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欲与无欲

通读《道德经》全文,老子的中心思想是讲人与道的关系,主张人们从概念的伪世界走出来,回归真实的道世界。怎么回归呢?老子回答说: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欲”即是心之念,《说文》曰:“欲,贪欲也。”也就是说,起心动念都是“欲”,本质上都离不一个“贪”字。“妙”的本义是美、好,代表一种感受,无具体指向,结合全句来理解,应该指道的精微,即指天道法则;“徼”这个字多义,《说文》不载,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边界、轮廓,而有边界、轮廓的只能是物,推而大之,即指有形的物质世界。

老子这里说的是两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也是两条回归真实世界的路径。一条是现代科学所走的路,研究万物的形态;一条是老子主张的路,回归万物形态背后的法则,即抛开具体形状的纯粹法则。前一条路依然是在名相世界里打转转,不是真正的回归;后一条路才是跳脱名相世界,真正的回归之路。

为什么“常有欲以观其徼”?

欲为心之念,心念一动即为有心,心动不止,则私念不断,念大者为雄心,念小者为小心,念大无边即为野心。但凡为念者,都具私心,故善恶慈悲皆为私心;凡私心者,皆有所求,故仁义礼信不过一个贪字。然而,人类社会的所有知识与成就都离不开这个“贪”字。

   

我们所有的知识究竟是怎么来的呢?依然是“欲”!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源于对自然的提问,所得的答案就是知识。提问就是希望了解为什么,本身也是一种“欲”。上例那个原始人非常想知道另一个原始人为什么吃得那么美,于是问“你吃得什么”,他得到了一个“苹果”的答案,于是世界有了苹果。

相传,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被掉落的苹果砸到了头。他第一反应是问:树上的苹果为什么会砸到我头上?于是有了万有引力。其实,被树上果实砸到头的何止是牛顿一人,区别在于,其他人都没有象牛顿那样发问,自然不会有最伟大的科学发现,白白错过了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的称号。

回头再看老子“常有欲以观其徼”,短短七个字,道理讲得透彻,真是智者一言,愚者万语。“有欲”是人类认识世界的起点,也是认识世界的动力,更是一种提问的方法。人类凭借这一方法,创造出了无数的定义与概念,最终组成了相名伪世界。

为什么“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脑科学告诉我们,人只要活着,私念就不可停止,心动不止,则意念不断。当年佛陀开讲《金刚经》之前曾有过一系列动作,化斋、吃饭、洗碗、整衣、盘坐,然后佛陀开口道:今天我们讲无我、无念,心无所住……其实这些举动的背后都有“私念”在支撑,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无念、无欲。

但问题是,老子和佛陀为什么还要讲无念、无欲呢?这背后一定有我们不知道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就藏在《黄帝内经》中。


《黄帝内经》认为,人有两套生命系统,一个解剖生理系统(阴),一个藏象生命系统(阳)。同样的,人类的认识主体也有两个,即意识与神识。人类的意识是由大脑产生的,中医将此归纳为七情志(喜、怒、忧、思、悲、恐、惊);而人的神识是由藏象生命系统决定的,中医将此归纳为五神(神、魂、魄、意、志)。意识不等于神识,神识独立存在,简言之它就是灵魂。

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意识和神识的区别:

七情志中大多数都是情绪,喜、怒、忧、悲、恐、惊都属于情感,是一种个人的主观感受,没道理好讲。老天下雨,卖伞的人欢喜,晒盐的人忧愁,都逃不脱一个“欲”字。而这六种情绪包围着一个“思”,即是我们说的“理性”。可见,凡思皆为欲所扰,人类意识以情绪为主。维多利亚瀑布明明在非洲赞比西河,却以英国女王的名字为其命名,那是因为发现者想讨好英国女王。

而藏象五神中基本没有情绪,神、魂、魄、意、志都不包含情感,“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为精”、“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这些定义虽然晦涩难明,但其中都不包含情感。没有情感即是无欲,故神无欲。

一直以来人们认为五神也属于人类意识,似乎与潜意识相似。但《黄帝内经》中明确说五神不属于人类意识。《八正神明论》里说:“帝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在人类婴儿听觉、视觉、理性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神就已经存在,而且“慧然独悟”、“俱视独见”;当人陷入昏迷、意识崩溃的时候,神依然“昭然独明”。这三个形容短语,强调的就是神识独立于意识,两者不能划等号。

可惜的是,我们至今不能确定神识的来历,《灵枢》里说得很明白:“生神之理,可着于竹帛,不可传于子孙。”这部分内容被屏蔽了。

两个认识主体分别对应两个世界:意识主体先天就有欲望,对应的是有形的物质世界,即名相的世界,观察、提问、应答——这是我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而神识主体先天就不存在类似人的欲望,它对应的是道世界。

由于意识主体没有反射道世界的功能,人们如果想认识道的奥妙,就必须将意识调整到与神识同频,然后借助神识去认识大道。就比如你家没有电视,看不到外面的精彩,但你邻居家有电视,你可以爬在墙头上,借看邻居家的电视了解世界。

     

什么是与神识同频呢?修行打坐的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打坐当中,经常脑子里会出现一些莫明其妙的画面,或者心灵上会有异样的感受。此时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这代表什么”等等。可是,一旦你心念一动,所有的画面、感受都会消失。心念萌动即是欲,故“有欲”则道灭,“无欲”则道现,唯“无欲”可观其妙。

神识的最大特点是“无欲”,要想与神识同频,意识就要消减自身的欲望,把喜、怒、忧、悲、恐、惊这些统统去掉,从“有欲”走向“少欲”,仅仅保留一个“思”,这样就与神识同频了。《道德经》后面有大量的篇章讨论如何去欲。

再直白地说,老子认为人类的意识不可能直接认识道的世界,但我们可以通过神识间接来认识道的世界。而要想借路而行,就必须去其情、去其欲,故曰:“常无欲以观其妙。”至于“妙”是什么,我等凡胎俗子,只好张口结舌,惶惶乎不敢妄语。


一念堂主李卫东 作家、历史学博士、史前文明研究专家及外星生命研究专家,潜心研究国学、中医、梦学、生命科学多年,首创提出建立在中医文化体系下的“人有两套生命系统”学说,代表作有《生命终极之门—黄帝内经谜局大揭底》、《梦到底预言什么》、《人类曾经被毁灭》、《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1》、《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2:人类的灵魂来自宇宙深处》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的经中的涣兮
关于老子《道德经》的思考
天机莫测,仙家用“观”
“精神”究竟是什么意思?
浅析道家思想与养生
《清静经》中“观”之修炼,及老君的宇宙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