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澳门之旅后的感悟,一个“赌徒”的自我修养

赌徒,指那些经常赌博,嗜好赌博的人。通常也泛指那些不务正业,妄图不劳而获的赌客。有的人赌博为了寻求刺激,有的人为了挣快钱,抱着搏一搏单车变摩托的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偷鸡不成蚀把米,掉入深渊,搞得身败名裂,家破人亡。

我们何尝不是一个“赌徒”,只是“赌”的内容不一样而已,真正的赌徒,赌的是能不能中彩,赌的是大小。而我说的“赌徒”,赌的是明天下不下雨,我要不要带伞?我现在的公司是不是有未来?我要不要换个工作?新的工作是不是一定比现在的好?我认为“赌”的本质在于拿现有的资源,去博未来更大的收益。然而未来是充满变化的,不可控的。谁也没法保证明天一定不下雨,天气预报也只是通过卫星收集数据,借助以往的数据经验,训练算法模型,预测明天下雨、下雪、阴天、天晴各自的概率

心理学认知的改变

最近读了《这才是心理学》,刷新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以前提起心理学,联想到的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催眠大师的催眠大法,亦或是能洞察人心的读心术。作者斯坦诺维奇,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遵循科学的标准,研究的必须是实证可解的问题,方法上要遵循系统的实证主义。

许多人学习心理学是希望能够学到一套宏大的心理学理论,以此来概括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方方面面。但这类愿望总是会落空,因为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

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表明是错误的。因此,对某理论的新证据进行评价,必须使新的数据具有证伪该理论的可能性。这项原则通常被称为“可证伪性标准”。一位叫卡尔·波普尔的哲学家一直致力于强调可证伪性标准在科学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可证伪?

如果一项理论不可观察,不能被证伪,永远都是对的,那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比如有人声称自己有特意功能,能听声判断敲门之人的年龄,如果他预测,敲门之人小于200岁,貌似这个理论永远是对的,因为世界上现在还没有一个人能活200岁,那这句话就没有任何意义。随着科技的发展,可能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人类能有更长的寿命,达到200岁甚至更长,那预测重新有了它的意义,因为它可被证伪。

可证伪的意义在于,一个理论一旦在某些特定的场景被证伪之后,理论的提出者,需要针对理论进行修正,并兼容老的理论,亦或者被一种全新的理论所替代,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迭代,逐步逼近真理。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

普通的人害怕不好的结果,有智慧的人更害怕出现不好结果背后的原因。有时候我们会把一些无关的因果关系进行绑定。打个比方,有人每次穿着新衣服去打麻将,结果都赢钱了,他会迷信的以为,他的每次赢钱和他是不是穿新衣服有很大的关系,其实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只是运气好而已。

寻找因果关系的方法,5why思考法,连续问5个为什么(5只是一个概数),抽丝剥茧,寻找到那个根本的原因。找到原因只是提出假设的开始,需要通过科学的实验进行相关的验证。需要设置控制组,控制自变量和因变量,观察结果,对你的假设进行证伪,一旦被证伪,需要调整假设,重新实验,直到问题不再出现。

每个人都可以是“股神”

一个不懂股票的人也能很好的“预测股票”,股票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涨,要么跌,概率各50%,如果随机挑选10000个人,第一周,将所有人分成两组,一组被告知股票会涨,同时通知另一组股票会跌。第二周,重复第一周的操作,以此类推,在第8周的时候,有40个人左右会连续收到8次正确的预测,现在是1万人,如果是100万人,那连续收到正确“预测”的人会更多。其实没有做任何的预测,只是把所有可能的结果发给了所有的人而已,一不小心就成为了“股神”。

用概率打破,选择性偏差

在一些情境下,虚假相关很容易出现。这也正是选择性偏差非常容易出现的原因。“选择性偏差”这个术语指的是特定主体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当不同生理、行为、心理特点的人们选择不同类型的环境时,就有可能出现选择性偏差。选择性偏差造成环境特征和行为—生物特征之间的虚假相关。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赌场连续开了20次大,对于下一次你应该选大还是选小?在这种场景下,很多人会因为选择性偏差,去买小,因为他觉得已经连续20次开大,下一次肯定会开小,脑海里还伴随着“我就不信这个邪”,下一局开大和开小其实和之前开的什么样的结果,没有任何关联关系,从概率上讲,这两件事是相互独立的,开大开小的概率同样是50%。

同样的例子,在玩德州扑克的时候,前几轮的下注,有时候也会影响你下一轮的下注,因为沉默成本(之前下的注)的影响,下一轮你更大程度上会选择跟注,真正的高手,只根据我可能赢的概率,来进行下注,而不取决于我已经跟了多少筹码。出去看电影,看了15分钟你发现是一个烂片,很大部分人会选择继续看下去,直到电影结束,因为我花钱买了这张电影票,为了不浪费,再烂也要把它看完,然而你损失的更多,你浪费了1个半小时的时间。

一个“赌徒”的修养

对于一个无时无刻不在“赌”的“赌徒”,或长期处于博弈状态之人,两门重要的必修课,心理学和概率论。从心理学的微表情分析,对手有没有在偷鸡,还是真的有实力。也可以通过心理学去伪装自己,偷鸡不像偷鸡,有实力不像有实力。最关键的还是从概率上分析,如果下注,赢的概率是多少?回报率是多少?如果二者概率都超过50%,就值得去跟注。不过也要接受一个事实,哪怕只有10%输的概率,它也肯能会发生,就像德州扑克被河杀一样。当然哪怕只有10%的成功的概率,如果你去争取了,同样也可能发生,如果不去做,发生的概率永远只会是0。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拨开生活中的数字迷雾,警惕认知的陷阱
为何我们固执己见?——从认知科学的角度解读
2019投资心理学极简手册
人类最致命的3种思维错误——男人喜欢犯错
两个心理学轻理论:恶人理论适用于婚姻,轮盘模型可解释出轨
怎么理解认知失调、认知偏差、认知谬误?| 心理学词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