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读红楼”第二十八回(上):灵魂幸存者的共鸣

    


作者:沈默

【按:第二十八回,如果按照周汝昌的九回分法,则是第三、四段落的承上启下。此前第三段是春天,以葬花诗为尾音。此后第四段是夏季,以宝玉识分定为终结。因此,本文特意点出二十七回葬花吟的重要作用,独成一篇,虽有絮叨之嫌,也就不避冗杂了。】




红楼在第二十六回到二十八回,这三回是一个小段落。叙事节奏呈纺锤状,两头稍紧,中间最缓。这种叙事模式,倒很像希伯来诗歌的对称体,中心位置为作者最为强调的内容。



第二十六回整回是四月二十五日一天,二十七回则仅仅是次日早晨。第二十八回则紧接着上一回,写二十六日的余下时间,以及二十七日。这三日用了三回的篇幅。重心无疑在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吟。

首先,这三天,中间一天是芒种节,曹公杜撰出祭饯花神的风俗,与出生花朝节的黛玉,以及《葬花吟》,三花遥相呼应,凝成一个中心。

其次,在情节的安插上,也别具匠心。二十六回,从另一对世俗版的宝黛恋——贾芸、林红玉的爱情起,视角从小红到贾芸,再到宝玉,这样无缝转接,上半场写红芸恋,下半场写宝黛恋。中间用一场宴会穿插,并由此产生宝黛误会。

二十七回则由此产生了宝钗扑蝶、黛玉葬花这样对称的经典场景。上半场通过宝钗视角,仍写红芸恋,下半场则直接写宝黛恋。这是对上一回的延展。

到了二十八回,上半场写宝黛恋,下半场则宕开,写了宝钗、袭人这一对互为影子的主仆的婚姻预兆。

 


我们先来看第二十八回的上半回。

如果说二十六回下半回是写葬花吟的起因,则这半回,是写葬花吟的余波。

写起因易,写收束难。黛玉吟出葬花词后,将会得到何种反应?如果草草略过不提,则埋没了苦心孤诣;如果不厌其烦铺写,则又过于雕琢和煽情,显出文艺腔。作者写宝黛爱情,多描写宝黛的争吵讥嘲,但如果仅表现这些行为言语上的互动,则显得二人肉麻造作。而宝黛的心灵共鸣,虽然为数不多,却如画龙点睛。

共读西厢一处,并未直接点出两人心理,可以视为两人尚在情窦初开,懵懂之间。而春困发幽情之时,也是读西厢的延续。这两处都在爱情进深之时,也点出两人的分歧。宝玉在受到西厢等传统的爱情故事的启迪时,同样沾染了故事中男性中心的气息,因而在爱情的追求中,不免有轻浮之气。



只有到了这一回,他们不再借助其他的文学媒介,而是靠着黛玉的自我书写,宝玉的意外阅读,完成了一次单向然而直接的心灵交流。宝玉通过葬花吟,更深地读懂了黛玉,之后不久,黛玉又恰巧听到宝玉的“经济学问论”,而明白宝玉确实懂她,也笃定了她对宝玉的懂。两人前后略为参差的同步相知,使得宝黛爱情从此步入了与传统爱情故事不同的一个新境界。

爱情不再仅仅靠着才貌和品德的互相吸引,而变为因为灵魂的谐振而持久不衰。这在古典小说里是开天辟地的,甚至也可说是独一无二的。唯拥有塑造出数个完整而鲜活的人物灵魂的能力,这样的作家才可能描摹出这种灵魂碰撞与互通的新境界来。

把宝玉对葬花吟的反应,放在另一回,一方面是为了在上一回更加凸显葬花吟本身,另一方面也让新一回的读者一开头就能注意到宝玉的反应,也是为了强调。

 

(宝玉)不觉恸倒山坡之上,怀里兜的落花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亦可到无可寻觅之时矣。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

 

     

之所以全文引用这段,是因为其重要性,以及文字的精粹,令人百读不厌。每看一回,也如宝玉一般心醉神痴。

时间是人世一切意义的大敌。死亡和毁灭是所有美的结局。“无可寻觅”四字,让人无法自处。你能把握住什么?你追求的一切,最终逝去。眼前那些真真切切的美好,那些生命,终归虚无。甚至连你对它们的纪念,对它们的珍惜之情,也将湮灭。那么这一切的意义到底在何处?

曹雪芹在此处写出了哲学意义的虚无,而这种虚无,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永远无法化解的悲哀。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幸福还是不幸,在这种终极的追问前,都那么脆弱和渺小,微不足道。这里已经奠定了宝玉将来出家的基调。因为他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终极思考。

 此刻的宝玉,顿时被巨大的悲伤击倒。在那一霎,宁愿化身为脖子上那块石头,可以不用承担痛苦悲哀。只是他却不知道,这块已经通灵的“蠢物”,也已经不再无知无感,它来世间一遭后,终究回到渺渺大荒,不再受世情之苦,却也不愿遗忘,而将所有遭际刻在身上。这种复杂矛盾的心态,大概也隐寓着作者的态度罢?

有了灵性,有着对情的敏感和感受力,到底是幸运还是不幸呢?能爱,能体验人世的美好,却终究要失去,一无所有。到底是选择太上忘情,摆脱这种人生的大悲哀,还是为了收获情,甘愿去承担大悲哀呢?这个类似于哈姆雷特式的问题,恐怕不仅摆在曹雪芹面前,也是传统文人乃至所有人面前的一个形而上选择。




至此,我们才能理解黛玉的忧伤,也才能理解宝玉的迷茫。

黛玉通过葬花吟,表达出她对自我人生的感觉与理解,而这种理解,虽然受到历代男性诗人的闺怨诗的启发与影响,但其表达的重心,仍实实在在地落在自己的性别上,比男性的代言更为恳切。

如果没有这首诗,我们看到的黛玉,很可能仍然是一个缠绵多情的旧式才女,或者如后代一些戏曲那般,庸俗化为爱情至上的恨嫁女。一名女性,如果其爱情“无所附丽”,她的生命终究是苍白而单薄的。

虽然我们常常称黛玉是为情而生而死,似乎人生的中心全在宝玉一人。然而,黛玉的诗歌中,除了题帕三绝,其他的诗歌,居然都写的不是爱情,至少不全是爱情。



诗中之诗的这首葬花吟,更是紧紧围绕着伤春,哪怕写作的初因是爱情的受挫。感春伤己的愁思,主要有几层:

一是生命与青春的短暂,二是环境的恶劣;三是孤独;四是自洁;五是寂寞的死亡。

这几层意思,层层递进。最终达到最深层的悲剧性:死亡。以上种种,看似与爱情无关,但实际上暗示的是:爱将成为寂寞死亡的救赎。

上面引用的文字,不仅是宝玉的感慨,更是黛玉的原意。作者通过宝玉的听后感,一击两鸣,也写出了黛玉的人生悲感。宝玉听出了“死亡的寂寞”,在“寂寞的死亡”上更进了一层。



只是两人的视角不同。但黛玉把自己代入落花的命运中,代入红颜老死的宿命里,她的悲伤。所以说,黛玉的忧郁多愁,更多地来自于诗性,来自于对生命的感悟,而不纯是因为爱情。而在此之前,宝玉虽然混沌地珍惜这些生命和青春的美好,但乃是缘于灵性的自发,其视角仍是在于自身,在于满足自我的“贪婪”。而葬花吟引发了他生命的自觉。此刻,他第一次从黛玉的角度,从众女儿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的残酷与虚无,虽然他站立的仍是一个旁者的角度,但因为共情造成的苦痛,已弥漫在他的体内。

而能迅速读懂这首诗中黛玉深邃的悲伤,也正因为宝玉一直也面临相似的困境。

虽然因为“女儿是水,男人是泥”的“自卑”,宝玉从未把自己的生存和青春本身当作最重要的事儿。但他面对这个世界,面对自己未来的命运,一直有着深深的恐惧。父母或软或硬地将他往仕途道路上驱使。他目前还能依仗着年幼,靠祖母的庇护来延缓压力。



一旦成年,祖母也丧失了理由,他就只能独自对抗整个世界的世俗价值观。而他所能接触到的文化资源里,又缺乏能抵御它们入侵的武器。原始道家,尚且能嘲讽孔儒,逆反名教。但明清之际,三教合一,即使道释之说,也把伦理放在第一位。他对世俗价值的逃避,首先就违背了儒家的家庭伦理。

而更可怕的还不是自己的命运,而是他所珍惜的人与物的命运。他可以笑谈着自己的化烟化灰,却无法面对诸女儿们的化烟化灰。他只好装作她们是永恒的,只有自己会死去。可他也早知道,在女儿们生命死去之前,她们的美好要先变质,珍珠化为鱼眼,这种变质已经等于死亡。

宝玉自觉没有任何出路,绝望的人只能当个鸵鸟,“受用一朝,一朝便宜”。或许明日自己就死了化灰,就不用再思考和承受这些无解的难题。作为在新的文化与社会下的今日的我们,很难苛责宝玉的心态。鲁迅尚且说过,将铁屋子的人唤醒,只是增加他们的痛苦。而在绝望里,除了女儿之美好,爱情更是宝玉这个灵魂幸存者在孤岛上的最大的救赎。



宝黛两人,第一次,一起站在爱情之外,来共同看待世界。这次视野之宽,对灵魂窥触之深,都远超以往。两人仿佛两座漂浮孤岛上的幸存者,他们看见了对方,虽然不能互相救济,却能互相安慰。

有了这次的共鸣,才有着生死不渝的爱恋。菜米油盐也再无法磨损这样的深情。更无论小人作祟,命运拆毁。最终,如谶语一般,唯有死亡隔绝了两人。




点击下图即可关注“红楼梦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画面唯美,寓意却令人心惊!
《红楼梦细节解密: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原...
爱情就是宝黛那样,你懂我,我懂你,别人都不懂
<红楼梦>读后感-----学生习作 周雨欣
宝钗胎里带来的“热毒”,到底是什么?
翰府品红|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