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宏观分析师之死》——八年研究之感悟
userphoto

2022.06.28 广东

关注

大家好,我是一名股票策略分析师,去年写了篇《策略分析师之死》,在业内小有名气。今年写宏观?对,你没看错。

又是新财富拉票檄文?错。今年我不拉票,这里是个人微信号,不代表任何机构观点,没了合规的顾虑,有啥说啥。

和去年一样,我将继续论述证券研究的一些东西。一般这么严肃的时候,卖方可看,买方可看;菜鸟可看,老鸟可看;分析师可看,投研领导可看。而政府也应该有所考虑,整个社会不限于证券界,需要怎样的宏观分析师。

————————————————————————

策略的死与不死,都在自身。其实今年的市场貌似比去年简单太多——年初积极唱多创业板,6月及时看空市场,这一年功夫算是90%到位。至于选什么方向,做什么主题,剩下10%显得无足轻重;并且今年的推荐,关键是要抓住最能讲故事的几个大风口;其实在牛市中,行业研究员的个股推荐也往往无力。另外大家还记得“我们要找鹰不找猪”的豪言壮语吧,牛市中区别真不大;熊市下跌中,区别也不大,大家都失重了,都得下来。只有时间能够证明你到底是鹰还是猪,而不是我们资本市场轰轰烈烈的几个月,不管上涨或者下跌。

但是很可惜,看似简单的东西,往往犯大错。不少人在年初仍沉醉于去年十一二月的金融蓝筹行情而贻误战机;更多人是忽悠国家牛市最后把自己也忽悠进去了从而在六月泥足深陷;还有一部分是混淆了国家救市和股市客观规律,导致全军覆没的也有。

所以一年过去了,仍然是没有看到能够活着出来的策略,虽然在90%上犯大错,在10%上的努力仍然值得嘉奖——2015年,策略们纷纷向行业看齐,拼命推主题。承接去年的话题,策略已至死路,唯有向死而生,主题、概念的确可能是唯一的逃生之门,但是1)这不是牛市现象,而是策略转型迹象;2)转型不忘初心,如果90%错,10%又有什么意义。

这里致歉,说好今年谈谈策略如何向死而生,目前确实还没有能力展现“如何”地向死而生,但是这个逃生法门早就放在哪里了的。不再啰嗦,有心的同志慢慢体会。

————————————————————————

———————————————————————————————————————

终于要开始谈论宏观。先抛一个问题,回忆下4月初的时候我们是怎么看待中国经济走势的。按照历年惯例,我猜二季度就是个底;结果你知道的,没有见底。现在离年底越来越近,市场上反而没有一个更加清晰的结论。

4月初我对经济底的看法有偏差,但是不打紧,宏观看法仅仅构成策略判断的一部分基础,并且这个未必是(也应该不是)影响当时市场的显性变量,抓住核心变量判断市场,这是策略判断市场的要义(插一句,我做策略过程中碰到不少人,行内的行外的,言必称框架;我的看法是,你应该对这些框架有所了解,但重要的是灵活运用;这两年流行的是分子分母,一个高度抽象的理论框架;同样的框架,我在13年“被指导”时败了,国君在14年运用时在下半年“成功”了)。

回到问题的抛出缘由,所谓对经济底的判断,大致上就是对经济的预测,却是宏观分析师的本职工作。宏观研究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体、社会等等,最终还是要落到对经济的判断上。而谈论经济,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经济,而是政策,经济与政策相伴相生。在对经济的预测中,少不了政策作为假设前提。

宏观研究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宏观研究,大概就是预测政府行为,从而预测经济走向;第二阶段,可能才是核心的,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从而预测经济走向。在经济和政策中,有短期、中期和长期。一般而言,短期行为对经济影响更为显著,短期经济走势也较容易判断。为什么一定要分那么清楚呢,因为我们不能做短视的个体,政府更加是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过去一些著名的论断,我们可以看看。1)很多人嘲笑谢国忠,因为中国房价随后涨了十年;而今中国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谁又敢说不是前面十年间累计出来的呢。2)另外一个值得的回忆。08年金融危机有过个不大不小的声音,说是发消费券鼓励消费,以对冲经济下滑。随后大家知道的,四万亿投资来了,消费方面搞的家电下乡,各种评标,寻租泛滥。

一个中规中矩的宏观,是在预测政策/政府行为的基础上对经济进行预测;而一个有灵魂的宏观,他不是在猜政府会怎么做,而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建议政府该怎么做。

——————————————————————————————————————

所以对宏观分析,尤其是经济学家是要多一份尊敬的。但是在名利场前,在浮躁的资本市场中,能看准方向(新入行者)是不容易的,能保持初心(老鸟)也是不容易的

也非常容易理解,经济会怎么样,和股票市场有着天然的距离,从而被冷落是正常的。第一,经济变化比较缓慢,尤其是中长期(虽然更重要),而股票市场只争朝夕,注重短期验证。第二,则是宏观分析本身也如策略研究,发展到了瓶颈期,当你拿不出让市场信服的东西,就会被市场怀疑。于是,宏观也开始突围,但是这种突围逐渐抛弃了本职工作,甚至有些成为股票市场的吹鼓手。对此,我是衷心祝愿宏观分析师们不要忘了自己工作的崇高使命,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

首先我们来正名一个说法。然后就宏观突围谈谈看法。

去年这个很不幸的说法,来自二季度的著名撕逼。“看着经济做股票老是错,所以我们要看着心中的花”,成王败寇,最后大致意思就是这样啦。

成功者书写历史,真理被曲解。看经济做股票当然是没有错,出现偏差的是投资者对市场的理解。向来不觉得股市走势有什么不可理解,玄学往往意味着忽悠成分很重。

“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牢记这句话,好比力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此前写过一个对股改以来历年股市的回顾,挺有意思的,有时间应该把过去二十年都写出来。

——————————

宏观突围。在那里肤浅的谈论经济数据,可能宏观分析师们自己也觉得无趣。但能够准备把握经济走向是很难的,即便是年内

11年为例,高通涨撞上经济衰退;其后一路寻底,我们竟一路猜底。可真正猜对底部的人有几何?或者说在猜对底部之前,不犯错的人有几何?

12年印象深刻。记得12年四季度大伙儿以为经济见底,然后12月爆拉银行股,结果第二年3月份经济又不行了,继续寻底之旅。

可能也是自13年,市场开始形成经济需要不断降速的看法,尽管其中有过一些波澜,尤其是为实现2020年目标从而推算出GDP增速那档子事。

即便如此,年内的经济波动,仍然仰仗于我们的宏观分析师提供分析基础,政策部分则如影随形。

今年的经济波动这个事就值得谈一谈,比如同样追求区间调控、财政发力了还包括降准降息,为何经济迟迟不见阶段性企稳呢。这方面宏观分析师应该站出来说说,不要因为4月份判断错了,就混过去了。

所以,首先不要轻视短期经济波动预测这个事的困难程度,可能它有点乏味。

———————————

未来数年的经济形势,可能是更有魅力,但在政策建议部分应该是更为复杂。最近两年,在生产要素解释完经济增长大趋势后,似乎没有什么创新。

那么宏观突围的新方向在哪里?无论是短期的经济波动还是长期的经济增长,去分析、去提出建议。我非常尊敬李迅雷老师,这种尊敬是最近几年逐渐竖立起来的。李老师最新的一个文章也谈到了类似的问题。

我比较赞同不要总讨论些大问题,中国人喜欢大而模糊,小问题上研究不够。大问题、共识性的自然容易引起满堂彩,但正是这些大问题,讨论的再多也很难有个清晰结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也是为何基金经理们不爱听宏观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这种现象已经不是我们证券界流行的弊病,各种政府机关流出的报告也可窥一斑。每个人、每层官员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夸夸其谈,对诸多宏大的命题解剖分析,最后可能还是办不好事

我在研究生期间的专业是城市经济学,一个在国内相对冷门的经济学分支。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史,实际上是各个城市之间的竞争史,是各种自然禀赋叠加相关政策进行竞争的结果。中国经济的腾飞就起于几个经济特区和沿海的系列重要城市。我们看宏观喜欢比较自然禀赋,在我国一个个城市可能就是能够比较自然禀赋的最小单位,在产业等政策上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政策诉求的实现程度)。我们经常在国际比较中谈论某国的区域经济带或者某个大都市圈,却少有谈论带动它强壮的核心产业及背后原因。

比如是不是每个城市都要学习上海这样一种卖地的经营方式?你有没有同样的人力资本吸引力来维系这种经营方式?如果不能,地租的上涨将快速阻碍其他产业的发展。如何利用自然禀赋、优惠政策建立非政策性的竞争壁垒,能规模化的进行规模化,无法规模化的产生外部效应。

现在政府正在制定十三五规划,其中牵涉到诸多产业,在未来的竞争中,我相信宏观分析师们可以通过比较各个城市的自然禀赋、现有政策,给出非常多的政策建议,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进而实现整体经济的跨越。

————————————

说了这许多,小结一下宏观分析面临的困境。首要是态度问题,经济分析当然枯燥乏味,也未必受市场欢迎,但因此转向股市评论,那建议把宏观的帽子换成策略(当然策略不仅仅是股评)。

方向既然明确,就要有颗沉得下去的心去研究经济变化,而不是跟着股票市场起舞。一是短期的经济波动预测其实也很容易出错,怎么把它做得更好;二是长期的经济增长,或许该抛开一些大而笼统的问题了,至少要腾出相当心力来研究微观城市的发展比较,并且直插相关核心产业培育的可能性及如何培育。

策略转型已经找到方向,但仍然败在能力不达;宏观转型首要认准方向,进而提升能力。策略可以唯利是图、追涨杀跌,但宏观不行,宏观研究本应具有高尚品德,超越当下局限。

策略是预测股市,宏观是预测经济,但宏观的复杂性或者说其灵魂,还包括了政策建议的提出及经济的相应变化(策略也可以超越原始预测这个层次,只是对股市发展的政策建议相对宏观需要做的,简单太多)。

———————————————————————————————————————

最后是精彩撕逼,以供娱乐。去年写到策略分析师之死,已感到强敌环伺。策略自身需要变革才有出路,而一群做宏观的纷纷涉足策略,还有从策略研究分离出去的中小市值亦染指策略。由于本身是干策略的,所以我就在这儿大大方方的承认其中一点私心。不过有个不那么好看的现实,希望诸多想搞策略的同行们明白,策略分析师在成熟市场可有可无,成熟市场不需要策略分析师,一个投资基金的老大出来讲话就是策略。

本文也是受到一些业内的影响,本来已经不想写了,某王姓分析师的宏观拉票一下子刺激了我——一开头就是探讨怎么博弈、如何寻找股票的价值点之类的,还以为进错链接了(申明我不认识,前两年听同行说起过,还挺赞的)。

再以某任姓分析师为例,再次申明也不认识。市场记住,是因为他是股票市场的鼓吹手,而不是经济方面的判断。首先是市场判断,虽然今年奇迹般地实现了5000点,但是随后的市场下跌直到6月下旬其还在强调牛市调整。其次是经济判断这个本行,从短期波动看,今年经济见底企稳的判断,4月份就认为二季度经济企稳,显然没有实现;从长期增长看,8%5%好,这个倒是很认同的,但是关于宏观研究框架,不得不说从聚焦于短期波动的三驾马车、传统经济的周期理论再到聚焦于长期增长的生产要素分析,一点都不新颖。没有什么宏观新框架,如果有的话,不妨把生命周期理论、城市竞争理论这些纳入到传统经济向新经济的转型过程中。有批判也有表扬,今年我没有看到其他任何宏观比这个团队更努力、更频繁地发报告。

———————————————————————————————————————

国庆行将结束,节假日期间的经济信息让我更加忧心于中国经济的未来

首先是地产政策再松,然后是出国旅游消费旺盛(尤其是日本),再者是关于QDII2试点的声音再起(旧闻重温且报道机构非主流),最新外储数据显示9月再次流出(规模相比8月有所下降);国庆期间另一重磅信息是美国主导的TPP贸易协定达成,而美联储加息似乎在9月就业数据面前又歇菜了。相比于短期股市的波动,更关心长期经济的增长(第一定律: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中国经济未来好了,股市岂有不好之理!)。

另外一个小问题是年内经济究竟何时见底企稳,这些心中的团团疑问,都企盼着我们的宏观分析师们,所以大家开始干活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济底与市场底
意外的降准!
王国斌:牛市还是熊市应该在意吗——新趋势 · 新龙头 | 天风证券2017中期策略会【主论坛纪要】
许维鸿:股市上涨背后的宏观逻辑
如何从基本面和市场面认清牛市行情的本质
中信证券:中国股市本轮反弹已近尾声 后市需保持谨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