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试题解析 | 王琦: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选择题深度解析

王琦,湖南湘潭人,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热爱历史教学,渴望成为一名有温度、有风度、有内涵、有底蕴的历史教师。坚信“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学生分享自己阅读体验的过程。阅读到达哪里教学就到达哪里,阅读的边界就是教学的边界。”

24.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A项: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材料中老子认为:失去道的规律即显示出德的品质,失去德的品质而后章显出仁的可贵,失去仁的可贵而后显现义的诚信,失去义的诚信而后依靠礼的根本。孔子认为:不学会礼仪,就难以有立身之处;不符合礼的不看、不听、不说、不做。这反映了老子和孔子主张重视“礼”,体现了他们对西周礼乐文化的反思。故A项正确。
B项: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材料中只能体现他们主张重视'礼',无法得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为了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故B项错误。
C项: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礼乐制度周代才建立,即使孔子本人,也是主张“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无法直接得出两者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故C项错误。
D项: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老子和孔子主张重视“礼”,而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崇尚霸道,因而他们的主张无法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故D项错误。
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B)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A项: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根据所学,分科考试开始于隋朝,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B项:监察体系的改进。一方面,材料提及的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这一选拔方式本身的人为主观性容易导致重门第、兼朋党的现象,必须有与之配套的考核、监察制度配合运行,否则无法长远运作;另一方面,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容易形成私人纽带关系,威胁中央集权。因之,隋唐时期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都由吏部任免,每年进行考核。州县佐吏三年必须更换,不得连任,而且必须用外地人。这改变了秦汉以来地方官员自聘僚属的惯例,防止了豪强势力干预地方政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行政的控制。所以此种选拔方式本身的局限(主观性)必须要配套的监察体系来保障其运行,同时此种选拔方式客观上可能带来的危害(威胁集权),也需要相应的制度来加强监管。根据所学,武帝时期设立13州刺史以“六条问事”,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监察体系的改进,有利于对这些官员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故B项为正确选项。当然,题干本身“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说法,也有讨论的余地。
C项: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而辟召制度是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是人才选拔方式,两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
D项:察举制度的实施。察举是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员的办法。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凡是地方推荐上来的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经过官场上的见习和初步锻炼,再根据对其实际能力考察任命实职。征辟是针对特定对象的不定期选拔。它分为征召和辟除两种。征召又称特诏,指皇帝亲自下诏,聘请一些声望很高、有特殊才能或品学兼优的人,授以官职。辟也是征召,除是任官。辟除指汉代高宫把那些有才能的人网罗到身边任为僚属,也称辟召。汉代辟除有两种:一是公府辟除,二是州郡辟除。显然察举制的实施并不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故D项错误。
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B)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A项: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材料中“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反映了宋代的婚姻强调承袭祖制、延续家族血脉,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故A项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表述错误。
B项:材料反映了士大夫批评宋代盛行婚姻论财这一现象。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不能论财,应该治理这种风气的盛行,以正风俗。并且理学家还强调婚姻是承袭祖制、延续家族血脉。这反应了当时浓厚的宗法观念,体现了理学家意图维护礼教纲常。故B项正确。
C项: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背离”一词说法错误,材料中的主张意在维护礼教纲常,巩固封建统治,符合政府对民俗的引导,政府对民俗的引导就是利用纲常名教。故C项错误。
D项:促成婚姻习俗变革。“促成婚姻习俗变革”或可与材料前半段(张栻认为婚姻不能论财,应该治理这种风气的盛行,以正风俗)存在对应关系,而后半段理学家强调婚姻是承袭祖制、延续家族血脉则无法涵盖。并且促成婚姻习俗变革的最终目的也是维护纲常名教、巩固统治。高考历史选择题,往往选择的是最佳项,就选项的延展性而言,B项的延展度更佳,故D项错误。
27.明代,在浙江桐乡县,地方官员若出身进士,当地的秀才就“不胜谄事”,若出身举人,便随意提出要求,“苟不如意,便加词色犯之”。这现象反映出(D)
A.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              
B.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
C.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
A项:官员士绅之间关系紧张。材料仅提及当地秀才对出身进士、举人的地方官的区别对待,无法推出官员与士绅之间的关系紧张与否的问题,故A项错误。
B项:士人舆论左右地方政事。材料仅提及当地秀才对出身进士、举人的地方官的区别对待,不涉及士人舆论对地方政事的影响,故B项错误。
C项:出身等级决定行政能力。材料仅提及当地秀才对出身进士、举人的地方官的区别对待,不涉及官员行政能力的问题,故C项错误。
D项: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威望。根据材料,材料提及当地秀才对出身进士、举人的地方官的区别对待,这反映了科考功名影响官员在当地的威望。故D项正确。
28.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A)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A项: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根据材料:从“1961年”可知当时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材料中“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反映了慈禧太后试图利用列强势力处置太平天国;材料中英国人提出“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体现了英国支持清政府反对太平天国。这体现了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结合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天国运动的相关史实,可知A项正确,材料与选项、所学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这是正确选项的典型特征。
B项: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C项: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材料仅强调慈禧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并不能得出“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故C项错误。
D项: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根据所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置了总理衙门,这推动了外交近代化,但并未上升到抛弃传统外交体制的高度,故D错误。
29.1921年2月,蔡和森写信给陈独秀,讨论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的关系时称:“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而不自觉……此所以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而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俄罗斯也。”他意在强调(C)
A.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B.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
D.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
A项: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材料意思相左,材料说“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仅指出现状,并未预测将来,因此无法推出社会革命不会发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结论。故A项错误。
B项:无产阶级受资本家笼络而失去革命动力。材料中虽指出“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常常受其资本家的贿买、笼络”,因此“社会革命不发生于资本集中、工业极盛、殖民地极富之英、美、法”。但材料并非强调这一现象,而是要将俄国的无产阶级同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进行比较,故B项错误。
C项: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结合材料,材料通过俄国的无产阶级与西方大工业国的无产阶级的比较,指出社会革命发生于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的农业国俄罗斯;结合所学知识,当时的中国也是一个殖民地极少、工业落后之农业国,加之蔡和森、陈独秀都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1921年2月又在中国一大召开前不久,可知他们旨在强调中国国情同俄国国情的相似性,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故C项正确。
D项:俄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国情。结合所学,中共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反思发生于1927年以后,与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0.   表1  1931~1934年中国钢铁业情况表           单位:吨
年份
铁砂产量
铁砂及生铁输出量
钢铁消费量
钢铁输入量
1931
1 840 279
831 652
804 000
557 625
1932
1 839 212
758 441
404 000
430 655
1933
1 903 466
992 521
694 000
525 673
1934
2 135 031
864 107
770 000
617 726
根据表1可知,当时(D)
A.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          
B.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
C.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          
D.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
A项:中国民族工业失去发展空间。根据表格可知,铁砂产量在逐年增加,铁砂及生铁输出水平较为稳定,故说明民族工业仍在继续发展,无法看出民族企业规模的萎缩。因此A项错误。
B项:民族企业规模日益萎缩。与A项同理,根据表格无法看出民族企业规模的萎缩。因此B项错误。
C项:国民政府实业政策无甚成效。根据所学,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取得了一定成就;根据表格,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且表格显示铁砂产量仍在逐年增加,因此无法说明国民政府的实业政策无甚成效。故C项错误。
D项: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落后。根据表格可知,铁砂产量虽在增长,但输入钢铁仍占我国钢铁消费量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我国当时不能将铁砂有效地转化为钢铁,我国钢铁仍然依赖进口,因此可推测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故D项正确。
31.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B)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A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时间不符,1992年“南方谈话”后,才逐渐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认识到计划与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非划分社会制度的依据。故A项错误。
B项: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1978年后,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这种生产责任制的经营方式得到中央肯定,逐渐在全国普遍实行。根据材料“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可知,为激发企业活力,供销社也开始实行经济责任制,提高了职工积极性。故B项正确。
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时间不符,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故C项错误。
D项: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时间不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公司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确立的,至少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后,故D项错误。
32.古希腊阿里斯托芬在一部作品中写道,雅典某陪审员对他儿子说,他一到那里,“就有人把盗窃过公款的温柔的手”递给他,并向他鞠躬: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这可以用于说明,在古代雅典(C)
A.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              
B.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
C.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              
D.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
A项:司法审判不能体现民意。材料仅涉及司法审判受个人主观情感的影响,未涉及司法审判能否体现民意的问题,且最终审判结果也是未知数。
B项:民主政治制度已趋于完善。结合所学,雅典民主政治是少数人的民主、奴隶制民主政治,且材料恰恰反映的是民主制度、司法审判中的局限,故B错误。
C项:直接民主无法确保正义。根据材料“经过这么一恳求,他的火气也就消了,随即进入法庭”,可知司法审判过程中存在主观性,受个人主观情感的影响,因而无法确保正义。故C项正确。但C项本身表述不够严谨,材料中的司法审判并未体现直接民主的问题,因为与公民大会相比较而言,陪审法庭有一定“代议”色彩,其直接民主的程度有所降低。(参考:李桂英、蔡连增:《古代雅典的陪审法庭与民主政治》,《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
D项:公民法注重调解经济纠纷。材料未涉及公民法与经济纠纷的问题,故D项错误。
33.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后,当时在巴黎的俄国革命者拉甫罗夫说:这次革命“与其他革命迥然不同”,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法国最有名望的人物所不敢做和不能做成的事情”,这些普通人却轻而易举地做成了。据此可知,巴黎公社(C)
A.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              
B.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
C.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              
D.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
A项:建立了稳固的工农联盟。巴黎公社主要由工人阶级组成,未能发动广大农民。故A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B项: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不符合史实,1789年法国大革命废除了君主专制制度。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法国处于第三共和国时期,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是巴黎公社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此时不存在“废除君主专制制度”的问题,故B项错误。
C项:体现工人政权鲜明特征。根据材料“革命领导者都是“无名的人”“这些普通人”及所学知识可知,巴黎人民经过选举,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巴黎公社,通过民主选举组织政治机构,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体现工人政权的鲜明特征。故C项正确。
D项:深受俄国革命的影响。根据所学,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于1917年,在巴黎公社之后,故D项错误。
34.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C)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A项: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根据材料“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可知,粮食短缺问题并未解决。故A项错误。
B项: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典型的“以偏概全”。根据材料“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可知仅仅一部分地区没有禁止粮食贸易,恰恰反映自由贸易不是常态。故B项错误。
C项: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根据材料:“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可见当时的经济措施存在弊端,所以有饥民问题;结合所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使得农民几乎无偿将粮食借给国家,限制自由贸易,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材料结合所学,可印证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故C项正确。
D项: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根据所学,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一直实行的是余粮收集制,直到1921年才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粮食税。故D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35.1930~1931年,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也成为城市一景。这反映出,当时美国(A)
A.经济危机持续加深                  
B.社会矛盾趋于缓和
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                  
D.福利制度已经确立
A项:根据材料“纽约市儿童餐厅提供的廉价午餐数量猛增”、“因战争而畅销的香烟产量再次剧增”、“许多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可知,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生活困难,反映了经济危机持续加深。故A项正确。
B项:社会矛盾趋于缓和。根据A项的分析,经济危机持续加深,故社会矛盾不可能趋于缓和。
C项:新政取得良好成效。根据材料“1930-1931年”及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尚未实行罗斯福新政,1933年罗斯福上台。故C项错误。
D项:福利制度已经确立。材料并未体现福利制度的确立。故D项错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对2021年高考历史全国甲卷试题的深度解析(2)
山西省2022-2023学年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含解析)
盘点世界工人运动历史
李荣鑫: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与历史意义 | 巴黎公社专题系列二·《政治通鉴》
世界上第一个工人阶级政权的诞生
部编版历史九上:第2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兴起》练习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