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说“三岁看大”?

从古至今中国就流传一句话,叫做“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孩子在三岁和七岁时的表现,基本上能反映出他/她未来一生的人格与命运。纵观了自己及别人孩子一生的老人,大多对这种看法深以为然。西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赞同幼儿心理的成长状态,会影响到他/她的终身。这句话估计大家也都听说过,不过对于它的实际意义及依据,可能很少有人能了解。


  浩然曾与很多年轻的父母讨论过这句话,尽管每个人都很看重早教的必要性,但对于2-7岁间孩子的表现及教育方式,大多数父母缺少清晰的目标与良好的策略,也说不出为何这一期间对孩子的未来极为重要。浩然今天就这句话的上半句“三岁看大”,为大家做一番深入的剖析,期望能帮助到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为孩子长大成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他人或许也可以从中了解自身及别人的人格究竟从何而来。



两岁逆反期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逆反心理,成人的逆反心理被普遍认为来自青春期的残余,在那个阶段,孩子的逆反心理突然爆发出来,让很多措手不及的父母吃尽了苦头。尽管随着心智的成长和生活的历练,大多数孩子鲁莽的逆反行为得到平抑,但逆反心理却多多少少沉淀在我们的人格中,在成人后的生活中时时发挥着作用。



  人类的大量行为都可以用逆反心理来解释,很多人性格脾气的形成也和青春逆反期的遭遇有关。但儿童心理学家却把逆反心理追溯到了两岁,认为这才是逆反的起点。大多数家长都能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这一时期突然变得更不听话,存在着更多的逆反行为。父母告诉宝宝要这样做,他们偏偏要那样做;给他们一件玩具,他们偏偏想要另一件;把他们抱起来,他们会拼命挣扎要你放下;把他们放下,他们又声嘶力竭地要你抱……



  总之,他们开始喜欢和你对着干,你越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越热衷于干什么。而且他们似乎掌握了对付家长的手段,对于外界的压力应付自如。你搞不清他们的小脑袋瓜里在想什么,各种出乎意料的举动常能让你大惊失色,他们最喜欢“恶搞”的对象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老人们常一边一惊一乍地叫唤着“我的小祖宗啊!”,一边冲上去制止孙子的危险举动。两岁儿童的这种逆反行为,在心理学界被称之为“可怕的两岁”。




心理实验


  实验的对象是一群两岁多的男孩,他们在妈妈的陪伴下进入一个房间。房间里摆放着两件同样好玩的玩具,区别是一个摆放在透明有机玻璃的背后,另一个就放在有机玻璃的前面。


  当有机玻璃只有30cm高时,孩子们伸手就可以拿到它后边的玩具,这时男孩们对两件玩具没有特别的偏好,拿起两件玩具的速度差不多。


  但当有机玻璃的高度变成60cm时,它就成为一道阻挡孩子们拿取后边玩具的屏障,孩子们只有绕到它的后边才能拿到玩具。这时大多数孩子会首先选择拿这件玩具,拿到它的速度比另一件唾手可得的玩具要快上三倍。


  结论:面对限制了自己自由的东西,男孩们表现出典型的“可怕两岁”做法:直接挑衅。


  注:女孩子对于物理障碍的反应稍逊,她们主要是对来自他人的限制产生逆反行为。


  浩然一位朋友两岁大的儿子,会把父母的手机拿到马桶边,然后喊你注意他,当你意识到要坏事时,他会抢在你前面,以飞快的速度把手机丢进马桶,然后按下冲水键,接着盯着父母的脸显得若无其事。为这件事他教育了儿子很多次,但儿子却依然如故。为什么孩子到了2岁左右,会突然呈现出如此的叛逆?不知道家长注意到一点没有,当孩子在进行各种逆反或疯狂行为时,他们其实一直在盯着你的眼睛,观察你的反应,而这正是解开两岁逆反期的关键之处——他们其实在探寻自己的自由度!


第一次有了个体意识

  当小宝宝两岁左右的时候,他们才第一次意识到作为个体的“自我”,他们从浑浑噩噩的状态中第一次苏醒过来,不再把自己仅仅视为社会环境的延伸,而是把自己视为有自我意志的、独立的个体。这个时期最显著的变化,就是他们开始区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而且表现出很强的“自我排他性”。



  在此之前,你把喝了一口的饮料瓶递给他们,他们接过来就喝;从你嘴里拿出来的勺子,他们会接着塞进自己嘴里。但一旦两岁以后,孩子们就开始觉得“脏”了,任何可能沾有父母口水的食物,他们会开始拒绝。我曾注意到一个有趣的情景:父亲打开一瓶可乐,喝了几口递给两岁大的儿子,儿子犹豫了半天,趁着他爸爸不注意时,偷偷用衣服擦了一下瓶嘴,这才一饮而尽。



  伴随着自主意识的发展,自由的概念也形成了!独立的个体突然意识到他其实有选择的余地。一个刚刚发现这一点的孩子,迫切想要探索的就是这种选择自由的深度与广度。这种探索令他们兴奋不已,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发现有那么多有关选择、权力和控制的问题要去问,要去答。他们宛如其他星球上的来客,第一次造访地球,看什么都新鲜,见什么都想尝试,迫切想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


探索自由的广度与深度

  其实我们成人也有类似的表现,一旦意识到自己有了更大的自由度,例如会骑自行车或会开车了,最想做并让自己兴奋不已的就是走得更远,哪里都想去转一圈。在两岁孩子的心目中,所能探索的范围有限,从空间上讲就是自己的家、幼儿园及常去的游玩场所,而从人际关系上讲,就是与大人等打交道时自我意识的自由度。



  他们的探寻方式主要表现在力争自由,反抗各种限制上。所以他们才会表现出各种的逆反行为,他们乐于破坏,目的是想施加对这个外在世界的影响;他们挑三拣四,选中后又随手丢掉,目的是体验自己的选择权;你越不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偏偏要反其道而行之,目的就为了从你的反应中探寻他们能走到哪一步;他们尝试挑战各种限制,目的是想知道自由的极限在哪里;他们为了某种要求而哭闹得不可理喻,目的只是为了尝试行使自己的权力。



  通过这些逆反的行为,他们很快就能明白,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能控制多大的地方,能控制哪些方面,自由的极限在哪里,父母的耐心有多大,哪些方面必须受控于人。令很多父母迷惑不解的是,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乖得像个小绵羊,为什么回到家里却变成了蛮不讲理的霸王龙?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两者之间的自由度是不一样的,他们会根据探寻结果,自动调整自己的行为。


“教”的真正意思

  那么面对“可怕的两岁”,父母应该如何应对呢?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顺便也揭开了为什么“三岁看大”的谜团。在回答之前,我们先来看看“教育”一词中“教”的原意是什么?下边是“教”字的甲骨文。



  这是一个象形文字,左右结构,左下方是“子”的符号,代表孩子;左上方是两个×符号,代表禁止做的事;右边是“手”的符号。三个象形符号组合在一起,代表家长用手打孩子来教导他哪些事不能做。



  今天的父母已经不知道“教”字的含义了,以为所谓早教,就是教给孩子各种知识与技能,因此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让他们学习文化及艺术科目。而实际上古人认为父母对孩子之所“教”,不是教他们该做什么及学会做什么,而是在教导他们什么事不能做,从小就规范他们的行为举止,限制他们的自由度,培养他们的人格,让他们日后能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这一点在动物身上十分明显。就拿小老虎来说,父母根本无需教导它生存的基本技能,这些都会在它成长的过程中不学而会。父母会在它从事一些危险行为时,例如爬到悬崖、深涧、火堆等处,或者在追逐毒蛇等危险动物时,一巴掌把它打个跟头,狠狠地教训它一回。



  人类是拥有高等智力的生物,在以智力和理性搭建的文明社会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学习才能适应生存,并获取各种资源,因此对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不可缺少。但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教育理念,都把教育几乎与知识学习划上了等号,全然忘却了人格培养的必要性。而后者,只能通过规范性教育来实现,也就是还原“教”字本意的做法。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

  面对两岁多孩子的胆大妄为、无理取闹以及各种逆反行为,父母需要特别清楚的一点是:这时的孩子是没有善恶与对错观念的,他们的动机只是为了探索自由度,在第一次以独立的个体发现了这个世界时,最大的兴奋就是尝试自己能做到哪些。意识到个体的自由度后,他们会以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空间里的各种事物。因此他们兴致勃勃,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抓到手里、放到嘴巴里;放到多高的东西,都想爬上去看看;越显得隐秘和害怕的地方,越要拉着父母去探寻一番。



  他们对个人自由度的探寻,更多地还会表现为应对来自大人的压力。他们想尝试到底谁说了算,对于自己的意愿,究竟能随心所欲到哪个地步。大人的权威与忍耐度底限在哪里,当大人呵斥孩子不能做什么的时候,他们是故意装作没有听见,目的就是为了行使自己的权力,以及探寻这种权力的有效度。他们会探寻并记住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姑姑、舅舅等不同人身上,自己自由度的深度与广度。在“安全”的范围内故意逆反,让他们获得了自己掌控一切的兴奋与快乐。



  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在原则上的坚持与前后言行一致。在很多关键性问题上,要明确无误地表明立场与底限,绝不因为孩子的哭闹而放弃原则。要树立父母的权威,让他们明白有些人与事是不容冒犯的,奖罚分明,说话算数,无论是警告还是鼓励都要落实。但也不要一味以命令的方式,最好是先通过讲道理建立约定,再谈违约时该怎么办,当孩子犯错时就按照约定来办,让他们心服口服。



  浩然一位朋友的孩子总不好好吃饭,他每次训斥女儿,妻子和岳母都会在一边阻止。后来终于让他等到一个与孩子单独相处几天的机会。吃晚饭时,女儿依旧沉迷于游戏中不肯吃饭,他吃完后就把剩菜饭全倒了,家里能吃的零食也全让他藏了起来。结果等到快睡觉时,女儿喊饿,他表示家里没吃的,要吃等明天吧。第二天早上女儿说她饿得已不行了,他对女儿说:“你什么时候见过爸爸吃过早饭,等午饭吧。”到了中午,他做好饭后对女儿说:“给你15分钟吃饭时间,到点我就收碗。”结果女儿很快就自己把饭吃完了,而且从那以后,每次吃饭都乖乖坐在饭桌边,不需要任何人喂,都是自己吃饭。



  另一位朋友的儿子也就两岁多,被妻子和老人惯得不成样子,例如长时间看电视,不好好吃饭,经常故意摔玩具等。有一天当儿子又一次把玩具摔出去后,他冲过去狠狠地在儿子屁股上打了几巴掌,下手之狠据说晚上睡觉时屁股上的巴掌印还在。儿子被彻底打蒙了,吓得手足无措,在他的人生里从没有经历过如此“可怕”的事件。借机他给孩子规定了若干条规矩,从此以后,孩子果然变得规矩起来,再也没有违抗父母之命的事情发生。


三岁看大的根本原因

  当然应不应该打孩子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打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两岁多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今后就会映射到他成人后与社会的关系。父母的权威象征了未来社会的法律、法规、道德、习俗及各种规章制度,他在探索自我自由度的尝试中,应该学会的是去尊重权威,守规则,控制住自己的欲望与情绪,不去从事危险的举动,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接受一定的挫折与惩罚,明白必须自己承担责任等等。



  等孩子到了三岁多的时候,他们的人格会初次定型,一年多来的所有探索与遭遇,会让孩子们形成迥异不同的人格(注意,与性格有关,但不是性格),而这种人格虽然还不完整,但它是未来成型后人格的基础,会对一个人一生的行事风格与命运起到极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在社会中决定一个人成功的要素,更多是来自于情商而不是智商,而情商恰恰就是人格的表现内容,它体现的是一个人如何与社会与他人打交道。



  国外曾经做过很多长达几十年的心理研究,一致的结论是:两三岁的小孩子,如果能有效地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和情绪,遵守规则与尊重权威,那么这个孩子未来往往就能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而那些无法对自己有效控制的孩子,视其控制力大小占据了社会的中下层,控制力越差的孩子,未来越处于社会最底层。这就是为什么说“三岁看大”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能看到,那些从小就学会应对自我欲望、控制、权威、压力等的孩子,长大以后更加自律、上进与尊重规则,因而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各种的成功。相反的孩子,长大以后往往任性、冲动、自由散漫、缺少自律、藐视权威、总管不住自己,在欲望驱使下,常常挑战各种纪律、法律和道德底线,总是充满侥幸心理,受到一点挫折就心灰意冷、自暴自弃或仇视报复社会与他人……这一切的根源,很多都因为两岁开始的初始人格建立期,没有从与父母及外界打交道时获得应有的教育所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以上的讨论没有涉及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性格禀赋差异,也没有涉及例如羞耻、内疚、对比、骄傲、嫉妒、自卑、勇气等这些对孩子人格形成也很重要的心理元素,篇幅原因,这些问题及青春期有关的教育策略等,浩然将在未来的文章中再做分享。最后浩然特别强调: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明确无误的一点是,孩子的人格建立及未来的命运趋势,其实掌握在父母手里,一切孩子的问题都最终归结于父母的问题。在孩子两岁多时,父母面对逆反的孩子如何应对,已经基本决定了孩子的一生。



  如果觉得本文对你及亲朋能有所启示,热切希望你能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感恩万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正确对待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
为什么孩子会有逆反心理
如何正确看待儿童逆反心理
爱唠叨的父母教不出好孩子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不良家教的产物
番茄炒蛋背后的宠物式育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