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经系辞】第72讲:神以知来,知以藏往


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易经系辞》讲记 72讲 来自弘范学苑 23:55


打破时间的隔断


       我们看下一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这个话解释起来很简单,你学易道学到了很精深的程度,你的精神就能知道未来的事情,你的智慧就能包容过去的一切。但是,我们也要想一想,“神以知来”是怎么知的?“知以藏往”是怎么藏的?


       其实,“神以知来”和“知以藏往”是一回事。如果你真正对过去的事情很清楚很明了,那么对未来的事情也就会有准确的判断。我接触过很多学历史的朋友,感觉到他们比一般人都要自信,甚至有些人还有点小小的骄傲。为什么会这样呢?中国人很强调以史为鉴,真正学通历史的人,他们在社会上为人处事,都会得到很深的历史借鉴。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两三百年一个轮回,学通历史的人,往往都能很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明白一个时代的大势。现在是处在社会轮回的哪一个阶段?一般学历史的人都会有一个判断,都会有所参照,觉得自己能够把握。学历史的人往往都有这种自信,确实自有他的道理。


       人生有很多问题,最要命的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在时间当中的一种局限。我们生而为人,生之前的事情一无所知,死之后的事情也一无所知,而且总共就活这么几十年,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最后往往都记不住了。这种在时间面前的局限,可以说是生而为人的最根本的焦虑。面对未来它不可知,面对过去往往很多事情都被遗忘了,模糊了,甚至昨天的事情、去年的事情,很多都记不起来了。没有办法,这就是生命的自然属性,这就是人的局限性。那么,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对人来说就很重要了。


       “知以藏往”的这个“藏”字,应该通去掉草字头的这个“臧”字,意思不再是隐藏,而主要指的是包容、包含,有记住而不忘失之义。


       平常遇到事情,尤其是很痛苦的事情,一般人去安慰他,往往就跟他说:“莫得事,别往心里去,过几天忘了就好了!”其实,这是一种短暂的、逃避的、消极的安慰,痛苦实际上是忘不了的,也许一时你确实忘了,但只要出现同样的情景,痛苦又会重新出现。那么,真正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是不要忘记过去的事情,对过去的事情要有“知”,同时对给自己带来痛苦、不幸的人和事,要抱一种宽恕、一种原谅、一种包容的态度。这才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其实,人痛苦的原因并不是他的记忆好,记住了这件事情而忘不掉,而是因为他不能够原谅这件事情,不能够包容这件事情,不能够宽恕这件事情。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往往都是如此。


       西方有一位大诗人叫博尔赫斯,在座有些朋友可能知道,他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没有在他生前颁奖给他,被世人视为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耻辱。他在一首写到遗忘的诗中说:“不存在的事物只有一样,那就是遗忘。”说白了,就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存在的东西。你举出任何一个东西,哪怕是你举出任何人都没见过的东西,但是你一旦举出来了,它就存在了。不存在事物只有一样,就是遗忘!换句话说,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东西被遗忘的。你想要真正忘记过去所做的种种事、所经历的种种东西,那是不可能的。按佛教的说法,业力是不灭的,你所做的一切都将变成八识田里面的种子,一旦条件成熟了,它就会重新发芽。现代心理学的解释也一样,人过去的经历造成了一些心理上的创伤,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好象把它遗忘了,但实际上,它会停留在你潜意识的深处,并形成了这些心理上的症结。


       所以从这一点来看,“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是在学易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能随便把它放过去。“其孰能与于此哉!”这是《系辞》作者的赞叹,面对过去,面对未来,能达到如此的境界,有什么样的智慧能比得上易道啊!

       

好一个不卜的境界


       在古人看来,学习易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有一句话叫做“用神不用蓍,用知不用卦,未卜而知吉凶”。说白了,你真正把易道学通了、学精了以后,根本用不着拿什么蓍草数来数去,根本用不着把几个铜板丢过来丢过去。你只需要临机一动,用自已的阳明正知一照,根本用不着卜卦,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就历历在目了,根本不需要去观察卦象里面象征的是什么,不需要知道卦辞里面写的吉凶祸福等等。这就是“未卜而知吉凶”,用不着去打这个卦,就知道吉凶祸福了。


       人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境界呢?就是因为“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对于过去未来,通过你的精神,现量就能够认识得清清楚楚。


       那么,什么样的人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就是这里所说的“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在中国古代,理想中的最高领袖就是古之圣王,就是以圣人为王。在佛教中称之为转轮圣王,就是能够推动人类社会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圣者领袖。按照西方的说法,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面,将其最高领袖称之为哲人王。其实,东西方的最高智慧在这上面的认识都是差不多的。所谓哲人王,就是印度人心目中的转轮圣王,就是中国古代理想中的圣人治世,总之,是由具备最高智慧的人来作为人类的最高领袖。那么,这样的伟大领袖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这里所说的四个方面:聪明、睿知、神武、不杀。


       首先要聪明,耳聪目明,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明察于秋毫之末,不会被任何人或事物所蒙蔽,这就是聪明的含义。但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仅仅是聪明还不行,还要有睿智。你虽然聪明,能够明察于秋毫之末,但是过去说“察见渊鱼者不祥”,你连深渊里面的鱼都能够看清楚,那这个事就很不吉祥。为什么呢?说白了,天底下事无巨细、无论什么好事坏事都逃不过你的金睛火眼,设身处地地想想,你烦都烦死了,气都气死了,累都累死了。本来我们一天到晚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多,有些事情你看不到还好些,看到了那就是麻烦上身。但是,睿智的人就不会这样。一个是真正有大智慧的人,虽然人世间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他都看得非常清楚,但是他就是不为所动,表面上还可以像猫头鹰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可不是真的一沓糊涂,而是心能容物,可以明明白白地藏污纳垢。


       一个人做到聪明睿智,大智若愚,人生的境界当然就很高了。但是作为一个领导者,光这样还不行,他还需要神武,要有权威感,在精、气、神上面要体现出一种威严、决断,有一种大无畏的勇气和力量。如果没有神武,只有聪明睿智,如果你遇到了那些厉害的死对头,或者是专门唱反调的人,你光装糊涂还不行,你就把他慑服不住,把事情摆不平。按佛教的说法,不仅要有慈眉善目,还要有怒目金刚,不仅要显慈悲相,必要的时候也要显一显忿怒相,要使用一下降伏法。所以,一个领导者不仅要聪明睿智,同样还要有神武的精神,要有一种不怒而自威的气势。


       最后一点也最关键,那就是“不杀”。我们看历史上的商纣王,他就称得上是聪明睿智,威神勇武,非常厉害,人人都怕他。史书上评价他是“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是,就是因为他残酷嗜杀,这才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最终成了亡国之君。所以,你具备了前面三个条件还不行,最后还能够“不杀”,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那就了不起了。


       大家试想一下,一个聪明绝顶、且武功天下第一的高手,如果他不喜欢到处打架,而是喜欢当和事佬,面对着江湖上打打杀杀的事情,当他往中间一站,给大家拱拱手,说一声“以和为贵嘛,赏兄弟一个面子吧!”这时,谁还敢打打杀杀呢?这样的人当上了武林盟主,江湖上那些舵爷豪强们,就没谁敢乱来了。


       这就是“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只有全部具备了上面这四方面的条件,才能够成为古人理想中的圣王,才能开创太平盛世的局面。

       

物神不如心诚


       “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这样的伟大领袖,当然他是明白了天道的运行,同时又能体察、体恤民间疾苦。如果没有这种明于天而察于民的能力,那么他就称不上聪明睿智。


       “是兴神物,以前民用”,是兴神物,就是启用神赐之物,在过去的注释里面,这个神物就是指用来占卜的蓍草,或者是龟壳。那么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用神赐的蓍草或者龟壳等东西进行占卜,以作为指挥老百姓行动之前的依据。


       “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打卦之前要认认真真斋戒,这也是有道理的,我们在前面也反复说过,只有反身至诚,以一颗非常虔诚的心,才能获得对所占之事的感应,所谓心诚则灵嘛!


       但是话又说回来,本光法师对这两句的评价是不高的,认为这里把蓍草、龟壳等这些东西给神秘化了,拜物教的迷信思想又抬头了。实际上,外物的这种所谓的神奇、所谓的珍贵,都是由我们人心所定。人认为它很神奇很珍贵,于是它就会很神奇很珍贵,反之如果人认为它很普通很低贱,那么它就会很普通很低贱。黄金白银,人人都认为它很珍贵,很多人都为得到它打破了脑壳,但是如果真正遇到了饥荒年代,三天三夜吃不上一顿饭,这时候恐怕再多的黄金白银也抵不过一顿饱饭了。所以,这些东西确实是由人心而定,并不是说它本身就有好高贵。从这个角度来看,“是兴神物”这两句的立意的确不高。


       在这些事情上面,还是佛教说的比较彻底。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简单说就是生命所存在的这个世界,这一切东西都是由心识所规定出来的,所幻化演变出来的;万法唯识,万事万物万法都是通过人的精神,才得以被认识,才得以显现出来。除此之外,哪里有什么“神物”可言。对于这点,大家一定要看到,一定要在见地上坐实。那些所谓的神奇之物,对于《易经》占卜来说,也只是一个媒介而已,一个手段而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心的功能与外界沟通,发生感应,这样才能产生这个世界,才能产生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所以,最终不是物神,而是心诚。心诚则灵,这话放在哪里都对。

    

       从这里我们要看到,《系辞》中确实有非常精妙的思想,但同时也有一些良莠不齐的地方,毕竟这篇大文章是从先秦时代一直到汉初时由很多人集体创作的产物。境界高、入易道深的人所阐述的部分,就能说得很彻底,但境界不够的人,在某些问题上就会露出马脚来。在这一章里面就是如此。


诵读录音由【弘范文化】提供


知行合一    从容中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第十一章 开物成务 冒天下之道
【美文欣赏】能吃亏是做人的一种境界,会吃亏是处事的一种睿智(写的真好)
《周易》系辞上传句读(11章)
该退的要退,那是一种睿智;该显的要显,该藏要藏,那是一种境界
《易经》系辞上传诗解8情通正定至变自神
善良的最高境界叫「不说」,这是一种睿智和成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