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精华篇:笔法很难吗?把握好三个阶段,这是经验

日前在网上看到一张笔法传承图,有些感触。

通过此图,能得出一个不太成熟的结论,笔法在古代有层神秘面纱,一直以种“秘不示人”的姿态出现在大众视野,每次传承发展,似乎总会以“某种关系”为纽带,好像没这层关系,便无法习得笔法一般。

笔法真这么神秘吗?常人就不能自悟吗?

这是今天要讨论的问题。

此文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全程未必只写笔法。

一、

需要重申的是,笔法一点都不神秘,只是使用毛笔的动作而已。

仅仅只有七个字“起、行、收、提、按、转、折”。

起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这七个概念,但凡有两年临帖基础,看过些教学视频,就能听的明白。

但话说回来,听的明白是一回事,能意识到是另一回事,这也是笔法在初学者心中的第一个难点。

很多初学者在起初比较注重“临外形”,通常是以形体相似程度作为自己进步与否的一个评判标准,这是正常的,也是初学者毕竟的一个阶段。

书法在初学过程中要经历很多思考阶段,每个阶段都会打破前一阶段的认知,对书法有新思考。

从“外形”到“用笔”,从以外形美丑好恶为临习目标到以笔法动作为临习目标,这是第一个需要突破的阶段。当然,从外形到用笔是需要一两年对外形的 临习基础。毕竟一横一竖写不好,位置摆不对,用笔动作更不可能去顾及到。(当有人说,古人写字也不都好,王羲之也有不好看的字时,你是能明白他处于哪个审美阶段的)

有时候天天苦练却难进步,原因并不在不够努力,而是在方向。你的瓶颈,就是别人一句话的事,但这句话并不是谁都去说的,因为这涉及到一个“信任”问题,如大街上随便来个人说你书法学的有问题,你应当如何如何学才对路,你会听吗?显然是不会的,你都不知道他是干嘛的,感觉像江湖骗子一样。

所以需要“某种关系”为纽带,如父子、叔侄、师徒等,中国人潜意识中是更信“关系”的,有事总要托关系才放心,哪怕是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去医院看病难做手术尤其如此,一个熟人医师似乎要比一个不熟的三甲专家更可信。

今人如此,古人如此,任何领域都如此,千百年来人是没有变的,所以《书谱》最后会写上这样一个典故: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

王羲之给老太太题扇子,老太太起初满口埋怨,后来又赔笑去请,为何?卖出钱了,不信也信。

未必是古代笔法太神秘,更多是传播条件不允许。一个没有家学的人练字,投师无门,谁给指清方向呢?纵有雄心又如何?一个书香门第的人练字,天赋再差也会写的对路,无非就是家里人多啰嗦两句而已。

多一句,少一句,往往就是这个差异。我常用自己举例子,自学也有两三年,老师见我对书法认识还差一层纸,遂收徒教授。

前后对笔法的讲解也就十几二十分钟,而且内容也无外乎告诉我啥叫提笔按笔转笔折笔,临帖要去注意“提、按、转、折”。

这些确是我自学两三年就已经知道的概念,几乎每个字都会有这些动作。但真能得到的启发是方向的转变,他告诉我,临帖要去注意这些动作,而非外形。

所以教在精,不在多。

听懂,只需要十分钟,他如此说,我便如此做就可以了。但做的过程并不容易,因为习惯并不好改,尤其是打破认知的习惯。以前临帖临外形,现在要从每个字的动作去拆,关注点发生变化了,也更细致了,很吃力。

这个过程的完整版在专栏中写过,也有过一些坎坷和化解方法,内容比较长就不说了。

二、

当把注意力放到笔法动作上,放到“起、行、收、提、按、转、折”上,你才会明白这些简单的概念为何能称为最难的懂的概念。

因为同样是起笔,不同的名家有不同的风格,同一个人会写出不同的变化,转折提按亦如此,这才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东西。即使是学一个人的字,他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起笔折笔,都是有规律的,也是可以体会到的。

听懂很简单,但落实到自身实践,随便拿出一个名家学习就需要二三年。

笔法不难,就是有点抽象难理解,自学体会需要两三年,有人教一年半载就够了,主要没人陪你学那么长时间,所以还是需要关系为纽带。只要有了这层关系,一个能勤请教,一个能勤斧正,还是很快的,这也是科班四五年能写的比大多数人好的原因,跟天赋一点关系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

三、

画了一张图,①之前是临外形基础的阶段,时间花费长,收效不高。

而①是一个分水岭,从这个阶段开始由外形转向笔法。这个阶段一开始进步也比较慢,而且比之前更枯燥,主要是体会起行收提按转折这七个字。

①到②,②是个结束点,需要做的就是把某一家的七字笔法应用习惯,分析透彻。不透不算到第二个阶段,用通俗语言来说,这就是别人告诉你先精一家的原因。

做到①,算一只脚准备进门。做到②,另一只脚入门。

到①,不会有人说你字江湖,因为你有笔法。到②,不会有人说你的字业余,因为你会用笔法。

到了这个阶段,你会发现曲线斜率突变,也就是高速成长期。

因为有了摸索第一家笔法的经验,那转去摸索其他诸家,就不用两三年了,大概有两三个月的临习就能摸索一番。

这就是经验起到的作用。

自己数年的经验尚能如此,别人几十年的经验呢?只会更有帮助。

所以“口传手授”,真的很重要,你摸索十年八年,这里连教带练一两年就走完,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

也只有到这时候,临帖量大,才算是努力,之前只是一厢情愿的徒劳。

②-③是什么呢?

一通百通,一家起行收提按转折的使用习惯和逻辑能明白,则其他诸家只需要去分析理解就可以了,速度很快。

初学者看百家,是百种字形风格。

入门后看百家,是百种不同习惯。

学得几家用笔的习惯之后,这家如何转折,那家如何转折,这家多少种起笔,那家行笔有多少种动作,都是碎片化的技法。

2-3的过程是把诸家风格碎片化,再进行有机融合。

到了③之后,也就是从古人身上学到技法了,也融合了,悲剧也就开始了。

成长开始变得非常慢,又要完善自己技法风格,又要去兼顾①这些基础动作的基础,又要不断从②中再吸取新的因素。

同样的,道理很简单,过程十分漫长。

这其中并不单纯是技法的融汇,还要涉及到气韵、神采。

气韵要通过取法博后对诸家风貌的取舍来营造,而神采则需要在起行收提按的基础技法上尽善尽美,才能推及单字,乃至通篇。

所以古人才会说一句“通汇之际人书具老”,然而,懂这些只需要数年而已。

笔法七个字,内容可多可少,可以是七个字,也可以是专栏中写的几万字,但无论讲多少,都是抽象的,因为一家没入,好多概念都显得浮华无实,常有人说看完我文章不知所云,那也没办法。方法就是这个方法,过程就是这个过程,“渔”几千字就能解释清楚,“鱼”却需要一年半载来给,而且一个人一个给法儿,不太容易做到。

笔法难吗?

在我看来不难,初学时不知为何物,只要有人指点出方向就不觉难,因为常读帖常思考总会有所得。多数人没弄清笔法,只顾着临帖练字,就是方向错了,适当时机下理论学习是很重要的。

要记住②之前,脑子勤比手勤更重要。等到②之后,想动脑子都未必够用,多数要看天赋了。

继续阅读(剩余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书法练习中如何临帖
书法只学一个字帖,能不能弄懂书法?
书法入高端,笔速是关键!
书法初学者的困惑:临帖到底要不要“像”?抽丝剥茧,一文讲透
笔法专讲
学书个人经验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