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泸州大爷背着媳妇“偷”房款出书,自费20余万元出版7部小说

1月29日,泸州市叙永县铁炉滩巷一幢居民楼里,78岁的刘建华老人正在对新书《永宁扯勒部传奇》进行最后一遍的修改。他说,因为年纪大了精力跟不上,这部小说算是他的“封山之作”。

从2002年退休到现在,刘建华一共创作了8部小说,并自费20余万元出版了7部。这些书除了赠送亲朋好友,还被泸州、宜宾、绵阳、重庆等地的多家图书馆永久收藏。“写书、出书并不是为了赚钱,只为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为后人留下一份可以传承的‘精神食粮’。”刘建华说。

刘建华正在修改新书内容

从小有个梦想 长大当作家

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刘建华,打小就热爱读书,连环画、小说、杂志只要到了他手里,没看完就舍不得丢。因为书看得多,那时他就有一个梦想:“长大了当作家。”

毕业后,刘建华被分配到宜宾某单位从事管教工作。尽管工作性质与“作家”这份职业相去甚远,他还是利用工作间隙看书写作,可一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1988年1月,鲁迅文学院作家培训班在北京举办并面向全国招生。为了圆梦,刘建华报了名。

学成归来,刘建华的创作生涯才算正式开始。“把我经历的事情、帮助过我的人,用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既是一种乐趣,也是对这段历史的记载。”刘建华说,第一部小说写的就是从学生时代开始到参加工作,以及后来的婚姻生活。小说内容详实、时间跨度较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期间,中国城市和农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第一部小说《沉浮》从1989年开始创作。“那时家里没有电脑,即使后来有了也不会操作,我就一直坚持用笔写。”刘建华说,他每天利用工作之余写作,到1998年才完成这部大约160万字的小说创作,所有手稿整整装了一个大纸箱。

“因为出版费用高,初稿完成后,不敢想出版的事。”刘建华说,最初只是想把所有手稿整理出来,然后找个复印店把内容打印出来装订成册。

要把160余万字的手稿排成电子版打印出来,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工程”。当时在叙永找了几家打印店,要么报价高,要么不愿接。最后通过远在资阳的同学介绍,才找到一家愿意打印文稿的复印店,对方报价2000元左右,比在叙永打印便宜些。

刘建华的手稿

宁愿租房住 “偷”房款出书

“上世纪90年代末期,多数上班族的工资才四五百元,除了家庭开支,单职工家庭几乎没有积蓄。”刘建华的老伴叶阿姨告诉记者,老伴每天就想着出书,放在家里准备用来买房的钱都被他悄悄拿去打印了文稿,从那以后,她都不敢把钱放在家里,“他当时还说,宁愿租房住也要把工资用来出书,就为了却一桩心愿”。

趁着老伴介绍的间隙,刘建华翻出了当年的手稿和那一本在复印店打印出来的“书”。全书为16开的单页打印,足足有1000多页,还能看到当时对文稿进行二次修改和删减的痕迹。

小说打印出来了,刘建华并不满足,他希望找一家出版社帮自己出版,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

2008年夏天,退休后的刘建华托朋友联系出版社,打算出版第一部小说《沉浮》。功夫不负有心人,出版社找到了,可8万多元的出版费用又让他陷入两难。经过与出版社反复协商,只有在原稿基础上做大幅删改,160多万字的小说改成100万字左右,费用降到了4万元。“本来退休工资就少,老伴又没工作,家里积蓄全部拿出来都还差1多万元。”

正在刘建华束手无策时,远在广东的女儿打来电话说她准备结婚,要爸妈准备一点嫁妆。女儿结婚,刘建华是几分欢喜几分忧愁。老伴看出了他的心思,于是给女儿道出了实情。没想到女儿不但没埋怨,还主动拿出自己的1万多元嫁妆钱“支援”,并反过来宽慰父亲:“《沉浮》顺利出版就是我最好的嫁妆。”

有了女儿的支持,刘建华的首部小说在2008年出版。拿到书的当天,他第一时间给女儿打了电话,并在扉页上写下赠语,把新书邮寄给女儿。

刘建华出版的书

写真实故事 记时代变迁

刘建华小说作品中描写的故事,其时代背景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主人公涵盖工人、学生、农民等群体。同时,他还在小说中讲述了特色家族发展、传统手艺的传承等,不少情节都是真实故事的再现,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变迁。

“比如在小说《沉浮》中,有一个小手工业者,他在自己创业成功后资助学校回馈社会,故事的原型就是身边的人物,当时采访情节让我记忆深刻。”刘建华说,创作小说就是把一些感人的故事和有意义的情节记录下来,写的时候感动,读的时候也感动。

《沉浮》出版后,刘建华又先后创作并出版了《摩天崮》《安享晚年》《病变》《回首》《三个母亲和一个女人》《清末民国永宁商会》等6部小说,共400多万字,出版成书前后花费20余万元。这些作品的背后都有现实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创作也经历了大量的采访和资料搜集过程。

如《摩天崮》的创作,素材来源于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原因是刘建华有很多同学毕业后都在汶川工作、安家。小说还原了灾难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在第一时间采取救援措施,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志愿者、爱心人士踊跃捐款捐物、参与抗震救灾的过程。

刘建华告诉记者,成稿于2009年的长篇小说《病变》于2015年3月出版,作品通过剖析一些不良社会现象,呼吁法治社会的到来。“如今,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已逐渐变成现实,心里格外激动。”

“我的最后一部作品就是正在修改的《永宁扯勒部传奇》,这部书有30多万字,主要描写的是永宁奢香家族的兴衰历程。”刘建华说,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在老伴的陪伴下,去江门、摩尼,甚至贵州毕节、大方等地采访、搜集素材。修改完后,争取在今年内出版发行。

对话刘建华 能用笔记录这个时代很有意义

退休后的刘建华老人把后半生的精力和知识都用在了小说创作中,如今还居住在一套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里。干净整洁的室内,只有几件简单老旧的家具家电。老伴叶阿姨说,老头子舍得拿出20余万元的积蓄出书,但舍不得把钱花在改善生活条件上,总说房子新旧都能住,只要能遮风挡雨就行。

记者:您现在每天还在坚持写书吗?

刘建华:现在年纪大了,思维和记忆力都大不如前。要想再写一部小说又怕半途而废,就每天坚持写点对联、诗词之类的东西。

记者:您的这些书出版后都怎么处理?

刘建华:我创作小说并不是为了赚钱,出版书籍印得不多,主要是赠送给重庆、宜宾、绵阳、泸州等地的多家图书馆收藏,还有一部分准备送给叙永城区的部分学校图书馆。

记者:出书的钱都是一家人省吃俭用的积蓄,为什么愿意无偿赠送?

刘建华:相对于以前,我现在的生活已经非常好了,我很满足。我觉得钱不在于多少,有吃有住就行。我没有别的爱好,能用笔记录一些发生在这个时代有意义的事情,为后人留下“精神食粮”,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

记者手记

退休后,刘建华老人仍坚持每天写文章。18年的时间花去20余万元出版7部小说,坚持要给后代留一些值得记忆的东西。他这种认真、执着的生活态度让我敬佩,同时又让我感叹:一位78岁的老人,还潜心去做一些有益后代的事,对自己的人生丝毫不肯懈怠,那我们这些浮躁的现代年轻人呢?有多少人还能静下心来看书、读报,又有多少人正在挥霍美好的青春时光。何不趁我们还年轻,像刘老一样做点有意义的事,为我们的子孙和后代遗留一点点光芒。(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吉林10岁男孩写系列小说 攒下十余万字手稿
红楼梦为什么可以成为四大名著之首
刘建华硬笔优秀书作展(第4期) -1
开局靠兴趣,完本靠责任
颓废又优雅的《漫长的告别》,手抄了一遍
强推小众向容易错过的良品小说,十章之内霸占你的卧槽,探头围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