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民的自我书写 铿锵的生命力量 ——《坡子街》文化现象解读

编者按

《泰州晚报》“坡子街大众读写实践”项目,去年入选全省全民阅读十佳阅读推广平台项目,今年受邀参加中宣部主办的全民阅读大会。4月10日,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调查与研究》第11期,刊发6000多字长文,并在头版配发编者按,深度解读泰州《坡子街》文化现象。本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2019年,《泰州晚报》推出以泰州地标“坡子街”命名的副刊专版。短短三年时间里,《坡子街》从当初的每周1版扩展到现在的每周10版,成为全国晚报界的“文化网红”,入选全省全民阅读十佳阅读推广平台项目。

《坡子街》为凡人立传、为时代画像、为大众抒写、为文化传播,点亮大众内心,唱响时代赞歌,已然成为“文学苏军”中的一支独具魅力的生力军和植根苏中大地的江苏文化新品牌。

由《坡子街》衍生的文化现象,值得探讨和示范。

《坡子街》在哪里

坡子街,原本是泰州一条具有600多年历史的传统商业街,南北不过500米,但因其项链般串联众多泰州百年老字号,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成为泰州百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追寻。现在,泰州人谈起坡子街,更是《泰州晚报》为他们铺砌的文化街。

这条街,在媒体人的守正创新里。近年来,都市晚报等传统纸媒日渐式微,减版、停刊屡见不鲜。同时,老百姓新闻性资源获取渠道多,贴近自己生活、独特性、不可替代的文化类资源少。《泰州晚报》研究发现,老百姓需要文化,需要的是能够遇见自己、照见生活的非常接地气、充满烟火气、讴歌真善美的文化。他们守正创新,确立“四个坚持”的办刊原则:坚持大众写作,引导大众阅读;坚持贴近生活,讲好百姓故事;坚持正向宣传,引领社会风尚;坚持党报担当,致力以文化人。同时,明确“大众阅读、大众书写、大众推广”的办刊导向和“非虚构、接地气、抒真情”的用稿标准,把版面还给百姓,把百姓请上版面,把笔墨交给百姓,让百姓书写百姓,实现了纸媒文化副刊从小众化向大众化转型的“逆袭破圈”。版面从以往每周1版增加至每周10版,仍然“供不应求”,已累计发表4300多篇文章,单篇文章阅读量最高超过3万人次,微信公众号吸引粉丝10万之多,成为立足泰州、扎根江苏、走向全国、影响海外的新型大众文化阵地。

这条街,在老百姓的人间烟火里。泰州老百姓说“每早每晚想着《坡子街》”:每早开门“第八件事”是上街逛街,阅读《坡子街》;500万人口的泰州,已有4500多名普通百姓向《坡子街》投稿,1500多人的作品登上《坡子街》。这源于《坡子街》的精准定位,与大众零距离,以充溢温情暖意的平民化书写,造就人气旺盛、烟火浓厚的文化景象,让读者流连忘返。《一方水土》稽古钩沉,《那年那月》慨叹既往,《万家灯火》折射市井,《凡人列传》记述凡人,《咱爸咱妈》铺陈大爱,《浪花集》书写生活,《七色花》充满雅趣,《社区故事》睦邻友善,《文明你我他》彰显文明,4300多篇文章,就是4300多篇百姓的酸甜苦辣,4300多幅精彩的生活场景,4300多种由衷的奋斗心路,每位读者都能在文章中找到“自己的家”“自己的亲人”“自己的故事”。这个“文化大餐”是家常菜、儿时情、故乡味,闪着露珠、带着泥腥、噙着眼泪,浸透着百姓自己的汗水、泪花,代入感、融入感极强,极易引发读者的共情共鸣。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许多在外地的泰州读者认为,《坡子街》的文章,就是家乡父老写给我们的一封封滚烫的家书,是漂泊他乡游子的心灵港湾,足慰乡愁。目前,《坡子街》有3个作者微信群,多达1500人,每天收稿量超过100篇,处于好稿难上、一版难求的超饱和状态。全国许多文学大家也刮目相看,纷纷投稿,但《坡子街》“只认稿子不认人”,没有老百姓烟火气的一律靠边站。 

这条街,在书香城的大众阅读里。《坡子街》坚持“讲好百姓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江苏故事”的文化传播理念,在大众书写的同时,致力在大众推广、大众阅读上出新招,把学习强国、全民阅读、书香社会的愿景具象化、具体化。每天上午十点,微信公众号即时推送,线上总阅读量超过1000万人次。许多读者作者自发参与担任推广大使,实现创作阅读群体持续扩张的雪球效应,引发关注热潮。《坡子街》顺势而为,长年到机关学校、乡镇社区推广阅读写作,让读写的馨香溢满泰州、充盈江苏。与中国残联携手打造盲人阅读品牌,推出《盲人朗读》栏目,每天精选一篇美文,已吸纳全国30个省市100多位优秀的盲人朗读者加盟,得到中国残联的充分肯定和发文推广,不仅助力盲人群体树立文化自信、人生自信,就连许多百姓都说:“盲人朋友都在读文章推广文章,我们怎么能够不阅读不分享呢?”烟火气透着书香气,读懂《坡子街》就是读懂自己、读懂生活、读懂泰州、读懂江苏。 

《坡子街》为什么这样红 

探寻《坡子街》的成功秘诀,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一个精准定位:接地气的大众书写。文学的脉动在哪?在诗与远方,在脚下热土,更在百姓日用。很多怀揣文学梦想的作者,从未在报纸上发表过文章,他们白天拿着锄头、晚上拿着笔头,左手诗情,右手烟火,找到“坡子街”,就是找到了自己的家。《坡子街》是江苏大众文学成长的成功案例,是接地气、暖人心的大众文学平台。在重磅推出常玫瑰、姚林芳、王玉兰、周春根等草根作品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继而吸引王干、高洪波、叶橹等名家大咖、文坛星宿,以及企事业机关单位人员、高校教授等各类群体纷纷加入。但《坡子街》宗旨未变,初心依旧,始终是平民的、大众的,始终传扬普通百姓卑微而坚韧的精神风骨。

一个基本风格:非虚构的在场叙事。《坡子街》坚持以第一人称创作,突出在场意识,读写群体的活动场景、人生经历、心得感悟都是普普通通的,语言平实质朴,文风雅俗共赏。像泥瓦匠姚军、外出务工的姜诗兰、农民作家王玉兰,他们或是扛着锄头种田,或是拿着瓦刀打工,每天为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奔波,白天忙完活儿,晚上挑灯夜战,我手写我事、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情。他们没有宏大叙事、风花雪月,没有拿腔走调、故弄玄虚,而是从“心”出发,以“情”打底,写自己的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写乡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写家乡的人间烟火、前世今生,写脚下热土的沧海桑田、风云变幻。真情挥洒,直抵人心。

一支敬业团队:专精迷的文化敬畏。《坡子街》编辑团队虽然只有4人,但从总编到编辑,满怀对文化的敬畏和对百姓的敬重之心,致力于为读者制作精神食粮,送去“诗与远方”。编稿求“精”,总编亲自约稿收稿编稿,每天在3个作者群和40多个读者群引导阅读写作。三年多来,一篇不落为4300多篇文章写推荐语,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分享,总量超过20万字。服务求“亲”,公众号推送文章时都配发作者照片和简介,开通打赏功能,所有打赏全部转给作者,为所有作者制作个人作品集,发放稿费速度也是全国最快的。每年汇编出版《坡子街文萃》,进一步增强作者的获得感和归属感。推广求“新”,不仅通过纸质报纸和微信公众号锁定读者群,还重点策划打造集视频音画、民谣说唱、故事绘本、影视制作等新技术新媒介于一体的传播矩阵,实现了海量扩展效应。

一支写作队伍:有情怀的写手加持。《坡子街》十分注重作者队伍的稳定性、扩展性,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加强通联工作,以“求贤若渴、爱才如命”的态度,对待每一位作者,逐步形成一支多达1500人的写作队伍。这支队伍之中,有兄弟连,有父子兵,有舅甥亲,有姑嫂队,有夫妻档,有瓦工班,有全家福,他们虽然来自不同阶层、具有不同阅历,但都充满生活情趣、文字温暖感人,既在《坡子街》找到了“温馨之家”,增强了作者黏性,又极大地保证了文章来源的多样性、鲜活性、耐读性,让读者感同身受、共情共鸣。普通写手与名家大咖纷纷加持,生活浪花与思想火花熠熠生辉,文学梦想与泥土芳香相得益彰,《坡子街》成为独具魅力的星光大道。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吴周文教授生前不仅主动关注、研究和推广《坡子街》,还进入作者群,手把手传授心得体会,被大家尊称为“免费带研究生的大先生”。著名作家、评论家王干不仅将最新作品优先提供《坡子街》选用,还多次回乡开设讲座,将一名优秀的95后作者收为关门弟子。 

一种价值追求:真善美的大爱传递。《坡子街》读写队伍在共同写作、阅读和传播过程中,树立社会正气、弘扬社会正能量,既实现自我升华、体验人生价值,又推动他人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滋养灵魂,逐步成为帮助弱势群体,传递爱与光的平台。泥瓦匠姚军发表一篇《跛脚鸭》,讲述了妹妹姚林芳双脚残疾、身残志坚的感人故事,总编随即寻找姚林芳的公众号,在姚林芳不知情的情况下,编发了她的文章《谁说匍匐前行不是前行》。泰州人民医院通过《坡子街》向其伸出援手,免费帮她治褥疮、安假肢,匍匐了40年的姚林芳终于站立起来。农民作家王玉兰组织“阿紫文学沙龙”,带动100 多位农民写作者自我书写,他们自发出版《太阳花》,成为一朵能够照进内心、照亮别人的“太阳花”。开馄饨店的常玫瑰已在《坡子街》上发表40多篇文章,她自发建起“坡子街茅山馄饨店读者群”,把顾客变成读者,引导阅读,群员已有480多人。从学做文到学做人,从活跃大众文化到参与社会文明,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坡子街》在弘扬真善美、激发精气神等方面发挥的传播和引领作用,绝不仅仅是几个版面所体现出来的,是“街”的延伸,是爱的传递,是人民群众共同价值观念的担当坚守。

《坡子街》上“卖”什么 

每天十点钟,上街“逛一逛”,已经成为普通百姓和作者读者的必修课。他们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坡子街》今天“卖”什么?

读不够的当下精彩乐章。每位凡人都是伟大时代的一分子,无数凡人谱就伟大时代的精彩。《坡子街》文章以小切口、新视角、好故事,讲述普通百姓日常的柴米油盐,生活的喜怒哀乐,过往的人生遭际,父母的不屈坚强,美好的不期而遇,从中折射出中国百姓所独有的深沉的家国情怀,以及随时代脉动、与时代同行的“小梦想”“大情怀”“新感悟”,受挫者能够读到坚强,迷茫者能够读到向往,进取者能够读到光芒。一批海外游子和90后新生代的加盟,为广大读者带来不一样的视角、不一样的故事和不一样的精彩。 

听不尽的往昔岁月离歌。《坡子街》既真实描写当下现实生活,又积极回顾过往岁月,历史穿透性、生活立体感同时呈现,生活原貌、生命本真一体彰显。“岁月如歌”“青葱年代”“怀人集”“那年那月”“咱爸咱妈”“寄往天堂的思念”等回忆栏目中,有一批与改革开放共成长的作者,他们追忆那个时代的峥嵘岁月,勾起读者对那个年代的集体回忆。他们所展示的不仅仅是过往苦难记忆,还有苦难中的顽强拼搏,以及致力于改变自己、改变家庭的奋斗历程和人生感悟。即便是未曾经历过苦难生活的年轻人,也能从故事中受到教益,获益匪浅。很多故事催人泪下。如黄桥镇四兄弟共写母亲,感恩父母的坚强与付出,让人感慨亲情能滋润人的心田,让生命之舟洒满阳光。 

看不足的独特风情长廊。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风情一方景。《坡子街》以浓郁乡土气息,向人们描绘出一幅质朴淳厚的风情画卷,是老百姓看到自己影子、生活、喜怒哀乐的“清明上河图”。“一方水土”“地名录”“里下河食单”“我与垛田”“乡间捕钓纪事”等栏目,既有独特水乡生态文化场景,又有干丝、馄饨、烧饼、菱角、时蔬、花卷、米饭饼、芋头、河鲜等里下河美食,还有婚丧嫁娶、泡澡搓澡、会船赛歌、忙年过节、罱泥剐草等地方民俗,让读者细细体味乡愁的魅力,构成琳琅满目的里下河传统风情长廊。随着一批外地作者的加入,《坡子街》又展现了陕北风情、云贵风情等,进而扩展成中国的“清明上河图”。 

赏不完的地方文化行板。泰州自古三水交汇,地处吴头楚尾,北接两汉文化,南承吴楚越文化,江淮文化、扬泰文化、江南文化在此交汇融合,是超越地域的复合型文化、融通型文化,是江苏文化的重要板块。《坡子街》以“敬畏历史、传承文化、造福百姓”的人文精神,用一篇篇文章、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自觉传承胡瑗“明体达用”、王艮“百姓日用即道”、郑板桥“一枝一叶总关情”等泰州历代先贤的宝贵文脉,努力践行“百姓写作即道”的文化担当,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描绘鲜明的文化底色,激发独特的文化力量,勾勒出一幅灵动婉约的城乡文化图景和精神家园,优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在版面上精彩纷呈,在泰州大地上交相辉映,在时代生活中相融贯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致。《坡子街》作者群体源自泰州,又逐步拓展至江苏乃至全国,既体现了水乡特色、江苏特色,又体现了时代性、全民性,呈现给读者的不仅是泰州人的诗和远方,又是大家共同的文化追寻和心灵归宿。

我们从《坡子街》读到了什么 

《坡子街》引导更多的人把写作和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写作的主要阵地与大众阅读的主流媒体,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从中可以引发很多思考。 

始终彰显人民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文学创作主体是人民,受益主体是人民。文学应反映民之所呼、民之所愿、民之所求。《坡子街》 文化现象是人民文学的鲜活样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将新时代文学与人民大众紧密相连,深化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展示了新时代文学与人民大众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入新时代,随着人民群众文化素质和需求层次不断提升,我们应当像《坡子街》这样,大力彰显文学的人 民性,从大格局、大视野、大情怀着手,为大众读写搭建平台、提供阵地、构造载体,助力人民群众自我写作、自我感化、自我提升,推动人民自己写人民,共同见证时代变迁,畅叙真情实感,弘扬社会新风。 

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新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纸媒、融媒体应主动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媒介、新手段,主动扛起党报担当,不断拓展阅读新平台。《坡子街》的自觉实践, 改变了地方晚报副刊内容小众、格局小的现状,为都市型纸媒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探索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塑人的新路径。《坡子街》的实践表明,在推进文化繁荣,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主流媒体具有独特优势和力量,不仅不能“弱化”“退场”,相反,更要“强化”“进场”,引领和带动广大读写群体以充沛激情、生动笔触、感人故事,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不断铸就新时代人民文艺经典,不断推动文学创作从“高原”到“高峰”。 

着力澎湃时代的力量。进入新时代,文化建设应坚持“两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动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展现时代价值,彰显时代担当,致力以文培元。坚守人民立场、坚持扎根人民,讲好时代故事、讲好江苏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坡子街》群体多为社会底层劳动者,他们是新时代的建设者、见证者,他们高扬时代精神,用手中之笔、心中之情,构建出强大社会凝聚力、文化软实力,树立起强大文化自信。“笔墨当随时代。”植根时代沃土,文化方能春风化雨,在民众的头脑里 面搞建设,在民众的心中建大厦。 

不断生成文化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泰州学派的“百姓日用即道”,到郑板桥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再到《坡子街》坚持平民文学定位,都彰显泰州城市文化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江苏文化繁荣发展的缩影。江苏文化文脉深厚,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影响深远,建设“文化强省”,澎湃文化力量,永远都是进行时!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一个城市应当如 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走出书斋、走出小我、走出内卷、走出风花雪月,反映火热的生活、普通的大众,找准 “根”与“魂”,引领社会文化建设,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坡子街”的探索与“破圈”, 提供了一个路径、范式和样本。我们既不能高高在上、孤芳自赏,也不能内卷躺平,而是要走进火热的生活,根植平民百姓,关注生活日常,不断书写人民群众所喜爱、所认同、所鼓舞的精神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在“日用而不觉”中,追求精神富有,传承中华文明。

作者简介:朱莹系泰州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泰州市社科联主席;张荣良系江苏省社科院泰州分院助理研究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儿有96张老泰州的照片,足以穿越一个时代,看看哪些勾起了你的记忆……
刘大狮忆故乡-老泰州天福布店吴惠春
丁安才:守护春天
翟明“非虚构”晚报审美风尚
小叟原创 破衣鞋与坡子街
“坡子街”国际研讨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