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两千多年前“凭嘴吃饭”的高人

初识孟子,只知道他是中国古代的“亚圣”,头上顶着诸多神秘的光环。

读懂孟子,发现他其实是个自信、快乐而风趣的老头儿,是个真正“凭嘴吃饭”的高人。

且看他怎样靠嘴“觅食”?

 


先听孟子怎样讲“段子”


从心理学角度讲,越是形象的东西,越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越容易被对方所接受。所以,从古至今,“讲故事”始终是信息传播和思想扩散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即便到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小说包括手机微信里的“段子”,从本质上讲还是“故事”的翻版。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始终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人生理想。他从40岁开始周游列国,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奔波于任国、滕国、薛国、宋国、梁国、齐国等大小国家之间,极力向各国统治者宣传仁政思想。60岁之后回到鲁国,专心著书,将自己的思想凝结于《孟子》一书中。

他所讲的“段子”,大都是为了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

孟子54岁的时候到了齐国,见到了齐宣王。那时齐宣王刚刚执政,很想施展一番抱负,所以对孟子比较重视,请他担任齐国的客卿,相当于现在的国家顾问,地位虽然很高,却没有多少实权。

一次,齐宣王与孟子聊天时,说起了自己的困惑:我的园林纵横只有四十里,老百姓却觉得太大;听说周文王的园林纵横各七十里,老百姓却认为它太小,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先向齐宣王讲述了自己的遭遇——

我刚到你齐国边界时,没有贸然进来,而是先问清齐国最近发布了什么重要禁令,才敢入境。因为我听说你在国都附近划出一片园林,纵横各四十里,规定老百姓不得入内。如果有人杀死一只麋鹿,就如同犯了杀人罪。你这等于是在一个国家设下了纵横四十里的陷阱啊,老百姓认为它太大,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周文王的园林虽然比你的大,但我听说那个地方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打鸟捕兔的也可以去。那是一座君王与百姓共享的园林啊,老百姓认为它太小,难道不是很正常吗?

孟子这一番话,让齐宣王无言以对。



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那么,怎样才算真正的孝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孟子讲了有名的孝子曾参的故事。

曾参奉养父亲曾皙的时候,每顿饭必定有酒有肉。吃完之后撤除食物时,一定要问父亲剩下的饭菜给谁。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父亲虽然年老体衰,眼睛看不清了,但他知道父亲喜欢做善事,所以就按照父亲的意愿,每次都把剩下的饭菜送给附近的穷人家。当父亲再问,还有多余的饭菜吗?他一定会说,还有,让父亲不要操心。

孟子通过这个故事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做善事能让人得到快乐。而当子女的能让父母经常感受到这样的快乐,才算是真正的孝。

对于那些追求荣华富贵、坐等嗟来之食的人,孟子向来看不起。

他曾讲过一个寓言故事:有个齐国人,每次出去,都要吃得饱饱的、喝得醉醺醺的才回家。妻子问是谁请他的客,他说都是有钱有势的人。可是,他们家从来没跟什么显贵的人来往啊。妻子觉得很奇怪,有一次就偷偷跟在他后面,结果发现他直接去了东门外的墓地。原来,他一直是在向扫墓人讨要祭祀剩下的酒菜吃。

孟子说,像这种贪慕虚荣的人,是失掉“本心”了。

《三字经》里“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多数人以为是孟子说的。但我们翻遍《孟子》,也没发现孟子说过“性本善”这样的话,只是出现过两次与此相似的“性善”一词。他讲“性善”,着重强调的是“性向善”。

为了论证自己的观点,孟子绘声绘色地说:齐国都城附近有座山叫牛山,山上本来长着很多花草树木,因为过于靠近城区,树木都被人砍光了。再加上人们在山上放牛牧羊,牛羊把花草也啃光了。但人们看见那光秃秃的样子,就以为它从未长过成材的大树,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不是的。山的本性是“能够”,是一种力量。白天下着雨,早上有露珠,新芽又会发出来,只要给它机会,它将来还会成为一座花木茂盛的山。那么,人的本性是什么呢?就是能够行善避恶,因为人性向善。

孟子就有这样的本事,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把看似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明明白白。


 

又看孟子怎么打“比方”


所谓打比方,就是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和本质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细读《孟子》我们发现,孟子语言艺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善于打比方。

有个很有意思的成语叫“五十步笑百步”,其典故就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一次,梁惠王向孟子抱怨:我治国理政、安抚百姓,已经非常用心了。当河内出现灾荒时,我就把一部分百姓迁到河东去,再把河东的部分粮食运到河内来。河东如果发生灾荒,仍按同样的方法去做。我考察过邻国的政务,没有哪个国君像我这样用心的。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也并不见增多,这让我很想不通,到底是为什么呢?

孟子沉吟片段,对梁惠王说:大王喜欢战争,那我就拿打仗作比喻吧。当战鼓响起,两军交战,刀刃剑锋碰撞之后,就有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刀剑逃跑了。有的跑了一百步才停下来,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下来了。可跑五十步的人却嘲笑跑一百步的人贪生怕死,有这样的道理吗?

梁惠王说,即便没跑到一百步,那也是逃跑啊,怎么有资格去嘲笑别人呢?

孟子马上说:对呀,既然大王明白这个道理,那就不必抱怨自己的百姓没能多于邻国。

这番话的言外之意是:大王你就是那个跑五十步的人。别的国家做得不好,等于是跑了一百步,但你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做的坏事稍少些而已。



其实,孟子留给后人的成语还有很多,如左右逢源、明察秋毫、揠苗助长、事半功倍等,大多是通过打比方流传下来的。

他在《孟子·告子上》中说:实行仁德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去救一整车着了火的木柴。你见水倒上去没有用,就说水救不了火,干脆不救算了,这是不对的。一杯水救不了一车柴,说明水要想战胜火,需要相当的量。仁的作用也是一样的,不能只靠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大量地施行。

这就是成语杯水车薪的由来。

孟子跟人辩论的时候说:“山坡上的小径一点点宽,经常有人去走才会变成路。只要一段时间没人去走,茅草就会堵塞它。现在茅草已经堵塞住你的心了。”后来我们用茅塞顿开这个成语,比喻经人点拨,心里豁然开朗。

《孟子·尽心上》里有一段被后人广为流传的名言:“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说:孔子登上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就不会被别的水吸引,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就不会被别的言论吸引。

孟子通过这个比喻,强调人的心胸和见识,对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性。

《孟子·告子上》里还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这句话很拗口,一般人不好理解。于是,孟子就打了个比方:有这样一个人,他的无名指有残疾,弯曲着伸不直,既不痛,也不妨碍干活。但是,如果有人能把他的手指治好,哪怕让他到很远的秦国或楚国去治疗,他也不会嫌路程远。有很多像这样的人,手指不如别人,知道羞耻;心不如别人,却不觉得羞耻,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这个通俗易懂的比方,一下就把他想说的道理说清楚了:人不可以没有羞耻。一个人如果把没有羞耻当作是羞耻,反而不会有羞耻,他也就不会去做让自己蒙羞的事情。

按照孟子的仁政理想,官员必须恪尽职守。请看他是如何宣传自己的理念——宋国有个叫戴盈之的大夫,听孟子讲要关心照顾老百姓,很感动,当即表示要免除关卡和市场上的征税。不过他说一下全免了还做不到,可以先降低点,等到明年再整体改善。

于是,孟子跟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一只鸡,别人跟他说,这不是君子的作为,他说那好,我就减少一点,每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再停止不偷。这样做对吗?每天偷一只和每月偷一只,在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既然知道错了,就应该赶紧改,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

这个比喻虽然咄咄逼人,却显得正气凛然。

孟子有个叫公孙丑的学生,他觉得老师谈人生的道理很好,却不容易做到,便问能不能稍微降低标准,使每个人都可以效仿。

孟子说:高明的木匠不会为了笨拙的工人,而改变或废弃自己手中的绳墨;后羿不会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变拉弓的标准。君子教导别人,就像射手拉满了弓却不发箭,只是做出跃跃欲试的样子。他只要是站在正道的中间,有能力有志向的人就会跟着他学。

孟子想表达的意思是:作为老师,努力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在这个过程中使生命的力量充分施展开来,这才是人生的正路。


 

再学孟子如何当“辩手”


辩论是说理的一种技巧、论证的一种方法,也是儒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来很受儒家重视。

到了孟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已把辩论的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宣传儒家思想,维护儒家思想的合理性,孟子在辩论方面表现出了高超的技巧,成为屡辩屡胜的“无敌辩手”。

当时,在众多思想流派中,有个比较独特的流派,叫农家。农家的观点其实很简单,就是每个人都要耕田,然后才可以吃饭。

有个奉行农家学说的人,叫许行,他从楚国来到滕国,被滕文公所接纳。许行带着几十名弟子,每人都穿着粗麻衣服,以编草鞋、织席子为生,日子过得怡然自得。

这天,一个叫陈相的儒家弟子来请教孟子,说许行曾经对他讲过,觉得滕文公做得还不够好,真正的明君应该与百姓一起耕田养活自己,一面烧火做饭,一面治理国家。他问孟子:许行的这个观点对吗?

孟子问,许子要自己耕田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的。

许子要自己织布才穿衣吗?

不是,许子穿粗麻衣服,不用织就可以穿。

许子戴什么样的帽子?

白绸帽子。

是他自己织的吗?

不是,用粮食换来的。

既然许子自己不做白绸帽子,要用粮食去换,那织帽子的人就没有时间去耕田。按照农家的逻辑,你耕田是对的,别人织帽子是不对的,那你干嘛跟人家换帽子呢?

当得知许行烧饭用的锅、耕田用的犁,都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反问道:难道君王治理天下一定要和耕种一起进行吗?一个人身上的用品,要靠各种工匠的努力才能备齐,如果一定要自己制作才能使用,天下人就会疲于奔命。

他由此得出结论:一个社会没有分工合作,就很难生存和发展。



齐国有个叫陈仲子的人,非常廉洁,名声很好。

一天,他带着妻子去探望母亲,正好有人给他哥哥送去一只鹅。他觉得这是给哥哥行贿,便很生气地说:要这种呃呃叫的东西干什么?

过了几天,母亲瞒着他悄悄把鹅杀了,让他跟着一起吃。这时,哥哥从外面回来了,对他说:这就是那呃呃叫的东西的肉啊。

他一听,马上跑到外面,把吃到嘴里的鹅肉吐掉了。

后来,孟子听说了这件事情,对陈子仲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他只讲原则,不懂变通。

有人跟他辩解:这么廉洁多好呀!

孟子问道:你怎么知道你每天吃的粮食是好人种的还是坏人种的?你怎么知道你住的房子是好人盖的还是坏人盖的?如果真要像这样廉洁的话,只有变成蚯蚓才能做到。因为蚯蚓以泥土为食,什么都不需要。

孟子三言两语,就让对方哑口无言。

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家兼政治家,孟子很注意维护自身形象。当他的一些言行受到别人或弟子质疑时,且看他是如何为自己辩护的。

《孟子·滕文公下》里,就记录了这样一场精彩的辩论:有个叫彭更的人,对孟子及其弟子在各国讲学时享受高规格的待遇看不惯,说,你们读书人不做事就有饭吃,真是不合理。

孟子便问:如果你家在盖房子,那些木匠、车工来帮你干活,是不是能得到饭吃?彭更说,那当然。

孟子又问:有这么一个人,他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尊敬长辈,维护先王的正道,堪称后世的楷模,但就因干不了木匠、车工的活,可能在你这儿得不到饭吃。你为什么看重木匠、车工,却轻视讲仁义的人呢?

彭更就从动机上进行分析,说:木匠和车工来干活,本来就是为了找口饭吃,而读书人只是为了追求理想,找饭吃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

孟子接着反问:假如有个人为了找饭吃,到你这里来干活,但他毛手毛脚的,不仅打碎了你房顶上的瓦片,还在你家墙壁上乱涂乱画。在这种情况下,你还会给他饭吃吗?

彭更说,当然不会。

孟子笑道:这么说,你给不给别人饭吃,并不是看对方动机,而是看对方功绩。我们读书人是要教给君王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功绩无与伦比,享受再好的待遇也不为过呀!

这就是孟子,辩论起来简直滴水不漏。用我们老家的话形容,干鱼儿都能说出眼泪来。



《孟子·公孙丑下》还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叫陈臻的弟子,平时很注意观察老师的一言一行,发现孟子在齐国时,齐王送给他一百镒上等金,他没有要。离开宋国前,宋君送他七十镒金,他接受了。到了薛国后,薛君送他五十镒金,他也接受了。于是,陈臻自以为找到了老师的“破绽”,颇有些得意地对孟子说:如果当初不接受是对的,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如果后来接受是对的,当初不接受就是错的。先生您总有一次是错的。

孟子回答,其实都对。离开宋国的时候,因为我是要去远行,给远行的客人送些盘缠,是人之常情,所以我接受了。到了薛国,外面正在打仗,薛君说给你点钱买些兵器吧,这样可以保护自己,我觉得有道理,所以也接受了。而在齐国的时候,我既没有去远行,外面也没有危险,齐王为什么要给我送钱呢,难道是想收买我?作为君子,这样的钱我是断然不会收的。

你看,一场看似毫无胜算的辩论,孟子居然赢了,而且赢得理直气壮。

所以说,听孟子辩论,真的是一种放松和享受,让人不得不叹服。前些年,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种辩论大赛,推出了一批辩论高手。我想,如果孟子能有机会参加今天的比赛,肯定会稳坐“一辩手”的位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31后车数十乘。
动机与效果的问题
通功易事
读《孟子》(40)-动机与效果的问题
孟子·尽心上·无耻之耻,无耻矣
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什么?孟子和学生的对话,值得现代人深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