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方传媒互联网】从9956家影院微观数据再看院线行业——院线行业系列报告之三


感谢实习生戴瑭昱、丁志远对本文的重要贡献

核心观点

过往六年的票房增量主要来自新建影城,渠道下沉是驱动票房增长的核心动力

我们详细拆分了国内不同时间建成的影院在不同年份获得的票房,发现2015年后存量影院的票房收入均出现下滑,新建影院的票房增速和票房增长贡献率均显著高于存量影院,即存量影城的观影人次上升只能解释较小一部分的增长。而渠道下沉的主要来自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城市核心区向郊县的扩张,四五线城市银幕增速和占比均较低。2017年二线和三线城市分布拥有银幕数18343和11141块,占比34.8%和21.1%,分别较2012年增加12476和7736块,二三线城市是2012-2017年银幕扩张和票房增长的主力。

一二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已达较高水平,整体票仓逐渐饱和,新增影城带来的稀释效应明显

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1)2017年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3.8和2.3次,已达到甚至超过法国(3.2)、北美(3.8)、韩国(4.2)等成熟市场水平,继续提升空间有限。(2)银幕保持高速扩张,且增速高于四五线城市。由此导致一二线城市整体单银幕产出分别为191.86和121.9万元,不仅较2016年继续下降,且已经低于2012年的单银幕产出水平,2017年票房增速回暖并未带来单银幕产出和上座率的回升。与之相对应的是,2017年三至五线城市的单银幕产出分别为94.78、71.79和58.81万元,不仅较2016年出现反弹,甚至已高于2015年的产出高点。

渠道下沉空间已不大,内生性增长将更加重要

目前三四五线城市的存量影院已经下沉到2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低人口密度地区,继续下沉既没有经济性,也难以带来新增票房。同时,在人口密度高的一二线城市继续新增影院,稀释效应明显但难以刺激整体票仓增长。因此我们认为继续渠道下沉的空间已不大,票房的增长已经难以通过资本投入等外生性因素获得,未来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更加需要通过内容质量提升,从而带动人均观影次数提高进行驱动。实际上,四五线城市2016-2017年银幕增速的大幅降低,可能正是由于影城选址困难和新建影城的非经济性,因而资本扩张步伐放缓。

三至五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将成为未来拉动票房增长的主要动力

2017年三四五线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1.08、0.82、0.28次,仍显著低于一二线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预计未来三至五线城市对于票房增长的拉动将达60%以上,成为驱动整体票房增长的主要动力。短期看,我们预计2018年全年票房空间大概率在602.3-654.6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5%-25%。中期看,预计未来电影市场将维持“大盘稳增长,单片高弹性”趋势;长期看,维持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空间约1000-1200亿元的判断。  

投资建议与投资标的

未来票房市场将由渠道下沉驱动转为内生增长,市场仍然维持“大盘稳增长、单片高弹性”态势。板块个股上,重点抓住两条主线:(1)渠道扩张较为激进,且经营效率高,能够率先实现市占率提升;(2)在渠道扩张上,侧重布局三至五线城市优质地段。建议关注已大力布局三四五线城市,且低线城市票房占比较高的万达电影(002739,买入)、横店影视(603103,未评级)。

风险提示

优质内容供应不足风险,新媒体竞争风险,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引言:从9956家影院微观数据再看院线行业

2012-2017年,国内电影市场经历了票房规模大幅扩容、观影人次快速增长的红利期。特别是在2012-2015的五年间,电影票房由165.6亿元增长至438.9亿元,CAGR达38.4%。2016年,电影市场在经历了长期高增长后增速突然放缓,票补减少、影片质量下降和打击票房造假是重要的拖累因素。进入2017年后,票房增速再度回升,2017年和2018Q1电影票房分别同比增长15%和40%。


因此,站在当前时点,我们需要研究思考的是:


(1)过去市场认为票房的高增长主要来自渠道下沉和人均观影次数提升的驱动,但目前54165块银幕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一至五线城市的银幕数量和观影频次如何,未来渠道下沉和人均观影次数提升还有多少空间?


(2)2018年一季度票房的高增长是否意味着行业向上拐点的再度到来?短期看2018年高增长是否可持续,长期看国内电影市场票房空间如何?


(3)若上座率提升和单银幕产出止跌回升,将对谁带来更大的弹性?积极布局高增长的三四五线城市的院线公司是否将最为受益?


过去由于缺乏详细的一至五线城市银幕数、人口数等数据,我们对于上述问题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答案。本篇报告作为我们院线行业深度报告第三篇,将利用9956家影院和54165块银幕的详细数据,加以匹配一至五线城市人口数等,从微观影院数据的视角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 2018年一季度电影市场总结

1.1 优质国产片与高终端基数拉动票房增速超预期

2018年一季度国内电影市场共实现票房(剔除票务服务费,下同)189.3亿元,同比增长39.5%,增速超市场预期。其中2月和3月票房表现亮眼,分别实现票房95.28和47.89亿元,同比增长64.5%和52.2%。此外,2018Q1观影人次共5.59亿人,同比增长36.1%;放映场次2602.5万场,同比增长15.2%。平均票价33.8元,同比增长2.5%。

高终端基数与优质国产内容是拉动一季度票房高增长的主要动力。根据国家电影局最新数据,2018年一季度全国影院共9965家,银幕数54165块,较2017年末再度增长3389块。分国产片和进口片看,2018年一季度共新上映进口片36部,较2017年增加14部,进口片共实现票房48.3亿元,同比下降22.8%;进口片票房份额25.5%,同比下降20.6pct。与之相对应的是,国产片共实现票房亿元140.1亿元,同比增长92.9%,票房份额74.5%。

同时,2018年一季度TOP10影片票房合计139.7亿元,同比增长48.2%;豆瓣平均评分6.6,较2017Q1提高0.4。其中,《红海行动》以33.72亿票房居季度票房冠军,豆瓣评分8.5亦为TOP10影片第一;《唐人街探案2》票房31.82亿元排名第二,豆瓣评分7.0。与2016Q1与2017Q1相比,国产片票房及口碑崛起趋势明显。

1.2 院线市占率未见明显提升,影投公司市场份额持续下滑

终端持续扩张下,渠道集中度提升仍较为缓慢,2018Q1龙头院线市占率微幅提升。2018年一季度,前十大院线公司共实现票房128.7亿元,同比增长39.89%;票房市场份额67.97%,同比略提升0.17pct。其中,万达院线市占率仍排名第一,共实现票房24.7亿元,市占率13.06%,同比下滑0.46pct。龙头院线公司中,大地院线、中影数字院线、中影南方新干线、横店院线及华夏联合五家院线公司市场份额略有提升。

从影投公司数据看,2018年第一季度前十大影投合计实现票房72.5亿元,同比增长24%;市占率38.3%,同比下滑约4.8pct。除香港百老汇票房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带来市占率提升外,其余9家影投公司票房份额均出现下滑。

1.3 三四五线城市票房高增长,影投公司加速布局

2018年一季度,一至五线城市票房收入分别为31.29、70.60、38.30、33.31及15.84亿元,较去年同期分别同比增长28.82%、35.04%、41.75%、50.79%和58.40%。其中,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增速显著高于一二线城市,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各影投公司加速渠道下沉;(2)春节人口返乡回流;(3)三四五线城市居民观影习惯逐渐成熟。三、四、五线城市票房收入占比分别为20.23%、17.59%和8.37%,较2017Q1均有小幅度提升。  

各影投公司加速渠道下沉,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比不断提升。从万达院线、横店影视、上海电影、金逸影视、幸福蓝海和中国电影六家公司的影投票房数据看,2016年-2018年Q1,三、四、五线城市票房占比均逐年提高,其中,2018Q1横店影视三四五线票房占比达64%,万达电影、幸福蓝海接近50%。

2. 微观数据看院线行业

2.1 过去六年票房增长与渠道下沉真相

2.1.1 票房增量主要来自新增影院,渠道下沉是过往票房增长的主要驱动

一般而言,电影票房的增长主要来自两方面的驱动:一是渠道不断下沉,获取更多观影人群和增量票房;二是随着收入水平的提升和观影习惯的培养,存量地区的人均观影次数提升。我们详细拆分了国内不同时间建成的影院在不同年份获得的票房,可以看到:(1)2015年后,存量影院的票房收入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仅新影院的票房仍在增长。例如,2012年以前建成的影院在2017年实现票房142亿元,较2012年下滑约9亿元,较2015年下滑约55亿元;(2)不同年份建成影院的影院票房增速显著不同,越新的影院票房增长越快。

我们用增长贡献率这一指标来衡量不同年份建成的影院对票房增长的拉动,增长贡献率=某年建成影院的新增票房/全国总票房增量。从单一年份的横向对比看,新建影院的票房增长贡献率显著高于存量影院;从不同年份的纵向对比看,新建影院在下一年度对票房的拉动作用最为明显,此后增长贡献率逐渐降低甚至出现负值。即便处于2012-2015年的票房高增长期间,2012年以前建成的老影城的票房增速及增长贡献率仍较低,可以理解为,在过去的票房增长中,存量影院的观影人次上升只能解释较小一部分票房增长,绝大多数的票房增量来自于新建影城,即渠道下沉是驱动票房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2.1.2 渠道下沉主要来自银幕从一线向二三线城市、从城市核心区向郊县的扩张,四五线城市银幕增速及占比仍较低

与过往认为的渠道下沉主要来自低线城市的观点不同,从艺恩的银幕数据看,二三线城市是2012-2017年银幕扩张的主力。截止2017年末,一至五线分别拥有银幕5859、18343、11141和11097、6301块,分别较2012年增加3690、12476、7736、8391和4902块。其中二线及三线城市银幕数占比最大,分别为34.8%和21.1%。

从银幕扩张增速看,四五线城市2015年后银幕扩张增速大幅放缓,2017年银幕增速均为19.5%,低于一二三线城市的扩张速度,而一二三线城市银幕增速自2016年起再度提升。在不考虑城镇化率和地理、交通等因素的情况下,四五线城市每百万人拥有的银幕数量显著低于一二三线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

二三线城市银幕的快速扩张,配合观影习惯的逐渐成熟,使得二三线城市成为过去六年间驱动票房增长的核心地区,票房增长的50%以上来自二三线城市。2017年,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票房增长贡献率分别为35%和23.7%,高于一线城市的11%和四、五线城市20.2%及10.1%的水平。

同时,渠道下沉也在同一城市内部发生,即影城从核心城区向郊区、郊县扩张。我们随机选取了十个城市作为样本,涵盖东中西部、南方北方及一至五线城市,详细分析了过去六年的银幕增长、票房增长及影院分布,从具体城市的微观数据也可以反映出过去一轮渠道下沉的路径。以其中的两个城市为例,2012年后开业影院不断增加,其中非核心城区的的票房收入和占比大幅提升,成为驱动该地区整体票仓扩容的主要原因。

2.1.3 一二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已达较高水平,三四五线城市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人均观影次数是反映观影习惯成熟度的重要指标,其提升来自于:(1)存量观影人群观影频率的提高;(2)渠道下沉带来增量观影人群,使得分子增加。我们根据艺恩一至五线城市详细影院数据,匹配国家统计局或地方统计局对每个城市的人口统计数据,计算了不同地区的人均观影次数。从整体来看,2017年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3.75和2.29次,已达到较高水平;而三至五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仅分别为1.08、0.82和0.28次,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理论上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但是,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收入水平、城市化率和渠道下沉的程度差异,三至五线城市的低人均观影次数可能由于其人口基数大(且其中无法触达影院的非城镇人群或占比较大),因此可能存在人均观影次数的低估。为进一步分析目前各类城市的居民观影成熟度和观影频率,我们继续利用上文所述的十个样本城市的微观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到:(1)即便同为二线城市或五线城市,不同地区不同城市间的人均观影次数仍然存在较大差异;(2)但整体依然符合人均观影次数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五线城市的趋势;(3)十个样本城市中,两个东部四线城市及一个中部五线城市的人均观影次数仍然偏低。因此我们认为,不论从全国整体的数据还是十个城市的样本数据看,三至五线的人均观影次数的确均还具备较大提升空间,但未来观影频率的提升将受到收入水平、内容质量、替代品等多种变量的影响。

2.2 不同城市、不同年份新建影院间的微观数据再比较

2.2.1 一二线城市整体票仓逐渐饱和,新增影城带来的稀释效应明显

结合前文的分析,目前一二线城市电影市场的特点可以总结为:(1)人均观影次数已达较高水平;(2)银幕仍在快速扩张,且增速高于四五线城市;(3)票房增速放缓。在这样的背景下,银幕快速扩张带来的稀释效应明显,新建影城对存量影城的票房形成分流


我们详细统计了不同城市在不同年份新建影城的单银幕产出和上座率,可以看到:(1)一二线城市存量影城的单银幕产出和上座率自2016年起开始同步下滑,2017年票房增速回暖并未带来单银幕产出和上座率的回升;(2)二线城市的单银幕产出和上座率均低于一线城市;(3)经过约一年的票房培育期后,新建影城的单银幕产出不断与存影城趋同。截止2017年,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整体单银幕产出分别为191.86和121.9万元,不仅较2016年继续下滑,且已经低于2012年的单银幕产出水平。

同时,从样本城市的微观数据看,部分一二线城市在个别年份出现了整体票房的负增长。我们认为,人均观影次数较高的地区已经率先进入影片质量景气周期,一二线城市的整体票仓已逐渐饱和,相较全国其他城市,一二线城市观票房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或将不断放缓,且增速难以再次大幅提升。

2.2.2 三四五线城市单银幕产出在2017年出现反弹

与一二线城市所不同的是,一方面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均观影次数仍较低,未来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其票房增速高于一二线城市;同时,2016与2017年四五线城市银幕增速放缓,扩张速度低于一二线城市及全国平均水平。由此带来的是,渠道下沉和观影频率提升带来的增量票房,抵消了新增影院的票房分流,稀释效应并不明显。


从三至五线城市的单银幕产出看,2017年不同城市、不同时期建成的影院大多数均出现了单银幕产出的反弹。同时,另一个积极信号是,从整体的单银幕产出看,2017年三至五线城市的单银幕产出分别为94.78、71.79和58.81万元,甚至已高于2015年的产出高点。也就是说,2012-2017年,三四五线城市的单银幕产出有波动,但基本始终在增长

3. 对于未来的推演和判断

3.1 渠道下沉空间已不大,内生性增长将更重要

如前文所述,新增影院是票房增量的主要来源,那么,未来渠道下沉是否还能继续驱动整体票房的高增长?我们详细统计了不同城市的人口数、人口密度和存量影院数,通过散点图可以发现,三四五线城市的存量影院已经下沉到了人口密度较低的地区,相较于一线城市1000人/平方公里和二线城市400-1200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目前四五线城市的大量影院分布在400人/平方公里甚至2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低人口密度地区


实际上,影院的商业模式和票房收入极其依赖选址和周边人流,影院继续下沉至人口密度更低的地区,既没有经济性,也难以带来大量新增票房。我们假设低线城市居民的观影半径为10公里(已偏乐观),人口密度为300人/平方公里,人均观影次数2次/年,票价30元,则该地区潜在票房收入仅为565万元/年,即便考虑到低线城市租金、薪酬成本更低,也难以支撑2家以上的影院同时实现盈利。

为进一步分析验证上述逻辑和结论,我们再度选择8个五线城市样本为例,涵盖东中西部、南北方和不同人口数量、不同人口密度的地区。我们认为,目前五线城市存量影城已较多,样本城市中的影院数量均在9个以上。其次,人口密度低、人口总量少的地区整体票仓容量仅约2000万元(如样本城市2-4),单个影院最高票房仅在500-1000万元,平均票房低于200万元。此外,整体而言,即便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高的五线城市,单影院最高票房及平均票房均不高,存量影院盈利能力普遍偏弱,再新增影院的可行性和盈利性都不大。

此外,根据前文的分析,在人口密度高的一二线城市继续新增影院,能够带来的增量票房已经较小,在票房逐渐饱和的情形下,新增影城只能通过抢夺其他影院的份额来获取票房。因此,不论对于一二线城市还是三四五线城市而言,我们认为渠道下沉的空间均已不大,票房的增长已经难以通过人口红利、资本驱动、新建影院等外生性因素获得,未来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更加需要通过内容质量提升,从而带动人均观影次数提高进行驱动。实际上,四五线城市2016-2017年银幕增速的大幅降低,可能正是由于影城选址困难和新建影城的非经济性,因而资本扩张步伐放缓。


3.2 三四五线城市将成为拉动票房增长的主要动力

一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已达到甚至超过成熟市场水平。与韩国、北美及英法对比,目前北上广深的人均观影次数在全球均处于高位。我们在此前的2018年策略报告中提出,居民科教文卫支出在总支出的比重是基本恒定的,各娱乐方式之间在相互争夺用户时间及用户支出。一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未来继续提升的空间较为有限。 

而三四五线城市目前的人均观影次数低,增长空间大,是票房增速最快的地区,票房占比及票房增长贡献率不断提升。2017年,一线和二线城市票房增长贡献率分别为11%、35%、较2015年分别下降9.2pct和4.8pct;而三至五线城市票房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3.7%、20.2%和10.1%,较2015年提升4.1pct、6.1pct和3.8pct。预计未来三至五线城市对于票房增长的拉动将达60%以上,成为驱动整体票房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此情形下,由于终端扩张存在惯性,且一二线城市的票房增速预计难以再度高增长,因而其单银幕产出或将继续下滑。而若三四五线城市延续2016-2017年的扩张速度,在没有资本大量进入的前提下,目前已积极布局三至五线城市的院线公司有望获得更高的票房增速和业绩增长。


3.3 对于电影市场的短中长期判断

  • 短期看:预计2018年全年票房增长约15%-25%

结合上文一至五线城市的详细数据拆分,我们通过三种方式来推演2018年票房增速。


方法一:按不同城市人均观影次数进行预测


2017年全国平均人均观影次数为1.17次,一至五线城市分别为3.75、2.29、1.08、0.82和0.28次。假设2018年全国人口数、人口分布和平均票价与2017年保持基本一致,则在乐观情形(2018年各城市人均观影次数提升幅度与2015年相同)、中性情形(人均观影次数提升幅度与2017年相同)和悲观情形(人均观影次数增提升幅度与2016年相同)下,2018年全国票房分别增长26.1%、15%和5.9%。

方法二:按不同城市、不同时期建成的影院单银幕产出进行预测


假设2018年全国银幕保持9000块的增长,其在一至五线城市的分布比例与2017年相同,则在单银幕产出的乐观、中性、悲观情形下,2018年票房增速分别为35.2%、24.1%和13.4%。

方法三:按一季度票房占全年票房的比重进行预测


2012-2017年,一季度票房占全年票房的比重略有波动,但基本稳定在22%-32%的区间。假设乐观、中性和悲观情形下,2018年一季度票房占总票房的比重分别为24.6%(历年平均值)、28.1%(乐观与悲观情形平均值)和31.7%(历年最高值),则2018年票房增速分别为47.1%、28.5%和14.2%。

上述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依托不同数据进行了2018年票房预测,其最终结果较为一致,可信度较高。其中,方法一的思路更加符合本篇报告提出的未来主要通过人均观影次数提升驱动票房增长的内生性逻辑,且受假设条件变动的影响较小,理论上测算过程和结果更为科学。综上,我们认为,考虑到2018年已定档及可能引进的进口片《复仇者联盟3》、《神奇动物在哪里2》等,以及张艺谋《影》、姜文《邪不压正》等优质国产片的拉动(具体片单见附录),2018年全年票房空间大概率在602.3-654.6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5%-25%。


  • 中期看:预计未来将维持“大盘稳增长,单片高弹性”趋势


预计未来大盘增长中枢为15%-20%,驱动力来自于:(1)2018年终端预计将维持9000块左右的增速,(2)三四五线城市观众观影习惯进一步成熟;(3)从2017年来看,整体影片质量回升明显,市场供给逐步趋于理性。


  • 长期看: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空间约1000-1200亿元


考虑城镇化率、人均观影次数及票价三个指标后判断,国内票房收入空间约1000-1200亿元。具体测算过程参见《院线行业系列报告之二:票房空间仍在,院线四大发展趋势前瞻》。同时,参照好莱坞成熟模式,版权及衍生品崛起能够进一步拉高行业天花板。


投资建议


本篇报告中,我们利用9956多家影院和54165块银幕的微观数据,详细拆解了过去票房增长的驱动力和渠道下沉路径,并对未来市场的增长进行了短中长期的推演。我们认为:


(1)过往六年的票房增量主要来自新建影城,渠道下沉是驱动票房增长的核心动力。而渠道下沉的主要来自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城市核心区向郊县的扩张,四五线城市银幕增速和占比均较低,二三线城市是2012-2017年银幕扩张和票房增长的主力。


(2)不同城市的票房市场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一二线城市而言,其人均观影次数高、银幕扩张快,票房增长放缓,新建影城对存量影城的票房形成分流,稀释效应明显,单银幕产出和上座率不断下滑;而对于三四五线城市而言,2017年单银幕产出分别为94.78、71.79和58.81万元,不仅较2016年出现反弹,甚至已高于2015年的产出高点。


(3)渠道下沉空间已不大,内生性增长将更加重要。目前三四五线城市的存量影院已经下沉到了400人/平方公里甚至200人/平方公里以下的低人口密度地区,继续下沉既没有经济性,也难以带来大量新增票房。同时,在人口密度高的一二线城市继续新增影院,只能稀释票房而难以获得整体票仓的增长。因此我们认为继续渠道下沉的空间已不大,票房的增长已经难以新建影城等外生性因素获得,未来电影市场的持续增长更加需要通过内容质量提升,带动人均观影次数提高进行驱动。


(4)三至五线城市人均观影次数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将成为未来拉动票房增长的主要动力。2017年三四五线人均观影次数分别为1.08、0.82、0.28次,仍显著低于一二线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同时,2017年,三至五线城市票房增长贡献率分别为23.7%、20.2%和10.1%,较2015年提升4.1pct、6.1pct和3.8pct。预计未来三至五线城市对于票房增长的拉动将达60%以上,成为驱动整体票房增长的主要动力。


(5)短期看,我们预计2018年全年票房空间大概率在602.3-654.6亿元之间,同比增长15%-25%。中期看,预计未来电影市场将维持“大盘稳增长,单片高弹性”趋势;长期看,维持国内电影市场票房收入空间约1000-1200亿元的判断。


未来票房市场将由渠道下沉驱动转为内生性增长,市场仍然维持“大盘稳增长、单片高弹性”态势。板块个股上,重点抓住两条主线:(1)渠道扩张较为激进,且经营效率高,能够率先实现市占率提升;(2)在渠道扩张上,侧重布局三至五线城市优质地段。建议关注已大力布局三四五线城市,且低线城市票房占比较高的万达电影(002739,买入)、横店影视(603103,未评级)。


风险提示


优质内容供应不足风险

随着观众观影行为的成熟,电影行业的增长和波动,与优质内容供应的相关性不断提升。若行业优质内容供应不足,将拖累观影人次及整体票房增长,影响板块整体业绩兑现并加大波动,从而影响相关公司整体业务发展


新媒体竞争风险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通过改变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和信息获取方式等,对包括电影在内的传统行业构成了冲击和挑战。新媒体凭借其价廉、便利、选择性强等优势,使影院终端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影的成本降低、机会增加,对电影市场带来一定影响。


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在国家鼓励影院投资建设的大背景下,各大院线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除了既有影院投资主体继续加快投资外,来自业外的新投资主体也逐渐涌现。同时,电影内容制作的主体也不断丰富。随着影院数量进一步增长和影视制作公司的增加,相关产业链主体将面临越来越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附录:2018年院线电影片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7年中国电影产业票房、观影人次增速统计分析及未来前景预测【图】
一二线城市影院成绩单(2018年前10月份)
前瞻布局三四五线城市,高扩张速度与高经营效率打造优质院线资产
影视业的“同床异梦”,终究逃不过一个利字
《孤注一掷》靠抖音情绪营销,赚麻了
2016年中国院线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