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分明月 今古同辉

扬州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环保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世界文化遗产城市,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德两国政府认定为全国唯一的与德国合作的生态城市。2006年,扬州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城市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有赖于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城市文化资源,更有赖于捡拾“秦砖汉瓦”,出新“唐镜宋瓷”,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古城保护措施和城市发展策略。建设美丽古城,打造美丽经济,名城扬州正在行进中。

□ 潘宝明 潘远孝

2500年历史,成就扬州文化肌理

扬州是风光秀美的风景城,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博大精深的博物城,还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城,物产富庶的丰乐城,以及国际交往的友谊城。

古城扬州为历代名邑,挹江控淮,襟楚连吴,川泽纵横,物产丰富,文物彰明,雄秀相济。

扬州文化具有通史式的全代性,是“海丝”与“陆丝”的结合部,从汉至清,虽历经兵燹战乱,然风雨如磐,始终保持文化繁盛的城市特质,赢得了“东南繁华扬州起”的美誉。

扬州文化具有文化的全面性,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都具有独特魅力。

所以著名学者曹聚仁先生据唐代扬州之全盛,指出:“扬州之成为世界城市,有一千五百年光辉的历史,比之巴黎、伦敦要早。它是我们艺术文化集大成的所在,比之希腊、罗马而无愧色。”

经2500年时光的锤炼与打磨,成就了今日扬州独特的文化品质与个性:扬州是风光秀美的风景城,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博大精深的博物城,还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城,物产富庶的丰乐城,以及国际交往的友谊城。

四十年保护,古城扬州旧貌新颜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诗堪称扬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历程的最好概括。

扬州遗存的物质形态的文化,大量保存于古城区,扬州城遗址面积约18.25km2,历代城池层层叠压,尤以隋、唐、宋城遗址保存相对较好,为中国唯一一座古代城市遗址与现代化城市大部分重合,并整体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城址。1996年,扬州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底,瘦西湖及扬州历史城区被列入国家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扬州古城遗址包括隋宫城、唐子城、保存高度达10余米的唐子城南城垣、唐罗城、宋夹城、宋大城等。扬州城历史上有数十座城门,其中,南门遗址历经唐宋元明清1300余年,被考古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的城门通史”;唐宋东门筑有多重军事防御体系;宋大城西门为中国最早的券顶式城门;宋大城北门水门、旱门并行而设。  

丰厚的文化遗存,是时间给予扬州的馈赠,更是历史交给今天的考卷。扬州延请海内外有识之士,尊重本地居民心声,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了“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扬州历史名城文化保护的一个基本指导思想。

文化遗产保护有赖历届政府相承相传的共同努力和强有力的行政措施。如大明寺曾在“破四旧”首先受到冲击,由于政府部门不惜顶着“保护四旧”的罪名和压力,强行关闭,严防死守,使其在众多文物无力保护的情况下得以幸存,完好无损。近几十年来大明寺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得到修复和扩建,鉴真纪念堂的建设,栖灵塔的恢复,平山堂的修缮等等,今日大明寺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热点旅游景观。

旧城发展中,建设性破坏不可避免也不容忽视。改革开放以来,扬州城建速度加快,在开发新区的同时,旧城改造同时并举,而国家级和省级的交通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一方面对历史文化名城“食住行游购娱”的档次奠定了基础,但随之而来对文物保护带来了空前的困难。可以说现代道路建筑设施,是当今时代的功绩,却往往以毁坏历史文物为代价,在顾及当前旅游发展的同时,又是对未来旅游的超前破坏。扬州在历届政府和文物部门共同努力,在必须改造旧城的大前提下,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有些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可圈可点:

1.量力而行,雪球滚大法。瘦西湖是集景式滨水园林群落,占地12.23 km2,解放时已是满目疮痍,破败不堪,不少古迹已成轮廓、遗址。历届政府花大力气,按历史遗留的文字图稿,复建、扩建,尽力恢复园林文物的本来面貌。至1994年,完成由瘦西湖、蜀冈、绿杨村、笔架山、唐子城五大景区组成的旅游线。蜀冈-瘦西湖风景区十分注重景观保护,在城市腹地实现了20年天际线不变,是“国内唯一的没有视觉污染的景区”,以其自然、历史、生态、人文的独特价值,2009年9月,在荣膺国家5A级景区的基础上,又被当时的国家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第一座“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称号。评价为“城市的窗口、生态的延续、文化的载体、旅游的胜地”。1998年11月,中国、瑞士邮电部合出联票《瘦西湖与莱芒湖》,两国相关人员实地考察后,感到确实名不虚传。2015年,中国邮政再次出《瘦西湖》三枚邮票。

2.护路保古,街心成景法。扬州扩建主要干道,石塔路、三元路、汶河路,过去是老城区,古迹众多,唐代石塔、古银杏、宋代魁星阁、明代文昌楼集中于此,在扩建道路时,有意保存,在每一景点周围以绿岛保护,植卉种树,形成路中景观,解决了城市建设和保护的矛盾,形成了“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的旅游环境氛围。

3.拆旧建新,移花接木法。比如复原的琼花观景观,是利用已破败的明代万寿寺大殿,异地重建后,整饬一新,又配之以廊房,可谓化腐朽为神奇。

4.以大带小,请富济贫法。近年来清代文峰寺的完善由大明寺领头进行,莲性寺的修葺由祗陀林带动推进。这些清代寺庙毁于文革,仅存旧殿几间亦已风雨飘摇,由大明寺、祗陀林这些比较兴旺的寺庙承建管理,让这些濒危文物起死回生。重新整饬后的寺庙又招徕新的游客,使之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5.多元并行,众川入海法。文峰寺的修建采取拆旧建新,将万寿寺戒台诸建筑移走,保存古建,扩大了万寿寺附近学校地盘,同时将文峰塔旁已废弃的自来水厂的地盘、资金、人力吸纳。一石数鸟,不失为明智之举。

6.市县共建,渠道多条法。比如隋炀帝陵,现存仅一抔黄土,状殊冷落,辖区邗江,积极将陵墓及附近铁佛寺、雷塘、迷楼、江都宫、九曲池、阮元墓、大槐安国连成一线,形成独特的隋文化景观。市统一规划,邗江实施建设管理,无疑使死文物成为活景点。

7.保护利用,改造复兴法。近年来,扬州一直在积极探索古城保护与利用,改造与复兴之路。为保护北门遗址,漕河路西延工程被整整搁置了3年多;在保持老城区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对主要街道沿街建筑进行了长期整治;将散布在全城各处的文物保护建筑逐一腾空,维修恢复后对市民开放;对老城区200多幢沿街建筑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进行整治,使沿街建筑风格得以统一,为城市园林化创造了整体的氛围。

8.商业开发,保留轮廓法。文昌商圈开发过程中,保留了毓贤街的原有轮廓,保护恢复了阮氏家宅、怡庐、赞花宫民居群,仙鹤寺周边景观环境,新建的所有建筑均为2-3层的仿古式建筑,与周围民居协调。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句诗堪称扬州古城保护与发展历程的最好概括。

城市新思考,承先启后力开鸿篇

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是未来扬州古城保护行之有效的法则。

新时期城市建设中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更为重要。扬州古城保护: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其行之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值得总结推广。

(一)坚持文化性与生态性相结合

古代城市有的功能已发生根本的变化,如城的军事功能弱化,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功能淡化,市的商业功能增强。该市调整疏解非名城核心功能,优化产业特别是工业项目选择,突出高端化、服务化、集聚化、融合化、低碳化,昔日兴建的一些工厂,如二电厂、农药厂、制药厂正进行搬迁,搬迁后进行土地修复。不仅仅对历史建筑实行了再修复,更在留存历史文化原生态风貌的基础上,走出了历史街区保护再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在老城区全面实现了电线电缆以及污水管网下地,没有太大的高楼建筑,没有压抑之感,努力减少古城内的视觉污染,尽可能还原老城区原生态风貌,街道宽阔而整洁,绿树掩映,小桥流水,青砖黛瓦马头墙,小小的木格窗,一片爬山虎,丝瓜扁豆探出墙外,随处都看到人们悠闲地徜徉。

城市的生态保护包括城区、郊区、城外等全方位的工程。2014年2月《扬州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敲定。扬州生态红线区共划分为11类,其中自然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5个、风景名胜区8个等。总面积为1325.2km2,占国土面积的20.11%,较调整前,全市生态红线区面积增加28.05km2,增长0.43%。这是功垂千秋的大事,为古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更高的起点,加强规划监管的力度,克服阻力,使古城保护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前行。

(二)坚持原真性与“修旧如旧”、“有机更新”相结合

古城在经历新中国60余年建设,整体全面保护已不现实,因此只能在现有基础上,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以便确保最能反映古城遗存景观的地段。尽量维护原有肌理,决不轻率地大规模拆建,而是整体规划,有机更新,滚动建设。对原真性的评价主要从设计、材料、工艺、环境四个方面考察,扬州的遗存都是传统民居,必须要考虑外观和功能的统一性。遗存的保护强调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统一。为保证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建筑与环境的价值、质量、特点等因素,分层次采取维修、改建、新建等不同处理方法。遗存的保护建立在对整体传统风貌系统规划的基础上,据此划定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从而使保护中有发展,实现保护进程的有机更新。其整体保护规划借用“主景”和“背景”的关系来处理,即把巨大的纪念性建筑视为“主景”,把传统民居等历史环境视为“背景”。

(三)坚持稳定社会结构和优化城市功能相结合

如对扬州的盐商遗存的保护,不仅从原有的空间环境、文化环境、视觉环境考虑,还注重原有的社会结构等城市历史文脉,并符合改善人居环境的现实需要。为此,加强对盐商传统居住形态的研究,创造出新的改良模式,使之既维持历史传统风貌,又充分发挥其优良居住模式、组织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使用功能,从而实现保护和使用的和谐共存。

(四)坚持政府的政策和混合所有制相结合

古城保护政府主动担当责任,道路、电力、水系、绿化、消防由政府负责,对关键问题出台相应的政策,如南河下的古巷游、传统民居客栈的改造,政府的优惠政策是:1.南河下片区凡是有意向参与民居客栈建设的普通居民,一次性给予改造装修的补贴是700元∕m2。2.凡是举办民居客栈的,给予五年的税收奖补,前三年税收全额返还,后两年税收是50%返还。

但古建的修复、日常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现尝试混合所有制,政府不全部包揽。如果是文物单位,产权是国家的,可由国资投入管理,如双东的建设,重点文物的保护开发,如长乐客栈、街南书屋、小盘谷,产权始终掌握在国家手里,民营仅仅有租赁使用权;但对于仿古建筑的开发管理则完全可以让民资介入。把一部分公共建设进行民营化,把一部分看似难有商业回报的项目想办法改造成具有一定商业回报的项目。

因地制宜是古城改造一条原则。扬州的老街巷构成十分复杂,产权也是多种多样,情况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街巷改造不可能只有一种模式,不可能一刀切。1.东关街整治全部由政府投资,对沿街居民实施了搬迁。沿街店面由投资方扬州名城公司进行经营和管理。2.彩衣街民居整治以政府支持和民间出资相结合,还“试水”了老城区公房出售;符合出售条件的公有住房,由产权单位按照《彩衣街公有住房产权出售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进行产权出售。3.徐凝门大街是由政府投资1000多万元实施立面改造,而把一部分广告或地面交给相关的开发商。积极招引精致餐饮、休闲娱乐、宾馆客栈、旅游纪念品、特色小吃、文化创意等中高档业态入驻,逐步打造成为区别于东关街的旅游休闲街区。三条老街巷的改造,走出了三种不同的路径,对今后扬州的街巷改造将有示范作用。


责任编辑:刘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风十里 烟花万家——古城保护开发的“扬州智慧”
历史文化名城蔚县
名城之名
扬州的秋
阮仪三:为城市留住乡愁
瘦西湖景观保护是全国典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