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黄帝内经》谈脏腑与目的关系

《内经》中有关目与脏腑的关系在《灵枢·大惑论》篇有专门的记载,同时在《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五阅五使》、《灵枢·脉度》、《灵枢·师传》、《素问·解精微论》诸篇均有提及,主要观点有三个。

其 一

目为肝之窍,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素问·金匮真言论》、《灵枢·五阅五使》篇提出目为肝之窍,《灵枢·脉度》篇则云:“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由于肝藏血,经脉与目相连,故肝气通于目,决定着目的视物形态、分辨五色的功能。而胆为肝的相合脏腑,目既为肝之窍,必与胆相关。

其 二

目为心之窍,从眼神中最易察知人的精神活动。《素问·解精微论》称:“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张介宾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故为五脏之专精。”王冰注云:“神内守,明外鉴,故目其窍也。”

其 三

目为五脏六腑精气所注,五脏六腑决定了目的功能。J据《灵枢·大惑论》,其认为眼睛及其视觉的形成是由五脏精气上注而成,其中肾精形成瞳子(瞳孔),肝精形成黑眼(虹膜),心精形成血络,肺精形成白眼(结膜),脾精形成约束(眼睑)。脏腑之精与目之经脉相合而形成目系,上联于脑,眼睛及其视觉的形成是五脏精气上注,阴阳协调的结果。故脏腑的盛衰,在眼睛上的反映最为明显。

以上三说实为《内经》目与脏腑关系理论的不同学说,在临床中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肝诊治目疾

临床已普遍运用,比如双目干涩、夜盲、视物昏花不清等症,一般选择滋肝阴、补肝血之法;若见目转耳鸣,多运用泻肝火、舒肝气之方。

从眼神诊断人的精神状态  

判断患者是否抑郁、偏执、思维异常等,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值得说明的是五脏六腑分主目的各部分组织的理论,对临床颇具指导意义,为中医眼科“五轮说”奠定了基础。“五轮说”将眼由外向内划分为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五部分,内应五脏分别与脾、心、肺、肝、肾相联系,分别命名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五轮说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是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从五脏治疗目疾提供了立法依据。

例如眼睑属脾胃,故眼睑病麦粒肿多予以清胃泻火之法、眼睑下垂多补脾益气;结膜属肺,故结膜病多泻肺清火;角膜属肝,故角膜病多滋养肝阴、肝血为主;瞳仁属肾,故白内障多补益肝肾为主等。这些均为五轮说在目病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目主视物

外则与周围环境直接接触,内则由脏腑精气所注,所以,凡外感内伤诸因,皆可引起目病。《内经》中所载目病较多,有目赤、目痛、目盲、目瞑、目不合、黑眼小、泣下等等三十多种。兹举一病证,来具体论述目与脏腑关系。

黑眼小,语出《灵枢·玉版》

从病证名称分析,可知黑眼具有伸展收缩的特性,其意明指瞳孔缩小。瞳神属水轮,水轮内应脏腑于肾,而肝肾同源,故此病发病当责之于肝肾。黑眼小的病证特点即指瞳神展缩失灵,持续缩小,甚至缩小如针孔的目病。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则瞳神失去正圆,边缘参差不齐,又名瞳神缺陷。导致本病的病因多为风热夹湿,阻滞于中,上蒸于目所致,病位当在肺肝肾。

黑眼小,易反复发作,应尽早彻底治疗。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认为本病早期当属风湿热侵袭瞳子所致,主张用抑阳酒连汤加减,抑阳酒连汤原方中生地、知母滋阴抑阳;黄连、黄芩、黄柏、寒水石苦寒泻火,芩、连用酒制,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防风、蔓荆子、白芷、羌活、独括、防己祛风除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共奏滋阴抑阳、清热解毒,散风除湿之功。

若肝胆火炽,上灼神水者,还用龙胆泻肝汤加青葙子、夏枯草,以清泻肝胆之火。若劳伤精血,肝肾俱伤,元气衰弱,目窍失养者,清代名医张璐主张运用六味地黄丸加二冬,亦可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以滋养肝肾之阴,若兼见阴虚火旺者,可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

由此可知

虽然《内经》中目与脏腑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在临床上,对复杂的病证还应辨证论治,综合运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内经》中目与脏腑的关系
五轮学说
《目相学与中医脏腑之间的关系》继续添加分享完毕
内经临床运用 (藏象经络)6.43.灵枢·大惑论
眼睛的五轮学说
五轮看健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