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希特勒新政:一个国家层面的庞氏骗局,战争是避免崩盘的唯一出路

在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实验正在进行。这个实验,后来被称为希特勒新政,本质上是一场规模宏大的庞氏骗局,其结局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大萧条的阴影下,一个饱受战争创伤和经济困境折磨的国家,寻找着重回昔日辉煌的道路。然而,这条道路上布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最终竟走向了一场全球性的灾难。

这一决策不仅是为了寻找经济出路,更是为了实现德国的扩张和霸权梦想。然而,战争的骰子一旦掷出,就无法收回。德国的命运,乃至整个世界的和平,都将因这个国家层面的庞氏骗局而陷入深渊。

大萧条时期的德国经济崩溃

1929年的大萧条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迅速席卷了整个世界,各国经济几乎同时遭受重创。对于德国来说,这场危机的影响尤为严重。一战后,德国经济的重建几乎完全依赖于英美等国的金融支援。英美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得德国的经济暂时得以稳定和发展。然而,随着大萧条的爆发,这种依赖外资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美国经济的崩溃导致了对外投资的急剧收缩。资本开始从欧洲,尤其是从德国撤回,寻求保护本土经济的安全。这对于高度依赖外资的德国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资金的快速流出导致德国银行系统陷入危机,信贷紧缩,企业融资变得异常困难。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资金支持,许多依赖进口原料的德国工厂不得不减少甚至停止生产。此外,全球贸易的萎缩也严重打击了德国的出口产业,尤其是德国的重工业和化工产业,这些产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对外贸易的下降直接影响了这些产业的生产和销售。

工业生产的下降导致了大量工人失业。失业率的急剧上升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失业和贫困使得社会矛盾激化,公共秩序受到挑战。银行的倒闭、企业的破产、工人的失业和生活水平的下降形成了恶性循环,整个德国社会陷入了混乱。

在这种背景下,英美等国的债权人开始要求德国偿还战后贷款。尽管这些国家自身也深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他们仍然试图通过收回贷款来缓解本国的经济困境。对于已经经济崩溃的德国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德国政府在偿还旧债和维持国内经济运行之间陷入了两难境地。财政赤字急剧增加,政府试图通过借新债还旧债来解决问题,但这种做法只能暂时缓解财政压力,根本无法解决经济危机。

希特勒的崛起与经济承诺

在经济大萧条的阴影下,德国社会被失业和贫困所笼罩,民众对未来失去了信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凭借其对广大受苦民众的诉求和承诺,开始在德国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希特勒宣扬的口号和政策主张,直击了民众的痛点,他承诺将彻底解决失业问题,恢复德国经济的繁荣,并重建国家的荣誉与力量,这些承诺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德国人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希特勒和纳粹党的宣传机器运转效率极高,他们通过报纸、广播以及大规模的公共集会,传播他们的政治理念和未来规划。这些宣传材料精心设计,旨在展示纳粹党是如何理解普通民众的痛苦,以及他们具体将如何采取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纳粹党的标语和口号无处不在,它们简单易懂,能够直接触及人心,例如“工作和面包”等承诺,成为了纳粹党吸引支持的重要工具。

此外,希特勒和纳粹党还利用了民族主义情绪,承诺将恢复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尊严,这一点对于在一战后感到屈辱和不满的德国民众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纳粹党将德国的经济困境归咎于《凡尔赛条约》和战争赔偿,以及他们所称的“国内外的敌人”,这些论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民众对于现状的不满以及对强硬领导和明确方向的渴望。

希特勒个人的演讲技巧也是他获得民众支持的重要因素之一。他在公共集会和演讲中表现出的激情和决心,以及他对德国未来光明前景的描述,为许多绝望的德国人提供了希望。他的演讲充满了对德国复兴的承诺,以及对抗那些被视为阻碍德国进步的“敌人”的决心。

随着希特勒和纳粹党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他们在选举中的表现也越来越好,最终使得希特勒能够在1933年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国家干预与经济刺激的尝试

希特勒在1933年成为德国总理后,迅速采取行动以应对德国面临的经济困境。当时,德国正遭受着高失业率和经济衰退的双重打击,急需有效的经济复苏措施。希特勒认识到,要想重新振兴经济,必须有创新之举。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民间经济学家的建议引起了他的注意,这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信用货币”,即后来被称为梅福券的经济刺激措施。

由于德国中央银行的运作是基于私有制的,政府并不能直接控制货币发行。这一制度安排在平时或许能维持银行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的稳定,但在经济危机期间,这种制度却限制了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面对这一挑战,希特勒决定采纳民间经济学家的建议,通过发行梅福券来绕开这一制约,直接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

梅福券的设计初衷是作为一种工具,旨在通过政府支持的项目来创造就业机会。这些项目包括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桥梁和公共建筑等,旨在吸纳大量的劳动力,从而减少失业。与此同时,梅福券也用于支付工人工资和材料成本,其被设计为能够在特定条件下,向中央银行兑换为现金。

尽管梅福券的发行初期似乎取得了成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经济的部分复苏,但它的本质仍然是一种基于债务的金融工具。梅福券的发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因为它们最终需要通过增加国家债务来偿还。此外,梅福券的广泛使用还引发了关于其长期可持续性的争议,批评者指出,这种通过增加债务来刺激经济的做法可能会导致未来的财政危机。

梅福券的实施及其后果

随着梅福券逐渐成为德国经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流通手段,其初衷在于刺激国内生产和消除对外资依赖的目标似乎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将生产力集中于本土企业,大力支持国内工业的发展。这一政策在短期内确实激发了德国工业的活力,特别是对那些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所需材料和军事装备的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德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外资的依赖,国家经济开始显示出自我恢复和增长的迹象。

然而,随着梅福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其背后潜藏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德国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开始无限制地发行梅福券,这种凭空创造的货币最终导致了大量的外债累积。到了二战爆发前夕,梅福券已经成为德国债务的主要组成部分,据估计,其中约85%的外债都是由于梅福券的发行而产生的。这种大规模的债务积累,实质上是将国家的经济未来抵押给了一种不稳定的金融工具。

在梅福券体系下,政府通过发行梅福券向企业下订单,企业则以梅福券作为支付手段获取原材料或服务。这种机制表面上看似一个自我维持的经济循环,实际上却是一个建立在不断增加债务基础上的庞氏骗局。因为每一笔以梅福券支付的交易,实际上都在增加政府未来需要偿还的债务。

随着时间的推进,这种以债务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显现出其不可持续性。政府为了维持经济增长,不断地吸引新的企业加入梅福券体系,新加入的企业通过接受梅福券支付的订单促进了产能的扩张和就业的增加。然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基于政府能够持续以梅福券作为支付手段的假设之上。随着梅福券发行量的增加,其对经济的刺激效果逐渐减弱,而债务负担却在不断增加。

这种经济模式的根本问题在于,它依赖于不断的债务增长来维持运转。一旦新的梅福券发行不足以覆盖旧债务的利息或者政府无法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收入来偿还这些债务,整个经济体系就会面临崩溃的风险。此外,随着债务的累积,国家财政的稳定性和未来的经济发展能力也会受到严重影响。

高涨债务引发战争

然而,这种依靠政府订单驱动的增长模式很快暴露出其内在的弊端。随着军事产品的持续增产,市场上的军事装备迅速饱和,产能过剩的问题开始显现。军事重工业的生产规模已远远超出了德国国内乃至潜在出口市场的需求。这种过度的产能不仅意味着大量资源的浪费,也加剧了国家财政的负担,因为这些生产活动大多依赖于政府通过梅福券发放的资金支持。

与此同时,梅福券带来的债务问题开始成为政府无法回避的严重问题。随着梅福券的不断发行,政府的债务水平急剧上升,未来的承兑压力也随之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找到有效的方式来利用这些军事产品,德国经济可能再次面临崩溃的危险,回到大萧条时期的困境。

面对这样的经济困境和产能过剩的局面,希特勒和纳粹政府开始考虑通过外部扩张来解决问题。在他们看来,通过军事征服和领土扩张,不仅可以为德国的军事产业找到新的出路,同时也能够通过占领资源丰富的地区来增强德国的经济实力。因此,希特勒决定发动战争,这既是试图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手段,也是追求德国霸权的一部分战略计划。

周玉凤.罗斯福“新政”与希特勒法西斯主义之比较观[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5(4):32-3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希特勒》,超长版本建议收藏
希特勒从出生到自杀的罕见老照片
最"经典"的通货膨胀(德国)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
揭秘希特勒如何短时间内从无名小卒爬至权力顶峰
柏林在20世纪30年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