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学校“水文化”建设及传承的探究与思考

洪泽湖畔,鱼米之乡,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一个鲜艳的教育花园。

人们常常这样赞美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洪泽湖畔的淮安市韩桥中学。

确实,自1985年建校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韩桥中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韩桥中学所在的韩桥乡是全区人口最少的乡镇,而且是淮阴区最偏远的乡镇,而韩桥中学的在校生数在淮阴区却是大户,而且还是“优生大户”。

韩桥中学近几年来,迎难而上,克服困难,超常规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十年来中考优生数连续居全区前列。韩桥中学师生在各级各类文化、科技比赛中,多人次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体育、艺术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韩桥中学的学生进地来,留得住,且学生成绩优良,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犯罪率为零。

在取得显著的办学效益同时,韩桥中学还取得了广泛的社会效益,并为韩桥乡百姓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近几年韩桥中学的在校生相当于相邻两镇总数,也就是说,与相邻乡镇相比,韩桥乡的初中生每年少进城约500人,以平均每生每年花费一万元计算,韩桥乡百姓每年就节省了500万元左右,韩桥中学已被韩桥老百姓高兴而自豪地称为“我们韩桥人民自己的中学”。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蕴含在克服重重困难的基础上的。直到现在,韩桥中学仍存在着较严重的缺编现象,而且很不配套,其他诸如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条件不高,农民不富,学生读书目的不明确,家长对教育不重视,凡此种种都严重制约着韩桥中学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这几年,农村学生,尤其是农村的优秀学生大规模进城就读的严峻形势,更是给韩桥中学,这所淮阴区最边远的农村中学,目前全区唯一缺编的农村中学,至今教师尚不配套的农村中学,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可以说,面对困难,我们勇于面对;面临压力,我们激发动力。

欣慰之时,我们很是感慨。

我们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是教育教学质量能够长时间地居于全区先进行列,这与我校长时间地建设和传承“洪泽湖水文化”密切相关。

一、丰厚的水文化资源

韩桥中学所在的韩桥乡,全乡长13.5千米,宽8.5千米,全乡总面积120.7平方千米,其中湖面面积63平方千米。该乡拥有洪泽湖浅水域近10万亩,其中浅水荡区约7000亩,其余水域亦水浅浪缓,适宜发展水产业和牧业。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韩桥乡境内乃是一片湖荡。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湖水下跌,出现新滩,逃荒百姓纷纷来此落户。民国期间,韩桥乡因地处洪泽湖边,地势低洼,常受雨涝。每逢夏、秋之际,上滩数万亩农田积水,流经下滩入湖;湖水上涨,洪水又经下滩漫向上滩。民国20年大水灾,全乡农田房屋浸在水中达20天之久,地面积水高峰时深达1.5米。

那时,人们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洪泽湖和吞吐的河流给人民的胜利带来了重要保证。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动员民力,沿湖修筑了11公里长的挡浪堤,于境内疏浚了赵公河、天然河、淮泗河、砂礓河和五号沟,先后兴建了21座机电排灌站。在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还努力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

韩桥乡通过大兴水利建设,彻底的改变了几百年来的灾害状况。

新建防渗渠13.93公里,农桥16座,田间生产桥100余座,各种田间配套800余座,铺设砂石路30公里,建设电灌站26座,近五年又通过泵站改造,共改建拆建泵站10座,实行农业开发3万亩。疏浚大中小沟35条,总计土方500余万方;整治河塘20个,土方30余万方。建设保庄圩一处,圩内面积1.2平方公里,洪泽湖块石与混凝土护坡5公里,投入了资金3200余万元。

可以说,韩桥乡人民的生活与洪泽湖水息息相关。

洪泽湖的水养活了韩桥人民,洪泽湖的水文化滋养了韩桥人民。

(附图1:韩桥中学水文化背景图片——春意盎然的校园。)

韩桥中学从一开始建校,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它比别的学校少了一面围墙,因为他南面背靠洪泽湖的一条支流——天然河,老百姓俗称“天河”。2001年学校开始扩建,向南征地32亩,南扩的面积比原来的校园还要大,并把置换来的郑场小学校园与新校园连接起来。2003年,经过学校努力,韩桥乡政府将原韩桥建筑站4亩多土地无偿划归韩桥中学。这样一来,韩桥中学就形成了南北两个校区,校园内有两条河流,两座结实美观的桥梁将校园连接成一个美丽的花园。

(附图2:韩桥中学水文化背景图片——诗情画意的校园一角。)

像我们这样在一个校园内有两条河两座桥的学校是很少见的。

可以说,无论是淮安的大环境,洪泽湖的大水域,还是韩桥乡的小环境,韩桥中学的小水域,都滋养着韩桥中学的莘莘学子。

二、博大的水文化精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观书有感》。

先说一说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这首借景喻理名诗《观书有感》所说的理。

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空云影。这种情景,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而大有收益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正是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常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还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经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我们现在借用这首名诗来表现韩桥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洪泽湖水文化”建设及所取得的喜人效果,则很是形象。

朱熹的这首借景喻理名诗《观书有感》与我们韩桥中学的“水文化”建设及其传承有着极大地渊源。

在建设“水文化”之初,可以说,我们就是按照朱老夫子在读书方面的做法。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不断地提炼,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独特的“水文化”特色。以至于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成绩,而且,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教育教学成绩一直进步并一直处于领先,达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效果。取得这一成绩的“源头活水”,就是让“洪泽湖水文化”形成特色,形成精神特色,滋养心灵。

我们通过开掘,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水文化”的精髓。

1.上善若水——“善”。

对于“水文化”的精髓,我们首先突出其“善”。

这里的“善”,我们有两个层面的理解。

一是“人之初,性本善”之“善”,亦即“善良”之“善”。我们以为无论是“学之初”,还是“教之初”,都是“性本善”的,而且也必须都是“性本善”的。正所谓“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二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之“善”,亦即态度、方法之“善”。可以说态度“善”了,方法也“善”了,还有什么“其事”不可“欲”的。所以,“其器”“必先利”。我们讲究“水文化”的滋养,本身就是在“先利其器”,是“先利”思想“其器”,是“先利”心灵“其器”,这很重要,事实也证明,我们的“其器”“利”得很“利”。

2.海纳百川——“容”。

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所以,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这个“容”是非常重要的。湖海成就其大,确实是“有容乃大”。否则,“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朱老夫子在《读书有感》中就说,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3.流水不腐——“勤”。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道出了“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千年古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的劝学真的劝到人们的心里了。韩愈的“业精于勤,荒于嬉”,也是说学业的精深在于刻苦勤奋,启迪勉励人们勤奋学习,不断上进,不要因循堕落,荒废时光。

4.滴水穿石——“恒”。

“恒”是成功必不可少的。所谓“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说,坚持做的人,总会取得成功;不停向前走的人,总会达到目的地。现在常用来勉励人们努力学习、工作,持之以恒。郑燮在《竹石》诗中说得最直白的了,那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啊,“竹子”就是要紧紧扎根于岩石之中,咬定目标,决不放弃努力。

可以说,“水文化”的这些精髓都已经深深地浸润在韩桥中学的莘莘学子的心中。

三、丰富的水文化活动

在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我们紧紧围绕“洪泽湖水文化”的建设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传承,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1.追溯水文化历史。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境内就有先民们活动的踪迹,并留下载入史册的“青莲岗文化”。淮安得名于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即淮水安澜之意。古代淮安地跨淮河两岸,夏、商、周时期为“淮夷”、“徐夷”聚居地。淮安因运河而兴,境内杨庄古泗口遗址,是最古老的运河交通枢纽之一;楚州区有漕运总督署遗址,是明清两朝督理漕运的最高军政机构;清浦区有淮安漕粮转搬仓和明清两朝最大的漕船制造厂遗址,还有淮上第一名园——江南河道总督署的后花园清宴园。沿古运河两岸,珠连十来个古城镇,形成了一条积淀丰厚的运河历史文化长廊。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往今来,历朝历代都把治水作为治国安邦的根本大计。清康熙、乾隆二帝六次南巡,均曾在淮安视察河防、漕运,还留下数百块与此有关的碑刻、诗文以及保存完好的古闸——清江大闸、越闸。明清时期的治河名臣如潘季驯、靳辅、张鹏翮以及著名水利专家陈潢、郭大昌均曾在这里大显身手,并逐步形成了“蓄清刷黄”、“治河保运”的治水方略。

淮安是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东部的核心城市。淮安曾名淮阴,意即淮水之南,淮河则是淮安的“母亲河”。淮河地域范围基本涵盖苏、皖、鲁、豫四省,其源头桐柏山是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的地方。淮河得名于黄帝时期“鸟之短尾”意境,即象形字“水”与“隹”合并所得“淮”字,因处于我国南北中部,成为我国秦岭——淮河南北地理气候分界线,即,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水系,境内有早在四万年前的“下草湾文化”和六七千年前的“青莲岗文化”。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是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万年融合,具有“南北融合、兼容并蓄”的独有特色。我国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法家学派,均是在淮河流域创立。淮河创造了灿烂的淮河文明,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但也记载千百年来治淮和战乱的辛酸泪水,黄河夺淮,淮水经常泛滥,就是新中国解放后毛泽东同志还提出“一定把淮河修好”号召,直到21世纪初,入江水道和入海水道的建成使用,才让淮河成为一条造福于民而又安全的河流。

面对如此厚重的“水文化”历史资源,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阵地渗透、融合,使之溶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全过程。

首先是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在语文、历史、地理、地方、校本课程的课内外,用一定数量的内容和时间来承载“水文化”的历史内涵,以确保这一内容落到实处。

其次是通过各种活动承载“水文化”的历史资源。我们有专门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水文化历史研究小组”,并以这一小组为主体开展各种活动。我们召开“水文化历史”主题报告会,举办活动成果展览共享。

(附图3:韩桥中学水文化活动图片——“水历史研究小组”搜集史料拍摄的高家堰铁牛照片。)

淮河的历史,淮安的历史,特别是“水文化”的历史,极大地激励了学生的爱家爱国的激情。

2.编辑水文化课程。

由于我们有丰沛的水文化资源、灿烂的水文化历史、著名的水文化人物、辉煌的水文化建筑;我们还有特别丰富的水产资源,水产动、植物除了能够供给本地的生活外,大多远销,有的还成为附近城市举办节庆的主要材料。如“淮扬菜美食文化节”、“龙虾节”、“荷花节”等,为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而我们开发并编写了校本课程——《韩桥中学水文化读本》,很受学生喜欢。

3.举办水文化节庆。

为了使我校的水文化活动有一个比较固定的平台,我们举办了“韩桥中学水文化节”,这个节庆每年举办一届。

我们举办的“水文化节”用时非一周,亦非一月,而是一年。

在这一年中,学校调研后,根据情况设置节庆内容。这些内容分两个类别,一是有益,一是有趣。

有益类的内容为“水”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这类活动成立若干活动小组,有侧重研究的,如:研究水资源的利用、研究水资源的开发、研究水资源的环境,等等。

研究水资源环境的小组认为,水是人类生命之源。据考古学研究表明,人类几乎所有文明都是起源于水,如尼罗河之于埃及、恒河之于印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于巴比伦。水文化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中华文明也不例外,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水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先进的水文化能促进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相反,人水关系的不协调,也会增加人类生存的危机,甚至恐慌。我市工业化发展迅猛,水污染事件不断增加,已逐步影响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侵害我们的身体健康。如何认知水,保护河湖和水系,传承和弘扬先进的水文化,是当前我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附图4:韩桥中学水文化活动图片——水资源研究小组在提取水样。)

这样可以让学生从生命意识、环保意识等角度认识水文化,增强水文化兴趣。

有侧重实践的,如:水产品的种植业、水产品的养殖业。

这些实践小组都有学校的实践基地。

(附图5:韩桥中学水文化活动图片——水产品养殖小组在播撒饵料。)

如种植业小组的水田区。他们夏季种稻、菱、藕等,冬季种麦等,分出早中晚季的不同区别。展示各种水生动植物的标本或活体,告知各种水生动植物的经济价值。传授如何辨别各种植物,如水稻的不同品种,家稻与野生稻与杂草的区别。现场演示水生作物的栽种、管理、收获等。如演示如何用水牛耕田、耙地、脱粒。

有趣的内容为“水”主题的各种活动。

——“水”主题的文化活动。

这些活动主要有书法、绘画、诗歌、对联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增长了有益的知识和能力。

——“水”主题的体育活动。

——“水”主题的旅游活动。

——“水”主题的美食活动。

在开展这些活动中,我们随时为全校师生提供展示的时间和空间。不强调形式的统一和集中,只强调活动的过程与收获。

总之,要将这些建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成为学校、家长带领孩子学习水的知识、感受水的魅力的重要平台。

4.崇尚水文化名人。

淮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开国总理周恩来的故乡。自隋唐以来,淮安就成为江淮下游地区文化中心之一,在历代科举考试中,淮安就出过状元3名(含武状元1名)、榜眼2名、探花3名、进士286名。这里诞生了众多著名的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医学家等。著名的军事家有兴汉三杰之一的韩信,西汉辞赋家枚乘、枚皋父子,南宋抗金民族女英雄梁红玉,清代抗英民族英雄关天培,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清代小说家刘鹗,瘟病学家吴鞠通等。明清时期的治河名臣如潘季驯、靳辅、张鹏翮以及著名水利专家陈潢、郭大昌均曾在这里大显身手。

透过水文化历史名人,学习他们,特别是学习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丰富水文化,建设自己的家园,富强我们的祖国。

5.瞻仰水文化建筑。

洪泽湖及其附近的水利建筑,其文化风格自成一体。

有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洪泽湖大堤,有辉煌的水利枢纽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淮安人民满怀翻身解放的喜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治水高潮。

1949年沂沭泗洪水泛滥,淮安儿女打响了苏北治淮第一仗——“导沂整沭”工程,70万民工,奋战一冬春,开辟了144公里长的入海河道——新沂河。

1951年,在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淮、盐、泰三地人民组成80万治淮大军,奇迹般地新辟了一条泄洪800立方米每秒的淮河入海通道——苏北灌溉总渠。

接着淮安人民先后建成了三河闸、二河闸、淮阴闸、沭阳闸,实现跨流域调水,达到了分淮入沂、淮水北调、淮沂互济、综合治理之目的,基本形成了束水归槽、洪水东流入海的局面。

淮安枢纽工程位于京杭大运河与苏北灌溉总渠的交汇处,纵横吞吐淮水、江水,发挥灌排、航运功效,其两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闸站林立,耸立着30多座建筑物,密度之高,成为亚洲之最。

1991年,淮河流域遭受百年未遇的特大洪水灾害,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治理淮河太湖的决定》,全市掀起了新一轮的治淮建设高潮,先后完成了淮河入江水道加固、洪泽湖大堤抗震加固、分淮入沂续建等治淮“老三项”工程,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防洪、灌溉、排涝、降渍、挡潮五大水利工程体系,为淮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3年6月,总投资41.17亿元、行洪2270立方米每秒的国家治淮重点工程——淮河入海水道近期主体工程建成放水,淮河儿女百年的梦想得以实现。淮河入海水道淮安枢纽成为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桥头堡建筑钢索缆桥,犹如彩练当空,将现代工程与淮安和京杭运河历史文化融为一体,成为淮安水利工程的重要景观。接着举世瞩目的宏伟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启动实施,淮安水利人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以饱满的热情、勤奋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优化设计,兴建工程,治污保水,为确保2007年将滚滚长江水送达黄淮海平原东部和山东半岛而努力拼搏,进一步实现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这些水文化工程,让学生震慑于其风格之独特、作用之巨大,也使他们萌发了努力学习的热情。

四、悠长的水文化思绪

“洪泽湖水文化”滋养了韩桥中学的莘莘学子,为韩桥中学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丰厚的精神底蕴,为韩桥中学学生的进步提供了思想基础。她正在滋养着并将永远滋养着这方热土、生活在这方热土上的人们,特别是耕耘、收获在这方热土上的韩桥中学的学子。

鉴于此,我们对“水文化”的思考是“做大、做强、做深、做远”。

——做大。

在校园内不留空白,让“水文化”浸润韩桥中学的每一个人、每一朵花、每一颗草、每一株树、每一面墙。我们的后续思考是联手兄弟学校,特别是洪泽湖沿岸的中小学,如有可能,还可以向区外、市外拓展,连成线,结成片,形成面,共同开发,共同传承,共同受益。

——做强。

让“水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动力。同时,让社会关注,获得社会的支持,甚而至于影响社会,以形成地域文化的一条主流。

——做深。

我们将继续挖掘“水文化”更深刻的意蕴,让透彻学校师生心灵的清泉从他们的心里流出。

——做远。

“洪泽湖水文化”已经滋养了韩桥中学的莘莘学子,我们要使韩桥中学的“洪泽湖水文化”经得住时间的洗刷,历史的考验,让水文化长远地传承下去。

最后,我们想改用朱老夫子的诗歌老表现韩桥中学的水文化:

一方校园两水裁,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吉明发/行“运”致远
镇淮楼上钟声远
江苏淮安:“大湖天使”为百姓守护健康
淮安|去淮安发现不一样(两天一夜游在淮安)
淮安的这几个公园,你都去过吗?
◆【洪泽湖赋】◎徐海军 撰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