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行痹

目录

  • 7 行痹的治疗

    • 7.1 方药

    • 7.2 针灸治疗

      • 7.2.1 治法

      • 7.2.2 选穴

        • 7.2.2.1 处方

        • 7.2.2.2 随证配穴

      • 7.2.3 方义

      • 7.2.4 刺灸方法

  • 8 参考资料

  • 附:

    • 1治疗行痹的方剂

    • 2治疗行痹的穴位

    • 3治疗行痹的中成药

    • 4行痹相关药物

    • 5古籍中的行痹

1 拼音

xíng bì

2 英文参考

migratory arthralg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igratory bi[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wind arthralgi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行痹(migratory arthralgia[1]、migratory bi[2]、arthralgia caused by wind pathogen[2])为病名[3]。又称风痹,是指以游走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行痹又称风痹、走注、筋痹[3][4]。俗称鬼箭风[5]

痹即闭阻不通,泛指邪气闭阻躯体或内脏经络而引起的病症,通常多指风、寒、湿三种邪气侵入肢体经络而导致肢节疼痛、麻木、肿胀、屈伸不利的病症[6]。根据病邪偏胜及病症特点,痹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种类型[6]。行痹者,风气偏胜,肢体关节走窜疼痛,此起彼伏,游走不定[6]

4 病因病机

“痹”是闭阻不通之意[7]。历代医家对痹证的论述颇丰,但概括起来主要是素体虚弱,卫阳不固,感受风寒湿邪,流注经络关节,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痹证[7]患者受病有浅深轻重的不同,大抵皮肤肌肉受病者,其病浅而轻;筋脉、骨节受病者,其病深而重[7]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证治准绳·杂病》:“风痹者,游行上下,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筋脉弛纵而不收。”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一:“夫风走注者,是风毒之气,游于皮肤骨髓,往来疼痛无常处是也,此由体虚,受风邪之气,风邪乘虚所致,故无定止。是谓走注也。”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风胜为行痹,游行上下,随其虚处,风邪与正气相搏,聚于关节,筋弛脉缓,痛无定处,古名走注。……俗有鬼箭风之说。”

4.1 正虚邪入

素体阳虚,卫外不固,劳累之后,汗出当风;或涉水冒寒,久卧湿地,以致风寒湿邪乘虚侵入,经络痹阻,发为风寒湿痹[7]。由于感受风寒湿三气各有偏胜,故以风气胜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7]

4.2 邪从热化

素有蕴热,或阴虚阳亢之体,复感风寒湿邪,寒从热化,则为风湿热痹[7]

4.3 邪实正虚

痹证迁延日久,正气虚惫,风寒湿热之邪,亦可内转于脏腑,则产生相应的脏腑病变[7]。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L、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这是类似风湿性心脏病的描述[7]

5 症状和体征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关节屈伸不利,伸则痛麻难忍,或见恶风发热,苔薄白或淡黄,脉浮弦[7]

6 证候分析

风寒湿邪外袭,闭阻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7]。筋脉关节缺乏气血的濡养,故屈伸不利[7]。因风性善行走窜,故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7]。舌脉为外邪侵袭之象[7]

7 行痹的治疗

7.1 方药

症因脉治》卷三:“风痹之症,走注疼痛,上下左右,行而不定,故名行痹。……风痹之治:风寒攻痛,防风汤表里有邪者,防风通圣散和血散痛汤大秦艽汤风热痛者,四物二妙丸风湿之邪,苍防二妙汤。”亦可用虎骨散加减[4]

7.2 针灸治疗

7.2.1 治法

祛风通络,散寒除湿。以督脉、局部穴为主[7]

7.2.2 选穴

分部循经取穴及随证选穴为主。

7.2.2.1 处方

风池膈俞血海大椎[7]

7.2.2.2 随证配穴

循经分部取穴如下[7]

肩部:肩髎肩髃臑俞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关尺泽

腕部:阳池、外关、阳溪腕骨

脊背:水沟身柱腰阳关

髀部:环跳、居韶、悬钟

股部:秩边承扶阴陵泉

膝部:犊鼻梁丘阳陵泉膝阳关

踝部: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解溪

以上各部之痹,都可加用阿是穴[6]

7.2.3 方义

风池属属胆经阳维脉交会穴阳维主一身之表;大椎属督脉,为诸阳经交会穴,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故两穴相配,可祛风散寒[8]。膈俞为血之会,配血海可活血散瘀以祛风[8]

7.2.4 刺灸方法

针用泻法。

除针刺外,可酌情配合艾灸、放血及特定电磁波治疗等[6]

水针:选用当归防风威灵仙注射液,注射于肩、肘、髋、膝等部阿是穴及有关穴位[6]。每次选用3~5穴,每穴注入0.5~1.0毫升注意勿注入关节腔[6]。一般每隔1~3日注射1次,10次为1个疗程[6]

耳针:取相应区压痛点神门下脚端等穴,强刺激[6]。用于肢体关节疼痛较剧者[6]

皮肤针:主要用于肿胀较著之关节部位[6]。在肿大关节周围及脊柱两侧相应的节段部位轻叩,每隔3日叩1次,5次为1个疗程[6]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4.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49.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80.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19.

  7. ^ [7]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3.

  8. ^ [8] 孙国杰主编. 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14.

治疗行痹的方剂

治疗行痹的穴位

治疗行痹的中成药

行痹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行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骨空
寒包热哮
肝经郁热
囊痈
狐惑
厉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