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做个上等人

【导读】宗翎老师上世纪末出国留学,回国后参与扶贫,又自己创业,最后剃发出家。他阅历丰富,见识不凡,文笔也很好。今天就是他的文章。什么才是上等人,如何才能成为上等人?宗翎老师给出了他的见解。本文约5100字,需要10分钟阅读。


前些日子,一位中年女性向我诉说她的焦虑:儿子学习成绩不好,自己花了很多钱让孩子参加补习、培训班,但见效甚微。她和老公出身农村,学历很低,在城里打工,本来就收入不高,非常希望孩子能够争口气,然而现在的情况,让她觉得非常沮丧难过。

她和我交谈,是想了解佛教是否有什么办法可以快速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比如到哪个庙去拜佛比较灵等等。我们交流了不短的时间,但我精心熬制的佛学鸡汤始终无法让她满意,最后也只能聊表安慰而已。

在交流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她用低沉的嗓音说出了心底真实的担忧:“现在这个社会竞争这么激烈,如果他考不上个像样的大学,这辈子就只能像我们一样,混在社会最底层了。”

 已经不止一个人向我表达过类似的担忧了,所谓“望子成龙”,也实属人之常情。还有些人则是希望自己成龙成凤,以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社会地位,那份执着,同样令人震撼。

当年我所在公司的一个供应商的销售经理,以工作拼命而著称,他那种为达成销售不择手段百折不挠的“疯狂”气质,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一次酒后他对我们动情地说,“我为什么工作这么拼命?因为我和你们不一样,我出生在一个下等家庭。我爸是一个捡垃圾的,有一次他生病了,实在支撑不住,我拦了一辆出租车想带他去医院,可是出租车司机嫌他衣服破烂,身上臭烘烘的,不让他上车。我当时就发誓,将来我一定要给我爸买一辆最豪华的汽车,做个上等人……”话没说完,他就哽咽了,扑倒在桌上,哭得像个孩子。

是啊,大多数人的一生,所谓奋斗和追求,说穿了不就是希望进入更上等的阶层吗?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进幼儿园到考大学,从男人们择业到女孩子嫁人,从程序员加班到煤老板行贿,从官场站队到明星走位,人们饱尝辛苦,费尽心机,甚至摧眉折腰,强颜欢笑,孜孜以求的无非就是更多的财富、更大的名气、更高的地位而已。

如今,围绕“如何成为上等人”,人们发展出一整套的理论体系,即所谓“成功学”,一时蔚然成风,成为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与我熟识的一位北大女博士,最近向我推荐了一篇文章,主题是“如何实现阶层跨越”。文章的核心观点是普通人应通过不断突破道德、情感、欲望、观念和思维的禁锢来获得事业的成功,从而进入上等阶层。其中有几段内容貌似是她很欣赏的,因为那些文字下面划了红线:

“我们从小接受的儒家教育就是孔融让梨,让我们在利益面前,不要去争取才是好孩子,结果我们最后都变成了有道德的穷人。”

“谦卑的人,永远会失去本来属于自己的机会。有野性的人,永远会抢到本来不属于自己的机会。”

真正成大事者 一切都以结果为导向,目的性极其明确。”

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民这辈子只有一个命运 ,就是种地,在那样的环境下,他学到道德、礼仪、仁义这些做人知识,已经属于高级学问了。但这个时代不同,今天是商业时代,人人都有逆袭的机会,如果你还只是学这些基础知识,拿来指导这个时代的自己,是远远不够的。”

女博士坦率地对我说:“我并不是一个唯利是图的人,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作者很敢说真话,看问题很通透。去年的同学会上遇到了我以前的一个同学,现在已经是身家几十亿了,他带我们几个参观了他的豪宅,说实在话,我真的是有些羡慕嫉妒恨。他以前学习比我差多了……(插入一堆当年的破事)……唉,要是我没跟当时的男朋友,而是跟了他,那就已经……”

“已经被甩了!说不定哦。”我恶毒地插了话。——我们俩太熟了,经常一起畅聊人生及哲学,并不时开启互怼模式,以之为乐。

女博士白了我一眼,说道:“我们可是在红尘中啊,如果有机会,谁不想成为上等人呢?”

我笑了起来,带着游戏人间的表情说:“其实我也想啊!”

她有些吃惊地说:“你都出家了,怎么还在乎这些?”

我说:“我还没说完……我也想成为上等人,只不过我们对上等人的定义不同。”

她略带一丝鄙夷地说:“我知道你怎么定义的,就是那些活佛什么的呗!”

我叹了一口气,解释说:“其实并不是,这个定义来自于我的一次旅行……”

不知怎的,说这句话的时候,眼前突然浮现出了一个热带雨林中的金黄庙宇……我想起来了,这个潜意识中的场景发生在巴西……

 3

那年我去巴西旅游,参观完举世闻名的伊瓜苏大瀑布,听说附近有个华人佛教寺院,十分好奇,就顺路参拜了一下。寺院大门上用大大的中文写着“巴西承天寺”——在异国他乡看到中国字真是倍感亲切。寺院里种植了很多漂亮的热带植物,一些中国传统风格的建筑分布其间,还有几个华人僧侣缓缓地走着,静谧安详。我到大殿拜了佛,然后四处闲逛,在一个小房子前面我停了下来,看到墙壁上用中葡双语写了一段话:

 “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欲。”

这句话令我震撼,也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往后的人生中,我时常会回忆起这座热带雨林中的金黄庙宇,想起那座安静的小房子,反复品味咀嚼这句话,并时不时用这个标准去审视自己和别人。

该怎么理解“上等人安心于道”呢?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几乎都是围绕这一点展开的。

《大学》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即“上等人之道”,在于明白“明德”的道理,在于亲民博爱,止于至善。

《老子》云:“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这是因为圣人的心安住于道中,早已超越物质和表象,不在贵贱之间,所以是天下最高贵最上等的人。

而佛家更是直接尊称某些大德比丘为“上人”,原因是,这些比丘“内涵德智,外有胜行,在人之上。”如果修行突破到某种境界,那就更是上等人了。比如《金刚经》中,佛陀赞叹须菩提尊者“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

如果您觉得这些还难以理解的话,可以参考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我评定一个人的真正价值只有一个标准即看他在多大程度上摆脱了'自我 也就是说,上等与否,是看一个人的“我执”有多小,而不是财富有多大。

 4

当年在浙江,由于工作关系,深度接触了一个企业家。他出身农村,努力读书,考上了浙大,赴美留学取得博士后,又回国创业,仅用了几年时间,就将公司做到上市,一时风光无两,终于成为了“上等人”。然而所有熟悉他的人,包括他以前的同学,却完全是另一番评价。因为在他们眼中,那个当年谦逊随和的年轻人已经变得傲慢无礼,目中无人,动不动就破口大骂,盛气凌人,令人难以忍受。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的财富、地位暴增,然而心灵上却断崖式下跌,跌到连朋友们都认不出他来了。

 由于一些音乐方面的合作,我曾经拜访过一位著名歌手,他曾荣获某届《中国好声音》的冠军。我观看过他刚出道以及参加大赛时的很多表演,深深为其音乐才华和个人魅力所倾倒。然而见到他本人时,我不禁有些失望,当年他那清澈真诚的眼神早已被岁月蹂躏得没有一丝光彩。整个宴席过程中,他的言谈举止间透露的全是欲望、愤懑、焦虑和纠结。混熟之后,他甚至向我承认,他过得很不快乐。另外,对这位歌手音乐道路最为恩重如山的一位落魄音乐人,同时也是他的“好基友”,在歌手成名之后,两人几乎再无来往。这位音乐人为此极度伤心郁闷,甚至数次落泪。而他谈起自己曾经的恩师时,也全是抱怨和贬低,没有一丝敬意和感恩。是的,他已是“上等人”,和那些“下等人”来往只会自贬身价和耗费资源,何必呢? 

甚至还有些人跑到佛教界追名逐利,试图换个梯子往上爬,开启“事业第二春”。我以前去某个寺院,刚好遇到他们寺院的某个负责人在“开示”。他不但肆意贬低自己看不上的僧人,还骄傲地宣称“你们好好努力,争取将来也能混到我这个位置”。我当时被被如此露骨的“上等人宣言”雷得目瞪口呆。后来问他们寺院的出家人才知道,这个居士在俗世间混得一事无成,寺院主持慈悲让他帮做些寺院的管理工作,本该好好为大家服务,可能是因为从未尝过“管理一堆人”当领导的滋味,才会如此,大家都习惯了。我听后一声叹息。

他们一心想做上等人,却终于活成了下等人。

 5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上等人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王阳明先生青年时期的经历。阳明先生乡试中了举人之后,就进入了一段“屡败屡战”的悲催人生。第二年参加会试,不幸落榜,三年后参加第二次会试,再次落榜。很多亲友害怕王阳明受打击太大,不时地安慰他。更有些人冷嘲热讽,幸灾乐祸。好友问他,你不觉得难过吗?二十五岁的王阳明说了一句很大气的话:世以不第为耻,吾以不第动心为耻就是说,世上的人都觉得考不上是一种耻辱,我却觉得因为考不上而悲伤郁闷才是耻辱。

 阳明先生不愧是一代宗师,世人皆追求结果本身,而他则追求不为结果而动心,这就是“心安于道”的上等人。入世修心并不妨碍他继续考学,又过了三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后来还得到朝廷重用,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不朽传奇。

当然,上等人的简历也不都是像阳明先生那样高大上,有些上等人看起来则卑微穷困得多。 

新加坡有一位叫许哲的女士,当年我刚到新加坡读书的时候,她已经是百岁寿星了,还在每天做义工的工作,服务社会,后来听说她活了113岁。

二战期间,许哲从香港避难到重庆,由于是为外国人工作,当时她拿着高薪,生活优渥。有一天,她和朋友到一家高级餐厅吃饭,吃完饭走出餐厅,突然有一个乞丐拦住她的去路,伸出又黑又瘦的手向她哀求乞讨,说自己已经好几天没吃过一点东西了。这件事震撼了她,使她意识到这世间的苦难,而刚刚那一餐饭,可以让一个穷人吃很久了。望着那个乞丐,许哲告诉自己:“从今以后,我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的吃喝穿着,如果我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我就是掠夺穷人的钱。”

此后,她辞去高薪工作,学习护理,开始了自己长达七十多年的公益生涯。她没有再去赚过一分钱,而是把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了各种各样的病人、老人与穷人。

她也从不花钱买衣服,都是穿别人不要的衣服,有时从垃圾堆里捡来,洗干净再穿。有人给她钱和物品,她都说自己不需要,非要给的话,她也基本是用到别人身上。直到自己一百多岁了,她还在照顾二十几个很穷的老人,用别人捐给她的钱替这些老人支付各种费用。许哲说:“我对待每一个穷人,就像对待总统一样的恭敬。”

后来,她的事迹慢慢传开了,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扬与关注。一次,新加坡总统黄金辉邀请她前去。她赴约时,依然穿着平时那一身寒酸的衣服。连义工们都看不下去了,提醒她这是很重要的场合,许多媒体会来拍照,应该穿得好一些。她回答:“礼不礼貌在我们的心,不在外表,不在穿着。我去见老人穿这样,去见总统也是穿这样。总统和老人一样,没有谁比较特别。他要见的是一个真实的我,不是经过包装的我。”

许哲女士是我的偶像之一,我很喜欢她说的一句话“我所做的只是很平凡的事,就好像当有人渴了,我就自然地倒一杯水给他喝。这是一种本能,我从不把它看成是一种成就!”

可能有些人会说,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但是我真的做不到,我离他们太远了。其实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尽力去“致良知”,都可以让自己接近上等人。而当“致良知”像给人倒水喝那样成为本能的时候,那就真的成为了上等人。

当一个商人立志“绝不为商业利益而欺骗”时,他离上等人近了一步;

当一个官员坚持“做个为老百姓办事的清官”时,他离上等人近了一步;

当一个孩子想着“我要好好报答父母”时,他离上等人近了一步;

当一个教师希望“学生们都能超过我”时,他离上等人近了一步;

……

 6

年轻的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也拥有过接近上等人的心境。

读大学的时候,我的生活并不富裕,在食堂点个贵点的肉菜都会舍不得,但看到在寒风中缝制鞋垫以维持生计的老太太,我会涌起慈悲,买下几双自己根本不会用的鞋垫。

读书之余,我常去寺院做义工,热情地帮助每一个我遇见的人,虽然寺院生活清苦,我却甘之如饴,经常在打坐修行中体会到身心清凉的美好境界。

在图书馆看完一本中国传统文化的好书,我会对着窗外的青青翠竹发下誓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然而后来出国、回国,官场、商场、情场都经历了一遍,由于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放逸,各种欲望渐渐开始充斥我的内心,我的生活方式和心灵状态在斗转星移之间已悄然改变。直到十几年后的有一天才猛然发觉,我已经离“道”很远,日益沉沦……我必须改变!

剃度的那天,我在雪山下的金黄寺院中第一次披上了僧衣。在某个瞬间,那个热带雨林中的金黄庙宇又浮现在眼前。生命是一场轮回,原来所有的经历都在帮我参透人生的意义。

站在高山上瞭望这大美的辽阔天地,我热泪盈眶。

余生,我要做个上等人。


【七哥闲谈】

看完宗翎老师的《做个上等人》,我也想起一些话:

上等人付出,中等人交换,下等人索取;

上等人谈智慧,中等人谈事情,下等人谈是非;

上等人有能力没脾气,中等人有能力有脾气,下等人没能力脾气大;

........

你可以根据这些原则,把身边的人分分类,也可以把自己分分类。无论我们在何处,都可以朝上等人看齐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散文城 ┊邯郸道」∣孙琳:印象佛山
11岁结婚,20岁算老人?非洲的村庄为什么有这种习俗?
哲理小品:未必是坏事
高考考不上,无非是我这样
烧香的不一定是善人,扫墓的不一定孝顺老人,乞丐不一定是穷人,天天
买彩票的老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