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年国家文物局:首要确定鉴定权威性 科学结合传统鉴定

收藏圈子里,一些初学藏友总能碰到这样在所谓国家权威部门鉴定一圈都都是国宝真品,但大拍公司和古玩行圈认为是赝品的真实的例子。笔者就碰到这样为一件藏品的鉴定整整折腾一两年的藏友。当然和北京某位澳际华人为一对象耳瓶元青花鉴定整整折腾20多年相比,还不算什么。去年来笔者元瓷研究工作室参观标本的藏友讲诉了他的经历。数年前,他收藏到一件类似馆藏的重量级元青花瓷器,高兴的几夜未合眼。与馆藏图片对比,级别起码属于一级以上的文物;与拍卖图册对比,起码也能拍卖几千万甚至上亿元,于是找国家权威部门进行最终确认。经朋友介绍,找到故宫博物院退休的某位很受欢迎的文物专家进行鉴定,结果是国宝级的藏品。在这位专家的介绍下,又经过原国家鉴定委的退休某专家和国家古陶瓷委员会的某专家先后鉴定,其结果都是一样。鉴定费和证书费虽然花费接近两万,但和价值上亿的藏品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为了给这件国宝藏品穿上更权威的防弹衣,第二轮进行科技鉴定。首先找到国家博物馆某科技检测机构进行元素测定,结果显示“符合较好(此结论是真品到代的意思)”,这还没有算完,任何方式的鉴定必须三家以上才有效率。接着在找到中科院某核能物理检测机构鉴定,也是到代无疑。再到某大学的文物科技检测机构检测也是同样结果。这下高兴坏了,差点有范进中举的神魂颠倒。于是邀请身边藏家和亲朋好友大摆筵席庆贺。大家一致建议拿去上拍,那才体现收藏和捡漏的最大价值。回家后立刻上网给佳士得、苏富比写信发图片静候佳音。一个月过去了又发了两回,终于等到回信却认是质量不高的仿造品。于是大骂大拍企业狗眼看人低。国外不行就国内,背着国宝分别寻找到嘉德、瀚海、保利等国内知名拍企征集门市,均被遭遇同样拒收的命运,让他懊恼的是每当他拿出这几位国家权威专家的鉴定证书和科技检测报告的时候,差点被赶出门市部。

郁闷了几天,听人说货卖行家,兴许能买个大价钱还不用上税。上网一查,“中国民间十大风云藏家”肯定是大行家,几经周折联系上拿过去一看说是真品无疑,但才出几千元,因为同类藏品市场上就这个行情。想想与本钱相差数十倍,一口气没有缓过来。整整折腾一年之后,越发心急如焚。再经过几番周折之后,找到景德镇的实战型专家鉴定为赝品,再经介绍到笔者给其鉴定,结果的确是赝品无疑。这位藏友面对诸多权威专家和诸多科技检测的真品鉴定,总是不愿相信残酷的现实。无奈笔者先让他看高清晰不同类型的馆藏元青花资料,然后结合多年收集的可靠窑址和各个城市遗址出土的元青花标本对比观察其真品的普遍特征。然后再结合数年来各个层级的仿品特征,对他系统的讲了一堂大课。比如这件仿品的特征:胎料太细太致密属现代机加工料而非古代人工加工;看不到元代印坯实际接胎工艺痕迹属于现代拉坯成型或者现代注浆成型;看似酥润的过硬、过细釉面为汽窑烧后再柴窑短时间回炉所致;器底又脏又光滑是底胎多次刷脏油经过高温烤磨所致;青花绘画描摹严重缺乏元代洒脱随意性等。就凭这几个致命伤,终于让这位藏友放弃再继续折腾的打算。看到他无比悲伤离开笔者工作室门口的背影,后来促使笔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也不由的发出感叹:我国的文物艺术品各类鉴定,到底是则么回事呢?

由于文物鉴定学的复杂性,国家体制内传统鉴定和现代科技鉴定的不完善,加上高仿文物的不断更新换代和国家文物鉴定人才缺乏真正实战鉴别能力,民间实力鉴定人才又缺乏认定资格被排斥在外,民间不具备实战眼力的忽悠专家更是为所欲为。这样的局面,我国文物鉴定行业已经成为最混乱的“江湖时代”。谁真正具备文物鉴定?到底谁说了算?这是当前文物艺术市场的一个热点问题。

民众不禁要问:这样一个文物大国,国家有如此多的文物研究机构,怎么就没有权威的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才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混乱的状况?

文物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各类文物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意识形态以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当时生态环境的状况,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我们先谈谈文物鉴定和它的复杂性。国家正式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的复杂性主要是断代和学术研究方面,真伪问题基本不需要鉴定。只有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征集的传世或者出土社会文物必须经过联合鉴定,才可进入征集程序。现代高仿作旧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超越以往鉴定能力的极限,加之流散社会的文物艺术品背景复杂,品种众多,原始出土坑口特征和原始皮壳特征早已把玩消失而混乱,再加上高科技商业清洗、商业高修品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反科技检测技术的逐渐成熟,如果缺乏深层次研究和实战性质的大量接触各类现实问题,鉴定社会文物艺术品的难度和广度已经变得非常棘手。也就是说,文博体制内的鉴定专家由于体制的限制和大量接触社会条件的不具备,已经很难适应现在变化莫测的社会文物鉴定领域。这也是鉴定问题突出的根源所在。

国家或者民众收藏的主要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器物,比如陶器、玉器、青铜器、陶瓷、漆器、书画等。文物的类别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在文物鉴定之前,必须对文物进行分类,以便根据不同类别的文物,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鉴定。文物鉴定的具体方法很多,现代比较认可的基本鉴定方法主要有传统方法和现代科学方法。

一、传统文物鉴定:

传统文物一艘鉴定也就是俗语所说的经验眼学。在当今已经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理论,缺乏市场实践的体制派传统眼学派;一派是对理论缺乏加强,但偏重市场实践和实战的民间经验眼学派。其基本内容是对文物分类的基础上,对同类文物进行比较、辨识和综合考量,然后做出合理的结论。打仗分为正规战法和游击战法,官方和民间的鉴定一定程度上可以用这两种战法相比较。我们先介绍官方通常基本的传统文物鉴定,基本有四个工作流程,即:定名称——断时代——定价值——存档案。

1.如何定名称:所鉴定的文物,根据所掌握的文物知识,给予准确的名称。1986年文化部颁发的《博物馆藏品管理办法》规定:“历史文物定名一般应有三个组成部分,即:年代、款识或作者;特征、纹饰或颜色;器形或用途。”给文物定名称首先是考验鉴定专家的理论知识是否过硬,对研究领域越透彻,其名称的把握就越准确和全面。定名要求科学、确切、简明,时代一般不入名称。但有时也有例外。命名公式:特征要素 通名=文物名。可细化为:作者产地 工艺技法 纹饰题材 材料质地 器形通名=文物名。

2.如何断时代:定完文物的名称,文物鉴定中最核心、最重要的一项是就是断代。因为文物断代搞不清楚,把赝品断代成真品,或者把真品断代成赝品,都给对方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比如海关的文物鉴定、公安机关定罪的文物鉴定、国家博物馆、文管所向民间征集的文物鉴定、拍卖公司的文物鉴定、民间交易的文物鉴定等,这些都牵扯到准确断代。因此,这个环节既要断代,也要辨伪。辨别文物的真伪是验证一个文物鉴定专家是否合格的标准。其他方面再优秀,辨伪能力不具备,鉴别现成的正式考古发掘文物和博物馆旧藏具有来历的文物可以要求不严格。但要鉴别社会征集文物和市场文物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很多体制内重量级文物专家频频出问题,问题的症结就出在文物辨伪这一关。确定无疑是到代、后仿或者新仿制后。根据所鉴定物的造型、工艺、铭文等特征信息,参照不同年代的文物标准器,给器物确定年代。

3.如何定价值:文物价值是凝结在历史遗迹、遗物(包括精神和物质的遗物)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具有明显的双重特性,即有形价值和无形价值。文物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遗存。三者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存在于物质文化遗存之中,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文物的历史价值:任何历史遗迹和遗物都是一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包含着当时社会的诸多内容。从时代特点中,可以看出它在其产生的时代所处的位置,所占的地位;文物的艺术价值:就其主要方面而言,有审美、欣赏、愉悦 (消遣)、借鉴以及美术史料等价值。文物中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遗迹和遗物,大体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实用的遗迹和遗物。第二类是作为美术品、工艺品等创作的艺术品,如陶瓷、书画、雕塑等就属于此类。第三类主要包括知识、科学、技术等内涵。

从现实来看,我国文物价值一般分为两大体系,一是文博部门所定的级别,二是文物市场反映的经济价值。通常情况下,我国文博系统所定的文物价值主要反映到文物级别上,不反映价格。而社会市场上出现的文物,基本都以价格来反映文物的轻重。比如被文博体制内定为一二级别的商周原始青瓷,在市场上的价格很低,也就几千、几万到十余万元而已。被文博体制内定为三级或者一般级别的明清瓷器,在市场上却价值连城,动则数十万到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文物定级标准:《文化部2001年第19号令规定》:“文物藏品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二、三级;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一级;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二级;具有比较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为三级;具有一定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为一般文物。比如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从内容题材上就有14项,从材质举例上就有22项(见文物定级标准资料)。另外,国家还规定,地市一级鉴定委员只能定三级文物,省级定二级,国家级定一级,要三名文物专家以上签字。

4.如何存档案:文物鉴定之后,要留下四种文字档案:一是文物鉴定清册,内容包括名称、时代、质地、尺寸、重量、完残情况、鉴定意见、备注等,最后签上所有鉴定专家的名字;二是建立藏品总账:内容项目有登记日期、总登记号、分类号、名称、年代、数量、尺寸、重量、完残情况、来源、入馆凭证号、注销凭证号、级别、备注等;三是填写《藏品档案》,除以上总账内容之外,还有“形状内容描述”、照片绘图两项内容;四是做文物卡片,基本上把《藏品档案》内容填写成卡片式,方便研究。原来这些都要手工来做,现在则利用计算机存档归类。日本博物馆对文物的存档和归类做的相当细致,比如一件中国文物入档案,则中国境内外出土和收藏的所有同类藏品和相关资料都系统的整理出来,一目了然。

上述四项工作是文物鉴定的基本流程,但在实际的传统鉴定工作中,却是非常复杂。自古以来,文物和古玩的鉴定,一直是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由文博专家或古玩商里的行家凭眼力说了算。因为有诸多的人为因素,导致人们对传统鉴定不时的产生怀疑。一件历史艺术物品上所反映的信息,基本上都会在同时期的其他物品上找到类似的符号,即是触一类而通其他。文物鉴别是标形学范畴的,需要通过没有争议的东西来证明物品的真实性,比对着馆藏真品、出土标本、各个时期的仿品特性等多种可靠信息,证明一件东西是否到代,仍然是目前常用的手段。这当中,眼力不仅仅是知识的问题,更是方法的问题。有人把它比作中医当中的“望、闻、问、切”。什么叫“望”呢?望,就是观其形制,看这个东西他长得什么样子,从这个角度鉴定;什么叫“闻”呢?闻,一个门,加一个耳,就是用耳朵听,听听这个东西,声音对不对;什么叫“问”呢,看中医,问一问:你吃了什么坏肚子的没有,睡觉的时候是不是受凉了?文物鉴定中的问——就是细部研读,仔仔细细观察文物的每一个细节,玉器怎么雕刻的啊?青铜器是什么样的纹饰啊?瓷器的纹饰雕工个款对不对啊?这一类的事情;什么要“切”呢,中医中的切就是切脉,摸一摸。而文物鉴定中的切——份量质感。锻炼眼力,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要多看实物,看实物多了,就会对真品、赝品形成一种区别体系,长此以往也就掌握了其中的鉴别规律。

然而文物鉴定专家对庞杂文物认识掌握的局限性和实践当中领悟能力的差别性,即便是传统实战派鉴定专家,也不能保证鉴定结果万无一失。花样翻新的造假手段,让传统鉴定专家们防不胜防。那么借助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鉴别和分析就成为趋势。但我们一定要知道:科技也不是万能的,尤其利用科技手段和科学先进仪器对文物进行测定,从而通过成分对比对文物的进行相应的科学断代。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关键这些仪器是人为操作的,对比数据能全面吗?如果高仿机构根据这些数据和成分分析结果,制定相应的配料和作伪手段,单纯的科技检测有实际意义吗?关于文物科技鉴定,需要很长得路需要走,就目前已知的科技检测手段,我们不妨先系统的了解一下现代科学方法鉴定文物的特性和原理,以及它们各自的缺点。当我们系统的了解了现代科技鉴

定文物艺术品的复杂性,就不会盲目的认为“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科技解决”的误区。

二、现代科学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的发展前途,必然需要有传统的鉴定方法和科学体系的支撑。即利用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双重办法来使得鉴定更有科学性,更有准确性。利用自然科学方法对文物本质进行研究,主要特点是通过科学实验从事传统材料、工艺等技术的研究。目前,就国内外而言,运用科技手段鉴定古文物的方法主要有10种:

1、原子发射光谱仪(AES)

2、原子吸收光谱仪(AAS)

3、X荧光光谱仪(XRF)

4、电子探针(EPMA)

5、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

6、中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国文物艺术品鉴定到底谁说了算
浙江美术馆展雷人佛造像以外国科技鉴定能行吗?
古玩专家鉴宝不能光收鉴定费,眼里只有钱,真假都该给个明确说法
王刚澄清9年前“误砸2亿文物”:砸的是赝品,之前同情对方才没说
文物备案,我们凭什么送钱给你们?
打假,先从鉴定师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