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读老子《道德经》——说说“归根于静”


有些人学习站桩,只能就事论事地学习技术,而忽略对基本理论的领会与学习,因而整个思想境界不高,站桩到一定时候,就站不下去了。为什么?因为站浑圆养生桩是学习道家文化思想,应该将自己渐渐地销融于道家文化中,从而获得一种深层次的精神解放和心灵的升华,整个思想境界就将更上一层楼。这就是我开始讲解道家文化的基本原因。

 

读《道德经》时,我们最容易感觉到的内容,就是老子对“道”的解释。我们今天学习《道德经》,也必须尽可能深地研究“道”的概念。当然,也只能从我们站浑圆养生桩的角度来谈“道”。如果不是从这方面谈道与修道,而是广泛论述“道”,那么,完全用不着我写文章了。如今,阐述老子的“道”的内容的书籍与文章太多,而且不乏名家大家之论。

 


“道”是一个什么概念?是实物实指的概念,还是虚拟的感觉型的概念?是可知,还是不可知?与我们站桩有什么关系?这要从《道德经》的内容中慢慢展开去评述。《道德经》中的“道”,有老子的话来说,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无声无息,独立长存而不衰竭,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母亲”(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之曰“道”,它广大无边而且周流不息(1)。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道”是宇宙产生的本源,也是人类产生的根源,它的存在当然远在人类认识它之前,即使人类将来消亡了,它依旧长存。这就是说,“道”有其自在性和超越性。

 


这个道与我们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有。因为,我们无时无处不生活在“道”之中。我们看不见它,听不见它,摸不着它,而且没有办法去深究它(2)。但是,它并非虚空一切,而是恍恍惚惚,恍惚之中有实物,黑暗之中有精气,非常真实,又非常可靠(3)。这就是说,我们经常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却又把握不了它。它似实非实,似虚非虚,不可名状,却又无处不在,时时影响我们。

 


既然“道”说来与我们密切相关却又是那样虚无飘渺、不可捉摸,我们又何必去理睬“道”、甚至口口声声说什么要修道?这就是我们今天读《道德经》要谈的实际问题。用老子自己的话来解释,我们探“道”的目的就是: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由此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虽然繁多复杂,最终又会回到各自的根源。复归于根源叫做“静”,静叫做返回生命本来的状态;返回生命本来的状态叫做“常理”,认识常理叫做明(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认识常理,轻举妄动就会出大乱。认识了常理,才能包容一切,才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合于道;合于道,才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4)。

 

老子的话说明,“宁静” 就是归根回源,就是返回生命本来的状态,寂静就是恒常之理,认识这种道理就是启明。这也是说,老子对入静有深刻的认识。而这点正是今天我们学习道家思想首先要做到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自古至今的名言,也是今天到处正在宣传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正是老子首先提出的思想观点。

 

为什么一定要做到宁静与淡泊?我们来谈一个我们常常遇见却又不会去深思的例子。我有一个同事,原先也曾学习过浑圆养生桩,曾经算是师兄弟吧。他很能干、很聪明,后来当官,且升上去了。他是个清官,很有事业心,在他的努力下,其单位慢慢成为一个好单位。他自己也成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费的领取者,有正高职称。可谓该得的都得到了,应该满足了。可是,他就是不能淡泊下来,当然也宁静不下来。退休之前,他称自己退下后再去外面做点事,一年搞个二十万没问题。真的退休后,他也真的这里经营一下,那边钻弄一下,还热火朝天地去炒股。



我曾经对他的妻子笑道:“他怎么一点桩也不站?”他妻子笑道:“他哪里闲得下来噢!”我也有点捺闷,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不静享一下清福?他的退休工资已经够高了,又没有负担,还去弄什么钱!看来,正如其妻所说,他真的是个静不下来的人。忙惯了,不忙反而不习惯。我认为他既然学习过浑圆养生桩,就应该多少有点返回本来寂静的觉悟。后来,听说他开始反省自己了,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医院体检报告一证明他患有晚期肝癌时,他几乎就崩溃了。他对去看望他的人说,他的努力到现在,是一场空哦!后悔没有静下来想想如何修复自己的身体,后悔没有认真站过桩。我听到他的事后,一直心难宁静。这种事,在我们身边发生得还会少吗?不遵道守道,能不出事吗?合于道,才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老子说得太好了。

 

所以,遵道、守道,其实是我们身边经常发生的事。自古及今,我们的先人和今人,常常用老子的智慧开解自身的烦恼和种种纠纷,首先是保护自己的生命和精神的安全。而遵道、守道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就是入静,回归生命的本真状态,淡泊处置百事。有了这一步,才能谈一些进一步的道家观点。其实,许多人并未学过站浑圆养生桩,甚至说自己从未学习过老、庄的著作,哪里有什么道家思想?但是,他们不知,道家文化已经深入我们民族文化的骨髓中。应该说,你知道的,人们应该具有的一些淡泊、宁静、圆融和忍让、大智若愚、知雄守雌等,都是道家文化的典型性格。我们的老祖宗中那些聪明才智与才情过人的文化人,几乎都有道家文化的深沉内涵。今天,我们开创事业,也应该具备道家文化中的智慧,从而帮助我们打开心结,平和心态,解开一些难解之纠结点。

 


我有一个朋友也是个才子型的人物,但是,在浑浑噩噩的世界上生活久了,那么点才气差不多也销蚀殆尽了,只剩下一点对人生的感慨。后来,他开始学习站桩,人就慢慢变回来了。他对我说,站桩开始时,他不能入静,一入静,满脑子尽是怨恨与气愤,一生受的委屈太多了,二是贪官、坏官太多了,怎么能不怨恨至深呢?我就说,你恨时别站桩,站桩就别去恨。他试用此态度去入静站桩,慢慢地,他走进去了。现在,他的心态平和了,贪嗔妄一类思想渐渐去除了,已经不管世俗的是是非非了。现在站桩入静较深久。他对我说,现在,他没有了过去那种个人式的情结,大象无形,大智若愚,他回归到生命的原始静态中,人反而思维清晰、深刻、活跃多了,反而开始发表一些文学作品,据说还写出一部电视剧和一些巨型著作。他说,这一切都归于入静,归功于站桩开智。而且因为站桩,他没有因写点东西而累垮。所以,入静、淡泊也是一种生活,是开始一种高质量的生活。



道家文化是一种智慧、才识,经常也是一种能力的基础。你没有站过桩,没有学过《道德经》《庄子》,但是,你身边的人和事总是时时将道家文化的精髓从正反两方面表现出来。所以,你我他,都在耳濡目染中受教育,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宁静自守、淡泊养志。我们站桩者,应该比平常人更多地学习道家文化。尤其是道家文化的第一本开山奠基巨著《道德经》,更应该是我们必须深入学习的著作。从被动受影响到自觉学习道家文化,从肤浅了解到比较深入的了解,才能调解我们的人生观、生死观,才会进一步帮助我们通过站桩调治身体,使长寿成为不期然而然的结果。我的另一位早年的同事前些天前遇见我,就说他在学习老子的《道德经》,我有点惊讶,问他:“你怎么想到学习这种最难懂的文章?”他就回答我说,自己已经到了六十岁,应该明生死、了本源。我感慨,是的,许多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都会开始寻找自己的归宿。不管是佛是道,你都必须先从入静、淡泊开始,从纯净自己的心灵开始。我大学时期的老师,如今大都八九十岁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早已开始走向佛或道。你可以看见他们的神态,已经是那么平静、自如,波澜不惊,淡和虚冲,无喜无忧,无恩无仇。看见他们祥穆自福的样子,我总会想:我们这些站桩者还有什么放不下!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探“道”、修“道”的目的,就是让自己的行为、思想经常处于遵道守道、法于自然之中,不轻举妄动,从而天长地久,没有危险。如果我们没有修道求道的自觉性,就必然会做许多违背“道”规律的事,轻则犯错误,重则丢失性命。如果口口声说修道,却做出一些违背“道”的事,也必然受到惩罚。我们不是也曾经看到这类教训了吗?

 


《道德经》帮助我们站桩者修性,提升站桩的心灵境界。这方面的内容很多,我们将择选一些来阐述。同时,《道德经》还十分贴切地提出了修命的原则,或者说,后代人设计的各种道式修养理论与方式,其实都是根据《道德经》提出的修命原则而启动的。我们的浑圆养生桩的理论,其实几乎就是《道德经》提出的修命理论。

      我们将逐步展开探讨。

  

 

 

注解

(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有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它在天地产生以前就存在了,它无声无息,独立长存而不衰竭,循环运行而不停止。它可以算做天下万物的“母亲”(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之曰“道”,它广大无边而且周流不息。


(2)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看它看不见,叫做“夷”;听它听不到,叫做“希”;摸它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没有办法追究下去,所以视为混元一体。它上面不显得光明,它下面也不显得昏暗,渺茫幽深不可形容,回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叫做没有形状。没有形象的形象。可以称它为恍惚。迎着它看,不见其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背后。根据古已有之的“道”,来支配现在的具体事物,能够认识宇宙的原始。这就叫做“道”的规律。



(3)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佤,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大德的形态,是随着道的运行而变化的。道这个东西,没有固定的形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恍惚之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惚惚恍恍,惚恍之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黑暗,黑暗之中却蕴含着极细微的精气,非常真实,又非常可靠。从古至今,它的名字永远不会消失。根据它,才能认识万物的本始。我们何以知道万物的起始呢?就是根据它。


(4)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人。没身不殆。


   尽量度使心灵处于虚空状态,保持极度宁静。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由此观察它们循环往复的规律。万物虽然繁多复杂,最终又会回到各自的根源。复归于根源叫做“静”,静叫做返回本来的状态;返回本来的状态叫做“常理”,认识常理叫做明。不认识常理,轻举妄动就会出大乱。认识了常理,才能包容一切,才能坦然公正;坦然公正,才能天下归顺;天下归顺,才能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合于道;合于道,才能长久,终身没有危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15年08月15日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54、塞闭人的欲念是遵道而行上德的常理——走进《老子》
老子《道德经》里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从反者道之动里面推,可以推出道...
文子:失落的道家大人物
「道家术语」什么是道?道教史上“道”的演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