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导读丨读原典:德不孤必有邻——“邻”是谁?

诸位师友,大家好!

我是明道堂经学馆的董妘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第二十五章,里面非常有名的六个字“德不孤,必有邻”。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这一句话很多时候被用来自勉。什么样的人用它自勉呢?

就是在今天能够坚持做自己的人,是他们不因外部环境或者大众的影响而去改变自己的一种自勉或者是自我的一个鼓励。

世人熙熙攘攘利来利往,而这样的人在这个世间不多,他们不为高名厚利引诱,自己的原则能够坚守得住。

守得住什么呢?比如,守得住清贫;比如,没有权势同时又被外在所诱惑的时候,能够守得住自己高洁的品质。这样的人往往在周围的人看来是比较奇怪的,或者认为这样的人很傻。本来可以稍微透露一点点讯息,就可以收获这辈子、下辈子都花不完的钱。


像有一些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他们只要是提前透露一点点所谓内幕消息,可能就让这个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一些老板赚好多好多钱,多得让我们难以想象,而他会得到相应的分润。这样的人面对诱惑,能不能守得住?

像从事金融投资,管理证券的市场纪律的、市场安全的这些人,他们面对的诱惑更大,那种诱惑能够达到一个人无法拒绝的程度。能不能守得住?

只有很少的人在那种高名厚利的诱惑下,在一个性命攸关或者前途攸关的关键时刻不怕威胁,像我们知道的那些反贪的人,他们有时甚至会受到别人对他们的威胁,对他们家人的威胁,这个时候能不能守得住自己?这样的人很少。

于是在很多时候,当他们遭遇着一些极端情况下的巨大的挑战和危险的时候,用这句话来自勉。

“德不孤,必有邻”,终于有一天,人们能够真正地看到或者感受到,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共鸣。这六个字仿佛成了行在大道上孤独的行者们的悲壮语言。

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挺好的。但那只是自己在谈论的时候,或者没什么事情读到这一句,读到相关的一些人物、事迹的时候,头脑里的一种短暂的共鸣和认可。

当境遇真正落在自己头上,仿佛绝大多数人不愿意选择这样去做,或者不能够这样去做,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哪怕成为一个孤家寡人。周围的人全都排挤自己,对立自己,打压自己,甚至陷害自己,自己也丝毫不为所动,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这样做。

大多数情况下,当我们面临着个人利益、名利的得失时,还是不能够去坚守自己认可的所谓正确的东西,不管是一些观念,还是一些行为。

我们很多师友是党员,像今天我们在做党建的时候,我们宣传学习那些革命先烈的事迹,或者观看一些爱国主义电影。

我们想一想,如果自己处在革命先烈曾经所处的那种极端的环境,比如说被人抓走了,能不能经得住严刑拷打?比如被灌辣椒水,指甲缝里头钉竹签子,拿烙铁往自己身上烙……

在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已经过去了的时空中,曾经有人坚守住了他们的信仰,我们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当然在现在这种和平的年代,很少有人有机会再去体验到那样极端的痛苦和折磨。

那么在小小的诱惑面前,比如说在朋友相交的时候,在单位里需要吃点亏去担当的时候,能不能守得住自己?我们大家都可以问一问自己,在真正地需要做一个有德的人的时候,能不能守得住?这还是挺有意思的话题。

今天我们学一学古人的注解,聊一聊为什么孔子在这里就讲了这六个字“德不孤,必有邻”。

首先我们看“德不孤”的“德”字,我分享了一个字图,里边是“德”字的三个金文字形。

            


“德”字的金文字形,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双人旁。双人旁在过去代表着一条道路,这条道路应该画得跟今天的十字路口一样,在今天就省略成了双人旁。双人旁本身是独立的一个字“彳”,念“chi”,入声。就是小步走到路口了,当走路讲。

“德”字金文字形的右边是上下结构。上面象形,是一个眼睛,瞳仁画得特别大、特别显眼。眼睛上面加一竖,这是指示符号,一般都是直的,下面的字符是心脏的“心”,这是最常见的“德”字的初文的字形。

有的字形会把“心”字去掉,直接一个“彳”,加一个眼睛和指示符号。还有一种德的字形上面一个眼睛,下面一个心,把“彳”省掉了,这就是最常见的“德”的字形。

“德”字在今天人们都会理解成德行,德行就是道德品行。其实“得道”的“得”也可以理解为这个“德”。


德字《正韵》训:“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纯懿之称也。”

一切好的、正的,又善又美,还有光明,比如仁、义、礼、智、信等等,世间我们赞美一个人的特点,表现在外就是宽容、温柔、恭敬、有担当、有仁爱之心、温文尔雅、廉政、刚洁、自律等等,这都称为“德”,所谓的德行。

从 “德”字初文的形状上我们来感受这个字,它就是一个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和心所起的念头。

一个人行走在人生路上,任何时候都是在动荡中,因为人没有真正静下来。哪怕睡觉,其实我们身体也都在运转当中,生命的运行没有停止过。

一般认为,我们的行为是醒来之后,刷牙、洗脸、吃饭、过日子、上班,在外面忙事业等等。这一切的行就是“彳”,也就是说在一切时一切事当中,我们跟一切人的相处,眼和心是相对应的,是一致的,那就是直。

怎么理解呢?特别是金文的“德”字,其中有一个字形就是一个特别大的眼睛,往下看那个心,上面的一竖是指示符号。意思是说,你的心和眼是要相贯通的。这就可以简单地理解成道德吗?


老子《道德经·检欲章》里有一句话:“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当我们想起这句话的时候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

一个人在任何的状态之下,对于外界信息的刺激,包括内在的与之反应,都是有眼、耳、鼻、舌、身、意的。用一个眼睛来代替佛家叫六根的其他五个方面,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

如果能够跟心对应,是一致的,也就是直,这个时候他必定是有得的。所谓的“有得”的状态称之为“德”,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要联想一下老子《道德经》养身章第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之相生,难易之相成,长短之相形,高下之相倾,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我们要参研一下《养身章》。我们如果真能够收摄眼、耳、鼻、舌、身、意的时候,就是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之时,这就是见道。

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圣人能够做到,就是德。圣人行进在人世间,一切时、一切处,面对一切人都能够有道德。按佛门的名词来讲,圣人在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能够仍然保持清静无为。

“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历来方家讲得特别多。

像《论语集解》在训这一句的时候说“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朱熹讲:“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德不孤立,就像你住在一个地方,肯定是会有邻居来的。所以很多人都会解释说:天下谁人不识君呢?不要愁前路无知己

这些都是从理上讲的。

其实在今天,我们也都觉得这样好,可是为什么它不能够成为一种强大的主宰的力量?

当我们面临一些特殊境况的时候,当我们需要做一个有德之士的时候,我们内在做一个有德之人的力量不够强大,战胜不了外边的诱惑,或者遇到一些危险和威胁的时候就妥协了。

我们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都赞同这句话,但是我们很多人就做不到呢?我们要仔细地来参一参。

“德不孤”的“孤”字训为“独”的意思,许慎认为“孤”就是无父,没有父亲就是“孤”。也有一种解释说孤,顾也,顾望无所瞻见也。是说我回头顾望、环视,左边看看,右边看看,什么看不见,没有别人,这就叫“孤”。

“必有邻”的“邻”字是我们需要参一参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分享了三个古文字“邻”。



它们和许慎在《说文》里边小篆的“邻”字形差别特别大。我们大家都知道许慎在《说文》里边统一用小篆。从字形上看,左边上面是个米字,下面很复杂的,右边是城邑的“邑”。但在古《尚书》里边“邻”字在今天我们认为是两个“私”。
                         

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甲本的“邻”字画成两个圈儿,乙本的“邻”字更有意思,画两个小方块儿下面一个文字的“文”,这就是邻居的“邻”字。      

这个差异确实很大,什么意思呢?“邻”字通常解释离得很近、很亲。古代有一本解释字的书叫《释名》,《释名》训“邻”是连的意思,相接连称为“邻”。

何琳仪先生以为“邻”字古老的字形像两个城郭的“城”,是比邻之形。

1665年,荷兰科学家赫金斯发现了共振原理——

当两种有着不同周期的物质能量相遇时,振动韵律强大的物质就会使娇弱的一方以同样的速率振动,从而形成同步的振动现象。

也就是说,强大韵律的振动投射到另外一个有相对应频率的物体上,然后这个振动韵律弱的物体由于受到相对应的那个频率周期性的刺激,从而跟较强的物体发生了共鸣而振动。

赫金斯曾经在房间的墙上并排放置不同速率的老爷钟,比如有的老爷钟走得快一点,有的老爷钟走得慢一点,它们节拍不一样。摆放时,他把那些钟有的摆在右边最上方,有的摆在左边的最上方,有的摆在中间的某一个位置上,然后他走出房间。第二天他再回来的时候发现,放在房间墙上不同速率的老爷钟的钟槌儿都以同速率同步摆动。

后来有很多人相继重复赫金斯的钟槌实验,屡试不爽。


天科学的发展,包括一些实验室里的类似的研究成果已经为大众所认可。

我们每一个人大脑都有生物电波,比如有α波,它的频率大概是每秒钟八到十三次;有θ波,每秒钟大约是四到七次;然后有β波,β波是比较快的,每秒钟是十四到三十次;还有一种δ波,每秒钟一到三次,它的频率最低,在婴儿或者智力发育不太成熟的个体身上,会看到它长时间出现,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的时候也会出现。还有一种波叫γ波,γ波是少见的,它每秒钟的频率是三十八次以上,已经超过了三十赫兹。

如果一个普通人脑波长期处于γ波的状态,可能会有生命危险。但是据说高僧大德的脑生物电波中的γ波能够达到两百赫兹以上,和普通人不一样。

我们坐在课堂里听人讲课,当我们听到一些比较吸引我们的观点,让我们频频点头的时候,可能此时此刻我们的脑波正在跟他共振。

有时候人跟人之间相处,虽然没有多说几句话,甚至都没有说话,但心有灵犀,不点都通,这都是共振现象。共振在今天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也是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发现的一个现象。

在《黄帝内经》就有阐述,让我们感受到上古智慧是多么令人惊叹!关于五音疗疾,所谓“五音”,今天的普通话念宫、商、角、徵、羽,它们的振动频率和心、肝、脾、肺、肾的波动是对应的。

也就是说,古人早已认识到,我们身体不同的地方或者不同的系统的波动最后反映出来一个整体的状态。如果用相应的吟咏频率与之共振,可以主动地施加影响来改变身体。


宇宙的一切都处于波动的状态,声音也是一种波动。
共鸣指的是一个物体最自然的波动频率。

无论我们的耳朵听不听得到,万物都有共鸣的频率。比如行星围绕着太阳公转,那个轨道就是一种波动,然后留下来所谓的痕迹。或者电子绕着原子运动都是会有波动的。无论我们听得到、听不到,它们都存在。


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每一块骨头、每一个组织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共鸣频率。这些所有的频率综合在一起,最后会形成一个所谓的“谐音”,这就是我们这个人整体的一个波动的频率。

好比我们坐在音乐厅里边听交响乐,我们听到的是台上所有的乐器汇总合成的一种波动频率,然后通过共鸣一个波动体向外延伸,并且促进或者是使得另外一个个体开始动作,与之逐渐形成共振。

比如,有的花腔女高音在唱一个特别高的音时,一个玻璃杯子“啪”的就碎了,这是因为她运用了过于强大的能量,那个能量随着波动的频率施加影响到那个玻璃杯上,使得玻璃杯过度地扩大振动,最后破碎掉了。所以说波动是可以改变物质形态的。

《旧约·圣经》当中记载,乔舒亚在耶利哥城的城墙下带着他的随从绕着哥利城转圈。他们一边转圈一边打着鼓,吹着号角,围着城墙绕了七次,然后停下来。突然这一群人高声地喊叫,然后那个城墙就垮了。

从共振的角度来理解,乔舒亚运用的就是共振原理,只不过让人感觉城墙就好像被一嗓门喊塌了。

身体内部不同的旋律也能够通过声音而改变,这个现象在今天被称为“耦合”。
说明一个比较强的波动能够改变另外一个物体较弱的旋律的波动,并且让那个弱的跟这个强的达到同步共振。也就是说,声音能够改变我们的脑波、心跳和呼吸的旋律。


在今天,其实共振已经随着量子物理的发展,广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宇宙一切万物皆震动。所以,在今天,不得不让我们再次回到老子的智慧,就是刚才我们说的《养身章》——

老子讲:音声之相和,前后之相随。

就是当我们拨动一个琴弦的时候,会发出一个单音,它专有的名词叫做基音。伴随着这个基音同时会出现其它的音,叫做谐音,或者泛音。

它与基音之间存在着倍数关系,即第一个谐音的波动比第一个单音,也就是比第一个基音要快上两倍。第二个谐音会快三倍,第三个谐音会快四倍,第四个谐音会快五倍等等,以此类推。

简谱当中有do(哆)、re(来)、mi(咪)、fa(发)、sol(唆)、la(拉)、si(西)、do(哆)。第一个do(哆)和后一个do(哆)在听觉上是一个音,只是相差了八度。

在写一首歌的时候,或者是在一个乐曲当中,好像只有在一个基调上的八度音阶,比如说高八度或者低八度,听起来才会协调。

它的原因是什么呢?

比如说一架钢琴有八个八度音阶,钢琴中一个八度包括十二个半音,所以在律学上被称为十二平均律,十二平均律是巴赫研究出来的。

十二平均律又称为十二等程律,世界上通用的一组音,就是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音程的律制,各相邻的两律之间的振动比例是完全相同的。

十二平均律其实是中国明代音乐理论家、数学家朱载堉发明的——

他将八度的音程按照频率等比例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或者小二度,一个大二度就是两等分。这样的分法,它的五度音程两个音的频率之比。

比如说二的十二分之七次方和一点五就特别接近了,但是我们的耳朵基本上听不出来五度相生律和十二平均律的五度音程的差别;比如说C这个音会出现八次。钢琴上最低的C的频率非常低,最高的C又非常高。

当我们按下最低到最高的C键中任何一个琴键,钢琴上其他的C音同时开始共鸣,它们就是彼此的谐音。所以说写一首歌也好,或者是作一首乐曲也好,同一个基调的八度音阶一定听起来特别和谐。

所以说,其实上古之人通晓天地宇宙的奥秘,他们所见的世界,所了知的秘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基因和谐音之间的共振耦合足以让一个无限远的波动与眼前可见的世界中的一切:山川、大地、草木、禽兽、人的五脏六腑之音产生同频共振。

从这样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上古时候通晓这一奥秘的,伟大的音律大师师旷劝晋平公不要演奏亡国之音。但是晋平公却非要去听亡国之音,到最后就听坏了。

回到我们体内的世界——

经络是动脉、器官、穴道构成的一个精密的弹簧一样的共振网。

从声音共振的规律出发,科学家猜测《黄帝内经》中的五脏和五音对应的奥秘,一定是一个频率对应一个器官、一条经络的关系,实验最终证明这个猜测是对的。

就是说如果心脏击打出基音之后,肝对应的是第一谐波,并且产生第二谐波;那么第二谐波行进到肾的时候,肾产生第三谐波;第三谐波行进到肺的时候,肺产生第四谐波……以此类推,最终到了小肠,小肠是第十谐波。

今天,在全球一流的实验室当中还没有监测到第十一谐波,而有些科学家猜测第十一谐波应该是心经。

这就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就是从我们古老的智慧来说,古人早早地就认识到了音声的奥秘,即所谓共振和波动;即宇宙万物一切皆振动,于是波动就会产生共振、耦合。

实际上今天对于微观世界的探索,就给了我们很多角度的启发。比如,爱因斯坦也好,或者是释迦牟尼佛也好,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一个阐释,他们的世界观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

比如说物质,从一个大的我们可见的一个物质形态往里走,可以到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纳米,然后夸克,这么一路追寻下去。

到今天,科学家们突然发现,世界上最小的物质或者是类物质根本不存在。就是说,所谓的有或者无,阴或者阳,色或者空,干脆或者叫零。

《道德经》讲:“有,万物之母;无,天地之始,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心经》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理解的这个世界,理解我们天地之间司空见惯的万物,可以换一个角度,可以看到最后有和无之间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关系。

的确,如佛家所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老子所说“有生于无。”他们之间通过什么来相连的呢?就是通过波动带来的共振和耦合。所以说“德不孤,必有邻。”

我们现在回到主题,上述看似扯得有点远。就是说不管是仁、义、礼、智、信,或者被中国人所概括为德的一切美好的内在,你的一些想法,或者是外在的一些言语和行为,都是能够听得到、看得到的一种波动的状态,甚至是自己没有察觉,但是它就是一个波动的状态。

它们和你的念头一起,其实已经形成了一个波动的状态,那么这个波动一定会跟另外一个产生共鸣、耦合。相互之间的这种波动、共振最终会产生一个不可思议的变化,这个变化最终带来的是可见的、有形的物质世界的一些变化。

比如,中国人常讲“腹有诗书气自华”,怎么来理解这句话呢?

其实是说,一个人读圣贤的经典,那个状态跟万物更同频一些,即所谓人天合一。因为中国文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

当你发音的时候,其实那个意思已经承载在里边了,它就会跟我们身体所有的细胞,所谓的原子、分子、电子、质子、量子同频共振。

所以说,一个高能的东西就会带动、影响我们所谓物质层面的低能的东西,从而塑造着物质世界,使之发生变化。

“德不孤,必有邻”的“邻”是什么呢?大家看到它就是两个圈、两个城挨着,就像一个基音和另外一个基音同频共振之后会形成谐音,对吗?

在基督教的教义里,耶稣在《圣经》里边讲:“如果两三个人以我之名坐在一起,我就在你们中间。”

因为他们之间会有不可思议的一个波动而产生的一个谐音,上帝是第三个音,既不是第一个基音,也不是第二个谐音,它是第三个音。所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在今天,我们大家换一个角度去理解 “德不孤,必有邻”的时候,其实我们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一些选择,因为我们到最后会引起一些好的变化,不管这个好自己怎么定义。

那么,只要有这样的起心动念和言语造作,势必有一天或者在某一个时刻,它就会变得一致,像那些钟摆最后变得一致一样。



就像我跟大家分享的这个图是一样的——

宫、商、角、徵、羽五音的波动在第二音和第四音、第四音和第五音之间的这个玄波极性是翻转性变化的,也就是“反者道之动”。

这些地方都值得我们细心地去体察和参研,以至于说最后能坚定我们的信心,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了这样的选择,我们要坚持,要有足够长的时间,让各个的钟摆最后变得步调一致。

我们与宇宙中业已存在的那个点同频共振,在某一个时点上发生极性的翻转、变化。

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期待的,也因此能够去坚守,莫忘初衷。


今天聊的话题比较开放,也希望大家好好参研。不然的话,在面对一些诱惑和挑战的时候,我们其实很难坚持,我们其实很难坚持守住自己的道,做一个有德之士。

好,今天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收听。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上集)

来读论语丨沈铖老师:解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下集)

耳根︱来自宇宙和小宇宙的“音像”

耳根︱出乎意料的钟摆同频共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关于音律(精)
STRAIGHT关键技术研究
《声音的频率》
电子琴的发音原理
汉字的大智慧
洞箫制作中的音孔定位新法——闭管音定位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