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倾心为潮剧 万里共乡音——记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源远流长,形式丰富。潮剧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据考证迄今已有超过500年历史。提及潮剧及其在当下的传播,自然离不开姚璇秋,她是名副其实的潮剧符号、当代潮剧表演界的扛鼎人物,也是潮剧爱好者心目中的巨星。如今,姚璇秋已届80高龄,却仍心系潮剧,身体力行传帮带,为潮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和光热,“潮剧的发展必须后继有人”,这种“当然”的使命感支撑着她。虽然已经定居广州,姚璇秋每年会安排出一定的时间到汕头进行传承工作,手把手地教授、提携后进,恪守作为潮剧代表性传承人的责任。


近日,在文化部2016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入选名单中,姚璇秋榜上有名,这是潮剧唯一获此殊荣的代表。为了庆祝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6月8日晚,广东潮剧院在汕头慧如剧场举办“名家传戏、经典再现——潮剧折子戏《扫窗会》传承汇报演出专场”。



姚璇秋前辈(前中)给青年演员辅导《扫窗会》动作



《扫窗会》是潮剧标志性剧目之一,较完整地保留了潮剧传统曲牌、唱腔音乐和表演艺术。这场演出也是向潮剧经典以及姚璇秋等老一辈潮剧艺术家致敬,传承潮剧老艺术家精神,传承潮剧传统艺术。




1953年的一天,正是子夜时分,正顺剧团的师傅从睡梦中醒来,隔着蒙眬的眼帘,忽然瞥见庭院墙角的树下晃荡着两道悠悠白影。他顿生疑惑,于是壮着胆子悄悄上前窥看,定眼一瞧,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团里新来的小姚正乘夜练习水袖功的身段。


这个小姚,正是后来推动潮剧走入黄金时代的姚璇秋。




春风践约到园林


1935年出生于澄海的姚璇秋,在成为正顺潮剧团的一员之前,曾度过极为清苦的童年。抗战时期,小璇秋的父母于贫病交加中离世,留下她和五个姐姐、两个哥哥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其中二个姐姐没能捱过黎明前的黑暗,另三位姐姐远嫁南洋,两个哥哥不得不进入救济院,姚璇秋自己则跟着守寡的大伯母艰难过活。


恰恰在这样困绝的环境中,小璇秋与潮剧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个哥哥所在的救济院面临运营压力,于是请来教戏先生,将孩子们组建成业余戏班,以此挣钱来作为补贴。哥哥们一个拉弦,一个做小生,小璇秋便常常跑到救济院里偷偷看他们学戏。谁也想不到,这双胆怯又好奇的眼睛里,一朵明日之花正悄然含苞。


抗战结束后,为了分担大伯母的压力,8岁的姚璇秋进入火柴厂当童工。在此期间,小璇秋对潮剧的兴趣日渐浓厚,她不时从本已十分微薄的工资里抠出一部分来买票观看“天光戏”。顾名思义,这种戏是从半夜开演到天明,所以价格非常便宜。


此时两个哥哥已离开救济院到街上做起了小贩,他们在业余时间常到璇秋家附近的阳春儒乐社表演,见到妹妹喜爱潮剧,便常带她到乐社参与清唱。阳春儒乐社是民间自发的音乐兴趣组织,没有报酬,但哥哥拉弦妹妹唱曲,小璇秋亦乐在其中。这种贫中取乐的生活方式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


由于生活的局促和不安,姚璇秋只断断续续念过一些书,小小的精神世界主要靠潮剧来滋养。从潮剧中,她学习了不少汉字,也明白了许多事理。多年以后,她几次谦虚地表示童年鲜有机会学习文化。但其实,潮剧所蕴含的乐教和诗教恰以不同于文教的方式为她举行了成年礼。


命运转折的一天终于来临了。1952年夏天,正顺剧团的主管人郭石海和陈炳光路过阳春儒乐社,听见里面丝竹悠扬,飘出清亮的女声,唱着连排的潮曲,不由刹住脚步,挤进乐社,意欲一睹究竟。拨开人群,只见身材窈窕、鹅形脸蛋的姚璇秋脚着木屐、眼眸蕴神。这不正是理想的戏苗子么?两位主管人会心点头。


然而,当郭石海和陈炳光正式向姚璇秋发出邀请让她来剧团学戏时,姚璇秋最初的态度却是极犹豫的。这种犹豫,与旧社会潮剧专业演员尤其是戏班童伶的悲惨遭际有密切的关系。


潮汕地区旧时流行一句话:“父母不修世,卖仔去做戏。”解放前的潮剧主角基本由童伶担任,而童伶是以卖身的形式加入戏班的。由于教法严格,又从事着强度极高的训练和演出工作,往往“轻则伤,重则死”,且“在班期间,关津渡口,各安天命,与班主无关”,童伶的基本权益完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常常偷看戏班排戏,姚璇秋曾目睹台上光鲜的童伶背后辛酸的生存境遇,也曾亲见两位哥哥被救济院的教戏先生用藤条狠狠惩罚。因此,尽管那么喜爱潮剧,她却从未萌生过加入戏班的念头。


1951年,随着潮剧改革工作的启动,残忍的童伶制被废除,以童伶为主的潮剧一时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难。由于女生的音色较为接近童伶,以正顺为代表的潮剧团便四处寻觅有资质的女青年,仿佛冥冥自有安排,他们遇见了姚璇秋。


经过剧团多次上门做思想工作,1953年春天,这个穿着木屐的女孩终于出现在正顺剧团的门口。正如后来风靡海外的曲子中所唱的:“春风践约到园林”。即将到来的,是姚璇秋的春天,更是潮剧梨园的春天。




一自扫窗压轴,定二十年场屋


几百年来,潮剧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当地民间艺术精华,使其音乐、唱腔、表演形式日趋丰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风格。而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潮剧正处于改革转型、重整待发的当口,与时代的变化相呼应,潮剧也抖擞着新旧交融、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在此背景下,从票友到文艺工作者的角色转换,自然给年轻的姚璇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入剧团后,第一关是要掌握潮剧的传统功法。根据剧团安排,杨其国负责教姚璇秋唱念,黄蜜、陆金龙则教基本功,三位先生的执教风格带着深深的旧时代印记,特别强调程式的规范和严谨。


每日凌晨四点半,姚璇秋便起床练功。《扫窗会》是她的开蒙戏,这部列入潮剧教材的经典剧目难度极高。光是曲牌,就对平仄、音韵、抑扬、轻重、缓急等方面有着十分细致的规定,姚璇秋跟着老师一字一句地唱念,不能出现半点差错。


著名的《扫窗会》开头那一声叫板“苦呀”,姚璇秋校正了数十次才达到老师的要求。看过《扫窗会》的观众,一定会对女主角王金真扫地的动作印象深刻。为了让姿势显得优美,姚璇秋要穿着裙子表演矮步,其间不断蹲下起身,大小腿不得接触,还需保持气顺,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


除了表演外在的“形”,姚璇秋也渐渐在老师指点下学着体会戏中角色的深层心理,通过外在的“形”来揭示内在的“神”。《扫窗会》中,王金真见到久违的丈夫,问出一句“你是何人?”姚璇秋起初不得其解:为何还要问丈夫是谁呢?便向教戏先生卢吟词求教,先生反问一句:“你又是何人?”这句话点醒了姚璇秋:先生的用意是要自己充分融入角色所处环境当中,这样才能参透看似反常的台词里所隐含的言外之意。


这种“由内而外”的表演思路源自现代导演制度的引进,这是潮剧在新中国成立后继废除童伶制又一项重要改革。导演是“戏剧生产”的枢纽,通过对剧情、人物进行整体把握,将演员、服装、布景、灯光等要素统筹起来,从而改变了过去各演职人员“自扫门前雪”的情况,使潮剧的艺术性得到了有力提升。


在这项改革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导演郑一标,他的引导深刻地影响了姚璇秋的艺术理念:“郑一标先生在组织舞台行动之前,总是深入挖掘剧中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活动,帮助我寻找人物行动的心理依据,感受剧中人物的思想、处境。”


戏剧表演的程式往往给人以刻板的印象,但在郑一标先生的启迪下,姚璇秋从人物深层心理出发,尝试对固有程式进行再加工和组合,从而变化出新的身段动作,达到以神御形的效果。《扫窗会》里有三次矮步的扫地动作,姚璇秋细心揣度每次扫地时王金真心情的微妙区别,最终呈现出三次各不相同的矮步,令观众回味无穷。


姚璇秋的勤奋与老师们的点拨相得益彰,终于结出硕果。在进入正顺剧团短短几个月后,姚璇秋与名小生翁銮金先生合作,以一折《扫窗会》参加广东省文艺汇演获得优秀奖,从此一战成名




潮剧《扫窗会》 主演:姚璇秋


(《扫窗会》又名《扫纱窗》,是《珍珠记》中的一折。描写书生高文举于穷途潦倒中得到王员外的资助,又将女儿王金真许之为妻。高上京赴试中了状元,被奸相温阁强迫入赘。王金真千里寻夫至京,落入温氏圈套,后得温府老仆相帮,深夜到高文举书房扫窗,夫妻遂得相会的故事。这折戏保存了潮剧比较古老的唱腔曲牌,做工严谨细致,是潮剧青衣行当中唱做难度较大的重头戏。



潮剧专家张华云先生后来称其为“一自扫窗压轴,定二十年场屋”。这句美誉既是对《扫窗会》本身艺术价值的褒扬,亦是对姚璇秋台下扎实苦功的赞颂。姚璇秋这初出茅庐的几个月,为潮剧即将到来的“金色十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世纪五十年代,魏莲芳先生指导姚璇秋兰花指




雅歌妙舞动京华


接力《扫窗会》的是《荔镜记》(又名《陈三五娘》),这是姚璇秋艺术生涯中演得最久、影响最广的剧目之一。这部戏的排演,让姚璇秋的艺术潜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开掘。



姚璇秋前辈出演《荔镜记》剧照



作为古典潮剧与时代精神的结晶,1955年《荔镜记》的广州公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原计划两个月的演出实际连演了四个月。适逢梅兰芳先生出访日本途经广州,也观看了此剧。“全国二百多个剧种,我还没有见过哪个剧种这么富于艺术表现力!”戏罢,梅先生登台相贺,对姚璇秋的表演更是大加赞赏。


广州公演后,姚璇秋调入新成立的广东省潮剧团,排演了《苏六娘》等剧目。


1957年,姚璇秋随广东潮琼汉剧赴京汇报演出团来到首都北京。这一年,无论对于姚璇秋还是对于潮剧,都极具纪念意义。这是在潮剧长达五百年的历史中第一次站上首都的舞台,潮剧团为北京观众带来了四台晚会,其中姚璇秋主演了《荔镜记》、《苏六娘》和《扫窗会》。


北京群众中,许多人都是头一回接触潮剧,对京城文艺界来说,此次汇演颇有遗珠现世的气势。著名电影编导蔡楚生先生对《扫窗会》的表演“惊叹不已”,京剧艺术家李少春先生则将《扫窗会》为首的三个潮剧折子戏喻为“百花园中的三块宝石”。众多夸誉如潮涌至,不一而足。


由于表现出色,潮剧被推荐到中南海的怀仁堂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均出席观看。时任中国剧协主席的田汉先生赋诗盛赞:“ 法曲久曾传海国,潮音今已动宫墙。难忘花落波清夜,荡气回肠听扫窗。”演出结束后,毛泽东主席还到后台看望了剧团演员,那一幸福的瞬间,让姚璇秋此生难忘。


在京期间,姚璇秋还随剧团多次拜访了梅兰芳先生。此前广州会面时,姚璇秋由于不会讲普通话,未与梅先生多作交流。而此番,梅先生给予了姚璇秋许多宝贵的意见。潮剧团即将离开北京之时,梅先生应姚璇秋之请,信笔题下“雅歌妙舞动京华”之句,以作留念。



上世纪五十年代,与梅兰芳先生交流



首度赴京演出开启了潮剧的黄金时代。离开北京后,潮剧一路南下,先后在上海、杭州等地作巡回演出,对“海崖雅曲”潮剧进行了进一步的宣传。1959年,姚璇秋借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之机再度赴京,在怀仁堂得到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接见。此后,剧团陆续赴各地演出,潮音一时回荡大江南北,盛况空前。


在潮剧黄金发展的十年里,以姚璇秋为代表的潮剧表演艺术家,在继承传统潮州戏精华的基础上,以空前开放的姿态与兄弟剧种交流碰撞,积极吸纳各家所长,令潮剧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艺术活力。以《辞郎洲》的陈璧娘为例,姚璇秋既吸收了京剧的双剑功和翎子功,又融入昆曲的趟马,还借鉴了川剧《白蛇传》的身段。融会贯通,使得这位巾帼英雄的表演显得更加丰满感人。


同时,潮剧还主动探索戏剧与电影的结合,姚璇秋先后拍摄了《苏六娘》《陈三五娘》等戏曲电影。借助这种新兴的技术手段,潮剧的艺术魅力得以跨越时空,传播到香港、东南亚甚至遥远的西欧与北美。




经典潮剧《荔镜记》(《陈三五娘》)  主演:姚璇秋


(《荔镜记》又名《陈三五娘》,剧中以元宵节为背景,故事讲述泉州人陈三在元宵灯会上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互相爱慕。但因黄父贪财爱势,将五娘允婚富豪林大。陈三乔装磨镜匠人,进入黄府,五娘在绣楼投以荔枝和手帕示爱。陈故意将镜摔破,以赔宝镜借口,卖身为奴留在黄府。后在林大逼婚之下,二人得丫环相助私奔回泉州。但无论是在潮汕本地还是在外面,《陈三五娘》这个名字相对比《荔镜记》影响要大。)


1960年,姚璇秋随中国潮剧团首次到香港演出,立刻在当地引起了一股“潮剧热”。同年10月,又随团赴柬埔寨作文化交流访问演出,并在王宫接受王后授予“国家骑士”勋章。其间有一次,剧团在金边演出,当晚演出《陈三五娘》,无票观众群集门外,戏院周围人山人海。访问团团长王昆仑见此景,立即吩咐敞开院门,让外面的人们能够一睹五娘真容,于是皆大欢喜,成为一时佳话。


然而,这一切热闹繁华,不久便戛然而止。



姚璇秋前辈分别与毛泽东主席、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合影




经霜青松志益坚


1964年,传统题材的潮剧被批为“毒草”而禁演。此后,“文革”逐渐荼毒了整个潮剧界。


黑名单下来,姚璇秋作为其中唯一的演员,与广东潮剧团团长林澜、导演郑一标、卢吟词等人被列为“重点批斗对象”。


她被送到农村劳动改造,在田间劳作的时候,不时听到某某领导落马的广播,其中不乏接见过她的领导。姚璇秋说那段日子让她学到了很多,“由它去吧,种自己的田。树高迎风,是必然的”。磨难反使她的心更纯净了。


由于“革命事业”的需要,姚璇秋1971年被调回汕头地区潮剧团,召回的目的是要她演样板戏。但是一开始,她被安排在剧团里负责服装、道具乃至下厨等后勤工作。


“文革”对潮剧人才队伍造成了近乎致命的伤害,大批优秀潮剧演员遭迫害,有的被迫改行,有的在“劳改”中身体受到摧残,还有的因此失去了生命。


无数潮剧工作者发掘、整理、传承下来的一千三百多个剧本、七大本潮曲乐谱,还有各团辛苦积攒下的服装、道具、乐器等等,都在十年动乱中被付之一炬。


随着对外开放被确立为基本国策,潮剧迎来了重生的契机。1978年,广东潮剧院恢复,并接到赴泰国、新加坡开展文化交流的任务。


突如其来的出国通知急坏了姚璇秋和她的伙伴们:“因为经过十年动乱,剧团是两手空空的。没有剧本,演什么戏呀?只好发动大家献剧本。有些剧本已残缺不全,就硬是靠大伙一句一段地把曲词回忆、拼凑起来。”


光有剧本还不够。出发之前,姚璇秋夜以继日地排练、改剧目、录音。由于缺乏休息,致使她肝病、气管炎、声带充血集中爆发,到了曼谷一度不能开口说话,经过五天治疗才登台演出。姚璇秋的首次访泰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经此一役,潮剧的元气也迅速恢复,《春草闯堂》、《续荔镜记》等新剧佳剧频出。此后,姚璇秋又多次赴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为世界各地的侨胞带去乡音的问候。姚璇秋的声音成了连通海内外潮人情感的纽带,每到一处,都勾起四海潮人绵绵的回忆。



在《春草闯堂》中扮演“李半月”形象剧照



1987年,姚璇秋应《欧洲时报》邀请访问法国巴黎、里昂。旅法侨胞中,有许多都是当年在金边观看“黄五娘”的故人,他们在“红色高棉”管治时期逃至法国,重组家园。




又添新韵入诗篇


不过,进入新时期以来,整个传统戏剧的生态正发生着剧变。对内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加速了西方流行艺术的涌入,两股潮流相互配合,日渐蚕食着潮剧等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年轻一代兴趣转移,传统戏剧的表演场所日益减少,各种问题接踵而来。


潮剧在“文革”十年受摧残的后果开始显现:无论是潮剧工作者还是观众都发生了断层。吴玲儿是姚璇秋的首徒,60后的她入门前从未看过传统潮剧——自她懂事起,传统戏便已被禁,当她初次接触潮剧时,几乎无法体会到其中的古典美学气质。


为了使潮剧后继有人,姚璇秋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在培养后辈潮剧艺人方面,她不遗余力,和剧团的老一辈艺术家们一起,以传承潮剧艺术为己任,致力于启发新人对潮剧的热爱,并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


例如,姚璇秋从不强求吴玲儿对自己动作依葫芦画瓢地照着做,而总是鼓励她根据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来表演。这种教育理念有当年郑一标先生的影子:“只有演员自己设计出来的动作,才是最有情感表现力的。


每一次交流演出都被姚璇秋视为带年轻人见世面、学本领的难得机会。同时,每一次到海外,她都密切关注当地年轻潮剧艺人的成长状态,并给予真诚的指导。2006年在马来西亚,姚璇秋正接受记者采访,恰逢潮曲爱好者们有一个即兴表演,姚璇秋立即暂停采访,认真观看表演,并为他们鼓掌。


在进行创新时,姚璇秋从未忘记要以继承潮剧传统为前提,正如她所说:“无根的枝叶是不能繁茂的,有根底的树,越受阳光的照拂,就越长得好;没根的树,越受阳光雨露的照沐就越容易枯朽。”  


2008年,姚璇秋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潮剧的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姚璇秋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姚璇秋前辈获得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尽管退休多年,姚璇秋的艺术之路从未休止。无论是业余的潮剧兴趣小组、民营潮剧团,还是潮汕地区的文化盛会,只要有邀请,她都鼎力支持,义不容辞。


2016年,姚璇秋作为潮剧代表传承人入选了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推进其中“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4月以来,姚璇秋常驻广东省潮剧院,亲自向各团选派的青年演职员传授经典潮剧折子戏《扫窗会》。她曾苦练八个月,打下了身段和唱腔的基本功,如今将这一颦一蹙、一嗔一笑背后的学问传递下去。


“几十年来,数不清多少幕后英雄为我奠基,没有大家的支持,我只能一无所成,因此,我没有资格可以高高在上,更不会做高高在上的人。”


姚璇秋从前辈那里撷取精华,酝酿成蜜,又如同她的前辈那样,将艺术的芳馨悉数回馈世界。




职衔与荣誉



姚璇秋,著名潮剧旦角,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全国第三、第四次文代会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潮联会顾问。曾先后任汕头市人大代表、广东省人大代表、汕头市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


1958年任广东潮剧院一团副团长,196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75年任汕头地区文化局副局长,1978年任广东潮剧院副院长,1979年、1980年、1991年、1996年先后赴泰国、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演出,担任副团长、艺术指导、团长等职。


 1953年,《扫窗会》获“广东省汇演优秀奖”


 1960年,柬埔寨王后授予其“国家骑士”勋章


 1974年,获“广东省政府事业贡献奖”


 1989年,《井边会》荣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的“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


 2007年,获评“当代岭南文化名人50家”


 2008年,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潮剧的代表性传承人


 2008年,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成立,基金会授予其“艺术终身成就奖”


 2010年,获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


2011年,获“汕头文艺奖-成就奖”等





★ ★ ★ ★ ★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击分享让更多人知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悼念】潮剧最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逝世 享年88岁
姚璇秋口传身授栽培“接班人”
平凡的一生 (3)
【追思】潮水不尽 潮声不息 ——追记著名潮剧表演艺术家姚璇秋
潮剧《陈三五娘》
疫情难阻春的到来,潮剧老艺术家姚璇秋为大家带来潮曲《万紫千红总是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