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琴声蔻语第六期:幸福感的来源


琴声蔻语

琴声蔻语,是魏蔻蔻与蒋婵琴好友间的私房话对谈,聊人生的态度,品生活的感悟。



幸福感的来源 

琴声蔻语第六期

蔻蔻:每个人都想要幸福,也在不断追逐或经营着幸福。说到幸福感的来源,我常觉得,中西方人的幸福感不同:中国人的幸福感,大多来自于比较;而西方人的幸福感,大多来自于自我实现。


我不知道,幸福感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是否也有阶段性。比较,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阶段;而‘自我实现’则是确认定位后的发展和创造层面了,属于更高的认知阶段。从认知阶段来讲,总是先有“类”和“比”后,才可能有“造”和“化”。 


我已经定居欧洲很久了,周围的一切都是现世安稳的模样,哪怕出了天大的事情,依然岁月静好。


欧洲人,给人很固执的感觉,对待梦想、事业、生活质量乃至业余爱好,都有一种坚定的耐心和兴致。若用咱们中国人的眼光去看,甚至都有些偏执了。


欧洲人的这种生活态度,其实是知道自己要什么,然后假以时日以一种不屈不挠要把自我的需求逐渐实现的过程。


婵琴:你谈论的中国人的幸福感,大多来自于比较。这某种程度已经形成一种意识主流。我总以为它是一种非常奇特的思维理念:比如,人们在追求物质的东西时,往往会说,谁谁谁有购房、买车、换新手机、游欧洲;谁谁谁嫁人有珠宝、昂贵的婚纱照;某某某孩子学画画、参加马术训练……我们也要有。


这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是一旦有了比较,就会形成欲望与不安全感。而欲望是无止境的、过于屈从物质诱惑,肯定无法剔除不安全感。这就意味着人的幸福念想是建立在不确定、依赖外在给予的基础上。这样的幸福,更像一场幻觉,容易忘了自己是谁。


所以你也会见到,人们习惯看一样的书,穿同款的衣服,装饰同样色彩的墙面和地面。人们热衷于向同样虚幻的目标而努力。而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稳定与安宁。它能将人从各种假设、焦虑、不安的境遇中抽离出来。剔除了比较,所以不曾觉得处境悲凉或自卑。


其次,人存在时,身体、精神和灵魂,三层面属于递进的关系。比如有的人在身体得到满足和成就感后,就开始关注精神层面的东西,它意味着真实。这一阶段的自己,是又一层生活意向与认知的提升。不再将物质和金钱的追求当初终生的目的,且对成功的理解,也不再狭隘。


我不觉得固执是偏执,相反,它是人在以坚定的信念实现了自我理想之后,形成的一种开阔与豁达。这样的人,一定是完成了生命早期的创建与波折阶段。所以,他们更能真正懂得享受闲适与充实的人生。


不过最近这些年,中国追求精神层面的人,还是在不断涌现,而且他们实现了早期的物质与财富的积累。


欧洲经历了漫长的物质文明的建设后,人们普遍完成了“身体”到“精神”层面的转化,就是完成了“外求”向“内求”的过渡。内求是“观自在”的生活形态,所以心性多自然、安住。


除了“哪怕出了天大的事情,依然岁月静好”,还有,他们清楚何为自我适合,何为自我需要(而非想要)。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判断、审美能力,而非随从大流,人云亦云,人有我要……诸如此类跟风、盲从、过于在意外界眼光与评价的习性。


蔻蔻:当你体会过认清自我并坚持达到目标时的那种幸福和满足,就会懂得那是再多的物质都替代不了的,你就绝对不会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及评价,更不会去以他人为参照物来效仿幸福。


就说旅游吧。


欧洲人不习惯赶行程式的旅游,不太会捧着旅游攻略,去每一个推荐必看的景点。他们觉得旅游和假期必须轻松愉悦,喜欢结合旅游信息和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体会旅游中的风情,感受有自我喜好的经历和惊喜。


我婆婆爱得美去过5次埃及,可是从未去过金字塔。


我曾经不理解,总说她:“您去那么多次埃及,最有名的金字塔都不去,算白去了。”


爱得美不服气:“怎么叫白去呢?我不喜欢金字塔,干嘛要去?我去埃及肯定要去我喜欢的地方,做我想做的事儿啊。”


的确,爱得美去埃及,有时单纯是学当地人的一种舞,有时是练那里的染布方式,有时是为了制一款独特的香水,有时纯粹就在海边晒太阳海里游泳,什么都不做,然后就回来了。常常,连照片都没有。


婵琴:我非常赞同你说的,人通过自我需求实现目标后的幸福与满足感后,就不太会在意外界、他人的眼光、评判及参照去效仿幸福。那是一种通透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独立的显现。


我们上次谈到你婆婆爱得美,就觉得她是一个非常可敬可爱、独立判断、自我生活理念都极其成熟的人。


人的生活观不成熟,很容易盲从,为旅行而旅行。比如,有的人到一个景点和国度,就是拍照、购物、走马观花。然后告知天下,我去过哪哪哪,拍了怎样的照片,买了哪些物质。用外在的标杆定义“自我”。


真正内心的优雅与自信的人。他们不是靠某次旅行、某个昂贵的奢侈品、某次高级的聚餐,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与存在感。


“奢华”不等同有有“品味”。“奢华”某种程度有“外求”的味道,有“求胜与比较”的气息。而真正有“品味”的人,向“内求”,代表着“安乐与喜悦”。


前者因内心的不安定,缺乏“自我认识”,而对物质、金钱、生活的选择,习惯随从大流。比如买物质,只选贵的,不选对的。最为典型,崇拜名牌、讲究排场,而不想是否与自身的气质、环境的格调相匹配。


蔻蔻:这些年,中国的朋友来到欧洲,挺喜欢买珠宝首饰,但依然是随大流的多。她们基本上都会给我看某个名牌首饰出的款式,然后去店里买。我都算不清楚,这些年我被国内的朋友或熟人要求代买过多少支Cartier(卡迪亚)那款名叫LOVE的手镯; 买过多少条BVLGARI(宝格丽) Serpenti 系列的蛇形项链。只是因为佩戴这些首饰,别人认得,风光有面子。


欧洲人一直有佩戴首饰珠宝的风俗习惯,这种文化有几百年的延续性,故而颇有自身和个体的心得。有的人,会专注于首饰的样式和设计以及搭配方法,而不太在意品牌;有的人会希望首饰和珠宝的订制设计能与自己的人生经历相关,各有千秋。不太会出现跟风买同一种品牌首饰的现象。


我之前的一个老板,是个典型的欧洲老绅士,他太太告诉我,30年前他俩结婚时,她先生送给她一个大号的首饰盒,而里面只有一两件首饰作为新婚礼物。先生许诺太太,他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将这个首饰盒一年年地增加并填满。


于是,每年这位先生都会根据两人的一些经历,寻找珠宝或配饰,有时会找人设计,有时会买现成的,总之,每年都会至少有一样代表其经历的首饰。


我认识这位老板的太太时,她的首饰盒已经在这30年的婚姻中被填得很满了,拥有40余件各类宝石的首饰或是配饰,每一件背后都是一个故事和一段回忆。


我和这位太太聊天时,她先生为了纪念太太陪他去坦桑尼亚呆了大半年,开发医药市场,专门寻到一块坦桑尼亚石,带回荷兰,找珠宝设计师打磨加工,将其打造成项链坠子,非常别致。从此,佩戴这串坦桑尼亚石的吊坠,就会浮起夫妻俩关于坦桑尼亚的经历。


这些首饰,并不是都价值不菲,很多并不贵,有的仅是心意和特色。比如,这位太太给我看过一对琥珀耳坠,说是很多年前去意大利一个小城的二手市场淘到的,因为和卖家有缘,价格算得特别便宜。这对琥珀耳坠表面并不光滑,有一种老琥珀的古朴和粗糙,但是很有味道。


太太说,这耳环跟她怀着小女儿时常做的一个梦中的琥珀耳坠几乎一模一样,于是先生买下它,作为庆祝小女儿诞生的礼物。


虽然这对琥珀耳坠几乎是白送的,没花什么钱买;但是,用这位太太的话说,这种能和梦中所想之物或梦中人在现实中相遇的几率是那么渺茫,居然能被自己经历,是多么美妙的奇迹。用此来纪念小女儿的到来,真是意义非凡。


婵琴:你谈论的案例,再次验应,幸福感本身就是因人而异,因心而定。


真正的幸福,物质丰沛给予只能得到表面及短暂的真实与快乐感,是极其微小的组成部分,更多的应该是我们对自身内、外在的价值判断、自我认知所决定。


就好比一个孩子得到十元或者一百元的玩具,那一刻他们就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对价值的概念是模糊的,相反幸福会变得真实了。而成人不一样,价值观的比较非常清晰化,反而让幸福成为了虚幻。人们也习惯虚幻中拼凑自己的幸福。


追求精神性的人,需要强烈的自我认知与自性的生起。为此,我们不应该以学识、身份、权贵、所谓阶层与环境去判断一个人的幸福感。它更多来自个体对生命的经验与体悟,来自心灵与生活的相应与节奏感。


蔻蔻:我见过那些并不大的梦想一点点实现的过程。我在荷兰认识的一位搬家工人,他的梦想是能成为救护车司机。


在荷兰开救护车不容易,得一步步取得救护车的特殊驾驶执照才行。于是他开卡车,公交,一点点提升技术,业余时间做搬家工人来挣外快,花了5年时间成为一位救护车司机。


我认识的一对荷兰农民夫妇,愿望是能在希腊安度晚年。因为不富裕,很多事情只有靠自己慢慢操作经营。夫妇俩在希腊买了一小块地,花了9年一砖一瓦盖起属于自己的希腊小屋。之后,在地中海的阳光下,安之若素。


其实,自我实现和幸福,无非是不断倾听自己内心,真实走出每一步的坚持。 


婵琴:幸福的通融,一方面源于倾听内心的声音,另一方面是有细腻及发现美的心性。这本身就是一种智慧与丰盈。


蔻蔻:近几年国内流行蜜蜡配饰,大家都争相把玩购买。一个专作蜜腊和南红设计工作室的朋友托我在德国意大利一些蜜蜡产地帮他找一些蜜腊,说是因为国内的蜜蜡风潮,导致太多作假的蜜蜡,不胜其烦。


我去意大利帮朋友买蜜蜡用于其工作室时,仔细拍了好多照片给朋友鉴赏,也请专业人士来看,还不断跟那位意大利老板说:这蜜蜡不会是假的吧。


那位意大利老板忍俊不禁:“为什么要做假蜜蜡?每块蜜蜡都不同,各花入各眼,选择购买与否是很个人的决定。这不是工业化的大甩卖,作假怎么卖出去?” — 可见,在对首饰有自我见解和品味的欧洲,由于不跟风,也就没有首饰作假的市场。


最怕的是把追求自我和幸福这种很个体的概念,弄成蜂拥而至的全民演练。从不知“自我”为何物而压抑着生活的懵懂,到突然想惊天动地伸展开来附和 “自我”的跟风,陷入的其实是与“自我”渐行渐远的泥沼。心里依然是空的,脚下依然是飘的,生活依然是被推着走的。


如果“自我”成了这么模式化的标签,那么不要也罢!


婵琴:蜜蜡制作的不同,是否也反映了欧洲整体社会对个性美的追求,人们也形成了良好的审美观和稳定的价值取向。如此生活方式与态度,更加能释放自我,活出“人”该有的样子。


其次,“自我”成为全民演练,被模式化,可能只是为了更大程度融入社会和人群,寻求认同与价值感。它的弊端:容易迷失自我,让自己带着镣铐生活。也就有了,一部分国人即便拥有外在诸多物资、金钱的支撑。但实际上你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们的慌张、焦虑、充满疲惫和芥蒂感,甚至难以做到真诚和友善。


我从不否认物质的重要,但它一旦成为个人成功和价值的标志,就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其次,人在追求物质之外,还应该懂得享受美与创造的生活。它是非常私人化的体验,也是生活品质与幸福提升的源泉。


魏蔻蔻简介:魏蔻蔻,生物科学博士,定居荷兰,负责医药专利申报及临床试验合约谈判。自办原创微信号微蔻 (ID: WeikoMagazine),分享中西教育和文化异同,讲述跨国情感及家庭生活的碰撞。工作之余,蔻蔻2016年出版荷兰语中文译作《时间线》,2017年写作出版欧洲教养观念书籍《太想赢,你就输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幸福感真的与物质有关吗?
什么是幸福?
蜜蜡可以直接食用吗?
幸福是左手鲜花,右手白菜 | 婵琴
深夜琴声飘窗外
琴聲唯美,回憶留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