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朱元璋兴修水利,凤阳群众却不干了,最后抛下了一个烂尾工程


(图)朱元璋,陈丹旭(绘)


“挖松土”为方言俚语,有不厚道、爱占便宜、落井下石等意,广泛流传于古寿州及周边地区,即今安徽中部淮南、六安、蚌埠、凤阳等地,各类方志、方言有关书籍均无收录。使用时多用作形容寿县人的群体性格特征。


要说起这一词语的来源还得从一段历史公案说起。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社会最底层,对农业的重要性有着较深的认识。所以明王朝建立以后,便采取许多举措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当时隶属于凤阳府的寿州官民对此积极响应,对于修建当地水利一事热情高涨,很快便取得了成效。而作为皇帝老家,被称之为龙兴之地的凤阳县情况却是不尽如人意,皇帝的那些老乡们对于兴修水利之事总是显得有些提不起兴趣。朱元璋对两地大相径庭的状况十分不解。





据《凤阳新书》记载,朱元璋曾不止一次对凤阳群众不愿兴修水利一事进行训问。在他看来,兴修水利是关系到当地民众切身利益之事,为何群众不光不大力支持,反而还有怨言?


对皇帝的置疑地方官员们一时难以回答,谁都知道朱元璋有着深厚的乡土情节,若说责任在民众,怕惹恼了皇上,就算皇帝没有怪罪,他的那些近邻故旧又岂是可以轻易得罪的?若说责任在官吏,更是自找霉头。于是便有官员慌不择言,说寿州做得好,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修建在土质松软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寿州做得都是一些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对此无稽之谈自然是心知肚明,但由于牵涉到自己的老家,也不好过于较真,此事到此便不了了之。


由于算是得到了皇帝的默许,寿州人挖松土的说法也没有人敢于否认。不过尽管如此凤阳的地方官吏们毕竟还是感到有些心虚,不敢将这种明显的谎言写进历史。所以我们现在在各类史书中只能找到朱元璋训问记录,而官吏们的回答只能在民间流传。


(图)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 -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那么,凤阳人不愿兴修水利的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究其根源,问题还是出在朱元璋身上。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时称应天)称帝,国号洪武,定都南京,明朝正式走上历史舞台。事实上,在朱元璋的内心里,江南一直是张士诚的地盘,江南人民对自己也并不友好。此时的朱元璋,还只是把南京当做是临时的国都,并开始了寻找新都的计划。洪武二年八月,全国统一,朱元璋召集诸老臣,议论建都之地。


老朱听了大臣们关于在长安、洛阳、汴梁、北平等地建都的意见后,认为“所言皆善,唯时不同耳”。意思是说大家的建议不够与时俱进。其实老朱之所以反对大家提出的方案,并不是别人的提议不好,而是老朱早已有了自己的想法,在否定了大家的意见之后,老朱紧接着便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提出“临濠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朕欲以为中都,何如?”当时的朝中大臣多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淮西人,要是能建都临濠,绝对算是衣锦还乡,虚荣心自然可以得到极大满足,所以老朱的提议得到了一片叫好声。当然,也不是没有明白人,对于老朱和众大臣们的那点小心思,刘基自然是看得清清楚楚,出于对大明王朝负责的态度,刘基同样明确的提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刘基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但正确的东西不一定能够被采纳。面对刘基的反对,老朱毫不犹豫的举牌:反对无效。


洪武二年九月,朱元璋诏以临濠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宫阙如京师之制”,后取“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之意,改临濠府为中立府,又因中都宫阙建在凤凰山之阳,故改作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为了充实实力,下令迁江南14万户于到凤阳。江南一带的富豪都被迁往凤阳,并且不许私自离开。


可是事情在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却发生了逆转,当时朱元璋巡视凤阳后,突然下令停建。此时修建中都已经有6年,宫殿颇具规模。至于老朱为何突然改变了主意,叫停中都建设,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的说法,于是许多“专家”便把刘基当年的建议 “凤阳虽帝乡,非建都地。”进行了一次乾坤大挪移,认为老朱突然醒悟,觉得还是刘基正确。其实此时的刘基早已失去了老朱的信任,现在正在自己的老家等死呢,事实上在中都停建后的一个月左右,刘基便寂然离世。老朱怎么可能因为他多年前的一句话,就抛下一个烂尾工程。


(图)朱元璋,陈丹旭(绘)


中都停建的真正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朱元璋在中都的营建中看到了乡党势力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在营建中都的决策过程中,赞成的几乎都是跟随朱元璋从凤阳一带出去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朱元璋觉得,一旦正式在这里建都,这些淮西功臣就会利用家乡盘根错节的宗族、乡里关系拼命地扩大其个人势力,从而对他和他的皇权构成威胁。另外,在家乡建都也滋生了很多不良风气。小小的凤阳县,一下子涌入了百万人口,而且都是皇亲国戚,一个个在凤阳作福作威。


据相关料记载,由于兴建中都,已造成当时百里之内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府邸相联,肥田沃地更是成为了他们的“赐田”和“粉脂田”。实际上只是少量的贫脊之地可供广大民众耕作。鉴于这种情况,兴修水利受益的当然只能是少数既得利益者,广大民众对兴修水利“不肯赴事”和“怨之甚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段历史公案中,寿县人可谓是完完全全的被“挖了一次松土”,但由于没有“话语权”,最终却成为了“挖松土”的主角。此事也再次证明了“话语权”是如何的重要。                            


*作者:千年芝麻狐,鱼羊秘史签约作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元璋当皇帝后留下的烂尾工程
朱元璋是哪人 朱元璋出生地之争
大明都城的选择困难症,朱元璋为啥要定都凤阳
刘伯温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伟人吗?
中国落差最大的城市:原本即将称为帝国首都,却沦为一个小县城
安徽遭断崖式降级的城市:从首都变为省会,如今沦为小县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