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0年高考语文热点作文:攀登精神


【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今年国庆献礼片《攀登者》热播,影片中“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的攀登者精神,令人震撼。

攀登从来都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使命。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每个攀登者的心中都有一座珠峰。攀登精神早已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例文】

01

▷▶▶▶

传承攀登精神,创造美好未来

电影《攀登者》讲述了中国两代登山队员在冰天雪地中前行,遇风雪,闯天险,挑战人类极限和历史不可能的经历,但其传达的并不只是攀登过程的艰苦,而是为完成国家使命置个人生死于外的勇气,是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一腔热血与永远的赤忱。

是啊,攀登从来都不只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态度,一种使命,一种无数中华儿女对于祖国义不容辞、且无上骄傲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的长河在神州大地浩浩荡荡奔腾,镌刻着无数攀登的瞬间,涌现出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他们都怀揣自己的梦想,矢志不渝,拾级而上,开拓新领域,创造新成果,夯实了国家发展强大的根基,体现着无畏的攀登精神。

攀登是在不可能的条件下,当惊世界殊。回望新中国的历史,从百业待兴到经济腾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攀登速度与中国奇迹。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拉开了大幕,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高速发展。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推进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攀登是在全新的起点上,创造辉煌。1973年,袁隆平首次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公认为一次新的绿色革命,为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2015年,屠呦呦实现了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零的突破,让青蒿素成为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中国人靠自己的力量不断攀登,让世界的镜头一次次聚焦在东方。

攀登是在自力更生中,创造中国奇迹。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2003年,中国首次发射载人航天飞行器“神舟五号”;2008年,“神舟七号”首次实施太空出舱;2018年,“嫦娥四号”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

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间背后,是无数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岁月,有不同的攀登者,但攀登的精神融汇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流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 在这个奋斗的时代,每一名中国人、尤其是中国青年人都是攀登者,14亿中华儿女都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02

▷▶▶▶

继续攀登永不停止

山脚下,流水潺潺,鸟语花香;山腰上,古木参天,林静山幽;山顶上,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游客们有的于山脚赏景,有的流连于山腰,却只有极少数人选择了继续攀登。

继续攀登,看是简单的口号,却要让说者拒绝多大的诱惑、忍耐多难的艰辛?登山如此,生活亦是如此,日益丰富的社会总是会给奋斗在路上的人们提供各种享乐的机会,灯红酒绿的时代也会让稍有成就的青年止步于眼前的美景,恐惧继续攀登的孤寂。可是,生活是不会停止的,过早止步的人们会失去多少苦尽甘来的乐趣。因此,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应该继续攀登,永不停止。

“宁可暴死在未知的路上,也不愿一路走在安逸之中”的优米网创始人王利芬,在人生登顶的途中,在山腰处望见了自己人生的美景,作为一名非常成功的职业媒体人,王利芬半山腰处的美景可谓比别处都略胜一筹,但她不喜欢这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不安分的她选择离开央视自由创业。当很多“过来人”告诉她前方的山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时候,王利芬选择了“在路上”——不贪图安逸和克服万难的精神让她在坎坷的登顶路上永不停止,见到了属于自己的高处,取得了成功。

当然,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山脚山腰的美景又实在让人不忍离去,面对这一切,我们又该如何保持那一颗继续登顶的心?香港著名推销商冯两努给出了答案,他说:“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的确,尽管眼前的绿柳花红暂时遮住了你登顶的双眼,但如果你心中有目标,有向上的劲头,你便不会停止你攀援的脚步。

曼德拉用“爬上一座大山后,你会发现有更多山要攀登”来形容他卸任总统后的生活。曼德拉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选择了“继续攀登,永不停止”的生活方式,一直到他去世,他都不停地在人生的山峰攀登。于是,曼德拉成为了去世后极少数被世人记住的人之一。是啊,人生不能徜徉在山腰的美丽,而是要不停地攀登一座座高山。

继续攀登,永不停止!永不停止于山腰的美景中,永不停止于登上一山之顶的喜悦中。

【素材】

1)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其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又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

2)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勇夺48金;从创造世界体操史神话的“体操王子”李宁,到为中国田径体育带来无数感动与希望的“中国飞人”刘翔;从书写中国泳坛奇迹的孙杨,到守护中国篮球薪火的英雄易建联;从激励无数国人的中国女排五连冠……在体育竞技的高峰上,无数体育健儿化身攀登者,身披五星红旗,不断以坚韧的精神挑战身心的极限,刷新纪录,为国争光。

3)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为登珠峰失去双腿,最终依靠假肢登顶的登山队员夏伯渝,就是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攀登者。

4)其实,当我们走过人生的春花秋月,再回头来看自己所走过的路途,会惊奇的发现,原来人生中根本就没有什么高出和低处,只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攀登的过程。

5)古往今来,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登攀的结果。

——钱三强  

6)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真理长河中有无数礁石险滩。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怕巨浪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得仙草,深入水底觅得珍珠。——华罗庚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传承攀登精神,创造美好未来”亮明观点;之后从电影《攀登者》写起,指出影片传达的并不只是攀登过程的艰苦,而是为完成国家使命置个人生死于外的勇气,是誓死捍卫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一腔热血与永远的赤忱,并明确:攀登是一种无数中华儿女对于祖国义不容辞、且无上骄傲的责任;接着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角度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出的无数看似平凡普通的科技攀登者、文化攀登者、教育攀登者、体育攀登者、医疗攀登者;最后指出在一幕幕攀登的瞬间背后,是无数中国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辛勤付出,并用“攀登的精神不在浩渺无边的宇宙里,而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与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将攀登精神拉回到每一个平凡人身上,呼吁14亿中华儿女都会在各自的岗位上,在细碎的生活里,传承攀登的精神,创造祖国更加美好的未来。

【相关阅读】

《攀登者》:众星云集 用匠心传承攀登精神

电影《攀登者》将于9月30日正式上映,该片以1960、1975年中国人两次从珠峰北坡登顶的真实历史事件为背景改编而成,众星云集,匠心汇聚,用影像的力量致敬肩负使命的英雄,致敬无畏向上的攀登精神。

《攀登者》是国内首个以登山为题材的电影,是一次新的探索与突破。用电影语言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充盈着家国的使命与信仰;用赤诚匠心刻画丰满的攀登者形象,彰显着集体的凝聚与精神。该片由阿来执笔,李仁港执导,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主演,凝聚了上海电影集团几代人坚守高质量创作的心血。

攀登信仰之峰:十五载两登世界屋脊

六七十年代面对世界屋脊的中国攀登,不同于现今登山爱好者挑战自然、证明自我的攀登,它不单是身心的挑战与探索,更是对信仰的执着。

1960年3月始,登山队先后三次向珠峰发起挑战,但都以失败告终,登山队抱着“不惜一切代价,哪怕剩下最后一个人也要登上去”的决心,毅然决然继续组织攀登。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再次向珠峰发起冲刺,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打破了西方认为无法从中国境内登上珠峰的臆断。十五年后,中国登山队带着仪器与装备,又一次向世界屋脊进军,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高度——8848.13米。

影片中张译所扮演的曲松林以两种身份,肩负着不同的职责,参与了两次攀登。在完成首次攀登之后,他成为了第二次攀登任务的总教练,遥遥“远望”着“战友”们成功登顶。张译说:“这是一种强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是一种强有力的信仰。”

章子怡扮演的气象学家徐缨,是影片中少有的女性角色,谈及对这个角色存在的认知,章子怡说:“她的目标很简单,就是要帮助他们。在那个特殊的环境下,她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个使命感推动着一步一步往山上爬,徐缨虽然不是登山队员,但是她有登山队员的毅力,同样有她的坚持。”

攀登集体之魂:冷暖相依共冰雪沉浮

两次攀登是历经十几年的“战役”,是用一串向上的脚印书写的宣言,是登山队员、气象专家、医疗专家等一整个团队的信仰与使命,更是伟大的集体英雄篇章的壮丽书写。

中国登山队攀登珠峰的壮举,是集体英雄的典型写照。面对工具的匮乏和艰险的环境,登山队员选择搭建人梯开辟向上的道路。屈银华不忍心用满是钉子的登山靴踩在队友的肩膀上,所以选择只穿一双毛袜向上攀爬,寒冷的冰雪致使他的脚趾和脚跟冻坏切除。还有最令吴京动容的,是一次无私的生死守候,在临近山顶几百米的时候,走不动的老队长守在原地,坚决要把自己的氧气留给登顶折返的队友们,因此冻伤了自己的喉咙。

战友的存亡关乎着自己的存亡,在冰川茫茫、白雪皑皑的高山之上,能依靠的只有一同作战的队友。张译也说:“登山时三四人结成一个小组,他们的绳子是绑在一起的,大家的命是绑在一起的,所以尤其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我们必须互相救助。登山不仅是攀登精神,很重要的是团结协作精神。”饰演杨光的胡歌说:“攀登珠峰的任务是不可能一个人完成的,在珠峰面前没有个人,只有集体,所以能够称之为英雄的一定是集体。”

攀登匠心之作:专业制作传承攀登精神

为了再现当年的攀登场景,《攀登者》集结了强大而专业的阵容,邀请极具纪实性创作经验的茅鲁双奖获得者阿来担当编剧,众多演员也极其专业和敬业。

为了更好地体会、理解、塑造角色,演员们拍摄前进行了学习与体验。《攀登者》影片的核心人物之一方五洲的饰演者吴京,更是在2019年1月初抵达青海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亲自上阵爬雪山,学习了攀冰、如何使用冰镐、怎样刨冰壁爬雪坡等专业技能,经历了缺氧、生病等各种情况。“没有歇斯底里、深彻入骨的这种感受,可能我演不出来。所以我就去了。”

张译更是在拍摄时赤脚踩在冰雪上。“好像有几把刀子在划你的脚,划你的脚心。一开始的几秒钟是可以扛的,大概超过十秒左右就不行了。但是要把戏演完,在导演喊‘咔’之前,你没有权利蹲下、躺下、卧倒、把脚离开雪面。虽然很疼,但会因为你的人物、剧情、规定情景而忘掉疼痛。”

导演李仁港对细节有清晰的要求和把控。每一块冻伤的位置,皮肤的质感怎么样,灰尘的厚度够不够,树叶飞来得够不够多,雪花扬得够不够密,他都一一注意。为了带动演员的情绪,他会根据片情在现场播放适宜的音乐,营造氛围。吴京说他是个浪漫而善良的人:“在音乐里由内而外去处理自己的角色,是一种特别舒服的享受。”

《攀登者》整个团队用赤诚和专业的匠心,揭开了那一段尘封近六十年的攀登故事。他们用敬业演绎了攀登者们无畏的勇气与担当,用专业传承了攀登精神,在中国电影的山峰上向前探索攀爬。

(注:本资料综合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小编删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国庆70周年记】之五:每个攀登者都是追梦人
攀登者,每一步都是信仰
望天无边云作岸,登山绝顶我为峰,电影《攀登者》观后感
《攀登者》: 追梦路上,你我都是攀登者
普及攀登对于中国的意义,吴京的《攀登者》的真正意义在于成长
用身体感触自然界的伟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