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彭老师谈传统文化 | 锡场余话



锡场余话

作者 | 彭妙艳


《锡场印象》在揭阳读书人公众号发表后,有些网友对于锡场由来的提法有些不同看法,于是我想就此作些补充,所以叫“余话”。

锡场之名,最早记载的官方文献,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郭春震校辑的《潮州府志·杂志·村名》。中载揭阳县蓝田都二十一村,其中有“锡场”一名,排列于“下潮”和“金鉴”之间。这锡场当即今之锡场镇驻地“三锡”(锡东、锡中、锡西)无疑。雍正、乾隆版《揭阳县志》于“都图”篇中,也有承录。



锡场本是多姓会居的聚落,后以林姓为主,而且发展而成榕江望族。至于林姓之创居锡场,现在流传有几个版本的说法,一说从同县渔湖江灏(今港口)村迁来;一说从福建莆田涵头圩所由来。2002年6月版《揭阳地名志》相关条文(如“锡东”)即采用后说。称“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林南陇夫妻因避元兵,由福建莆田县涵头圩至此定居。”对此,因为没有更带权威性的文献或实物可供辨证,笔者不想参与讨论。



关于“锡场”一名的由来,据我所知,也有两个版本,一说本为采取锡矿的场所,一说是制作锡器的地方。都属传说,没有文献可依。上引《揭阳地名志》在相关条文采取兼而及之的办法进行处理,成文云:

其时该地已住刘、陆、许3姓,称三姓村,村民多于梅北山坑淘洗锡沙,运到府城(今潮州市)出卖。林氏来此落户后,带领乡亲把锡沙冶炼成锡,再加工成锡器,此后,遂改名锡场。



我不知林氏会炼锡制器之说,取自何书。而其制器团队规模有多大,以至可以称“场”。按明清制度,所有副业(当然包括打锡)是需要收税的,但县志《赋税·杂税》中未及收取锡场税项,则可见打锡之业不具影响。或者本来就未有过,而其有,只是民间望文成义的虚构罢。一如地都之有铁场,但不等于地都当时已有炼铁或打铁。

我是倾向于锡场以采锡矿得名。锡场所倚之马鞍山以及历史上已经挖去的部分山丘,跟埔田北部的梅北山地同一山系,这一带富蕴锡矿,自宋代即大规模开采。埔田新亨一带,至建国初年犹还兴盛此业,锡坑则已广种甘蔗、萝卜,这不说明锡场不产锡矿,没有采矿。适得其反,锡场的产矿,或者比之梅北更富;而其开采,比之梅北更早,规模更大,否则为何锡场可得锡场其名而梅北没有呢。



矿会枯竭,业有转移,而后人所见,并非昔年景况,这应是现在有人以为锡场是因制作锡器而来而非采矿所得名的根本原因。沧海桑田,陵谷变迁,明白这一道理,就能理解锡场后来为何没有采锡之场。

产业转移变化是常事,曾经盛极一时的锡场种蔗、制糖之业,何曾不是也已成为过去,而且还会有新的产业、业态形成与发展,与时俱进,社会就不断更新壮大。锡场虽是过去时的经济面貌,但却也可以给人以很多因地制宜,顺势发展的启迪。

是为“锡场余话”,聊供热心关注地方历史文化者之参考。




图片源于网络

来源揭阳读书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静逸先生谈《临安知府王佐与千年锡业》
潮 汕 工 夫 茶(272)—— 工 夫 茶 具
炼一炉好丹(十一)蓝锡:荒古异兽,侍人三千年,性畏霜雪毒难辨
五金之一的锡,你了解多少?
“传承锡文化之美”系列专栏--说锡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