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桂明:最热爱律师行业的媒体人,是如何炼成的?|中国律师|法律与生活|民主与法制

导读:

作为三十几年的法律媒体人,在律师界说起刘桂明,总有一种“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感觉。
经常与别人对谈、采访的刘桂明,今天成为了我们的受访嘉宾。
采访开始的前一天,正值今年的高考开考,刘桂明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了自己41年前参加高考的准考证,我们有幸在采访当天见到了实物。
黑白泛黄的准考证,一秒将光阴倒转。

刘桂明

桂客学院院长

法宣在线总编审

前司法部法律出版社《法律与生活》杂志社副主编

前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律师》杂志总编辑

前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

前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

现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执行总编辑

从高考说起

相信每个上过大学的人都有一个自己关于高考的故事,而刘桂明作为在1981年考上大学的那批学生,他的高考故事是一个传奇。

那时候,高考刚刚恢复5年,很多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参加高考是为数不多的途径之一,刘桂明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念到高中。


那个时候大学的录取率只有4%,说是百里挑一也不为过,刘桂明的高考之路更是一波三折。当时的社会观念对文科理解不够深入,严重重理轻文,他就读的学校甚至都没有开设文科班。

但刘桂明自幼喜爱阅读,在学习语文、历史等学科时如鱼得水的他却在学习物理、化学时屡屡碰壁,不管下多大功夫,成绩始终都还是不够理想。

刘桂明不得不面对这一现实,考虑再三,他和另外两个要好的同学决定一起转变思路,改考文科。于是在高三的最后一个学期,他们三个逢物理、化学课就留在宿舍自学文科。

最终他的高考成绩距离分数线还是差了十几分,但这足以让他感到振奋,觉得自己离成功上岸只有一步之遥,其他两个人也是如此。学校在得知他们的高考成绩后也很吃惊,觉得这几个孩子在没人管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意外,就冲这个也要办一个文科班!

于是,在第二年即1981年,他们三个全部进入了文科班复读,而这个刚刚开办的只有26个人的文科班,最后金榜题名的居然有5个,算是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


刘桂明老师当年的准考证

刘桂明记得,他到镇上的邮局查完成绩后跑回家报喜,狂喜之下不小心踩死了一只鸡。这颇具喜剧性的一幕后来被他频繁提起,每每想起来,都觉得自己像极了范进中举。

母亲自然也十分欣喜,填报志愿之前特意去找算命先生给卜了一卦。先生掐指一算,故弄玄虚地说:“您这孩子可了不得,能文能武吉安府!”

在那个一辈子都没怎么走出过吉安县城的算命先生眼里,"吉安府"可能已经是在他的认知范围里最难逾越的边界,但在刘桂明看来,“能文能武吉安府”那不就是只能考上吉安的最高学府"吉安师专"吗?

而最终,不信命的他选择填报了位于上海的华东政法学院(现在的华东政法大学),并被顺利录取,就此阔别家乡。

生而为文人

后来一直从事编辑出版行业的刘桂明,认为自己生来就注定会与文字结缘。

小时候物资匮乏,书籍更是如此,喜爱阅读的刘桂明,连倒着糊在墙上的报纸都要歪头看半天。邻居家有限的藏书曾经是他的"宝库",而为了能名正言顺地经常上门"挖宝",他甚至经常到人家帮忙干活。

上大学之后,读书终于不再是一个问题,刘桂明又迷上了写作。"我当时写的文章挺多,还给自己起了好几个笔名,用来发表不同类型的文章"刘桂明说。当时华东政法学院有个校报,他发在校报上的文章都用'千古洲人'这个笔名。

"人家都问我,怎么年纪轻轻给自己起了这么老气横秋的一个笔名?其实特别简单,因为我的老家叫'千古洲村'。好多同学都知道,但凡是刘桂明用千古洲人这个笔名写的文章,通常都比较有趣,比如一些点评犀利的球评。"


那时候刘桂明还比较喜欢朦胧诗,喜欢读,也喜欢写。

80年代比较有名的朦胧诗人有顾城、舒婷、北岛等等,刘桂明写朦胧诗时,会用自己的另一个笔名-"舒雯"。

对于这个对他来讲有点过于"温婉"的笔名,刘桂明做了如下解释:"一方面是因为我喜欢的老舍姓舒,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对舒婷的仰慕,除此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舒'字拆开来看就是'舍'和'予',有'忘我'的意思,而这恰好是我一直追求的一种精神状态。"

除了这些,刘桂明还有几个其他的笔名,也都十分有趣。他把自己课外的一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写作,作品或深沉或明快,或清醒内敛或嬉笑怒骂。老师和同学们都看不出,这个当时略显内向的同学,其实内心如此丰盈,把自己的情绪都宣泄在了笔端。

当时的刘桂明,希望自己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记者,可以有机会把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到大四的时候,经常发表文章的刘桂明成为了校报一个版块的主编,也借此对记者的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更加坚定了自己以后要干这行的决心。

成全他人,成就自己的职业

毕业时,刘桂明作为一名优秀毕业生,被分配到北京,成为了司法部法律出版社法学著作编辑室里的一名编辑。一心想成为记者的刘桂明,为此很是郁闷了一阵,因为相比编书,他更希望能去编报刊或者杂志。

机遇总在不经意间浮现。

第二年,中央讲师团开始组建,党中央号召青年知识分子到各地去支援教育,作为党员的刘桂明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报了名,随着司法部讲师团另外7名大学生去了河南支援教育。

在河南这一年,他的表现十分亮眼,县领导觉得他们教得特别好,好评价也传回到了社里。

支教结束时,社领导问刘桂明有没有什么想法,他表达了自己想去同为法律出版社下的《法律与生活》杂志社的意愿,没想到,因为这次机会,刘桂明迎来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

1987年,刘桂明终于如愿以偿在《法律与生活》杂志社当上了一名记者,这揭开了他今后法律媒体生涯的序幕,也开启了他与法律人群体长达三十多年的缘分。

在《法律与生活》杂志社工作了8年后,刘桂明从副主编职位上离开,调任中华全国律协主办的《中国律师》杂志社担任负责人。


在这里工作了11年后,刘桂明被调到了共青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在这里他发挥自己的专长,办起了一本叫做《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的杂志,并担任这本杂志的主编,4年之后,他又被调到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主办的《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担任总编辑。

三十多年来,刘桂明一直从事法律领域的期刊出版,回首这一路,他很庆幸自己见证了中国民主与法制事业的每一步发展。

谈及自己的感受,刘桂明由衷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想法:"做一名记者真好,做一名编辑也真好,做一名总编辑更是好上加好。"

刘桂明认为,记者与编辑,能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汇成文字,用自己生花的妙笔来让值得关注的人与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让发人深思、启人智慧的声音与思想不被埋没,是一项能够成就他人的工作。

而后来又成为众多刊物总编辑的他,得以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上,统观全局,带着敏锐的观察力,去时刻关注外部环境、大势和政策,带领整个记者和编辑团队去做好解惑和传播的工作。

而这些工作能够成就更多的人,在展现出媒体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也让他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感受到了无穷乐趣。

最了解律师行业的媒体人

在中国的法律行业尤其是律师圈子里,没有听过刘桂明名字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细数一下刘桂明的履历,不难发现,在过往的三十几年间,刘桂明始终以一个媒体人的视角冷静而又客观地关注着中国律师行业的发展。

1987-1995年,司法部法律出版社《法律与生活》杂志社,记者、副主编

1995-2006年,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中国律师》杂志社负责人、总编辑

2006-2010年,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律师论坛秘书长

2010-2021年,司法部中国法学会《民主与法制》杂志社总编

2021年至今,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执行总编辑、法宣在线总编审、桂客学院院长

1987-1995年,司法部法律出版社《法律与生活》杂志社,记者、副主编


尤其是在《中国律师》杂志社任职期间,他一直在为推动律师行业的发展鼓与呼。

2000年"中国律师网"的创建、2001年"第一届中国律师论坛"的举办、2004年“第一届中国青年律师论坛"的举办,以及2002年到2006年之间"法学与法制巡回讲坛"和"中国律师圆桌对话"、"首届全国律师电视辩论大赛"等等很多律师行业的重大事件中,都能见到刘桂明前后奔忙的身影,甚至其中很多活动就是在他的倡议下组织举办的。

因为不时爆出一些对仗工整的排比金句,刘桂明被一些人亲切地称为"刘排"。

比如,他认为中国律师论坛的设计可以用四个排比句来描述:"是一个优秀人才汇聚的地方,是一个先进经验交流的地方,是一个法律文化展示的地方,是一个前沿思想碰撞的地方。"

作为一名优秀的律师,一定要"有专业的追求,有职业的表现,有行业的胸怀,有事业的眼光。"

说自己一直是有律师情结的,"从来没有一个职业让他如此向往,从来没有一个行业让他如此动情,从来没有一个群体让他如此牵挂。"


刘桂明老师办公室的书法收藏

这些看似简单有趣的话语,恰恰是刘桂明作为一个媒体人与律师这个群体相伴相生三十几年后,所做出的最凝练也最贴的总结,处处体现着他对这个行业以及这个群体的热爱。

与时俱进,拥抱变革

作为一位来自传统严肃媒体的总编辑,在与刘桂明见面之前,我们在脑海里脑补出无数个关于他的印象,而这些都在与刘桂明交谈的过程中被逐一击破。

这位本来不需要自己打理具体事务的总编辑,有着比一般人都要前卫的新媒体思维。

谈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不同,刘桂明坦言:"这些不同是时代带来的,想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就必须积极拥抱这些变化。各种各样的线上媒体,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信息的速度要比传统媒体快得多,这不管对于编辑还是记者来说,都需要在工作节奏和工作思维上进行巨大的转变。"

刘桂明对于新媒体的拥抱不只是说说而已,他总会在这些新生事物出现的第一时间就去积极探索尝试。2006年他开了博客,2010年又开了微博,2013年他有了自己的微信,2015年又设立了自己的公众号"桂客留言"。


刘桂明老师办公室悬挂的职位牌

而在去年离开《民主与法制》杂志社之后,在继续担任桂客学院的院长,并出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法治时代》杂志执行总编辑之外,刘桂明也欣然接受了出版社的安排,担任其线上平台"法宣在线"的总编审。

"法宣在线就是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做全民普法到全民守法这件事,从去年7月1日加盟以来,一直是我的工作。"刘桂明说,"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变了的是工作模式和管理理念,不变的是对行业的热爱和情怀。"

"桂客"请留言

骨子里有着深厚文学情结的刘桂明给自己的公众号取名叫桂客留言,取了自己的名字和贵客的谐音。

"凡是关注我公号的朋友都是我的'贵客'。"刘桂明说。他觉得作为一名媒体人,既要立功,更要立德,还要立言,而这个公众号就是他为自己以及其他作者"立言"的地方。

"桂客留言"在经历了多年发展,结识了无数优秀法律人,并不断被丰富、成熟和完善之后,刘桂明对它的定位也越来越清晰。

"就是要为律师提供一个从成长到成功的平台。"由此,刘桂明在公众号的基础之上,组建了"桂客学院",并为学院未来的发展描画了一幅全景蓝图。


"现在学院一共设置了包括桂客直播间、桂客三人行、桂客半月谈、桂客青训营和桂客私董会在内的十个板块,我希望能够通过这些尝试和实践,把我这些年积累的行业经验和资源进行融会贯通,想律师之所想,言律师之所言,急律师之所急,忧律师之所忧,让律师们通过在这里的学习,成为这个专业的能人、巧匠或者大师,成为有职业伦理、行业胸怀和事业眼光的行业翘楚。"

同时,刘桂明也希望通过每次与大家的链接,帮助律师们做好宣传和传播,既传播自己的专业,也传播自己的团队。

"宣传了律师个人和团队的同时,也就宣传了律师这个职业,更重要的是宣传了律师制度和律师精神。"

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

刘桂明很早就开始跑马拉松,有着不短的跑龄。从一开始的3公里、5公里,到后来的半马,直到后来的全马。


刘桂明老师参加马拉松比赛的纪念照

从2014年4月以来,他几乎跑遍了中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大大小小的马拉松赛,做过组织者、参赛选手、领跑员,挂在墙上的奖牌数不胜数。

他觉得,自己的人生也正像是一场马拉松,一开始被分到不利起跑位置的他,在经过了起跑,熬过了极限体验,又经历了数不清的直道、弯道,和无数同行者一起享受过奔跑的酣畅淋漓之后,正在迎来眼前最美的一片风景。

采访、撰文:艾琳,编辑:张冉,摄影:KK

来源:访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桂明:从“好记者讲好故事”到“好律师讲好故事”!丨《没法不爱》序言
播出 | 刘桂明、林东品、王兆峰:律师刑事业务发展趋势的展望与应对
青年律师的梦想与现实
【律所管理】谁说十年后律师不需要“大所”---与刘桂明先生及陈文伟、王佳律师商榷
跨界漫谈 | 国企投资并购的违规责任追究
北京大学法学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