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考前点拨 | 高考历史选择题是怎么给你挖坑的?
干扰1 添枝加叶
讲解:“添枝加叶”原来是形容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时,为了夸张渲染,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是指命题者在题干或题肢中增加一些修饰、限制成分,使观点趋向绝对化。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宋代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帝王不可“容易行事”,故A项正确;受到皇权的影响,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部真实可信太过于绝对化,故B项错误;史官记录皇帝真实言行,客观上促进皇帝减少“误失”,“尖锐矛盾”的说法过于夸大,故C项错误。
【答案】A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结合相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此排除A项。另外,A选项“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往往暗示是错误答案。
【答案】D
3.(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5)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解析】结合1931年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史实予以判断:这一思想急于求成,超越了苏联的国情。另外,A选项“完全”的表述过于绝对,往往暗示是错误答案。
【答案】B
 
干扰2 似是而非
讲解:“似是而非”原意是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一般以相关、相似、相近或相反的语境组成干扰题肢,主要考查考生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1.(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材料里说“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是一种客观的语境,并没有对外国货币进行价值判断好坏评议,所以B选项“干扰”不合材料语境。
【答案】A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解析】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项正确。用“无用的”三个字来形容自己国家的上等棉布,明显带有一种伤感、不爽、抱怨的情绪,我们可以用这种语境排除B“棉布价格更具优势”这个选项。
【答案】D
3.(2014·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
【解析】从“幻想型”“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可知逃避现实希求慰藉表述与题意最为符合,故C项正确;另外,幻想型说明当时人的情绪是悲观、需要安抚的,我们可以用这种语境来排除B“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这个选项。
【答案】C
 
干扰3 答非所问
讲解:“答非所问”原意是回答的不是所问的问题。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命题者常常有意设置一些说法正确、但和题干无关的选项作为干扰,考生如果不对照题干仔细辨析,就会误选。
 
1.(2010·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解析】本题实际上是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分封制下,爵位和官职世代相传,即“家天下”;而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即“公天下”,故选D项。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5)世界银行在1968年的贷款项目为62个,贷款总额为9.5亿美元;1981年贷款项目为266个,贷款总额为124亿美元。出现这一变化是因为(  )
A.新兴独立国家大量增加                 
B.各国关税税率明显降低
C.美国西欧经济实力下降                 
D.世界贸易组织大力推动
【解析】世界银行属于世界金融机构,与贸易体系中关税税率的降低无关,故B项错误;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欧联合的深入,经济实力显著上升,不合史实,故C项错误;
【答案】A
 
 干扰4 偷换概念
讲解: “偷换概念”是将一些似乎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也称为“偷梁换柱”“以假乱真”“混水摸鱼”等。解题方法主要是找准材料里的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内容是否偷换材料所表达的概念,若偷换,大胆排除。
 
1.(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B选项是讲借助“戏剧”,但材料指的是“流传的故事”,这明显偷换了概念。
【答案】D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解析】“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B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C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30)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解析】材料中发行的“联银券”、“军用票”的地区是敌占区,故A、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流通的货币,没有体现对物资的管理,故D项错误。故A、C、D项偷换概念,是干扰选项。
【答案】B
 
干扰5 正逆颠倒
讲解:命题者在试卷的中间部分,一改正向思维的模式,插上一道逆向思维的试题,常常导致一些考生失误。
 
1.(2010·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此题考查解读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这种从“人是一个感觉体”出发的人性论,是唯物主义的命题,故答案为A。
【答案】A
 
干扰6 舍本求末
讲解:“舍本求末”原来是指舍弃事物的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细枝末节。在历史高考选择题中,这类试题以现象或假象否定本质和规律,以细枝末节、无关紧要的东西来代替根本的、主要的因素,使考生辨别不出真相,结果求末而舍本。
 
1.(2009·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解析】宗法制就是以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C项和此无关,其它三项都是表现,但对历代统治者影响最大的仍然是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虽然反复出现,但在秦汉以后毕竟不占主流,传统宗族观念对人们社会生活有影响,但其影响程度显然不如A。
【答案】A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         
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         
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解析】A项没有反映出这一事件的真正目的,故排除A。
【答案】D
3.(2009·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2)1942年3月30日,毛泽东在《如何学习中共党史》讲话中说:“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这一评价应主要基于陈独秀(  )
A.引领思想启蒙运动 
B.创办《青年杂志》
C.发动学生运动     
D.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
【解析】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总司令”一词的含义是解题关键。总司令即起到了领导作用而非亲自参与,由此排除B、C选项
【答案】A
 
干扰7  主次颠倒
讲解:这类题目常常将相关知识的主次关系颠倒,粗略来看,选项和题干是吻合的,实际上是时序关系颠倒、因果关系颠倒、逻辑顺序混乱等等以非辩证性干扰辩证性。
在解答此类试题时,要注意对应知识间的主次关系,诸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也要警惕命题者以貌似辩证性的手法加以干扰。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解析】先有祖先崇拜,再有皇权至上(秦朝),C选项在逻辑上就是错误的。
【答案】B
2.(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32)古代雅典法律规定:如果公民试图自杀,必须事先提出申请,以获得批准;未经允许的自杀被视为犯罪行为。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法律体系已达到完备的程度         
B.法律具有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
C.公民个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D.自杀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
【解析】限制自杀的规定的初衷不是为了尊重生命而是加强对个人的管制。如果“崇尚自然法则”应该不去自杀,两者逻辑上有矛盾。所以BD选项排除掉。
【答案】C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C项错误;C项颠倒了因果,是 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而不是农业收益的增加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答案】A
4.(2013·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
A.中央集权弱化   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
【解析】宋代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然是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可以快速排除C。
【答案】D
 
干扰8 因果倒置
讲解: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将原因和结果倒置,以混淆视线,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准确和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把握各种现象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固有的因果关系。
 
1.(2015年Ⅰ卷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解析】畜力与铁制农具的出现,促使了个体小农经济产生,C错。
【答案】 A
2.(2014年Ⅱ卷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材料中提到先有纸币再有纠纷,B因果倒置。  【答案】 A
  干扰9 以偏概全
讲解:在这类题目中,命题者设计的题肢常以局部代替全部,以部分代替整体,以一种情形代替所有情形。有意用片面的说法制造全面的假象。
解题方法:找准并读懂题干的信息,看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若不全面,加以排除。
 
1.(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Ⅱ 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逐渐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解析】把材料划为两部分,D选项只符合材料的第二句话,而不能反映第一句话,说明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故D可排除。
【答案】B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仍然存在明显的等级差别,而秦国仅君主墓葬明显高于其余墓葬,这充分表明战国时期秦国率先由等级序列明显的分封制走向了中央集权统治,选择C项。由于铁器牛耕的推广导致分封制瓦解,A项表述错误;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表现的是分封制下的等级序列,B项表述错误;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只是反映材料的第二句话的意思,故D项表述错误。
【答案】C
3.(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Ⅰ.30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解析】外国电影水平高,可以解释外国片与国产片的比例,但无法解释京津与上海的差别,排除A;材料中京津外国片放映比重更大,排除D。
【答案】C
4.(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 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解析】材料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造成原告败诉,从情理上很容易让人误认为这不公正,但是,这是法官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执行造成原告败诉,并没因为法官个人意志故意偏向被告,这并不是不公正,故C项说法不正确;材料中的“葡萄树”说成了“葡萄”造成原告失败,很容易误认为是法律解释,其实不然,这不是法官对法律的解释,而是法律原本就是这样规定的,D项说法不正确。  
【答案】B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对于2016年高考历史,难?不一定!
学霸分享 | 地理高分经验,都在这6个问题里了
【2020高考备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备考方法技巧
【精品推荐】科技文高分技巧
高三历史评讲课重在“五讲”
【历史猜押】党的发展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