宛如钜鉇,惨如蜂虿,轻利迅, 卒如飘风。汉乘舆佩刀黄金通身,雕错半鲛,鱼鳞金漆, 错雌黄室。诸侯王黄金错环,挟半鲛黑室。公卿百官皆纯黑, 不半鲛。明以此为贵也。至黄门虎贲,则以白珠鲛为口之饰,以其近君也。今人亦以饰手靶之属。以其皮有珠, 故水中织绡,泣而出珠者亦谓之鲛人。

任昉《述异记》曰: 南海中有鲛人,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泣则出珠。

《木元虚海赋》:所谓天琛水怪鲛人之室,是也。

鲛,一名䱜,谓之鲛䱜鱼。唯《吴都赋》既有鲛,又有鱕䱜,故释者以背上有甲、珠文坚强可以饰刀口为铝者为鲛,其有横骨在鼻前如斧者为鱕䱜,是胡沙也。要是一类特,彼以鼻上有斧为异耳。又有出入,䱜子尝随母行,惊则从口入母腹中,寻复出。

或曰:子朝出求食,暮还入母腹。鲛既世所服用,人多识者。特其音与蛟龙之蛟同,先儒解者,或有差互。

《淮南子》曰:一渊不二鲛。许叔重以为鲛者, 鱼之长。其皮有珠,今世以为刀剑之口者, 是也。一说鱼二千斤为鲛,是以二物为一物也。皮有珠,饰刀剑者是鲛䱜之鲛。满二千斤为鱼之长,是蛟龙之蛟。

《本草纲目·卷卌四·鳞部·鲛鱼》云:

鲛鱼释名沙鱼、䱜鱼、溜鱼。

时珍曰:鲛皮有沙,其文交错鹊駮,故有诸名。古曰鲛, 今曰沙,其实一也。或曰本名鲛,讹为沙。段成式曰其力健强, 称为河伯健儿。

藏器曰:鲛与石决明同名而异类也。恭曰: 鲛出南海,形似鳖。

保昇曰:圆广尺馀(余),尾亦长尺许,背皮粗错。

颂曰:有二种皆不类鳖,南人通谓之沙鱼。大而长喙,如锯者曰胡沙。性善而肉美。小而皮粗者曰白沙,肉彊而有小毒,彼人皆盐作脩脯,其皮刮治去沙,剪作鲙为食品,美味食益人。其皮可饰刀靶。

宗奭曰:鲛鱼、沙鱼形稍异而皮一等。

时珍曰:古曰鲛,今曰沙,是一类而有数种也。东南近海诸郡皆有之,形并似鱼,青目赤颊, 背上有鬣,腹下有翅,味并肥美,南人珍之。大者尾长数尺, 能伤人,皮皆有沙如真珠斑,其背有珠,文如鹿而坚彊者曰鹿沙,亦曰白沙,云能变鹿也。背有斑文如虎而坚彊者曰虎沙,亦曰胡沙,云虎鱼所化也。鼻前有骨如斧斤,能击物坏舟者曰锯沙,又曰挺额鱼,亦曰鱕䱜,谓鼻骨如鐇(音蕃)斧也。

沈怀远《南越志》云:环雷鱼,䱜鱼也。长丈许,腹有两洞,腹贮水养子,一腹容二子。子朝从口中出, 暮还入腹。鳞皮有珠,可饰刀剑、治骨角。

藏器曰:其鱼状貌非一,皆皮上有沙,堪揩木如木贼也。小者子随母行, 惊即从口入母腹中。(鱼)肉气味甘平无毒。作鲙补五臓, 功亚于鲫。亦可作鱐鲊,甚益人。

捕捉鲨鱼的工具

约于清代,“鲨鱼”之名正式取代“鲛鱼”之名,并约定俗成地确立为代表海洋咸水生物的体型硕大的鱼类, 而体型细小的陆地淡水生物则称为“棒花鱼”或“吹沙鱼”。

有很多人认为,“鲨鱼”体型硕大,其肉必然丰盛, 但遗憾的是,其鱼肉腥味重,质感粗 ,大多有毒,不太适合膳用。

因此,古时除割取其皮作剑套之类装饰之外,整体都会丢弃不要。

出奇的是,美食家发现其鱼鳍内藏的翅针却是衿贵无比的食材,可以膳用。

从此,“鲨鱼鳍”干晒成的“鱼翅” 成为名贵海味的席上宾。

顺带说明的是,鱼鳍藏有翅针的除了“鲨鱼”之外, 还有“鳐鱼”,对于它们鱼鳍的干制品,广州海味店铺曾作出两个商品名称,将“鲨鱼”的鱼鳍干制品称为“鱼翅”, 将“鳐鱼”的鱼鳍干制品称为“群翅”。

不过,现在没有这样的称法,都统称为“鱼翅”。

籍着本文介绍“鲨鱼”之际,同时也将“鳐鱼”的知识也同时归类其中。

从明代开始,中国人显然是拉开对“鲛鱼”作出深入研究的帷幕,对其品种进行细分,因为,在之前只是停留

在笼统名字上,如宋代陆佃在《埤雅·卷一·鲛》就如是说:

鲛,海鱼也。状似鼍而无足,背文麤错,皮间有珠, 可以饰刀。其子羁则入母腹中,盖龙珠在领。鲛珠在皮, 蛇珠在口,觉珠在足,鱼珠在眼,鲜珠在腹也。素天玄主物簿叙鱼珠曰鱼之怀珠至五十年则无复鼓。总聪上有汗, 其鬓鳞暴,皆异鬓。当听色,眼当红色,口当赤色。又曰怀珠之蛇多喜投暗,见人张口,向人吐气,如烬是则蛇珠竖鱼。亦有怀着述异记曰南海有鲛人之室,水居如鱼不废机织其眼能泣则出珠”,

这仅仅说出这类型的深渊生物具卵胎生的特性。

而这类型的深海生物,不仅有卵胎生,还有卵生和胎生的形式(真鲨科、双髻鲨科辖内所有品种以及皱唇鲨的灰星鲨为胎生;虎鲨科、鲸鲨科、须鲨科、猫鲨科辖下品种为卵生;余下各科辖下品种均为卵胎生)。

广东南海( 今广州) 人黄衷(1474 年― 1553 年)在《海语·卷中·海鲨》中就明确记下鲨鱼有两种:

鲨有二种, 鱼鲡之鲨。盖闽广江汉之常产海鲨,虎头鲨体黑纹,鳖足,巨者余二百斤。尝以春晦陟于海山之麓旬日而化为虎,惟四足难化,经月乃化矣。或曰虎纹,直疏且长者鲨化也, 炳炳成章者常虎也。”

并自注曰:

“《本草》云沙鱼出南海, 形如鳖,无足而有尾。《山海经》云可以餙剑。广中亦有沙鱼, 其皮可以磨噐及作剑室。如叔所记当为别种。传云鱼虎背有刺皮如猬头,如虎;生南海。亦有变为虎者。此疑同类异名,但不云有足。《草木子》曰鳞虫皆卵生,独海鲨胎生, 故为鱼也最巨。

而主要活动于明万历年间(1573 年―1620 年)的屠本畯在《闽中海错疏》上又增加了十二个品种,即虎鲨、锯鲨、狗鲨、乌头、胡鲨、鲛鲨、剑鲨、乌髻、出入鲨、时鲨、帽鲨和黄鲨等(当中的鲨字写成“魦”),并解释道“魦(鲨) 之种类不一,皮肉皆同,唯头稍异”。

为此,清代《四库全书》在收录此书时也惊叹地用了“《海语》谓鲨有二种,而此书列至十二种,固可称赅具”的话语来形容。

鲨鱼结构图

当然,后来的厨师亟想了解是“鲨”和“鳐”的事情。

“ 鲨” 与“ 鳐” 并不限定在中国周边海域生存,但凡是温带和热带的海洋(水温高于20 摄氏度),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个别如格陵兰鲨 [Somniosus microcephalus Bloch & Schneider] 还会在寒带生存)。

据统计,“鲨”有359 ~ 370 种(中国海域可见133 种), “鳐”有456 ~ 460 种(我国海域可见77 种)。

这个答案来源于中国脊椎动物学研究开拓者之一的寿振黄(1899 年―1964 年)博士在1927 年展开的软骨鱼类研究的成果。

经过寿振黄博士详细的分类,让广大厨师终于知道吴銮师傅烹制的“红烧大群翅”所用的原料不是取自于“鲨”, 而是取自于“鳐”。

实际上,被归纳为下孔总目[Hypotremata] 的“鳐”只有圆犁头鳐科[Rhinidae] 和尖犁头鳐科[Rhynchobatidae] 辖下品种的鳍具经济价值,可以晒干成“鱼翅”。

其他各科的品种只能割取鱼皮作革或膳用;榨取鱼肝油作药用;磨烂鱼骨、内脏作饲料用。

当中蝠鲼科[Mobulidae] 辖下约10 个品种的鳃耙还可制成较名贵的“鹏鱼鳃”作药用。

需要强调的是,此总目辖下品种的鱼肉除个别例外, 大多数不仅质感(Qualia)差劣,就连味道(Taste)也腥不堪言,不要说是人,就算动物也不喜啖食。

难怪渔民在割取有价值的部分之后,会将剩下硕大的鱼身暴殄天物似的抛回大海由其自然腐烂。

作为侧孔总目[Pleurotremata] 的“鲨”在冷兵器时代结束之后便失去饰刀的功能,让这种鱼的捕捞业濒临绝望的边缘,首当其冲就是非洲的渔民,因为他们生息的那遍海域产鲨量丰硕,每年有约50 万吨的鲜货产量和相应的皮制产品供应全球,由此养活了一大群人。

喜幸的是,科学家很快为这种鱼找到了第二个途径, 让非洲(还包括南美洲)渔民回复了些少生机,因为割下这种鱼类的鱼肝即能榨取维生素A(Vitamin A)和角鲨烯(Squalene)成分极高的鱼肝油。

为了获得利润丰厚的鱼肝油,20 世纪上半叶是捕捞鲨鱼的疯狂年代,几乎所有的沿海国家都参与了捕捞行动, 最大的远洋捕鲨舰队显然是日本、美国、英国等几个科技大国,非洲渔民只是得地利因素分得一杯少得可怜的羹汤。

即使是分得一杯少得可怜的小羹,在20 世纪中叶之后, 非洲渔民仅有赖以生存的工作也没有了。

因为美国科学家卡勒博士在1931 年测出了维生素A 的结构式,12 年后人工合成的维生素A 在市场上廉价出现了。

1970 年代末,非洲渔民从中国那里获得了一个喜讯, 这个喜讯让他们可以通过鲨鱼鱼鳍的贸易换取他们的生活所需,因为鲨鱼鱼鳍可以晒干制作成中国人餐桌上名贵的“鱼翅”。

是的,与下孔总目[Hypotremata] 的“鳐”不同,作为侧孔总目[Pleurotremata] 的“鲨”的所有品种,除了须鲛目[Orectolobiformes] 绞口鲨科 [Ginglymostomatidae] 铰口鲨属[ Ginglymostoma ] 又称“护士鲨”的铰口鲨[ Ginglymostoma cirratum Bonnaterre] 的鱼鳍因含不可食用的胶质之外,都可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名贵食材。

当然,个别品种还可以割取带软骨的唇部和脊骨去制作同样是中国人餐桌上的名贵食材——“鱼唇”和“明骨”。

更让非洲人喜跃的是,有科学家作出不亚于当年发现鱼肝油能治疗人类干眼病的科研成果,发现鲨鱼具有对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极少患恶性肿瘤,并且在鲨鱼软骨中提取的黏多糖含有强效的“防止癌瘤新生血管生长因子”。

经过临床结果证实这个科研成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癌细胞增生主要是依靠其周围不断新生的血管网络提供养分,从鲨鱼软骨提取的黏多糖正正杜绝癌细胞无法形成新生的血管网络而萎缩,由此让癌细胞代谢毒素无法通过足够的血管网络排出而自毒其死。

事有蹊跷的是,这种科研成果忽然沉寂了下来。最后换来的是归咎中国人食用鲨鱼鳍让鲨鱼濒临绝种声音。

是不是这样不想妄下结论!

但有一点需要清晰的是,通过大宗的鱼鳍贸易,中国人与非洲人(当然还有南美洲人)能够和谐紧密地以商贸形式联系起来。这是西方国家不想看到的结果。

后来的声音更加离谱,甚至形容中国人是鲨鱼的刽子手,说因为中国人嗜好鲨鱼鳍让“贪婪”的非洲人在捕获鲨鱼之后割下鱼鳍后将鱼身暴殄天物地抛回大海。

实际上说这些话的人对鲨鱼肉无知,对昔年西方在捕捉鲨鱼割取鱼肝同样是这种做的事实置若罔闻,却无端指责中国人或非洲人。

可以这样说,能称肉质上善的鲨鱼并不多,只有角鲨属[Squalus ]、鲭鲨属[Isurus ]、长尾鲨属[ Alopias ]、噬人鲨属 [ Carcharodon ] 等辖下为数不多的品种。余下的品种不是含 有讨厌的尿胺味不堪食用(有厨师曾试过用鲜柠檬汁、柠檬酸泡浸去除胺味,但肉质粗 无能改进),就是含有毒素不能食用。后者如小头睡鲨[Somniosus microcephalus Bloch & Schneider] 有剧毒, 黑鳍真鲨[ Carcharhinus limbatus Muller & Henle]、达氏七鳃鲨[ Heptranchias dakini Whitley] 和尖吻七鳃鲨[ Heptranchias perlo (Bonnaterre)] 有弱毒。

所以长久以来捕鲨业者在捕捉到鲨鱼在割取有价值的部分之后都会合力将鲨鱼抛回大海。

这种行为与中国人一点关系都没有,由此形容中国人是刽子手,显然是别有用心,居心叵测。

极具讽刺意义的是,2011 年9 月6 日美国加州参议会以25 对9票通过禁止出售、交易和拥有鱼翅法案。这个法案却没有禁止抹杀鲨鱼,也不反对割鲨皮、啖鲨肉,以及没有禁止有美国人切身利益的取鲨肝榨油的行为。唯一目的就是以美国国内法(甚至乎只是州级法案)针对和干扰中国的贸易市场。

鱼鳍从“鲨”或“鳐”身上割下来再晒干,就是中国人餐桌上名贵的“鱼翅”。

潘老师按

注1:1913 年美国科学家台维斯博士发现从鲨鱼肝榨取出来的黄色粘稠液体——鱼肝油可以治愈人类的干眼症。英国科学家曼俄特博士将这种液体的主要成分命名为维生素A(Vitamin A)。国际上正式将这种成分确定为人类营养必需品,用以治疗人体缺乏后导致的夜盲症。

注2:“维生素A”又称作“视黄醇”,最初认为只来自鲨鱼等海洋生物,尤其是角鲨属[Squalus ] 辖下品种。经科学家深入研究,由鲨鱼等肝脏榨取的称为维生素A 醇(Retionl),也可在植物提取的叫做胡萝卜素(Carotene),两者功用相似。

注3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是在1988 年11 月8 日经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4 次会议通过,并于2004 年8 月28 日及2009 年8 月27 日作出修订,该法将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分为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和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来实施,其名目主要是陆生动物为主,水生动物较少,当中并无鲨鱼及鳐鱼的名称被囊括其中。

按理,鲨鱼及鳐鱼是合法的膳食材料。

但是,也先不要鲁莽动箸,因为我们还要遵守中国政府在2002 年签字加入的俗称《华盛顿公约》(CITES) 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该公约列名须鲨目[Orectolobiformes] 鲸鲨科[Rhincodontidae] 鲸鲨[Rhincodon typus Smith]、鼠鲨目[Lamniformes] 鼠鲨科[Lamnidae] 噬人鲨[Carcharodon carcharias(Linnaeus)]、鼠鲨目[Lamniformes] 姥鲨科[Cetorhinidae] 姥鲨[Cetorhinus maximus (Gunner)] 以及锯鳐目[Pristiformes] 锯鳐科[Pristidae] 小齿锯鳐[Pristis microdon Lathan] 受条约附录II 的保护,禁止国际贸易及杀害。

全文完

粤厨宝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鲸鲨被人类割取了鱼鳍后漂来人间看了最后一眼(组图)
鲨鱼为什么怕海豚
鲨鱼中的“巨无霸”,“温柔”的鲸鲨...
滴血的鱼翅
滴血的鱼翅..
鱼的趣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