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手人生

  • 这是秦朔朋友圈的第2475篇原创首发文章


过年很像是「二手人生」的展销会。

什么是「二手人生」,就是辗转得来、相沿成习、理所当然、别人也这么过的人生。只有血亲关系但生活大多并无交集的人们天南海北聚在一起能谈些什么,无非是那些符合大众趣味的生活,结婚、生子、升迁、发年终奖,最好是暴富。不符合大众趣味的人此时就会显得尤为孤独和不幸,大概率你身边就会有因为要被逼婚而干脆整个春节都会在外旅行的姑娘,因为浪荡江湖落魄一年而推脱参加聚会的朋友,因为冒险尝试了「一手人生」而实在对过年这种按照日历模式来划分生活模式的制度提不起兴趣的小伙伴。

即便如今个人的自由度节节攀升,知道要为快乐和自由而活的人越来越多,当约定俗成的人生谈资倾巢而出,再次围剿每一个“五好青年”时,自然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被招安,或者被迫离开主流人群。我想人类的文明还是不够扎实,而生命的真实却有相当重量,它还撑不住它。

「二手人生」这个词就这么硬生生从我脑子里蹦出来。

微光

对「二手人生」的质疑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

20世纪初,那还是我太婆小时候。那时候时兴女子包小脚(即缠足),太婆就是不包,那时候规定女子不能上学,太婆就偷偷在窗外听家里的私塾。没有正式上过一天学的太婆,后来能看懂所有的古文著作,亲手把膝下八个儿女皆培养成了大学生。

1930年代,张爱玲在圣玛利亚女校读书时唯一佩服的一位女才子张如瑾,在写完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后就结婚了。看到文学界又少了一位才女,张爱玲对传统婚姻泯灭女性才智的行径极为痛恨。从自己的原生家庭张爱玲就深知封建婚姻压抑人性的里子,于是便有了那句著名的“最恨一个天才女子忽然结了婚”。

而与她们差不多同时代的梁实秋写《过年》,后人可能都会觉得找到了知音,“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

但这些都是少数人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单元是家庭不是个人,女性或晚辈被灌输绝对顺从和孝道,而中国的哲学家历来关心的、自古以来所谓的个人修养,是人要活在众人之中,人的价值不是个人固有而是需要从外界得来,面子是一个社会性问题。可想而知,那些举动或想法都会被认作离经叛道,但在我看来却是昨日世界里的微光。

微光找到微光,一点点汇聚起来,才会在未来世界的某一天,电闪雷鸣,把之前过的毫无灵魂的日子照成白昼。

浮木

100年以后,人们虽开始迷恋Vintage或二手的东西,但对于约定俗成的「二手人生」却不再那么趋之若鹜。

一个北大毕业生每天坐在光鲜的北京写字楼里,仍然觉得浑身都不对劲。自己或许只是一团空气,碰巧长成了人形,他狠狠心把自己先放在外卖员的位置上打磨数月,就想摸索自己撇掉欲望后生命的真正渴求。这个故事有点壮士断腕的感觉,但底色却充满进步的气息。毕竟在探索真实和深入的生命面前,我想包括身份、标签、财富、虚荣,统统会失去色彩。

95后的青年聊天,他们在谈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时,已经有相当清晰的实现步骤。在拿到业界最顶尖的offer后,仍然信誓旦旦告诉我,这份工作顶多干三年,掌握所有的套路之后一定是自己单飞。他们对未来充满笃定,尽管我知道将来无一例外会遭遇挫折,但他们摆脱精神上的无解总还是比当时的我们推进了几年。

一位读者给我留言,说总是想离真正的自己近一点,但总有忙忙碌碌的现实挡在面前,即便社会机器拓人的功夫一流,日常和俗世也常常会遮蔽它,但她很想找到那个自己,找到那个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就像人在汪洋大海里要拼命去抓住一根若隐若现的浮木,这种思想的开端就足够令人欣喜。

当然更多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人们,我想未必就没有自己内心的那簇火苗,只是无处申诉无处陈情。毕竟要去过全然自编自导的「一手人生」,总归有点冒险,就怕通透和傻缺只是一墙之隔。但每次当网络出现了类似厌恶自己丢掉了少年理想开始市侩地游走人间并变成了自己之前讨厌的那一类人的表达时,人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就像被印证被激发,不管故事真假,他们的转发和点赞都会铺天盖地而来。

或许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幽微的,流着血的口子——要与世俗抗争,人并不能各司其职、贴近自己的天性生活,自己并不能站在自己该有的位置上,还是得在相当长的日子过着「二手人生」……当伤疤被捅破,他们的处世之道,就会迅速从八面玲珑接地气的商人做派,变成了质朴坦荡、心口如一的农夫面貌。

真实

可人类终归是一种热衷于自我折磨的动物。一旦开始认真谋生,坚决入世,一切都笃定向前时,在某些时刻迷茫的心境还会卷土重来。很像生活中你时时刻刻会听到的那些中年妇女的抱怨,一方面认为要对孩子尽心尽力,对家庭恪尽职守,一方面又觉得这样世俗的体面背后是暗无天日,牺牲自我的生活。

「二手人生」的确会使瞳孔变窄,视野缩小,四周好像竖起高墙。而「一手人生」看起来远在天边,充满幻想,却要你赤手空拳地去搏。中年妇女们身在「二手」,心却迷恋「一手」,和大部分人一样,心里想的和手上做的事情并不统一,持续拿掉自己的内心随波逐流,随行就市,灵魂也会和肉身一样迅速衰老,也就无所谓幸福。

幸福和“欲望”相悖,却和“真实”相辅相成,若生活与本性脱节了,也就毫无幸福可言。

欲望像是加法。每往自己身上增加一个标签,增加一种身份——妻子、母亲、公司高管、斜杠青年,就需要为获得这些身份而妥协,从而付出相应的代价。而真实像是减法。每往自己身上去掉一个标签,剥离一种身份,就会更接近内心,更接近本性,才能为真实的自己活一次。

在一种“中国女人在整体上太早放弃自己”的感觉浸润中,每次有特别的女性在我身边出现,我总会感觉分外珍贵,如沐春风。有一个女性朋友告诉我,她在有了孩子之后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孩子由于先天不良每周都会去医院报到,而正在事业上升期的她同时又承担了极为繁重的工作,常常要加班到半夜回家,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多年。后来她终究因为无法承受重压而为孩子辞掉了高薪的工作。当我觉得可能接下来又是“接受女性使命,为他人而活”的中国式女性抱怨时,她却幽幽地吐出一句,人最需要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包括父母子女都不可能完全懂你,完全护你周全。所以女孩子遇到任何挫折,绝不能不吃饭不睡觉,而一定要反过来加倍爱自己。这是她这几年逐渐剥掉标签后,最终刨出来的那点真理。

 活过

人世间最恐怖的事,莫过于托尔斯泰写的《伊凡·伊里奇之死》的结尾,法官伊凡临死前忽然发现自己循规蹈矩、兢兢业业、不失体面的一生不对头,原来一辈子都活错了。

什么是活对,没有标准答案;但什么是真正活过,却有迹可循。我想一定不是做一只软体动物,别人一个喷嚏,就足以改变一下身体的形状。倒有点像,一条鱼在沙滩上时左右翻腾不得力,当一阵巨浪打来,它主动汇入大海,才开始生灵活现。最合适的位置,一定不是二手的;拿他人日子来过的「二手人生」,顶多算是生活过了,但并没有活过。

更何况,在一个经验成为炮灰,失焦成为常态,人人喊着要“非共识”才能创新的时代,“二手”恐怕也会逐渐成为一种悖论,“一手”成为必须要面对的经历,并由此来定义我们究竟是谁,我们生命的转折,和我们最终的归宿。就像英国作家乔治·艾略特写的,我们生命中的那些重大时刻,多半是旧的期待落空,而新的渴望勃发的时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羿想天开》六十一荣誉犹如微光
朝花夕拾岁月里,熠熠生辉做自己。
七夕诗会︱微光
闻君一曲,犹入天境
陈幸蕙:我不祝你们一帆风顺
人生只在一瞬间(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