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猪年说猪|古诗文里的猪

我们即将迎来农历己亥年,也就是猪年。在过去的几年里,每逢农历新年到来之际,大诗兄都会跟大家讲讲古诗文里的生肖。今年,我们讲猪。


家,就是屋檐下养着一头猪


中国的十二生肖,源远流长,少说也有数千年的历史。湖北云梦县睡地虎秦代竹简中,已经有十二生肖的完整记录,虽然个别生肖与后来的略有不同;而汉代学者王充的《论衡》中,已经完整记载了与今天完全相同的十二生肖。


事实上,除汉族外,中国的很多少数民族也有十二生肖;除中国外,不少亚洲国家也有十二生肖。这些生肖与汉族的生肖略有不同,但大体相同。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看,它们之间应该有交流、传承、借鉴的关系。


大家仔细分析过没有,十二生肖里,家养动物和野生动物各占一半:其中,马、牛、羊、猪、狗、鸡是家畜家禽;龙、虎、蛇、鼠、兔、猴是虚拟动物或者野生动物。六种家养动物,从广义上说,它们都可以为人类提供肉食,但是,人们一般不吃犬马,狗主要是看家护院,马主要是供人类骑乘;牛可以耕田犁地,羊可以让我们“薅羊毛”,公鸡司晨、母鸡下蛋。唯有猪,它的主要生涯是“吃”,它的主要价值是“被吃”。


猪是从野猪驯化而来的。人类饲养猪的历史,应该有上万年。在华夏文明中,特别是在汉文化中,猪占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自古以来,中国人非常重视家庭;而家庭的“家”字,其起源就是一个屋顶下养着一头猪——豕(shǐ)。“豕”是一个象形字,在甲骨文和篆文中,极像一头猪:有猪头、四肢和尾巴。即使现代汉字,我么也能看出一些形似。家里养着猪,就有了生活来源,就意味着温饱。

我们总是说某某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在这里,大诗兄要理直气壮地说一声:猪,是人类的好朋友。它总是牺牲自己,服务人类。这并不是拔高。“牺牲”这两个字,其本意就是“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在汉字中,关于猪的表述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豕、豝(bā)、豵(zōng)、彘(zhì)、豨(xī)、豚(tún)、猪(豬)……人类学或者社会学上有一种说法:关于一种事物的表述越多、分类越细,说明这种事物与这一族群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一族群跟这种事物的关系越紧密。


齐白石画猪


下面,我们就细说古诗文里的猪。


壹发五豝|跟着《诗经》捉野猪


《诗经》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的主要是商周、春秋时期的诗歌。事实上,《诗经》不仅是一部诗集,它还是一部博物学著作,其中记述了很多当时人类认识到的动物植物。孔子说过,读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之中,就有关于猪的记载:



驺虞

诗经 召南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驺(zōu)虞(yú):一说猎人,一说义兽,一说古代管理鸟兽的官。

茁(zhuó):草木茂盛貌。葭(jiā):初生的芦苇。

壹:发语词。一说同“一”,射满十二箭为一发。发:发矢。一说“驱赶”。五:虚数,表示数目多。

豝(bā):母猪,这里指雌野猪。

于(xū)嗟(jiē)乎:感叹词,表示惊异、赞美。于,通“吁”,叹词,表示赞叹或悲叹。

蓬(péng):草名。即蓬草,又称蓬蒿。

豵(zōng):小猪。一岁曰豵。



读起来有点诘屈聱牙,是不是?没关系,可以对照注释来看。我们也可以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那茂密的芦苇荡哟!扒开一看,里面藏着五头肥壮的母野猪。厉害了!我们的畜牧官!


那茂密的蒿草蓬哟!扒开一看,里面藏着五头健壮的小野猪。厉害了!我们的畜牧官!


野猪母子


《诗经》诞生的年代,是中国文化的青少年时期。那个时候,中国人虽然已经过上了成熟稳定的农耕生活、畜牧生活,但是,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狩猎,依然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主要靠饲养家猪获得肉食来源,同时在野外狩猎野猪来补充肉食来源。


“召(shào)南”,是召这个地方的民歌。召,是周朝召公的封地,大致位于渭水流域,这也是周王朝的核心区域。当时,这里有随处可见的芦苇荡、蒿草蓬,还有“豕突狼奔”的野生动物群,这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的生态环境真是不错。当然,这主要是因为人类的开发水平还相当有限。


猪肉“刺身”|鸿门宴上的重要道具


猪不仅为广大民众提供肉食,还是重要的军需物品。《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了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鸿门宴”。其中一幕写到,在刘邦命悬一线之际,他手下的猛士樊哙闯入宴会厅救驾,霸王项羽对他惺惺相惜: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盾上,拔剑切而啖之。



“彘”的本意是大猪。“彘肩”,就是猪的前腿肉。猪肉,是这场戏的一个重要道具。樊哙生吃猪肉,一方面说明他生猛豪爽,消化能力强,另一方面说明猪肉的质量上乘。“拔剑切而啖之”,用刀剑把猪腿肉割成一片一片吃,樊哙堪称“刺身”厨师的祖师爷。直到今天,把生火腿切成一片一片吃,也还是一种时尚呢。


生吃的西班牙火腿


丰年留客足鸡豚|国泰民安的“标配”


事实上,在古代,一般老百姓能够吃上猪肉,是很难得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说:“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也就是说,只要政治清明、国家安定,七十岁的老人就可以放开肚子吃肉了。其实,“人到七十古来稀”,“七十者”的人数本来就不多,再说,这么大年纪,也吃不下多少啦。


不过,由此也可见,能不能吃上以“鸡豚”为代表的肉食,在古代就是国泰民安的重要标志。我们这里选取了两首诗。其一,是唐朝人的王驾《社日》:



社日

唐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春秋各一次,称为春社和秋社。这首诗里讲的是春社。

鹅湖山:在今江西铅山,风景优美。

豚(tún)栅:猪栏。豚,小猪。

鸡栖:鸡窝。

扉(fēi):门。

桑柘(zhè):桑树和柘树,它们的叶子都可以养蚕。



其二,是宋朝人陆游的《游山西村》: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山西村:陆游家乡绍兴的一个山村。

腊酒:腊月里酿造的酒,到春天正好拿出饮用。

箫鼓:吹箫打鼓。

叩(kòu)门:敲门。


丰年留客足鸡豚


唐宋,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峰期。“桑柘影斜春社”,“散箫鼓追随春社近”,这两首诗里写的都是春社的场景。在古代农业社会,春社、秋社是农村的两项重大公共活动,一是开始春耕,一是庆祝秋收。此时,大家要欢聚宴饮、酒足饭饱。


王驾笔下的鹅湖山位于今天的江西省铅(yán)山县,陆游笔下的山西村在他的老家、今天的浙江绍兴境内。这两个地方,自古以来都是风景秀丽、物产丰富之地。“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猪圈和鸡舍都半掩柴扉,说明社会安定、路无盗贼;“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酝酿新酒、杀鸡宰猪,这是庆祝社日的标准操作。


猪肉颂|苏东坡的“吃货圣典”


我们还得知道一个事实:在古代,肉食与肉食之间,也是有高低之分的。唐宋时期,羊肉就相对高档,猪肉则相对低档。据说那时候阉猪的手艺不成熟,猪肉的腥臊味道较重。那么,吃不起羊肉又嘴馋的,就只好琢磨如何精心烹调猪肉。这其中的杰出代表,就是大“吃货”苏东坡。


苏东坡被贬黄州期间,凄凄惶惶,生活也很拮据。想吃肉,就要在猪身上打主意。根据反复实验,他研制出了“东坡肉”,并写出一则名垂千古的菜谱——《猪肉颂》: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铛(dāng):锅子。

罨(yǎn):掩盖,掩覆。



浅显易懂,几乎就是白话文。如果我们再加上一些细节,应该是这样的:



把锅子洗干净,放入切成块的五花肉,放少许水,淹没猪肉即可;另放少许盐、糖、酱油、料酒、葱姜;灶下的柴火要把火头压住,小火慢炖,不能用旺火;耐心等待猪肉自己烂透,火候充足的时候,猪肉自然会很鲜美。千万不要猴急,不要一会儿一会儿地揭开锅盖看。


黄州这个地方出产好猪肉,肉价低得跟不要钱似的。大富大贵的人家不愿意吃,穷人家又不会烧。你如果像我这样煮肉,保管你早上起来就要干上两大碗!


东坡肉


说了这么多,归结一个字:穷。



当然,这还不是苏东坡最落魄的时候。后来,他被流放海南岛,弟弟苏辙(苏子由)也被贬雷州,两地相隔琼州海峡。苏辙本来是个胖子,两人通信,弟弟说自己瘦了,哥哥苏东坡说,“我比你更惨”,并赋诗一首《闻子由瘦》,又名《儋耳至难得肉食》,其中前四句写道:



五日一见花猪肉,十日一遇黄鸡粥。

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



苏东坡告诉弟弟:我在海南岛这边,五天才能吃到一顿红烧五花肉,十天才能吃到一顿黄焖鸡米饭;当地土人顿顿都吃地里刨出的芋头,并向我推荐了熏老鼠、烤蝙蝠,好歹也是肉啊……



说到底,中国人是善于利用各种食材、烹制各种美食的民族,这是热爱生活的充分表现。时至今日,以猪肉为原料的中华美食一定是数以百计:东坡肉、东坡肘、狮子头、刀板香、回锅肉、小炒肉、鱼香肉丝、京酱肉丝、川味香肠、广式腊肠……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家常。猪肉的香味,就是家的味道。喜迎猪年,也让我们对它表示感恩罢!



大诗兄祝大家猪年吉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喜欢吃猪肉?
今日食普473期: 猪的翻身仗
豕、彘、豚、猪,你真的了解二师兄吗?
袁靖 : 与猪同行 — — 猪年说猪
猪对中华5000年农业文明有什么意义
听说古代日本人不吃肉?假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