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燕涛:书斋的仰望
作者 | 郑燕涛

私塾是旧时城乡官绅富庶人家自聘教师,教育氏族或亲友子弟而设立的私人学校。清朝末期,中国的教育水平滞后而且发展缓慢,官办学堂数量极少,远不能满足教育的需要。为补充教育需要,潮汕民间纷纷举办私塾,自备堂舍,聘请塾师讲学,培养人才。

我的家乡下成村有十多处书斋。崇德轩、怀德轩、养正轩、观澜轩、四焉轩、志运轩、宁远居、书带草庐、莪蒁书庄、瑞草轩、“公书斋”等。仅从书斋的命名来看,都十分考究优雅,富有深意。

养正轩。养正,即涵养正道。出自《易·蒙》:“蒙以养正,圣功也。”意思是“童蒙时代应培养纯正无邪的品质,这是造就圣人的成功之路。”养正轩,寄寓了一种加强道德修养、走向成功的良好愿望。

观澜轩。下成古寨旧时小溪环绕,观澜轩就在小溪西侧,取“观溪水微澜”之意。有对联:“观书有感圣贤业,澜水无涯天地心。”

宁远居。“宁远”出自“非宁静无以致远”。心态平稳静谧,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才能有非凡的创造。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旧时有对联:“身宁透澈书微究,志远通天职可居。”

“书带草庐”的命名极具丰富的文化内涵。“书带草”与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郑玄(字康成)有关。薤草叶如韭,柔软细长,四季常青。传说当年郑康成在黉山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采集薤草用于编竹简、捆书。薤草于是被命名为“书带草” 或“郑康成书带草”。“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书带草对郑康成的读书、用书帮助这么大,从而备受文人喜爱,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罩上了特别浓郁的书卷气和哲学意味。“书带草”也因此被用于堂号、书斋、园林等的命名。下成村书带草庐的命名,既是对齐鲁文化的认同和崇尚,也是对古代宗亲贤人的标榜、敬仰和怀念。

据《地都区志·教育》记载,清朝时期遐年村(即今下成村)办学的私塾有志运轩、崇德轩、怀德轩和莪蒁书庄。如今,大多数书斋仅存遗迹,有的被改建得面目全非,有的甚至消逝无踪,能够修缮完整并继续发挥作用的要数崇德轩和怀德轩。

怀德轩兴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是儒林郎郑英宝(讳子斌)所建。怀德轩书斋从落成之日起,便成为培育儿孙的基地。郑英宝聘请名师罗懋修授课,培育人才;还立下“所有子弟读书学费都由公租支付(即公费读书、义务教育)”的制度,使本族子弟深受鼓舞,发奋读书。冠首对联“怀才欲试云台上,德业惟勤雪案中(罗懋修撰)”便是学子们立志成才、勤读书史的真实写照。

光绪二十九年(1903),改新学制之后,私塾陆续停设,新式学堂代替了私塾。民国时期,本村兴办新式学堂,在季斋公祠设立遐年小学,全村学子集中就读。日寇侵华时期,1943年本地区失陷,季斋公祠惨遭日寇拆毁,学校被迫停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华夏大地元气未复,季斋公祠还没修建。1946年,遐年小学校址暂时设在怀德轩,由于条件限制,部分学生分流在“四焉轩”书斋就读。学校由郑板松任校长,聘请潮阳下林人黄礼俭和本村秀才郑杰士两位先生任教。学校设两大班,复室四个年级,学生共五十多人。1949年,季斋公祠修建竣工,遐年小学才从怀德轩迁回原址。

怀德轩除了办学外,历来还作为本族的活动中心。族内每有事务(如士绅议政、亲朋来访等),经常集中在此商议;每逢游神赛会,更成为团聚欢庆的场所。怀德轩每年还作为举办本族优秀学子颁奖的重要场所,借助书斋这个平台,为学子们提供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虽然私塾只发挥启蒙教育的作用,但它是新学制颁布之前潮汕乡村非常重要的办学形式,对于改良城乡文化土壤发挥着积极作用。这十多处书斋的建立,丰富了遐年村这片贫瘠的土地。我们可以从中窥见祖辈对基础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人才的挚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天,下成人在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建树,与一百多年前书斋的文化传播和精神熏陶是分不开的。书斋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祖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虽然书斋的初始功能已经丧失,但是,它的功能仍可以延伸下去,继续为大众服务,甚至发挥着文光,成为人们开拓进取、奔康寻梦的精神支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籍写样大家林佶与谢曦
燕穆侯
一脉书香古镇绵延-名城新闻网图片频道
浅谈燕惠侯之后的燕国历代国君!
燕国君王--燕郑侯
庭下已生书带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