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饶平柘林风吹岭摩崖闻见录

饶平柘林与南澳相对,和大城所、黄冈成掎角之势,自古为饶平门户、海防重镇。今柘林镇区东北有风吹岭古道,为古代出入柘林交通要道,因战略位置重要,旧时多有官员至此巡视,并留下摩崖石刻。

风吹岭摩崖石刻群为饶平县文物保护单位,著名学者饶宗颐先生曾经至柘林考察,著有《柘林与海上交通》一文,文中便有提及风吹岭石刻。另外在1985年出版的《饶平文物志》收录了风吹岭摩崖石刻的文字与图片,且通过现场勘查记录石刻尺寸,对石刻做了较为全面的记录。但文物志中对部分石刻的年代描述有所偏差,笔者结合现场实物及相关资料,对其再做整理,并结合相关方志记载补充落款者的相关信息。

1、“盘诘奸细,缉获盗贼

雷震关遗址前方,古道两边的巨石分别镌有大字,为:“缉获盗贼”,上款“崇祯十三年春季立”,落款“管柘林寨事都司曹”,另一石刻为“盘诘奸细”,无款识。依据石刻位置及行文含义,二处石刻应为同一时间所镌。

《柘林与海上交通》一文称这两个石刻:“楷书字大如斗,令人触目惊心。盖此处为重要关隘,由海路登陆必经之路,故设防以备不肖之徒。”柘林寨在天妃宫的东南,濒临大海,与南澳相对,《潮州府志》载“明季海寇大乱,南澳不守,以柘林为重地”,由于风吹岭为出入柘林的要道,所以旧时有驻军在此设防巡查。

2、吴启镇纪功石刻

在古道制高点有一块巨石耸立在关口,是风吹岭古代石刻最为集中的地方,此处有一方记颂功绩的清代石刻。

石刻正文大字为:“协镇广东黄冈等处地方副总兵官吴讳启镇,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岸”;

两边款识为:“潮之边疆素苦海孽,予自庚亥之岁莅任斯土,觉夫海波不扬,兵民安乐,询之里老,咸称康熙庚申之岁,协镇吴招抚之功所致也,是其功之上佐朝廷,下庇军民者大矣,但功大宜传,年久恐湮,爰敬勒石,以垂不朽云,(黄冈协)……立”。

石刻是为黄冈协副将吴启镇而立,吴启镇为饶平总兵吴六奇第三子,号立源,海阳丰政都(今属丰顺县丰良镇)人。落款有“庚亥之岁莅任斯土”,可推测立石时间当不早于康熙二十二年。

碑文称“潮之边疆素苦海孽”,所言不虚,明代潮州沿海饱受海盗和倭寇侵扰,清初则因为海疆未定,南澳一岛尚在郑成功的控制范围,康熙元年为阻断郑成功的势力范围,实行迁界政策,潮州沿海居民饱受战乱之苦。直到康熙十九年,邱辉退出达濠岛,郑氏势力才完全退出潮汕,此后清政府也逐渐实现对海疆的控制,对于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碑文中提到“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岸”,饶宗颐先生在《柘林在海上交通史上的地位》一文中指出:

“康熙十九年,是时清兵平达濠,潮州底定……《忠孝堂集》中有招抚南澳杜(辉)吴(陞)两镇书多篇……碑云‘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在此登岸’可能包括降清的南澳前明总兵陈豹、吴升、杜辉等人,当日归顺清室的海外反动分子,都要从柘林的雷震关登岸,关外即面对汪洋大海,形势险要,万夫莫开,这一片石刻的记录即是柘林在海防史地位上的重要见证。”

《潮州志·大事志》中记载:

“康熙元年春,闽将陈豹降清,封新化伯”。“康熙二年冬十一月,杜辉降,清徙澳民”。“康熙三年春二月,议以饶镇吴六奇专责招抚。《招撫疏》云:自康熙二年十一月南澳镇杜辉、吴陞投诚于淸,至康熙三年三月张尧夫等投诚止,前后总计招过伪将军、伪镇将共一百八十七员,兵丁四千三百五十四名,眷属三千六百九十二口,渡過百姓男女三万余口,驾来大小战船九十七只云。”

就招抚规模而言,“招抚各岛伪镇官兵人民数万”应当是指此事,那么招抚的主事人应为饶平镇总兵吴六奇,招抚时间也应在康熙三年,吴启镇则于康熙十四年始任黄冈协副将,似乎与此次活动无关。又或石刻另有他指?尚待考证。

石刻落款有一列小字被刮去,难以看出立石者为何人,饶宗颐先生推测如果碑记是饶平知县所立,“癸亥莅任斯土(康熙二十二年)”,那应为颍州刘抃,但尚待核实。

巨石上另有四方明清摩崖,为历代官员巡视柘林所留。柘林为广东海防东路第一个据点,在处于闽广之间,登风吹岭古道东眺大海,一览无遗,登临官员所留石刻也大概是此间风景的写照。

3、“闽广达观”

《饶平文物志》:“明万历九年辛己季夏(公元1581年)闽粤副总兵晏继芳刻的‘闽广达观’大字正楷,阴刻,每个字大一米见方。”

观石刻原物,上款为“万历丁丑之吉”,下款为“闽粤副总兵晏继芳书”。文物志中的“辛已”为“丁丑”之误,丁丑为万历五年(1577年),据《饶平县志》:“明南澳副总兵晏继芳,万历四年任,始筑澳城”,上任时间和石刻时间是符合的。

民国陈梅湖《南澳县志》中撰有晏继芳传记,记其任职期间的功绩:

“晏继芳,福建福宁卫人,由漳州卫千户历阳电琼崖两路参将。万历四年升南澳副总兵官,时前任白翰纪建城,甫兴,工民大疫,翰纪亦积劳成病去。继芳至,祷于神曰:且筑并建庙以迓神庥。于是城与庙两役齐举。辟草莱,招流亡,四民安堵,七年迁去,居民醵资建祠以祀。”

4、“海阔天空”

《饶平文物志》:“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岁(公元1596年)楚雍吴世重、成都庄诚镌的“海阔天空”大字,正楷,阴刻,字大40*27厘米。”

石刻上款为“万历丙申岁”,落款“楚雍吴世重,成都庄诚书”。其中落款人物“楚雍吴世重”,在《明实录·熹宗实录·卷二十六》中有“丙申,升原任广东都司佥书吴世重四川巡抚中军游击”的记载,石刻或为其在广东任职期间所留。

书写者庄诚则于万历十九年任潮州海防同知,周修东先生在《郭子章涉潮诗文辑录》有他的传记:

“庄诚,号致庵,成都人。中隆庆丁卯(元年,1567)乡试,教谕公安,奖拔袁宗道,士皆服之。移令徐丰,多善政。擢赵州知州,迁潮州同知,约二十四年底病逝潮州任上。行橐萧然,赖赙始得归榇。有《韩山汇稿》。” 

另外《广东文化遗产: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一书中有收录有“金钟山石刻”,在上湾村后果林内巨石,刻有“出海金门”四字,字大40×30厘米,款识“明万历丙申岁年,成都庄诚书”,为庄诚在柘林所留题另一处摩崖。

《广东文化遗产》金钟山石刻照片

5、“水天一色”

《饶平文物志》:“明万历二年甲戌(公元1574年)季冬黔南梁东旭题拓刻的‘水天一色’大字,正楷,阴刻,字大40*27厘米。”

石刻上款“甲戌季冬之吉”,下款“黔南梁东旭题”,上款的时间并无“万历”二字,关于梁东旭的任职时间,查乾隆《南澳志》、民国《南澳志》两版志书中的武职表,皆记载梁东旭为崇祯二年任闽粤副总兵。可见崇祯年间上任,石刻应非万历年刻,而应当为为崇祯七年甲戌。另外风吹岭古道中段有一方修路碑记刻有“崇祯柒年仲秋,守府梁爷重修大路”字样,此处“守府梁爷”也应是指梁东旭。

乾隆《南澳志》没有载明梁东旭之后的闽粤副总兵的上任时间,民国《南澳县志》则载崇祯三年南澳副总兵为陈廷对,如依据后者来看,那么梁东旭应该在崇祯三年之后另有任用,这就与石刻时间“崇祯七年”有所冲突。

汤开建教授在《明代南澳副总兵考》考证:

“据饶表(指饶宗颐总纂:民国《潮州志·职官志·明武职表》),梁东旭任职南澳剧总兵的时间是崇祯二年至崇祯三年。《(明)实录》无梁东旭任职南澳时间,崇祯二年出任南澳副总兵不是梁东旭,而是陈廷对。潮州柘林《风吹岭石刻》有‘明甲戌季秋黔南梁东旭’的石刻。‘甲戌’即崇祯七年。前证程应鳞(为前一任南澳副总兵)正是崇祯七年七月被革职,七年七月以后尚无副总兵任职,故疑崇祯七年秋末尚在潮州拓林的‘梁东旭’是崇祯七年七月以后出任南澳副总兵。梁东旭崇祯七年七月后出任南澳副总兵,到任不足一年,在崇祯八年四月之后又调任。”

另关于梁东旭的籍贯,两版《南澳志》载其为南直人,《潮州志》称其为江宁,范围一致。而《贵州通志》记为安南(今属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与石刻落款“黔南”相符,究竟何处为正?暂时难以确定,尚待进一步查证。

6、“闽粤一览”

《饶平文物志》:“明崇祯三年庚午(公元1630年)季春长白张昌祚的‘闽粤一览’石刻;正楷阴刻,字大48*32厘米。”

石刻上款“庚午季春”,下款“长白张昌祚题”,并无“崇祯”二字,《广东通志》载:“张昌祚,北直人,康熙二十二年任(黄冈协标)。”另《饶平县志补订》载:“康熙二十三年,潮镇黄冈协都司,张昌祚,南直人。”两个记载籍贯与上任时间有所出入,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就是张昌祚为清康熙时候任职,石刻应当是康熙二十九年庚午所刻,而非崇祯。

张昌祚在摩崖中落款为“长白”,范围则为东北地区,或许他原为跟随清入关的军人之后,署长白是标明其祖籍。

7、“玉柱天关”

《饶平文物志》载:“卢陵王一乾‘玉柱天关’大字,正楷,阴刻,字大一米见方。”

此摩崖并无署上款,落款“庐陵王一乾”,文物志的“卢”应为“庐”。《饶平县志补订》载:“岭东海防兵备道:万历十七年,王一乾,江西泰和(今属吉安市)进士,以按察司副使任,修外城马路,增置饶邑学舍。”石刻应为明万历年间王一乾任职广东期间所留。

玉柱天关石刻在镇风塔与雷震关之间,所在巨石在侧边裂为几瓣,侧面看犹如蝴蝶展翅,堪为古道一景。石刻之前有一明代石亭,亭中立有一块石碑,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大部分已经漫漶难以辨识。仅在碑刻下方零星可见“……此置寨设兵……知潮为九……可也公……”等字,整体碑刻高大,惜所存内容太少,故暂时难以推断原碑文内容何指。

8、观海(毁)、天风海涛(未见)、筑路题记(未见)

据《饶平文物志》记载,风吹岭原有“观海”石刻,但已被毁。

文物志有“天风海涛”石刻照片一幅,称其位于镇风塔北面山坡巨石之上。在饶平县政府的官网上也有对此石刻做介绍:“‘天风海涛’刻于明代,外框刻有美术花边,字体40×60厘米,题款风化,字迹不明。”此处所说的“美术花边”是风吹岭石刻的一大特色,风吹岭石刻大多有加有边框装饰,并在底部刻有“圭脚”图案,装饰风格简洁大方,颇为美观。

(《饶平文物志》天风海涛石刻照片)

另外文物志记载风吹岭古道中段的蝴蝶山坡天然巨石上镌有修筑风吹岭大路的碑文。碑文刻于天然石头之上,由两个不同时间的内容组成,其一为“崇祯戊辰岁,管柘林寨都司熊捐资修路”,其二为上文所提到的“崇祯柒年仲秋,守府梁爷重修大路”。皆为崇祯年间的修路碑记,两处石刻的落款小字尚待现场辨识录入。“守府梁爷”即指南澳副总兵梁东旭。

9、镇风塔题记

在玉柱天关石刻不远处便为镇风塔,现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塔旁巨石镌有“岁次癸己至正十三年二月造”字样,表明石塔的建造时间为1353年,当为风吹岭古道最古的石刻,这也说明早在元代时候,风吹岭便为先民来往之场所。

镇风塔通体为条石砌叠,七层八面,高22米,基围16米,是广东省内不可多得的元代石塔,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镇风塔门匾额署“八峰福位之宸星”,塔联为“福德书桂寿辰星,万里江海富贵长”,首层内有二尊塔神造像,虽时代久远,尚可看出大体轮廓。黄挺教授《潮汕简史》一书中有记此塔:“1918年,潮汕沿海发生8级地震,距离震中不足10公里的镇风塔巍然不动。元代时本地建筑技术水平之高,令人赞叹。”

10、“白雀寺”匾额

古道在靠近镇区有名寺白雀寺,寺庙为1982年重修,寺前有明式碑亭一座,现在亭中置有新立的白雀寺碑刻。白雀寺原名茅山庵,传说书写者蒋厚传原为刑部侍郎,后被贬至饶平任盐官,题匾时恰好有白雀至梁上,于是即兴写下“白雀寺”。 但原匾额已经不存,现在的匾额为重修时书法家陈大羽重书,今正门匾额上款刻有“明刑部侍郎蒋传厚书”字样。

《潮州志》记载蒋厚传为东界场大使,嘉庆三年上任,为江西监生,可见其为清人而非明人。今饶平黄冈古王庙存有蒋厚传所题匾额,款识为“嘉庆十二年孟冬谷旦重修,蒋厚传敬题”,也为其所处时代提供佐证。所以重修匾额认为蒋厚传为明朝人,时间有误,另似乎也未见蒋传厚任刑部侍郎的资料,此处亦是存疑。

小结

柘林作为饶平门户,自古是兵家重地,同时作为海上交通的重要一站,既是清代重要商贸港口,也是清中期饶平移民台湾的重要中转站,在饶平乃至广东海防与对外交往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柘林的风吹岭古道的文化遗存,反映了柘林在古代海上交通的重要地位,今天古道环境清幽,郁郁葱葱,仍然是游览风景的好去处。

本文刊于《潮州》,推文有所删减;

承蒙陈贤武老师补订相关资料,淮海兄指正缺漏之处,专此致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柘林寨城(饶平陈梅湖)
这里是饶平柘林镇,柘林镇因地制宜发展渔业生产
潮州这个地方,有无数次与倭寇海盗们血战的经历
深澳古镇 奇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李爱军 吴宏岐 | 明嘉靖、万历年间南海海防体系的变革
雍正朱批谕旨 卷一百四十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