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维说虾-时间系列⑭ | 到底是“做水”还是“肥水”?做好3个步骤,才能赢在养虾第一步


当代水产独家报道:

作者 | 厦门科环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王维 

来源 |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


三月,新一年的养殖又将开始。养虾始于做水,这几乎是每个养殖者都知道的浅显流程自然就不用多说了。但三月低温,光照不足,藻种不旺,此时若需肥水,困难确实蛮多。所以这次我们就针对三月肥水这个问题来阐述一番。


肥水,作为每个水产养殖从业者的基本功,大都被认为只是下肥培藻那么简单,而事实上很少人把肥水这个操作搞清楚的。因为单单“肥水”这个约定俗成的说法其实就并非十分的准确和专业。一个连概念都非常模糊的操作,如何又能让人准确的照做并且令结果让人完全满意呢?



蓝藻假肥


肥水,多数情况下养殖者要的只是水中的藻类数量足够即可,只要有足够多的藻类,无论藻相好坏多数养殖者们都会认为这池水就够“肥”了,但这个认识是非常片面的。所以这才又有了“假肥”一说,而实际上假肥一样是由藻类构成的,区别在于形成假肥的藻类种群多数并非有益藻类或者藻类并非处于最佳状态而已,所以单单以藻相状况来描述水体肥瘦程度是不完全或者说不准确的。


■ 假肥


实际上水体的肥度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水体里可供水生微生物利用的各种营养元素的含量多少,其中包含各种矿物质、无机物、有机物等。然而这些物质的含量也并非越多越好,很多物质在含量超标时往往会反过来制约藻类的繁殖,如溶解有机物过多时水体非常粘稠,水体表面张力会增加,溶氧会降低,有机碳链难以快速断链分解,营养难以释放,初生态藻类吸收不到营养自然很难生长;而很多矿物质尤其是重金属、微量元素等含量过多时还会有杀藻效果。所以营养物质过多,水太“肥”并非好事,含量严重超标的还反而会水清见底,肥不起藻来。


既然肥水很难完全概括这个前期培藻调水的操作,那笔者就以一线养殖户的一种说法(做水)来重新概括。即把新进池塘经过消毒的一池水,通过各种用药调理做成富含放苗养殖所需微生物种群的活水。一些地区的养殖户又称之为“做活”。


做水分为三个步骤:水化调整,培藻和培菌。


1


水化调整


由于在水质指标不正常时,有益菌藻的繁殖都会变得困难和异常,同时很多处理异常水化,调整改善水质的药物也对菌藻的生长繁殖有很大影响,所以想要培藻培菌,就要在消毒之后先一步进行水质检测,并即使针对性调整各项水质指标。


■ 劣质水源-泡多、氨氮亚硝酸超标


这个步骤相对比较简单。养虾常见的水化指标,如pH、溶氧、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余氯、盐度、总硬度、总碱度等都是可以通过对应的试剂盒或仪器设备来检测获得的。不正常的针对性调整即可,其细节内容较多,这里笔者就不做详述了(若是需要笔者可在以另外的章节再来详述)。


■ 做水前的水化检测


水质指标调整好后,就要考虑培养藻相和菌相的问题了。即选在好天进行培藻肥水或培菌净水。这个培藻培菌的步骤,就是养殖户们所说的“做活”。意思是说将消毒之后严重缺乏微生物的“死水”,经过用药针对性培养出我们养殖放苗需要的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即优良的藻相和菌相),这样这池“死水”就算是做成了“活水”(有些地方又叫“熟水”)。


我们通常以水体透明度30公分作为早期水体藻类浓度的最适标准。在藻相正常的情况下,若消毒之后水体透明度>30公分就要肥水培藻,令水色浓起来,慢慢达到透明度30公分这个标准;反过来,若是透明度<30公分,则无需肥水,而是培菌来净爽水质(一些缺矿或者溶解有机物偏多的水体还需要大量补矿),令池水清瘦下去。这两种操作都是将水体透明度调至30公分为宜。整个培藻或培菌的操作一般耗时1-3天,由于微生物的效果受天气影响较大,所以用药前须严密关注连续几天的天气情况,尽量选择在持续晴天(最差也得是阴天)期间进行。


■ 透明度30公分的绿藻水


1


培藻


培藻,又称为肥水。一般分为三步进行:


第一步是镜检藻相。想要培养藻类,自然首先要确定池水中是否有藻类,同时还须了解池水所含的藻类是有益还是有害的居多。这一步不仅须要依靠显微镜来检查,还对检查的人员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要求。这两点相对比较苛刻,所以实际生产中多数养殖者都没有条件来完成这一步。但恰恰是这一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藻相的优劣,在养殖密集、污染较重以及多年养殖的区域,有害藻类、原生动物偏多,镜检藻相这一步就更是不可或缺的了。镜检藻相若是不好就得重新进水消毒处理,当然如果水源条件确实太差,也可以频繁用兼性芽孢配合多矿产品来慢慢转变藻相,但这个操作相对成本较高,见效时间较漫长,多数养殖者很难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效果出来;若是藻相合格,就可以进行下面的肥水操作。


第二步是“起肥”。即用一些藻类易吸收的药物(如多矿产品、游离氨基酸、小肽、矿肥、发酵有机肥等)复配使用令藻类快速繁殖起来,短时间(12-36小时)内达到透明度30公分左右的水体浓度。起肥的关键是一次用足量(可按说明书1-3倍剂量使用。这些药物吸收较快,所以即使用量稍大,藻类起得过多,也不用担心,时间一长就会慢慢变清下去,到时再来培菌追肥即可),若24小时没见水色变化就要继续再补(24小时左右水色若有点变浓,可继续观察6小时再决定是否马上再肥),补充的剂量则按说明书剂量即可。但要注意营养的搭配(矿物肥和有机肥搭配。总碱度、含磷、含碳、含氮偏高,水源较差,水质较粘稠的应适当增加矿肥的比重)。


第三步是“补肥”。又叫 “追肥”,即用分解缓慢的肥水产品(如长肽、腐植酸、有机肥、石粉等)持续供给藻类所需营养,保证藻类种群的稳定生长。补肥一般在起肥后3-7天期间进行,追肥的时机关键在于注意观察水体透明度变化(透明度稍有变大、水色稍有变浅、变粉、变白、变浊就要补肥)。有条件的可镜检来精确判断:藻类数量略有减少或藻类开始老化(藻类个体出现大型化趋势、色素体颜色变淡、鞭毛藻类活动变缓、细胞出现变形或异常形态的藻类变多)就要补肥。


补肥若是遇到天气或水质不佳的,可少量(按说明书最小剂量或减半)搭配少量活菌产品(如兼性芽孢、EM菌、光合菌等),加速补肥产品的分解利用。注意这时不能用菌过多,否则常会出现藻类被直接分解,导致池水掉清的情况。


3


培菌


培菌,是近几年生物絮团理论提出来后才慢慢流行起来的一个操作。这是针对水源污染较重的区域在消毒处理后水质仍不干净时,紧接着继续往下进行的一个水质处理步骤。此操作是向水体加入大量的生物制剂,效果一旦出来(水质变清),就说明活菌繁殖起来了,也就达到了“做活”池水的目的。


培菌比较简单,用法关键在于活菌制剂的选择。首先得镜检水质情况。若是大分子的有机絮团(在显微镜里是无规则的杂质形态)、原生动物或多细胞藻类较多的话,就用芽孢杆菌为主;若有机絮团较少或单胞藻为主的话选用乳酸菌或光合菌为主。活菌的使用可以是单独使用,也可以是搭配使用。


若是搭配,一般用酵母菌或芽孢杆菌这类分解大分子的活菌配合乳酸菌或光合菌这类分解小分子的活菌较为合适。培菌时第一次一般是按说明书正常剂量或加大1-1.5倍剂量使用,用时可以搭配少量红糖(2-4斤一亩)或氨基酸(说明书最小用量)以增强活菌效果。


若用后两天没见效,水没变清爽,就得马上按说明书剂量继续补菌。若连用两次无效就得考虑换一种活菌或配套方案了。若是遇到一些特殊细胞结构的有害藻类、广泛使用活菌或严重污染区域,可能很多常规活菌产品很难达到很好的清水效果,这时可以考虑先用一次氧化剂(如二氧化氯、双氧水、过氧化钙、过硫酸氢钾、过碳酸钠,注意以上最好用粉剂干撒或化水泼洒),等药效过后再用一次活菌看看效果;若是不想用氧化剂的也可以选择如蛭弧菌、强分解型芽孢等特殊的活菌产品。


若用菌后水质很快清瘦,水体透明度>30公分的,可适当追肥或搭配使用遮光药物(如腐植酸钠),以免水质太清导致苗种受强光应激和青苔泥皮等繁殖起来。


■ 严重污染的水源-水面死藻杂质很多


按上面操作把池水做好,确保将池水做活做熟(标准是池水藻相水化正常、水质稳定、pH日波动≥0.3同时≤0.5等、若是能出现少量的轮虫、枝角类等小型水蛛就更佳了),就可以进行试苗、放苗操作了。做活的池水试苗放苗成活率都相对比较高,这是对虾养殖乃至大多数水产养殖都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很多有经验的老养殖户,每造放苗养殖都比别人存活率高,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这一点技术上面。当然,这一点非常考校经验的积累,需要读者自己去不断的尝试和总结,这方面笔者就帮不了各位养殖朋友了!


■ 出现水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辟解读!对虾养殖中存在误区和错误观念!
经典分享 | 关注水体营养平衡避免水体老化
南美白对虾塘如何肥水? 青苔过多怎么办?
对虾放苗初期的四个“隐藏杀手”,最容易忽视的,往往最致命
想把水质调到最好,要会辨别真肥还是假肥!
池塘常见不良水色及调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