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孝养在敬 知不可为



大家好,很高兴又跟大家一起分享《论语》。通过学习使我们从《论语》当中进行自我修身的思考与实践。

上节课讲到“父母为其疾之忧”,如何将父母装在心里,把我们内心里装满天道,有天道在心,我们自身也能够明白事情该怎么思考,不会一味自专、自主、自视,达到自大到忘乎所以能够把一切事情做好,这是君子心中要有父母的原因。这一点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从孝道启发我们自身的修身,父母是最为关键的,最优先的,也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能够理解到父母跟我们之间的互动,其实我们就能够领悟到天道的大半,因为天地之间最为重要的是生成与被生成、创造与被创造。
 
从五伦关系来说,父母子女之间是生成和被生成,创造和被创造的关系。我们曾经身为子女被创造、生成,日后我们也将成为父母去生成、创造。所以从父母跟子女的关系当中最能够体悟天道,这一点需要大家善思之,仔细思考回味和父母之间的互动不管大事小情,还是一念一动,尤其是矛盾、快乐、情绪、纷争这些部分是最容易体贴到自己内心的。
 

之前讲“父母唯其疾之忧”,是否能够把父母放在心上。今天仍然从“孝”去修身,去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接下来要讲的是“父母唯其疾之忧”的下一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我们继续父母这一层讲孝子游是夫子较晚的一个弟子,还有子夏也是。子游姓言,名偃子游是他的字,他是吴国人。子游和子夏虽然是孔门较晚的弟子,但他都是名列十哲之一。孔门的学问分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这四科有十个人被称为“四科十哲,子游和子夏文学科的弟子,合称游夏。
 
子游非常精通礼乐,还曾经出任过鲁国武城的宰邑。有一句话叫做“割鸡焉用牛刀”,说的就是子游的故事,其实是孔子在跟子游开玩笑当时孔子看到子游把武城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子游是用礼乐教化来进行治理,城内弦歌处处。孔子很开心所以开了这个玩笑子游曾经举荐过一个人,叫澹台灭明,字子,后世有一句话叫做“以貌取人,失之子”,讲的就是孔子因为澹台灭明相貌丑陋,看了不是很喜欢,但是后来发现他德才兼备,这就是“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由来,后来澹台灭明也拜入孔门。

 
子游本身是吴国人,后来回到吴国推行教化,被称为南方夫子,可见子游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那么这样一个聪明的年轻人问“孝”,夫子会怎么回答呢?其实我们来看夫子的回答就很诧异了“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句话一点也不深奥按说子游这么有才华,这么聪明灵动,他来问,夫子应该答一些高深的东西,但事实上这句话单从文句来看,只要是中国人,基本上能够理解这句话在说什么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今天讲孝,说的是能够养育父母、赡养父母,能够为父母提供一些生活的用品,提供粮食和衣服;让父母吃好、住好、穿好,衣食无忧,难道这就是吗?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孔子以“犬马”为比喻来说你养父母,只是提供衣食无忧,那跟养犬马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一条狗,一匹马,喂草料,日夜照料、洗刷,也是一种养育,这样的话跟你养父母有什么区别呢?当然,古时有一种解说方式怎么可以用养畜生来比喻养父母呢?这个出口有悖伦理大逆不道怎么可以这样来类比呢,这是不孝的。应该说子女能养父母,就好像犬马也能养他们的父母一样,如果子女对父母不敬,那么子女跟犬马之间也没有分别了,这种说也比较牵强


真正的孝道到底是怎么样的?如果能够践行的话,夫子也不用特地去做这个比喻了。所以关键在于后面那句话“不敬,何以别乎?”我们今天来讲这章内容,非常契合这个时机,也可能会契合到很多人现实生活的状况。我们解释清楚这句话,也就能够明白为什么夫子对子游这样的一个大才,回答“孝”的时候是如此的简单、直接但是它里面究竟蕴含的是什么样的意义呢《论语》里越简单的话,里面蕴含的道理往往更加朴实、深刻,也更加难以做到,但做到了之后又是受益无穷的。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觉得这句话跟我们今天的很多的认知和处境,尤其是作为子女的内心,其实是非常非常契合的。因为我们拿给自己的遮羞布也是这两个字:能养。意思是至少我养你了至少我父母每个月的钱打过去了至少对父母照顾得衣食无忧,有病看病,这些部分该做的我都做到了,这就是所谓的能养后面孔子举例“至于犬马,皆能有养”这句话就太契合于当下了因为我们看到这个时代大部分人都是在养宠物,猫猫狗狗都在养。我们看到了他们对于猫猫狗狗的态度,第一个如何的置办各种各样的器具,狗屋猫屋买猫粮狗粮然后给狗给猫穿衣服取名字拍照片牵着出去遛狗遛猫,互动的状态。尤其今天的年轻人玩猫照顾猫的时候,铲屎喂水简直是无微不至的。那么这里面的内核是什么呢?是“能有养也”养猫、养狗是非常尽心尽力,能够把它们照顾非常好,把自身的一个责任输出。
 

夫子非常有先见之明。现在很多人对待父母还没有那么耐心尽心尽力去照顾。今天的年轻人有多少人是为猫猫狗狗铲过屎,洗涤过那些猫砂盆的,但何尝是为父母做过类似的这样事情?不要说古代《二十四孝》里面有讲“涤亲溺器”,大官还要亲自为父母洗马桶今天的孩子们或者我们有没有为父母洗过衣服等等这样的事情。“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我们几乎是做到了这句话。对父母也是能养,但是有些地方可能还稍稍不如对于宠物照顾这么细心,这么爱护,这么耐心,还带着去医院等等。

我上次看到一个报道,非常有钱的一对父母,退休工资很高,都是高级知识分子,老两口八十多岁了,但是儿女都在国外,每个月汇大量的钱过来,所以非常的富有。但是老俩口都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每个月都要换药,都是老两口自己颤颤巍巍从家里面收拾好走出来,打车自己去。我们以为打车很容易,但实际上老年人不太会用手机,站在路口上看着来来去去的滴滴等等,一辆出租车都拦不到,好不容易赶到医院要排队,又要取药,还要记住所有药的名字还要害怕遗忘这些药吃几次等等这样的事情。家庭富裕也不能说子女不孝顺,只是不在身边,老年的处境非常差,这是你说的做到了“能养”。我估计这对老夫妻的子女在国外养宠物可能会稍微更尽心尽力一点。那么这就回归到我们后面那一个结论了,“不敬,何以别乎为什么孔子提出对待父母,不要只是停留在“养”,而是要“敬”呢?
 

之前讲到孟懿子,说的是“礼”核心“无违于礼”;讲孟武伯“父母唯疾之忧”,讲的是父母为“先”。那么这一篇的内核就是“敬”这个字,平时解释为尊敬、敬畏、敬佩。其实“敬”的内核是不敢不敢放肆,不敢为,不敢如此是停下来,是止是不再主观,是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够去做,而不是无所不为。我们知道了自己什么事情不能做,恰恰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我们很大的问题不知道自己什么事情不该去做。该做什么我们可能会知道,为什么呢?该做什么的背后其实自己想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乐意去做什么?但是不该去做什么,确实需要内心的警醒,智慧,通达通明和内心有真正的呵护和敬畏,我们才会知道什么事情是不该去做的。
 
人总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偏好,一心向前去做如果违逆了自己的喜好,这件事情到底该不该去做?这件事情的实际情况到底是什么?自己受到什么事情的驱动呢?儒家对于这个部分通用“敬”这个字来解决这个问题。“敬”是认清对象,“敬”是知道自己什么不能去做,而能够明白自己什么事情才是真正该去做的,这就是主“敬”,所以我们不主观。
 

从主“敬”的角度反过来看这句话,会发现这句话真正的奥妙之处在哪里。“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夫子的第一层意思是说孝,对父母的孝在于“敬”。我们今天说的“孝敬”这个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孝”要从“敬”上去谈,不要从“养”上去谈。养”上面谈不了任何的“孝”,因为对父母是“养”,对犬马也是养,这里面是没有分别的从“养”上面无法看得出你对于父母有什么独特的对待,有没有真正的“孝”。你对犬马也都能够这样是最简单不过的事情,是最基础的事情,这里面谈不到这个事实。当然我们不是说“养”不重要,只是说跟“孝”相比,“养”显得微不足道。我们人生要追求的是“孝”,而不只是一个“养”
 
第二层意思:世上存在养父母这一回事情吗?从具体的事实来看,父母的衣食寒暖当然需要依赖于子女了但事实上不要忘了世上先有的是父母养子女这回事情,既然先有父母养子女这回事情,那何谈子女养父母这回事情呢?到底是谁养育了谁?假如说没有父母的生养之恩,我们何谈于后面的子女之回养父母呢?这个不叫做,这叫做报本
 

假如连你都不存在,何谈于所谓的去养不养父母呢?所以不能叙谈我们在养父母,其实只是在报本而已。我们养父母跟我们养自己是一个概念,你不能说我特别的有恩养父母这回事儿,根本不存在,你只是在养自己而已,因为父母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你会不会把自己吃饱饭叫做对自己的恩典呢?当然不会了。因为父母生我们养我们,这就是我们的根与本。注意,这不是等价的交换,不是父母养我们,所以我们养父母不是这样的意思。父母对我们有生养之恩,我们养父母和父母养我们是有巨大区别的,父母养我们是生之养之,我们养父母只是报本和还本,这是第二层意思。

夫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说明这是当时流行的一个观念,也说明孔子并不认同从养父母去谈任何的孝因为养父母这件事情本身,这个提法思维本身是错误的。世上并不存在养父母这个概念,只有父母养子女这个概念,哪有子女对于父母的照顾和基本的照顾可以称之为“养”的呢?所以我们如果从对于父母的付出上谈自己的付出,其实就是最大的一个错误了。
 
作为子女都是被养者,而不是真的一个养育的对象,我们不是真养者,真正养育的是父母。当然了,我们日后也会成为父母,或者现在就是父母,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真正的养育子女的人,子女回馈我们这是不一样的,这是报本。所以今天的很多的观念不正,就在这里。总感觉连“孝”都变成了一种等价付出,你养我、我养你、养儿防老等等这些概念其实全是错误的。


这个怎么可能等价呢?父母之生养子女和子女照顾父母的晚年这完全不是一个等价的行为,也不应该用等价的思维去思考,这叫天经地义。何为天经地义?好像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依然会回馈土地,从树上结出的果子成熟之后掉落地上,化作尘泥依然滋养这棵树的树根,这是一体!父母之养子女,也就是好像这个营养输送结成果子一样,这叫“养”。那么果子掉落到地上滋润土地,这是一个循环,这是一个报本,它不存在于养,因为本身就是从这个根上出来的东西,这是回馈和报本,所以这非常非常的重要。
 
那么第三层意思我们今天谈“孝”,为什么要谈“敬”这个字?既然不存在养父母概念,那从中可以得出对于“敬”理解很简单,当我们觉得自己在养父母的时候,其们我们已不知不觉地带入到了自己比父母更大这样一个自大的立场上去了,简单说你看,都是我养你。
 
自古以来所谓的次生者、次养者,我给予你生命,养育你成长,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视角这是一个大人的视角。你可以在子女面前称大人,但你可以在父母面前称大人吗?所谓的“养”其实代表一种恩养自主,代表一种自主的概念,在父母面前你可以自主也可以自大吗?养”是自大的视角,今天如果你存在了我在养父母这个概念,你一定自大。
 

父母年纪大了,丧失了体力心力思维的能力,动作也越来越迟缓,可以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少,甚至到最后连照顾自己都照顾不到,这个时候子女开始承担对父母照顾的最基础的职能。然后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事情子女去承担,子女在承担的过程当中,好像子女开始逐渐去做父母的主,但是这种地位也随着这做主的部分就逐渐凌驾在父母之上。我们看到农村也好或其他部分也好,有粗言恶气这种呵斥于父母的现象,为什么如此?因为子女觉得自己在承担这个家庭的责任,是我养活了一大家子,但这完全丧失了报本的思想,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这是自己可以做主的对象吗?当然不能,这是父母
 
所以我们能够明白是对上之意,是不敢为之意刚才说的不主观,知道自己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如果你对待父母都敢凌驾于父母之上,凌驾于父母的地位之上,世上没有一个人可以让你觉得自己是一个顺从者,被创造者、被生成者,那你一定是一个创造者和生成者,那你一定是非常主观、非常自大的,非常清楚什么事情是你自己想做,却不知道什么事情自己不该做。心中失去了这个不该做,一切事情都会变得荒诞,一切事情都变得放肆而无所不为。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对父母的“敬”的缺失,其实是对于自己的失守、妄为的一个开始。连父母都可以不“敬”,都不在上,不听一听父母的意见,不管是对是错,他们是父母所谓的“敬”不是“顺”,而是尊重他说话的权利,意志和意见,不是完全的顺从,而是要聆听,视他为存在,不管对方是对是错,“敬”是从中涵养出来的。
 

我们有些时候特别自大在于以自己的主宰意识去执行自己的权利,看这些都是我养的。好比在一个公司里,你们都是靠我吃饭的,所以一定都要听我的,如此一来你还能够听到正确的东西吗?只能听到阿谀奉承,好像古代的王朝一个君王一样,天下臣民都是我养的,所以你们都应该顺从于我,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那还有是非可言吗?这个“敬”字当从何来呢?当从第一个不要逾越于父母而来,不管父母是否衰老、行动力不足、不足以支撑、意见模糊、脑子不清晰、唠叨、重复,父母永远是父母。
 
首先做到“敬”而不只是或者更甚者从养父母的过程当中觉得自己自大了本领了,无所不能了,逾越于父母,把“敬”字给跨过去了,一旦跨过了“敬”,顿时进入一种茫然无依的状态。因为连父母你都逾越不敬重了,世上还有什么值得你去遵守的,还有什么值得你去敬畏的呢?一切东西都变得随顺自己的心意而去做,但是又做不到随心所欲不逾矩,内心无依,内心失守,反而在焦灼和迷茫当中变得更自大。越是自大越是目空一切,越是目空一切越是任性妄为,越是任性妄为越是固执顽固,越是固执顽固越不想承认是非,越是不知是非越会进入到各种各样犯错的境地,进入到犯错的境地后悔莫及,往往整个的过程就是这样子。
 
如果有一定的人生经验的人,仔细去反省一下自己的自以为是是从哪儿开始的?往往就是从超越父母开始的。比如说现在的孩子小学之前还对父母有一定的顺从,那么到了初中、高中,随着知识量的增加,见识广博,觉得父母就比不上自己了,就开始忤逆、反抗,和父母对着干,完全不知道何为真正的“孝”当是在“敬”。而今天很多父母之愚昧也在于增长孩子的知识,而不巩固其心。增长知识而不巩固心系,孩子任意妄为,想想看一个孩子才多大,他能够做什么样的主?他对于事实有多么通透,有多少层历炼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报道,说一对夫妻想要生二胎,问一下那个五岁孩子的意见,这简直就是荒诞五岁孩子能够有什么样的一个意见,这是尊重孩子吗?不是的,这是推卸责任这是置孩子的教养于不顾。难道日后后悔了,还要怪这个五岁的孩子吗?这是极端错误的部分。那么这也是不敬父母的由来自己不敬父母了,反而觉得是要尊重一个孩子的意志了,所以才会做出这样颠倒和荒谬的事情。
 
所谓的“敬”不是说我们要毕恭毕敬,“敬”是心中有对方,不要目中无人我们看到前面一堵墙绝对不会撞过去,但是我们听到对面一个人发表的意见,不一定不会扑上去跟他争论。我们看到一件事情觉得很好,往往忽视了这件事情为什么不能做,只在意自己想做达成的一个目标,想做的一种意愿,却忽视了眼前其他的问题存在,这就是最愚蠢的一个部分。
 
人之所以愚蠢不是因为盲目,而是因为主观不是因为自己没看见,而是自己连看见了都视而不见,这就是因为不敬而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说“敬是应该心中敬重,要晨昏定省,始终抱有保持对父母的尊重和感恩,其实远远不止这么简单,这个“敬就是震慑身心,收摄我们身心,能够使得我们从尊重父母开始,从尊重父母的意志,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去做父母的主。而是要去做一个几谏,劳而不怨的人,能够去真正的“敬”,这是一个非常内核的内心的觉悟。
 

假如我们内心没有这个觉悟,一切的东西都会流于形式,到最后你还是会回归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到最后所有对于父母好无非是买点水果、买点保健品,带父母逛一逛,你根本没有办法去渗透父母,思考父母,乃至于将父母真正放在心上。
 
上节课讲“父母在心,天道在上”,如何要优先考虑父母,到底什么叫考虑父母?很简单“敬”同样的事情里面听一听父母是怎么想的,听听父母是怎么做的,不一定是为了得到意见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和父母保持意志的统一,也让父母了解你自己,这就是敬。“敬”是把对方放在眼里,放在心里
 
我们对待自己领导或者自己所在意的人,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想法都告诉他,但是对待父母就没有那么真诚了,好像是在敷衍父母一个家庭的父母、子女之间有和谐清晰的沟通,有彼此的尊重和尊敬,这叫做家庭,这样家庭才会连接在一起。今天的家庭都是隔膜的,你过你的,我过我的,你有你的时代,我有我的时代。社会上一味地强调代沟、伦理差异,放大割裂感,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世上没有代沟,只有你不去沟通,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怎么到了两代人之间就是有代沟呢?你同一代人之间难道就没有差异吗?一定会有的所以我们有些时候不要跟着这个时代的名词乱喊。


好好回头读一读经典,内心里面多做一些启发和启悟,才能够更加明白,这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方式,也是认知时代方式,这也是由敬而其心“敬”是你能够眼睛里看得见父母,看得见这个时代,看得见自己所面对的一切事实有了“敬”,内在追求才是真正亲民状态,才能够把身心统协在一块,才能够有真正的处事的方略。
 
所以我们再次强调一点:子游这么聪明的人问孝,夫子用一个“敬来限制他。为什么?越是聪明的人,越是机灵百变,越是想求新、求变、求怪求异。但事实上来说大道在于平凡之处,修身也在于平常,日常当中。现在的我们对待父母就像看到古时父子之间相敬、相爱,能够依让有礼,晨昏定省,沟通意志,畅达心境。为什么古代有父子的文学家,父子的慈善家,父子的宰相,因为沟通,因为有同样的文化去做同样的一个事情,因为有相互的尊重,有相互意志的传达,家里面的气氛才会好。子游非常聪明、年轻,所以夫子用这么最简单、最朴素的一个事实来进行教育。今天我们听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基本上立即会反省和意识到“养”这个字能够来形容自己对父母的全部吗?当然不能。
 

核心的关键在“敬”,一个“敬”字,就是把父母当父母,而不是把父母当做你所养育的对象,这太过于自大了,也太违背常识了养父母是报本,并非是你真的在养父母,因为你是被父母养出来的,父母才是真养者。所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够真正读懂《论语》里的这一章,才能知道夫子真正的高明和奥妙之处。
感谢大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为政篇第二》2.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论语》谭(四)
三读论语.为政07能养犬马
【儒】每天学一句《论语》《为政篇》(7)
【论语】为政6-8:问世间孝为何物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2·7】孝贵在内心的恭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