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龙泉·澄境风轻】时光叙事里的小公园

作家专栏



 时光里的小公园 

近期和小公园联系竟多了起来。可以说自沉寂多年的小公园老建筑群被“修旧如旧”以来,我还没走近过她。

那儿因没有居民,马路上平时少有行人,妆容一新的老建筑群安静地矗立着,倒是晚上老建筑群作为景观而灯光璀璨,引得市民前去拍照发朋友圈。

前些时候,那儿设立了一些工艺大师的工作室,还有中国画院的展厅,开幕那天我终于走进了久违的小公园。

01

/Before/

小公园并非公园,老汕头人无人不晓。

位于街心有个历尽沧桑的中式亭子,1934年建成,“文革”时期被拆,上世纪90年代起先后两度重建。围绕着亭子,四周放射性伸展出几条马路,马路两旁是糅合着西洋南洋本地风格的建筑,在人们的概念里,这些地方都属于小公园。

小公园的标志性建筑,除了这座民间称为小公园亭的中山纪念亭,就是前身叫作南生公司的百货大楼了,建于1932年的七层大楼是当年汕头的地标,它的造型有趣得很,顶部有天桥和类似瞭望塔的建筑,哪怕到了今天,走到小公园都要仰望注目。


AFTER

小公园中山纪念亭   翁志雄 摄

当年这个区域是如何的繁华,如何的充满市井人气,早已成为历史,幸好有大量老照片和很多人的童年印象为证,像我周围的同龄人,每一个都能说出与小公园相关的童年回忆,千丝万缕,趣味横生,各人有各人的版本。即便有的记忆只剩下碎片,但一经提及,大脑便会像文物修复师一般,把碎片黏合起来,零散的记忆即变得完整而生动。今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对小公园修缮后的建筑留下的印象,显然比较概念化和不真实。

02

摄影画册《最后的》

尔冬强摄于上世纪90年代初

少年时代我住在离小公园不远的仁安街,常常从家出发开始快乐的游荡,目的地往往是小公园。那时大约读小学四五年级,通常是去百货大楼买勾花的线团和编小玩意的彩色塑料线,那柜台在一楼最左边的进门处,早就熟门熟路。而更小的时候去小公园,都是跟大人去的,印象最深的有几次,比如跟外婆去纺织品大楼“剪布”,到巷子里的酒楼“食桌”。

去“剪布”是愉快的出游,外婆出门称为“出街”,颇有仪式感,换衫梳头,一丝不苟,若是夏日,出门标配是浅色府绸“大同衫”或香云衫,手帕阳伞折扇等,拉着我步行到小公园亭旁边一栋六层的欧陆建筑,这里俗称纺织品大楼。二楼在我童年的视野里是极为宽敞的,四周是柜台,里边靠墙是紧挨竖立的各色布匹,而头顶上有若干绳子纵横交错从柜台抵达收银台。买布的过程相当有趣,售货员根据你要的尺寸,用木尺量好,对折,抹平,捏住,大剪刀穿进去“呼”的一下,布剪下来了,售货员踮踮脚,把顾客给的钱和布票放到头顶上空绳子上的布袋里,接着有点像标枪运动员一样用力一丢,带滑轮的布袋顺着绳子飞向收银台,片刻,布袋子又飞回来,售货员取出找好的钱交给你,便可拿上布料回家了,真是省事。记忆还在,但现在看这栋歇业多年刚刚被“美颜”的老建筑,竟有隔世之感。

另一件记忆深刻的事儿跟吃有关,那是一次异常隆重的家族聚会。在小公园一条巷子里,有一家后来消失了的酒楼叫“标准”,老一辈汕头人会知道的。经济紧张时期的1963年春节,怎么会去上酒楼?因离开家乡多年的外祖父和舅舅一家从香港回来探亲,三舅也从北京回来,加上在汕头的两家人,形成大队人马,我们小孩儿穿着香港亲戚带来的新衣服,跟着西装革履气度不凡的外公和大人们,去标准酒楼“食桌”。在缺乏油腥的日子里,这显然是一件盛事,馋嘴小孩自然不会忘记。

03

摄影画册:全南海《时间的拐角》、张楚翔《摇曳鮀城》、孙日绚《汕头老街故事》

小公园街区的建筑是什么时候开始逐渐萧条的呢?记得大约198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小公园的安平路拍摄电影《红牡丹》,主角姜黎黎一举成名,小公园也更加有名。此后小公园有过多年的热闹,灯光夜市人气旺旺。

记得2001年汕头电视台拍摄《汕头老街》时,百货大楼还有营业,看到电视里出现的那些老式柜台,还都是童年的印象,感到亲切无比。此后是哪一年百货大楼就彻底关门了,接着那几条马路上的房子怎么就人去楼空?

城市的发展导致了老街的没落,不知不觉地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改造小公园的消息传了很多年,终于被彻头彻尾翻新了一遍。楼房的造型结构尚在,修缮一新的外观让人有点陌生,街道空空如也,不禁怀念起当年那种有温度的百姓生活氛围。

  翁志雄 摄

在小公园沉寂的那些年里,开始有人把目光投向这些老建筑,我认识的画家里,最早是小徐去画钢笔速写,接着水彩画家们频频踏足此地,在一个个水色淋漓的画面里,这些破落的骑楼花窗罗马柱,被刻画得充满残破的魅力,岁月感在纸上流淌,叙说着它的百年风华。这些画面,基本上没有人物活动,都是静穆的建筑和带透视的马路,不禁感到,这些似乎还需要什么?

不久前的一天,我在一位画家的工作室看到大批油画写生,画的是小公园街区以及周边的街巷角落,有的幅面很大,远看斑斑驳驳,近观颇为震撼,倾斜的楼房扭曲的街道,画面出现探头探脑的人物,都是些至今还住在危房里的底层百姓,他们有的自出生到老年还未离开过此地,人和楼在岁月流逝中一起老去,沧桑写在墙上和脸上。

画家杨培江说,老街里的人甚为健谈,对他画破房子感到好奇,讲起老房子的传奇故事来,口若悬河,简直就是民间的口述历史。大约这些情节启发了画家,杨培江即把这些小人物融入他笔下的老建筑里,画面上,形象虽是变形的,实际上非常写实,他甚至不去取舍,故意让各种道具和细节入画,让它们无声地叙说老街上那些陈年往事和生命况味。这样的写生作品一幅幅都是真实的记录,我相信每一个观者都会感动和共鸣。


杨培江油画作品

记录历史,摄影视频文字绘画都是很好的手段,小公园街区虽已今非昔比,但流布在各处的各种资料是珍贵的时光叙事,近期我时有翻阅这本厚厚的《小公园的前世今生》,看那些百年前的老照片,非常有代入感,翻阅中,感受着昔日的生活气息,想象着时代风云变幻里小公园的人和事,不知不觉地,仿佛徜徉在久远的时光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生公司:汕头“百载商埠”的浓缩和见证
繁华褪尽汕头老市区:骑楼,岁月浮雕
残垣衰草,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带你了解小公园亭的“前世今生”
打开历史档案看记录汕头小公园
断壁残垣下的极致之美 ——汕头老市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